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范式创新

来源 :学术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a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房广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辽宁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
  开展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课题,也是近年来国内外高度关注的学术理论问题。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中,以程恩富教授为代表的创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以其鲜明的价值理念、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卓越的学术成就,倡导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价值引领,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学术范式。笔者对程恩富教授学术思想的了解是从政治经济学开始的,他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诸多学术思想对笔者思考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迪。笔者对程恩富教授及其学术团队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关注,是从阅读《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整体性研究——围绕“四个哪些”的阐述》①开始的,并通过程恩富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新论》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与整体性研究》③《〈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研究》④等论著,进一步研读了程恩富教授及其学术团队在整体性研究方面缜密的理论思维、鲜明的理论原则和宽广的理论视野。通过阅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原则》⑤一书,更加体会了该学派在整体性研究方面的深厚理论底蕴和实践担当精神。纵观该学派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学术成果,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阶级思维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性,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系统思维维护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辩证思维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阶级思维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性
  任何理论都有其鲜明的目的性。为了谁是理论的价值旨归,是思想家的精髓所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归根结底在于它的价值性。因为站在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上,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突破了以往思想理论的局限,发现了复杂社会背后的本质和发展演变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作出了科学的判断,并为人类的解放指出了正确的道路。但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运用中,始终存在两种不同的思想路线。一种是为了研究者个人的目的,立足于对马克思学说进行梳理和阐释,以彰显研究者创立了难以突破的学术体系,并因此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以后形成了诸多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但是,这些流派对工人运动的发展或者毫无价值,或者导向错误。另一种是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出发,立足于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争取人类解放的斗争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创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中国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成果。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也存在两种不同的研究理念和研究范式,因为目的不同,所以结论和结果也不相同,发表的文章虽多,但具有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的很少,更有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旗号下的粗制滥造和肤浅重复。程恩富教授等的研究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研究和阐释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科学内涵、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是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但是,人们在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上,认识并非一致。所以,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立场、观点、方法,就成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首要问题。程恩富教授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从确立研究的立场、观点、方法开始的。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之一,就是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辩证统一的角度来阐述。”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什么立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理论。与以往思想家的根本区别在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科学揭示了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⑦从而把唯心史观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即历史观中驱逐出去了。从无阶级社会进入有阶级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在阶级社会中人的社会性本质又是如何体现的呢?马克思和恩格斯強调,阶级社会中受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制约,人的社会性本质必然表现出阶级性,抽象的人是不存在的。如果不能从纷纭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看到起决定性作用的阶级关系,就不能认识到阶级社会的本质,更谈不到认识人的本质。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阐述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及其必然灭亡的基本原理时,是以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理论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共产党宣言》第一章开篇就指出:阶级产生以来,“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⑧根据这个原理,程恩富教授指出:“在阶级社会和阶级世界里,最根本的立场是阶级立场。”程恩富教授在《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⑨一文中,就坚持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进行了深刻的阐述。针对学术理论研究的复杂性,程恩富教授深刻指出:“一个人在表象上可以不属于某个阶级,甚至也不认为自己代表这个阶级,但其观点和方法受制于这个阶级,从而实际上代表这个阶级。”⑩程恩富教授指出,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在共产主义自由人联合体这样的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才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而在阶级社会中,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往往不一定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资产阶级个人尤其是垄断资产阶级个人的自由发展,往往是劳动阶级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障碍。11没有阶级的观念、不掌握阶级分析的方法,就不能正确地认识和科学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马克思主义者只能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的利益、为人类的最终解放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学术理论研究,特别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程恩富教授引用毛泽东关于“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重要论述时,指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这个队伍必须采取人民立场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这个队伍只是人民的子弟兵、服务员,以及邓小平说他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的原因。”12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科学工作者是有立场的。程恩富教授关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深刻阐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根本立场。在程恩富教授的诸多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成果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整体性研究——围绕“四个哪些”的阐述》一文主要阐述:一是必须长期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需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判断,三是必须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四是必须澄清的若干错误观点。这篇文章的论述虽然文字量不大,但却直逼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根本问题,就是站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不是曲解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而不是脱离实际的思辨游戏。坚持这个立场才能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又能在理论和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系统思维维护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学说的体系。”13这表明,马克思主义既是它的丰富庞大的理论内容各部分之间的有机统一,也是这一体系同它所作用的社会实践的有机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运用都不能孤立地看待,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一方面的思想替代为理论体系的思想,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体系来看待。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维度,一方面批判杜林的错误理论,另一方面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成为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典范。当代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主要任务是从整体上而不是从局部上认识、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个基本思路和发展方向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阐释是一致的。问题在于,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已有论述,或者否定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经典论述,或者否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括,甚至对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论述视而不见。这就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进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到底从哪里入手?按照什么样的研究路线进行?这是一个涉及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科学性和说服力的重大理论原则问题。
