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体育教育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过程中,体育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按照体育教学特点进行的。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只能在人类的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通过引导、教育逐渐培养与完善起来,所以学生的思想品德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的结果。体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能影响学生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对学生良好道德的养成和身心的健康成长起积极的作用。
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之中,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把握当代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状况,认清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创造性地探索在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技巧。
一、 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阶段,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增强学生体质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体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发展良好的个性、性格、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现代体育教学中既要注重增强学生体质,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心理上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而往往不能实行自我监督,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他们既像大人,又像小孩,有时显得很懂事,有时又流露出稚气。
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紧密结合,除担负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外,还担负着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一种形式,它具有双重性,和其它学科教学相比又具有一定特殊性,它既有讲授体育理论知识的室内课,又是传授体育技能、技巧的室外课,所以体育教师应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我们的体育教学目标是: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教育,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心身发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通过体育教学把学生的身体锻炼和社会责任感相联系,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树立群体意识,培养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荣誉感和经常锻炼的兴趣与习惯;发展学生个性,锻炼意志,培养勇敢、顽强、朝气蓬勃和进取向上的精神,以及文明的行为,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
体育课教学则是寓思想教育于身体活动中,多通过练习法、游戏法和矫正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由于青少年活泼好动,喜爱体育活动,因而他们的思想行为、个性、爱好、意志品质等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都能最充分的表露出来,这样教师可以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做好教育工作。
三、体育教学对于道德养成具有鲜明的教育性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付出较大的体力和进行积极的思维。在练习中会产生很多的生理性反应,因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情感。在此情况下需要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一系列心理障碍,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学校体育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具有强烈的集体性。因此,无论参加哪一项体育活动的评比和竞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因此在体育活动中要大力提倡相互尊重,互教互学,相互配合,团结协作,抛弃个人私心杂念,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
体育运动最富有竞争性。体育教学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形式出现。通过比赛既能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体能状况、身体素质,以及技术水平、战术意识等要素,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自信、积极向上的品质,以及胜不骄、败不馁、服从裁判、遵守纪律,与同伴团结协作等优良作风。因此,运动竞争是技术、战术、智力的竞争,是身体素质的竞争,也是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竞争。
四、总结
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礼貌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拼搏进取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小学体育教学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角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提高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的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思想品质意识的提升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施加教育,加强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顺利进行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完成好各项教学任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之中,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把握当代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状况,认清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创造性地探索在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技巧。
一、 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阶段,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增强学生体质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体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发展良好的个性、性格、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现代体育教学中既要注重增强学生体质,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心理上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而往往不能实行自我监督,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他们既像大人,又像小孩,有时显得很懂事,有时又流露出稚气。
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紧密结合,除担负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外,还担负着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一种形式,它具有双重性,和其它学科教学相比又具有一定特殊性,它既有讲授体育理论知识的室内课,又是传授体育技能、技巧的室外课,所以体育教师应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我们的体育教学目标是: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教育,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心身发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通过体育教学把学生的身体锻炼和社会责任感相联系,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树立群体意识,培养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荣誉感和经常锻炼的兴趣与习惯;发展学生个性,锻炼意志,培养勇敢、顽强、朝气蓬勃和进取向上的精神,以及文明的行为,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
体育课教学则是寓思想教育于身体活动中,多通过练习法、游戏法和矫正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由于青少年活泼好动,喜爱体育活动,因而他们的思想行为、个性、爱好、意志品质等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都能最充分的表露出来,这样教师可以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做好教育工作。
三、体育教学对于道德养成具有鲜明的教育性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付出较大的体力和进行积极的思维。在练习中会产生很多的生理性反应,因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情感。在此情况下需要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一系列心理障碍,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学校体育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具有强烈的集体性。因此,无论参加哪一项体育活动的评比和竞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因此在体育活动中要大力提倡相互尊重,互教互学,相互配合,团结协作,抛弃个人私心杂念,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
体育运动最富有竞争性。体育教学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形式出现。通过比赛既能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体能状况、身体素质,以及技术水平、战术意识等要素,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自信、积极向上的品质,以及胜不骄、败不馁、服从裁判、遵守纪律,与同伴团结协作等优良作风。因此,运动竞争是技术、战术、智力的竞争,是身体素质的竞争,也是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竞争。
四、总结
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礼貌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拼搏进取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小学体育教学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角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提高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的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思想品质意识的提升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施加教育,加强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顺利进行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完成好各项教学任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都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