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之语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gtbhu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命之本;食,民之天。
  本者,根基也;天者,老大也。
  也就是说,粮食一旦缺位,生命就无以存续,人类就无以繁衍。紧要关头,一吨黄金,绝然顶不住一钵剩饭,半个馒头。
  黄金貌似贵重和显赫,却仅为装饰之物,多用于摆阔显富;但粮食,貌似卑微和轻贱,却能救饿殍之性命。
  物质充裕的年月,饱而生厌,人很难意识到粮食之重要,于是任意地浪费,无度地铺张,便成为常态。被物欲熏染得瞳仁泛红的眼睛,轻粮而重金,似乎只要有一把钞票拽在手里,就不愁口中无粮。然而對于我等曾历经饥馑的人而言,却深知仓中无粮锅中无米口中无食,其后果会是多么地惨烈。那种对吃一顿饱饭的殷殷渴望,那种由饥饿引发的钻心之痛,至今还像神出鬼没的凶狼,时不时在记忆的深处游荡,让人惊悚而惊悸。
  有钱,不一定就能买到粮食——粮店或空空如也,或限量供应,即使钱囊饱满,照样会因购买不得而饥饿。吃一个白面馒头,就能幻化出堪比过年的幸福感,于是幸福,就像塞给正啼哭的孩子的一根棒棒糖,既简单,又肤浅——活着,只是为了吃;而吃,则是为了活着。
  一粒粮,十滴汗。从播种到收割,从碾打到磨面,每一碗饭食,皆沾满汗渍。不稼不穑的我们,在享用饭食之时,可曾想到过面额落满尘霜的耕种者?想到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时弯驼的身姿?粮食,不是从天上掉下的,也不是被风刮来的,而是农夫千辛万苦从土里刨出来的。
  土地是孕育粮食的母亲,粮食是土地的儿女。但伫立街头,却再也闻不到麦子的飘香,看不见稻谷的摇曳。放眼四望,地上长满了拨节的高楼,土壤被厚厚的水泥覆盖。不断膨胀的城市,在膨胀欲望的驱使下,日渐肥胖,并张开贪婪的巨口,吞咽着大好的良田,蚕食着生命的后路。
  就粮食本身而言,也是一个庞大而丰富的体系,宛若世间纷乱之人,既有贵贱之分,又有轻重之别。其中最大的分野,就在于细粮与杂粮的主仆分明。细粮,北方主要指的是小麦,南方主要指的是大米,两者之外,皆被归入粗粮之列。也就是说,细粮少寡,形单影只,粗粮繁杂,千般形态。细粮仿佛为粮食中的俊男美女,气质高雅,光鲜亮丽,深得众目之青睐;而粗粮,则仿佛苦力劳动者,皮粗肉糙,装束邋遢,遭人白眼,被人嫌弃。究其原因,在于细粮口感柔韧,粗粮则口感粗粝。细粮与粗粮,谁充当餐桌的主角,不是由自身的品相决定的,而是取决于社会供给的状况。灾荒之年,粗粮辅之以野菜,就能用来充饥;丰裕之岁,杂粮被挤向边缘,细粮雄霸餐桌的中心。但医学告诉我们,凡诱人之食,皆不可多吃,且应对其保持足够的警惕。糖很甜,过量食之则有害;油炸食品浓香,超多吃之必致殃。细粮也一样,若一日复一日地食用,并不能促使身体营养的均衡与全面。人体所需的大部分元素,恰恰藏匿于杂粮中。更为重要的是,杂粮因其纤维粗糙,因之而被医学家视之肠胃的清道夫,能去油除腻,还肠胃以洁净和活力。从这个角度看,细粮不可缺位,杂粮亦不可或缺,唯有二者兼而食之,才能促进人之健康。
  细粮是一种善,杂粮是一种仁,人体需要细粮,亦不能缺少杂粮——如此推理,与人的身体并列的人的精神之食粮,又怎能拒绝杂粮呢?
