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留下学生的头发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mlb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头发的功用,有生理上的,更有审美上的,一头浓密的头发,给人健康和活力的良好印象,在传统文化中,头发代表着一种礼仪,是礼貌、文明的象征。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总有一些人,喜欢在他人的头上“动土”,把个人的意志化作一纸命令,集体剪去一干人的头发。
  这不是危言耸听,如今,每到开学季,都会有一大批初一或高一刚入学的新生被剪去头发。最主要的是女生,有些女孩,从出生起就留了长发,到升入初高中的时候,却被告知长长的头发必须剪去。剪就剪吧,标准还极其苛刻,必须达到三露才行:露眉毛,露耳朵,露脖子。
  敢于发布命令集体剪去学生头发的,当然是某些中学的领导。老师和家长们似乎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有些家长甘愿当学校的“帮凶”,对学校的“剪发行动”举双手赞成;不赞成的家长对此也无能为力——学校明确规定,头发不达标不准进班。
  可是,有谁考虑过学生们的感受呢?
  前几天,笔者在一所学校门口,碰到几个初一新生。笔者问其中一个说,你是男生还是女生啊?那女孩羞赧地低下头说,女生。旁边一个大嗓门的女孩说,告诉你们一件事,我昨天去厕所,有人对我说,大哥,你走错地儿了。这时,从校园里跑出来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孩,她在一个推电动车的男人身边停住了脚步。那男人大概是她的爸爸。“怎么样?”男人迫不及待地问。女孩一脸失望地垂下头,低声说:“不行……”开学已经两三天了,别人都已经剪了辫子,这女孩还没有剪,很显然,她还在跟班主任进行最后的抗争。
  这不禁让人想到2014年发生在山东东营市某中学的惨痛事件。八年级14岁的女孩李某玥,因为被强行要求剪掉自己心爱的头发,从自家五楼的窗口跳下,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李某玥死后,记者在她七年级时的作文本上看到这样一篇作文——《渴望得到尊重》,文中写道:“因为一中校规,学生必须运动头,但我却不想服从这条校规,因为头发是我最重要的东西。不夸张地说,头发就是我的一切,它胜过一切的人、物,但是老师非让我理发,在我的奋力抵抗下还是不能如愿。就这样我被老师押送去理发,带我去理发的是爸爸,不是妈妈,当时我的心一下子停跳了两下,怎么办?”(她和爸爸的关系更好,更信任爸爸)
  14岁女孩的文字,让人心痛。但年轻生命的离去并没能唤醒某些教育者,“剪发行动”依然在全国很多中学推行着。
  李某玥的父亲是一个歌手,他在失去女儿六年后唱的第一首歌是《美丽的长发》,呼唤女儿在天堂可以留起美丽的长发。
  头发短了,还可以再留,可生命只有一次,用生命捍卫头发的尊严当然是不可取的。但是话说回来,对于一个极其热爱自己头发的14岁孩子来说,在强大的意志面前,他们如何才能保护自己留头发的权利不被剥夺?现实情况是,没有任何办法。他们只是十三四岁的孩子,他们入学后学校给他们上的第一课就是屈服。不屈服你就是违反校规校纪,不屈服你就是异类,不屈服你可能无法在这所学校就读。
  初中新生入学,学校给孩子们上的第一课应该是孝敬、感恩、理解、尊重、沟通、审美和張扬个性,而不应是简单地齐刷刷地剪去他们的头发。
  学校把剪去学生的头发的命令形成条文,在全校一刀切地执行,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体现在哪里?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体现在哪里?对学生的孝敬教育、感恩教育、理解教育、尊重教育和沟通教育又体现在哪里?
  强制剪发对学校来说或许认为是一件小事,但究其本质却并非是一件小事,“剪发行动”由表及里,将意志的触角伸向学生的私人空间,从学生的身体伸向学生的精神世界,是对学生“人格”的极大戕害。
  学校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学生建立健全人格的地方。人格残缺对一个人的伤害比知识残缺对人的伤害有过之而无不及。
  “人格”犹如皮,“知识”犹如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健全的人格,要知识又有什么用呢?
  真正的教育是成长教育,成长教育成功的基本前提是对“人性”的尊重。尊重“人性”的教育才能让学生的人格“站”起来。在强大的意志力面前学会了屈服,习惯了被践踏,甘心被掠夺的学生们将如何建立自己的健康健全的人格?
  问题是头发的作用真的有那么大吗?你把学生的头发剪了,学生就能一心扑到学习上吗?如果说女孩子梳头发耽误时间的话,吃饭不耽误时间吗?上厕所不耽误时间吗?呼吸不耽误时间吗?为什么非要跟学生的头发过不去呢?
