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肾损害的实验室检查

来源 :中国全科医学·读者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m19840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血压肾损害,又称为高血压肾硬化,是引起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时发现高血压肾损害,积极采取干预措施,才能有效延缓疾病的进展,减少终末期肾病的发生。实验室检查是诊断肾病的重要手段,本文就高血压肾损害的实验室检查做一总结,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和全科医生认识高血压肾损害实验室检查的特点,及时做出正确诊断。
  尿微量白蛋白
  尿常规检查尿蛋白阴性,而尿微量白蛋白测定阳性,即尿微量白蛋白增多,是早期高血压肾损害的一个敏感指标。目前检测微量白蛋白尿的方法有3种:(1)收集24小时尿,测24小时总白蛋白排泄量;(2)收集夜间8小时尿,计算单位时间尿白蛋白排泄率;(3)随机尿白蛋白与尿肌酐的比值(ACR)。其中最理想的方法是留取24小时尿标本,但因留取困难,实际应用受到限制。随机尿测定ACR是目前最常用、最易行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尿白蛋白排泄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变化很大,故而一次检查结果异常,可能并无意义,应在半年内连续测定3次,其中有2次以上符合微量白蛋白尿的诊断标准,方有诊断价值。
  尿β2微球蛋白
  尿β2微球蛋白分子量为11 800 d,为小分子蛋白质,经肾小球自由滤过,绝大部分在近端肾小管被重吸收,是反映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敏感指标。正常情况下尿中含量极微,<0.2 μg/ml。如血中含量正常,尿中含量增多,则可说明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高血压患者在肾脏损伤早期可出现缺血性肾小管病变,尿中β2微球蛋白排出增加。
  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NAG)酶
  肾小管和尿路上皮细胞含NAG酶,高血压肾损伤时尿排出量可增高。
  尿常规
  高血压肾损害继续发展可出现显性蛋白尿,即尿常规检查就可呈现尿蛋白阳性。临床上蛋白尿可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式表示。定性按照蛋白尿的轻、中、重程度用(+~++++)表示;定量一般以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标准,<1 g/24 h为少量蛋白尿,>3.5 g/24 h 为大量蛋白尿 ,介于两者之间者为中等量蛋白尿。这两种蛋白尿表示方法中以定量法为准。高血压肾损害出现显性蛋白尿时一般是轻至中度(+~++),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般不超过1.5~2 g,但也有出现大量蛋白尿的报告,一般发生在恶性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肾损害尿沉渣镜检有形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透明管型、颗粒管型等)很少,如出现较明显的有形成分增多,则应怀疑是否为其他原因,如肾小球肾炎等引起的尿检异常,而非高血压肾损害所致。
  尿比重及尿渗透压
  尿比重及尿渗透压可反映肾小管的浓缩功能。高血压肾损害时肾小管发生缺血性改变,尿浓缩功能出现减退,可出现固定低比重尿(每次尿比重均在1.010~1.015),尿渗透压降低[正常时,禁水8小时晨尿渗透压应>700~800 mOsm/(kg·H2O)]。
  血液检查
  高血压肾损害血清学检查无特异性。患者可能较易出现高尿酸血症,疾病进展到肾功能明显受损阶段时可出现氮质血症,血肌酐增高;肾性贫血相对可能较轻。但这些血液检查对高血压肾损害的诊断提示意义不大。
  心脏检查
  高血压病可出现心脏合并症,最常见的是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可作为高血压肾损害诊断的参考。
  胸部X线检查
  可见主动脉,尤其是升、弓部迂曲延长,其升、弓或降部可扩张,有的可见心胸比率大于0.5,提示心脏受累,多由于左心室肥厚和扩大所致。
  可出现左心室肥厚的心电图表现。
  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较心电图更能准确、可靠地诊断左心室肥厚。高血压病时左心室肥厚多是对称性的,早期心排血量、左室射血分数可正常,但已出现左室顺应性减退;出现左心功能衰竭后,可发现左室、左房心腔扩大,左室壁收缩活动减弱。
  眼底检查
  高血压病可以引起眼底的血管和视网膜病变。血管病变包括动脉变细、扭曲,反光增强,交叉压迫以及动静脉比例下降。
  相关链接
  视网膜病变包括出血、渗出、视乳头水肿等。高血压眼底病变可分为4级:Ⅰ级:视网膜动脉痉挛;Ⅱ级A:视网膜动脉轻度硬化;Ⅱ级B:视网膜动脉显著硬化;Ⅲ级:Ⅱ级加视网膜病变(出血或渗出);Ⅳ级:Ⅲ级加视神经乳头水肿。测量视网膜中心动脉压可见增高。
  临床上通过眼底镜观察视网膜动脉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小动脉病变的程度。
  高血压病患者,如病史较长,有持续性蛋白尿,同时有上述眼底病变,则提示肾脏病变可能为高血压肾损害。
  病理检查
  高血压肾损害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通常并不常规行肾脏穿刺活检进行病理证实。但是,当临床诊断困难时,则可行肾活检。
  高血压肾损害的病理表现主要有:(1)血管病变,小动脉和微动脉管壁发生玻璃样变,引起管壁增厚、管腔狭窄;(2)肾小管间质病变,由于缺血引起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3)肾小球发生缺血性病变,表现为肾小球毛细血管皱缩性萎陷,毛细血管壁增厚,系膜基质增加,肾小球囊壁增厚,肾小球不同程度的硬化。
  应该指出,小动脉玻璃样变的病因为高血压,但并不能鉴别高血压是原发还是继发。