其他文献
翟俊杰  “你的伞呢?”  “哦,伞!忘在学校了,我现在就去拿。”  高考结束了,刚到家的我,现在又得折返,回到母校——江苏省泰州姜堰中学。  我奔跑着,在那走了三年的道路上,环顾四周,不觉变得陌生:记忆中,与我一起走过这条路的,除了同学,只有晨雾。那时候上学,春天的早晨雾气很浓,苍穹好像被一层白白的面纱所笼罩,一切都朦朦胧胧,看上去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睡眼惺忪,神志还不清醒,但双脚总能把我带进校
期刊
秋,带着夏日余热和丝丝的沁凉走来。不同于寒冬的凛冽,也不同于春日的明媚,秋便是秋,它有它独特的凉爽。我赞美秋,赞美它带给农民丰收的喜悦;我歌颂秋,歌颂它不求回报,年复一年地带来惬意的舒适;我热爱秋,挚爱着它的美。  湛蓝的天空,像玻璃一般明净,如大海一般蔚蓝,几朵祥和的白云飘浮在天空,一切都是那么明朗。  初秋的风迎面吹来,像母亲湿润而又温婉的手从脸上滑过,温馨极了,真是如同腼腆的情窦初开的少女,
期刊
2020年的春节,正值辞旧迎新之际,一场席卷全球的黑天鹅事件降临,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如同投掷原子弹一般,其毁灭性和杀伤性可想而知。一时间,原本热闹的城市瞬间寂静下来,空荡荡的街道上,再也不复往日人来人往的繁华之景,让庚子年的春节变成一场与病毒抗争的特殊战役。在这个危难的时刻,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抗击病毒,战胜疫情。虽然国内疫情的高峰期已经过去,但是不代表疫情已经远离我们。 
期刊
冯艳冰  到中渡去,我以为还是乘船好。  当然,走水路你就得预备出时间来,一天?两天?哪里够的!这个占地不大却精致朴素的古镇像极了一枚两千年前落下的樹叶,收纳了多少世事光阴、多少前尘往事、多少人间烟火,得要耐着性子,带着恭敬的希求心做准备,才不辜负散在古镇上那些斗转星移的岁月。  正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档口,有一份来自中渡的春天邀请——庚子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封城结束后的第一
期刊
郑永刚,四川美术家协会会员、德阳市美协理事、四川省罗江县中学美术教师。多幅作品发表于《德阳日报》《美术报》《当代青年画家作品集》《四川美术》等专业杂志和画册,多次参加省市各级展览并获奖,全国教师美术作品银奖,四川省中学教师美术双年展银奖和铜奖等。
期刊
闲来无事,回忆着我儿时的时光。突然想起我家门前有棵梧桐树。我从小在奶奶身边长大,奶奶家的屋门前种了一棵梧桐树。她说树是在我爸出生那年种下的,梧桐树同爸爸一起长大后,又陪伴着我成长。  每天清晨,我都会早早地起床洗漱,然后背着自己的小书包坐在堂屋外的台阶上,等待校车的来临。想到马上就会和小伙伴见面了,感到十分兴奋。清晨的风吹拂我的脸颊,吹落了梧桐树上的梧桐叶。每当校车到达的时候,地上的梧桐叶被气流刮
期刊
张华  日前,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在广西南宁召开了第十三届年会暨国际研讨会,第十二届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王宁教授致开幕词并在大会作专场主旨报告。  在以往各期的评论文章中,我们不止一次提及王宁教授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领域里的巨大贡献。在这次大会上,其主旨报告除了媒体所报道的内容外,有多处因更契合本刊主题而引起我更多关注。首先,他认为,当前的汉语热将有助于汉语成为仅次于英语的世界第二大语言
期刊
一  都说农民靠天吃饭,商人靠嘴吃饭,匠人靠手吃饭。播种耕田,自然得仰仗阳光和雨露;走南闯北,少不了以一敌众的三寸不烂之舌;技高人膽大,做匠活儿这行凭的是铮铮手艺。  我的父亲就是一个匠人,因和木头打交道,得名为“木匠”。从他二十一岁退伍回乡算起,已经做了整整三十个年头,经由他手的树木,大概有几千几万株。  他是一本活的植物宝典,对各种树的生长习性都摸得一清二楚,一有机会就向我滔滔不绝:“这几株是
期刊
编者按:  高考是一种磨砺,更是考生一生难以忘记的经历。在如今,高考是一个家庭数年中要集体承压的关卡,是家庭全体成员集思广益、共同突破的一项系统工程。如何面对高三的压力,恐怕没有标准答案,有参考,总会减少歧路。我们通过一位家长的日记,回顾她在过去一年陪着女儿走过高三的心路与行路,她的女儿如今已经考入了985的大学。她的回忆也为那些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与家庭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案例。  2021年7月3
期刊
摩洛哥古城风光  女作家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记载了很多柏柏尔人的故事。位于撒哈拉沙漠边缘的小城瓦尔扎扎特,正是摩洛哥土著柏柏尔人最早的家园,这里至今保留着他们建造于12世纪的“金字塔”村庄。被称作“沙漠之门”的瓦尔扎扎特,也因其原始的风情、充足的阳光、未被污染的自然环境等,而备受全球导演青睐。这里是《红海行动》《埃及艳后》《木乃伊》《角斗士》《权力的游戏》等上百部热播影视剧的拍摄地,被誉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