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笔者看来,一堂具有语文味道、语文气场的语文课算是一堂好课,这味道和气场都是一种感受。如果有了这样的感觉、味道,应该就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最起码具备了一堂好课的核心灵魂。当然要让听课的老师或学生产生这种感觉,除了凸显新的教学理念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教者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师生与文本碰撞产生的火花。总之,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具有浓浓的气场,能如磁石吸铁般地吸引住听课者。
最近,有些地方为了提高所谓课堂效率,兴起一种课堂建模,也就是形成一种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不知道发起者是怎么思考的,是不是借鉴了现代工业化的固定流程概念,以为这样就能像高效生产产品一样,生产出一个个高分的学生。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不禁要连续问几个问题:语文课有固定的模式吗?能形成固定的模式吗?那有了固定模式的语文课还叫语文课吗?以前提倡学洋思,最近兴起学杜郎口,这一波一波的运动,你刚唱罢我登场,开始的时候热热闹闹,最后都悄无声息,原因是什么?只要有点基本的语文教育思想的人就知道,因为这违背了语文教育的规律。语文应该要有语文味,而语文味说穿了就是文气味,就是有语文的气场。这些是模式能解决得了的吗?再说一旦形成了模式,似乎就少了语文课应有的灵动。
一、好的课堂应该“因材”而异
文章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不同特点。那么,一堂好的语文课,根据教者风格及文本特点的不同,也应该是风格不同、特点迥异的。
有的语文课清新自然、舒畅神怡。我们在有经验的素质好的女老师的课堂上能够经常感受到这种风格的课。有些女老师能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尤其利用甜美悦耳的声音,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娓娓道来。听课者,如在欣赏轻音乐,学生、老师被她那种清新悦耳的声音所营造的氛围吸引,甚至陶醉。也许她们在课堂上的问题设置不是太多,学生表面的互动不是太多,但其实表面平静下,学生内在的灵魂的波动起伏是剧烈的。
有的语文课简洁凝练、环环相扣。我们在听上了年纪的有丰富阅历的老教师的课之后常常有这样的感受。他们的课老成持重,课堂的抑扬顿挫节奏把握很到位。语言很简洁,话不多,但几乎句句是要点,乃至是经典。听他们的课,常常被他们神奇的魔力所吸引,积极开动脑筋,环环走向深入,直至他们所设置的目标,有时会不经意地走得更远。
有的语文课洒脱飘逸、天马行空。我们在听性格豪放洒脱、知识面很广、基本功很扎实的老师的课的时候,常常有这样的感受。例如笔者曾经拜读过吉林省特级教师张玉新的一些课堂实录。他的课,常常把学生带进一种知识的场域之中。在他的指点之下,学生在知识的大江、大海中,腾挪跌宕。当然,他的课大气、开放,但不是放野马,而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就像风筝一样,风筝虽然飞得高,但始终有一根线拽着。听他的课是在享受知识的精神大餐。
当然,还有其他风格特点的课,但纵观以上的课堂教学活动,笔者觉得不管风格特点有何不同,但有一点肯定是相同的,那就是有语文的味道,有语文的气场,有精神的愉悦。反观当下的一些语文课,往往打着语文新课标的幌子,玩弄技术层面的手法,缺乏语文课应有的味道,把教语文变成了考语文,大行功利主义之风。
二、好的课堂应该活泼生动
当下评价一堂课是否是一堂成功的课,往往少不了这样的标准,那就是有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有没有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动起来。笔者觉得要从两个层面来看这个问题。
第一个层面,这个标准应该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它是我们在教学时要努力达到的一种状态,但不能为了有这种状态,而把语文课特有的味道冲淡,甚至丧失。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语文课,老师设计的问题一个接一个,老师教学的任务就是干巴巴地按照原先设计好的程序走过场,本应有血有肉的充满文气和情感的语文课,变成干巴巴的数学式的指点课。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很踊跃,看似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这样的语文课在学生的脑海中除了留下应付考试的东西之外,能给学生的成长,精神的滋养带来什么东西呢?