  学生的头发,理应学生做主。留长发还是留短发,是学生的自由。
其他文献
猛听得“00后成网购抗衰老产品的主力军”,我差点吓趴下。  “今年全网有25%的抗衰老产品被00后买走”,这是京东“6·18”有根有据的统计。“00后开始抗衰老了”——网文的大字标题,更让我的心咯噔一下子。又见上一年的回顾:“28%的00后,开始使用抗衰老产品。”我像脑梗患者,一时失了语言能力。  我掐指算了算,“00后”,应当是10岁到20岁这个区间。三岁娃子,不可能抗衰老。那么抗衰老的就应是十
期刊
操办晋文帝司马昭的丧事,“臣民皆从权制,三日除服”。此“权”与“经”相对而论,从“经”服丧三年,孔子有言,《礼记》有载;从“权”服丧三日,则是对儒家之“经”的一种变通。这种变通应是晋武帝司马炎点了头的,他本人也不例外,三日之后,就除去喪服,但依然素冠素食。到了秋天,司马炎要去谒崇阳陵,颁诏他自己“以衰从行”,穿着丧服去,“群臣自依旧制”,不穿丧服。尚书令斐秀谏阻说:“陛下既除而复服,义无所依;若君
期刊
杂志上登了两幅漫画,一幅在封面,一幅在正文。  封面的这幅叫《巧嘴媳妇勤快娘》,内容是:某位老太太正在厨房里满头大汗地炒菜,四个媳妇走进厨房,有鼓掌的,有竖起大拇指的,有说“妈做菜真香”“真香”的,就是没有一个人走上前去将老人替下来。  正文的那幅名为《母亲的无奈》,是附在一篇叫《父母这一刻,你一定不要缺席》的文章里,属于插图性质。画中一个老太太躺在病床上,女儿先表态:“儿子养!”老大的媳妇立即声
期刊
《老残游记》一书,被鲁迅誉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作者刘鹗,向以为民请命形象示人。然而,《翁同龢日记》却有刘鹗贿赂官员跑项目记载:“刘鹗者,镇江同乡,屡次在督办处递说帖,携银五万,至京打点,营干办铁路。昨竞敢托入以字画数十件话余。记之以为邪蒿之据。”  刘鹗正面著文抨击官场腐败,背面用金钱开道寻租权力。看似矛盾的两面,实为一个人的正面与背面。看上去很是光鲜亮丽的一个人,何以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期刊
历数古代中国帝王,人们似乎更容易记得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样一些雄主,而很少提及像宋仁宗这样的所谓“弱君”。其实,恰恰因为仁宗们之仁,“弱君”们之“弱”,才留下许多弥足珍贵的政治和文化遗产。当然,昏聩无能之君不在此列。  说宋仁宗文弱,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一次,仁宗宠幸了他心爱的妃子,结果引得郭皇后醋坛打翻,居然动手在仁宗颈项上抓出几道血痕。皇帝本有三宫六院,宠幸于谁都是正常事。郭皇后如此作为,显然是
期刊
经济发展了,日子好过了,一些地方“闹洞房”的习俗也越来越演变成明目张胆的有关性言行的恶意取闹。闹新娘,闹新郎,不够,再闹伴娘,闹伴郎。有的新娘、伴娘由于不堪忍受众宾客的肆意调戏侮辱,而最终选择了死,大好的喜事竟然变成了丧事。  想当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倡导新风新俗,结婚习俗比较健康、朴素,也十分喜庆。那时,结婚行礼如仪后,“闹洞房”至多就是让新婚夫妇讲恋爱经过,给来宾点烟、送糖果送茶水,至多来一个
期刊
“月饼节”(正名、大号中秋节也)过后,忽然又想起那个“送月饼”故事了:某女演员初出茅庐时,年年“月饼节”给师傅送月饼。师傅呢,心安理得竞成了习惯——年年不买月饼,年年等着她送。但这年,女演员或许忘了、或许有事儿、或许……反正她师傅在家等啊等啊,一直等到中秋节深夜,也没来。  唉,唉!这位师傅,忒不懂此一时彼一时之理儿,自寻烦恼、自找没趣儿,就怨不得别人了。  此一时,彼一时,源自《孟子》一书。现代
期刊
“某領导的成绩”等十一则
期刊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黛玉、宝钗等人商议结社吟诗,大家取别号。宝钗对宝玉说:“还得我送你个号罢。有最俗的一个号,却于你最当。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再不能兼有,不想你兼有了,就叫你‘富贵闲人’也罢了。”  其实,荣宁二府中,富贵闲人何止宝玉一人?达官贵人,公子小姐,饱食终日,游手好闲,多了去了。富贵又有闲,难免多愁善感,疾病缠身。如王熙凤与贾琏
期刊
打开朋友圈、微博,每天充斥其间的有很大一部分是各种秀和晒。在这些秀和晒之中,最辣眼睛的便是各种秀恩爱,好像自己的幸福和美满人间独有,唯恐天下人不知,不晓。  只是,在这些秀恩爱的幸福的人们之中,打脸的事情却不解风情地也在常常发生——昨天还在秀恩爱,今天“幸福美满”却已经灰飞烟灭,人去楼空。  比如曾经大名鼎鼎的人称F爷的F姓女星,今夏就已经和L姓男友分手。这对影坛超级大腕情侣的分手引得瓜友们一片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