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头发的功用,有生理上的,更有审美上的,一头浓密的头发,给人健康和活力的良好印象,在传统文化中,头发代表着一种礼仪,是礼貌、文明的象征。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总有一些人,喜欢在他人的头上“动土”,把个人的意志化作一纸命令,集体剪去一干人的头发。
这不是危言耸听,如今,每到开学季,都会有一大批初一或高一刚入学的新生被剪去头发。最主要的是女生,有些女孩,从出生起就留了长发,到升入初高中的时候,却被告知长长的头发必须剪去。剪就剪吧,标准还极其苛刻,必须达到三露才行:露眉毛,露耳朵,露脖子。
敢于发布命令集体剪去学生头发的,当然是某些中学的领导。老师和家长们似乎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有些家长甘愿当学校的“帮凶”,对学校的“剪发行动”举双手赞成;不赞成的家长对此也无能为力——学校明确规定,头发不达标不准进班。
可是,有谁考虑过学生们的感受呢?
前几天,笔者在一所学校门口,碰到几个初一新生。笔者问其中一个说,你是男生还是女生啊?那女孩羞赧地低下头说,女生。旁边一个大嗓门的女孩说,告诉你们一件事,我昨天去厕所,有人对我说,大哥,你走错地儿了。这时,从校园里跑出来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孩,她在一个推电动车的男人身边停住了脚步。那男人大概是她的爸爸。“怎么样?”男人迫不及待地问。女孩一脸失望地垂下头,低声说:“不行……”开学已经两三天了,别人都已经剪了辫子,这女孩还没有剪,很显然,她还在跟班主任进行最后的抗争。
这不禁让人想到2014年发生在山东东营市某中学的惨痛事件。八年级14岁的女孩李某玥,因为被强行要求剪掉自己心爱的头发,从自家五楼的窗口跳下,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李某玥死后,记者在她七年级时的作文本上看到这样一篇作文——《渴望得到尊重》,文中写道:“因为一中校规,学生必须运动头,但我却不想服从这条校规,因为头发是我最重要的东西。不夸张地说,头发就是我的一切,它胜过一切的人、物,但是老师非让我理发,在我的奋力抵抗下还是不能如愿。就这样我被老师押送去理发,带我去理发的是爸爸,不是妈妈,当时我的心一下子停跳了两下,怎么办?”(她和爸爸的关系更好,更信任爸爸)
14岁女孩的文字,让人心痛。但年轻生命的离去并没能唤醒某些教育者,“剪发行动”依然在全国很多中学推行着。
李某玥的父亲是一个歌手,他在失去女儿六年后唱的第一首歌是《美丽的长发》,呼唤女儿在天堂可以留起美丽的长发。
头发短了,还可以再留,可生命只有一次,用生命捍卫头发的尊严当然是不可取的。但是话说回来,对于一个极其热爱自己头发的14岁孩子来说,在强大的意志面前,他们如何才能保护自己留头发的权利不被剥夺?现实情况是,没有任何办法。他们只是十三四岁的孩子,他们入学后学校给他们上的第一课就是屈服。不屈服你就是违反校规校纪,不屈服你就是异类,不屈服你可能无法在这所学校就读。
初中新生入学,学校给孩子们上的第一课应该是孝敬、感恩、理解、尊重、沟通、审美和張扬个性,而不应是简单地齐刷刷地剪去他们的头发。
学校把剪去学生的头发的命令形成条文,在全校一刀切地执行,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体现在哪里?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体现在哪里?对学生的孝敬教育、感恩教育、理解教育、尊重教育和沟通教育又体现在哪里?
强制剪发对学校来说或许认为是一件小事,但究其本质却并非是一件小事,“剪发行动”由表及里,将意志的触角伸向学生的私人空间,从学生的身体伸向学生的精神世界,是对学生“人格”的极大戕害。
学校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学生建立健全人格的地方。人格残缺对一个人的伤害比知识残缺对人的伤害有过之而无不及。
“人格”犹如皮,“知识”犹如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健全的人格,要知识又有什么用呢?
真正的教育是成长教育,成长教育成功的基本前提是对“人性”的尊重。尊重“人性”的教育才能让学生的人格“站”起来。在强大的意志力面前学会了屈服,习惯了被践踏,甘心被掠夺的学生们将如何建立自己的健康健全的人格?
问题是头发的作用真的有那么大吗?你把学生的头发剪了,学生就能一心扑到学习上吗?如果说女孩子梳头发耽误时间的话,吃饭不耽误时间吗?上厕所不耽误时间吗?呼吸不耽误时间吗?为什么非要跟学生的头发过不去呢?