  综上所述,多种实验室检查可以提示患者存在高血压肾损害,但这些检查特异性大多不强,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结合患者的高血压病史、家族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编辑:邱静静)
其他文献
何为慢性肾脏病  慢性肾脏病(CKD)是近十年来国际肾脏病学界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出:患者有肾损伤的证据,如出现蛋白尿、血尿等,也就是人们通常认为的“肾炎”;或者有肾功能的下降,表现为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于60 ml/(min·1.73 m2),有或无肾损伤证据,二者具有任何之一,持续时间大于或等于3个月,就认为患者有CKD。这个概念的提出,使人们对肾脏病的认识扩展到不仅仅局限于尿检的异
期刊
自1989年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促红细胞生成素(ESA)上市以来,ESA已成为CKD透析和非透析患者贫血的常规治疗药物。  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近日颁布了CKD贫血临床实践指南,包括CKD患者贫血的诊断和评估、铁剂治疗贫血、ESA和其他制剂治疗贫血及输注红细胞治疗贫血四个部分内容。本文仅对其中关于ESA的治疗作一介绍。  KDIGO CKD贫血指南推荐意见  ESA初
期刊
2012年美国国立癌症综合网络(NCCN)肾癌专家组根据肾癌最新临床研究进展对《肾癌临床实践指南》2011版进行了修订,推出了NCCN《肾癌临床实践指南》2012版(以下简称2012版NCCN指南),其最主要的更新就是将阿昔替尼作为Ⅰ类证据推荐用于晚期肾癌的二线治疗。本文对2012版肾癌指南中的主要内容及其更新进行解读,希望能为临床医生深入理解和应用指南及指导肾癌诊治提供帮助。  诊治流程图的部分
期刊
蛋白尿是肾脏疾病重要的临床表现和预后指标。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MAU)于1982年由Viberti和Svendsen首次提出,指尿白蛋白超过正常范围的上限而常规尿蛋白检测方法又不能检测出来的阶段。随着对MAU的不断认识,发现除了肾脏病,MAU与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疾病均有密切联系,其临床意义越来越受到重视。  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  尿微量白蛋白多采用免疫化学技术(放射免
期刊
慢性肾脏病(CKD)并发高血压,既包括慢性肾脏实质疾病继发的肾性高血压,又包括高血压所致的小动脉性肾硬化。高血压是促进肾脏病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严格控制血压,对于延缓肾脏病进展,减少心脑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  发病率及控制率  美国肾脏病数据系统(United states renal data system,USRDS)2009年指出,肾脏病患者中有三分之一是由于高血压引起
期刊
慢性肾脏病(CKD)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是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之后又一个威胁健康的重要疾病,受到了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我国慢性肾脏病防治形式严峻,血管紧张素阻滞剂是目前具有肾脏和心血管保护作用证据最多的治疗药物。  本文就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 拮抗剂(ARB)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机制及其在CKD患者中的应用作一
期刊
【关键词】社区;儿童;哮喘;管理  病例回顾  患儿,男,首次就诊时6岁5个月,主因咳喘2天,加重4小时来诊。  现病史:患儿于两天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声咳,同时活动后有喘息,表现为呼吸急促,时有发憋,无发热,无流涕,无呕吐,大小便正常。自服美普清,头孢呋辛治疗,4小时前患儿喘息加重,表现为呼吸急促,面色发青,发憋不能缓解,精神弱,不想进食,端坐呼吸,不能平卧,急来诊。  既往史:有多次喘息史,首次
期刊
【关键词】儿童;哮喘;指南;诊断;规范;教育  2 0 0 0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儿童哮喘累积患病率为0.25%~4.63%(平均1.97%),相比于1990年调查累积患病率0.11%~2.03%(平均1.00%)而言,十年内儿童哮喘患病率平均上升了64.8%。2008年10月《中华儿科杂志》发表了最新修订的我国《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广大的儿科医生在解读这本新指南的时候,注意几个突
期刊
病例简介  患者,男,32岁,汉族,主因“头晕、视物模糊1个月,少尿3天”于2000年1月21日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及视物模糊,1周前于当地医院检查,血压250/170 mm Hg,尿化验显示尿蛋白(+++),红细胞(++)。给予硝苯地平每次10 mg,每日三次治疗,病情无缓解。于3天前起,患者出现少尿,尿量约200~300 ml/d,夜间不能平卧。为求进一步诊治住院治
期刊
病例简介  患者,男,35岁,主诉“乏力、纳差13年,进行性骨痛3年余”。  患者于1997年因乏力、纳差就诊于当地医院,测血压170/90 mm Hg,化验尿蛋白(++),血红蛋白89 g/L,血肌酐2 700 μmol/L,超声示双肾萎缩,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遂开始行血液透析治疗。1998年行“肾移植术”,术后肾功能正常。2001年因血肌酐升至82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