第二个层面,看学生的自主性有没有调动,也不能光看表面学生有没有动起来,关键还是要看学生有没有沉浸到你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与文本有没有碰撞,有没有擦出火花。有时老师在课堂上讲得是多了,但学生被他控制,被他吸引,思想、情绪看似风平浪静,其实掀起了层层的浪花。而吸引学生,控制学生的东西,就是老师的气质,就是师生对文本赏读产生的火花,说穿了就是课堂上的语文气场。
其实一堂语文课有没有语文的味道,能不能产生语文气场,关键得看教者有没有深厚的语文功底。有了这一功底,就能如鱼得水,把一堂语文课能“玩”得风生水起。上这样的课,学生肯定是幸福的、愉快的,是不会轻易睡大觉的。我们要摒弃那种流水账似的机械的没有灵动的课,我们更要摒弃那种空谈理念、炫弄技巧的课。我们要的是充满语文气场、给学生心灵和灵魂带来长久滋养的课。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226351)
最近,有些地方为了提高所谓课堂效率,兴起一种课堂建模,也就是形成一种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不知道发起者是怎么思考的,是不是借鉴了现代工业化的固定流程概念,以为这样就能像高效生产产品一样,生产出一个个高分的学生。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不禁要连续问几个问题:语文课有固定的模式吗?能形成固定的模式吗?那有了固定模式的语文课还叫语文课吗?以前提倡学洋思,最近兴起学杜郎口,这一波一波的运动,你刚唱罢我登场,开始的时候热热闹闹,最后都悄无声息,原因是什么?只要有点基本的语文教育思想的人就知道,因为这违背了语文教育的规律。语文应该要有语文味,而语文味说穿了就是文气味,就是有语文的气场。这些是模式能解决得了的吗?再说一旦形成了模式,似乎就少了语文课应有的灵动。
一、好的课堂应该“因材”而异
文章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不同特点。那么,一堂好的语文课,根据教者风格及文本特点的不同,也应该是风格不同、特点迥异的。
有的语文课清新自然、舒畅神怡。我们在有经验的素质好的女老师的课堂上能够经常感受到这种风格的课。有些女老师能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尤其利用甜美悦耳的声音,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娓娓道来。听课者,如在欣赏轻音乐,学生、老师被她那种清新悦耳的声音所营造的氛围吸引,甚至陶醉。也许她们在课堂上的问题设置不是太多,学生表面的互动不是太多,但其实表面平静下,学生内在的灵魂的波动起伏是剧烈的。
有的语文课简洁凝练、环环相扣。我们在听上了年纪的有丰富阅历的老教师的课之后常常有这样的感受。他们的课老成持重,课堂的抑扬顿挫节奏把握很到位。语言很简洁,话不多,但几乎句句是要点,乃至是经典。听他们的课,常常被他们神奇的魔力所吸引,积极开动脑筋,环环走向深入,直至他们所设置的目标,有时会不经意地走得更远。
有的语文课洒脱飘逸、天马行空。我们在听性格豪放洒脱、知识面很广、基本功很扎实的老师的课的时候,常常有这样的感受。例如笔者曾经拜读过吉林省特级教师张玉新的一些课堂实录。他的课,常常把学生带进一种知识的场域之中。在他的指点之下,学生在知识的大江、大海中,腾挪跌宕。当然,他的课大气、开放,但不是放野马,而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就像风筝一样,风筝虽然飞得高,但始终有一根线拽着。听他的课是在享受知识的精神大餐。
当然,还有其他风格特点的课,但纵观以上的课堂教学活动,笔者觉得不管风格特点有何不同,但有一点肯定是相同的,那就是有语文的味道,有语文的气场,有精神的愉悦。反观当下的一些语文课,往往打着语文新课标的幌子,玩弄技术层面的手法,缺乏语文课应有的味道,把教语文变成了考语文,大行功利主义之风。
二、好的课堂应该活泼生动
当下评价一堂课是否是一堂成功的课,往往少不了这样的标准,那就是有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有没有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动起来。笔者觉得要从两个层面来看这个问题。
第一个层面,这个标准应该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它是我们在教学时要努力达到的一种状态,但不能为了有这种状态,而把语文课特有的味道冲淡,甚至丧失。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语文课,老师设计的问题一个接一个,老师教学的任务就是干巴巴地按照原先设计好的程序走过场,本应有血有肉的充满文气和情感的语文课,变成干巴巴的数学式的指点课。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很踊跃,看似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这样的语文课在学生的脑海中除了留下应付考试的东西之外,能给学生的成长,精神的滋养带来什么东西呢?
第二个层面,看学生的自主性有没有调动,也不能光看表面学生有没有动起来,关键还是要看学生有没有沉浸到你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与文本有没有碰撞,有没有擦出火花。有时老师在课堂上讲得是多了,但学生被他控制,被他吸引,思想、情绪看似风平浪静,其实掀起了层层的浪花。而吸引学生,控制学生的东西,就是老师的气质,就是师生对文本赏读产生的火花,说穿了就是课堂上的语文气场。
其实一堂语文课有没有语文的味道,能不能产生语文气场,关键得看教者有没有深厚的语文功底。有了这一功底,就能如鱼得水,把一堂语文课能“玩”得风生水起。上这样的课,学生肯定是幸福的、愉快的,是不会轻易睡大觉的。我们要摒弃那种流水账似的机械的没有灵动的课,我们更要摒弃那种空谈理念、炫弄技巧的课。我们要的是充满语文气场、给学生心灵和灵魂带来长久滋养的课。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226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