学生的头发,理应学生做主。留长发还是留短发,是学生的自由。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总有一些人,喜欢在他人的头上“动土”,把个人的意志化作一纸命令,集体剪去一干人的头发。
这不是危言耸听,如今,每到开学季,都会有一大批初一或高一刚入学的新生被剪去头发。最主要的是女生,有些女孩,从出生起就留了长发,到升入初高中的时候,却被告知长长的头发必须剪去。剪就剪吧,标准还极其苛刻,必须达到三露才行:露眉毛,露耳朵,露脖子。
敢于发布命令集体剪去学生头发的,当然是某些中学的领导。老师和家长们似乎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有些家长甘愿当学校的“帮凶”,对学校的“剪发行动”举双手赞成;不赞成的家长对此也无能为力——学校明确规定,头发不达标不准进班。
可是,有谁考虑过学生们的感受呢?
前几天,笔者在一所学校门口,碰到几个初一新生。笔者问其中一个说,你是男生还是女生啊?那女孩羞赧地低下头说,女生。旁边一个大嗓门的女孩说,告诉你们一件事,我昨天去厕所,有人对我说,大哥,你走错地儿了。这时,从校园里跑出来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孩,她在一个推电动车的男人身边停住了脚步。那男人大概是她的爸爸。“怎么样?”男人迫不及待地问。女孩一脸失望地垂下头,低声说:“不行……”开学已经两三天了,别人都已经剪了辫子,这女孩还没有剪,很显然,她还在跟班主任进行最后的抗争。
这不禁让人想到2014年发生在山东东营市某中学的惨痛事件。八年级14岁的女孩李某玥,因为被强行要求剪掉自己心爱的头发,从自家五楼的窗口跳下,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李某玥死后,记者在她七年级时的作文本上看到这样一篇作文——《渴望得到尊重》,文中写道:“因为一中校规,学生必须运动头,但我却不想服从这条校规,因为头发是我最重要的东西。不夸张地说,头发就是我的一切,它胜过一切的人、物,但是老师非让我理发,在我的奋力抵抗下还是不能如愿。就这样我被老师押送去理发,带我去理发的是爸爸,不是妈妈,当时我的心一下子停跳了两下,怎么办?”(她和爸爸的关系更好,更信任爸爸)
14岁女孩的文字,让人心痛。但年轻生命的离去并没能唤醒某些教育者,“剪发行动”依然在全国很多中学推行着。
李某玥的父亲是一个歌手,他在失去女儿六年后唱的第一首歌是《美丽的长发》,呼唤女儿在天堂可以留起美丽的长发。
头发短了,还可以再留,可生命只有一次,用生命捍卫头发的尊严当然是不可取的。但是话说回来,对于一个极其热爱自己头发的14岁孩子来说,在强大的意志面前,他们如何才能保护自己留头发的权利不被剥夺?现实情况是,没有任何办法。他们只是十三四岁的孩子,他们入学后学校给他们上的第一课就是屈服。不屈服你就是违反校规校纪,不屈服你就是异类,不屈服你可能无法在这所学校就读。
初中新生入学,学校给孩子们上的第一课应该是孝敬、感恩、理解、尊重、沟通、审美和張扬个性,而不应是简单地齐刷刷地剪去他们的头发。
学校把剪去学生的头发的命令形成条文,在全校一刀切地执行,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体现在哪里?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体现在哪里?对学生的孝敬教育、感恩教育、理解教育、尊重教育和沟通教育又体现在哪里?
强制剪发对学校来说或许认为是一件小事,但究其本质却并非是一件小事,“剪发行动”由表及里,将意志的触角伸向学生的私人空间,从学生的身体伸向学生的精神世界,是对学生“人格”的极大戕害。
学校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学生建立健全人格的地方。人格残缺对一个人的伤害比知识残缺对人的伤害有过之而无不及。
“人格”犹如皮,“知识”犹如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健全的人格,要知识又有什么用呢?
真正的教育是成长教育,成长教育成功的基本前提是对“人性”的尊重。尊重“人性”的教育才能让学生的人格“站”起来。在强大的意志力面前学会了屈服,习惯了被践踏,甘心被掠夺的学生们将如何建立自己的健康健全的人格?
问题是头发的作用真的有那么大吗?你把学生的头发剪了,学生就能一心扑到学习上吗?如果说女孩子梳头发耽误时间的话,吃饭不耽误时间吗?上厕所不耽误时间吗?呼吸不耽误时间吗?为什么非要跟学生的头发过不去呢?
学生的头发,理应学生做主。留长发还是留短发,是学生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