  系统性的研究既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借鉴了新时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重大变革的积极成果,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开辟了宽广的研究空间和研究视野。程恩富教授及其学术团队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树立了系统性研究的典范。一是把理论研究的系统性原则同多维度方法相结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同完整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相统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系统性研究的新突破。程恩富教授认为,在理论研究问题上,“仅仅从某一个方面去认识和理解,很难把握事情真相”。14这就是既要回归到马克思主义“本来面貌的要求”,又要从“时代发展、人类实践整体性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进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系统研究。程恩富教授等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十三个视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范式的新突破。这十三个视域是:定义性研究、综括性研究、统一性研究、层次性研究、发展性研究、三化研究、实践性研究、互动性研究、独立性研究、分类性研究、学科性研究、分科性研究、国别性研究。这样,在突破已有研究范式的基础上给研究者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更加广泛的空间。二是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重点和突破点,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完整性、统一性。把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的理论内容梳理为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这一学说的整体性认识方法和整體性内容梳理。正如恩格斯所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马克思主义奠定了理论的基石,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核心。正是“两大发现”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从而“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15马克思在创立新世界观和新历史观的基础上,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把研究和阐释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工作重点放在了政治经济学领域,并随着《资本论》的创作和出版,形成了博大精深、体系完备的科学理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16获得了科学的证明。由此可见,不深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就难以找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学理基础和科学根据。程恩富教授以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以政治经济学为研究重点,使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论论证获得了更加坚实而充分的体现。近年来,程恩富教授及其团队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领域有两个重点突破领域,一是关于《资本论》的研究,二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关于《资本论》的研究领域,程恩富教授等运用了整体性新范式,把《资本论》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肢解《资本论》的内容进行研究和阐释,同时通过《资本论》的整体性研究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视野和内容。程恩富教授主编的《〈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研究》,17把《资本论》作为研究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切入点和理论重点,把对《资本论》的整体性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二者相互促进,把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引向新的视阈和新的境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领域,程恩富教授等把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探索和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与当代中国建设实践的政治经济学创新的内在机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论本质,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性指导。程恩富教授所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原则》18一书,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八个重大原则》19一文是程恩富教授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代表作,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所坚持的八大原则,即科技领先型的持续原则、民生导向型的生产原则、公有主体型的产权原则、劳动主体型的分配原则、国家主导型的市场原则、绩效优先型的增速原则、结构协调型的平衡原则、自力主导型的开放原则。“八个重大原则”充分体现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原则和方法,并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系统研究,提供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新范式。
  三、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辩证思维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思维是马克思主义者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把辩证思维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全过程,是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20以辩证思维研究和回答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重点是运用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因为“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失去活力和生命力”。21程恩富教授及其学术团队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中,自觉地坚持和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既体现在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全过程,也体现在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落脚点,以实践的观点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把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着力点筑牢在实践中,作用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程恩富教授等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中,坚持和倡导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围绕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辩证思维研究和阐释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程恩富教授及其学术团队近年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特别是《马列主义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与指南》22《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辩证统一》23《多层面丰富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24等几篇论文,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学术价值,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并成为指导世界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武器。在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中,不仅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开创性贡献,也有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的原创性贡献。所以,中国共产党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我们始终如一的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割裂开来,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也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态度。程恩富教授等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的理论指导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程恩富教授在《马列主义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与指南》一文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的认识工具”,是我们要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程恩富教授以深厚的理论功底、翔实的文献资料和科学的分析论证,阐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体系及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中的指导地位。程恩富教授等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一个完整的思想内容,三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研究和运用的全过程。一方面,三者具有“统一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要统一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来,否则就会滑到资产阶级的立场,把马克思主义研究引向歧途。程恩富教授旗帜鲜明地批评了某些学者的资产阶级立场:“当今,在我国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盛行西方经济学和西方法学等资产阶级学说。在这些学说的影响下,不少学者的思想不能越出资产者的生活所越不出的界限,以至于这些学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西方资产阶级在我国知识界的代表人物。”25如果对这种现象不加以批判和制止,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将会走向反面。另一方面,三者具有“非一致性”。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不能以自认为的“立场正确”而忽视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因为“朴素的阶级感情代替不了博大精深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仅有主观上认为是正确的立场,而在实际上缺乏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的科学把握和有效运用,则客观上立场会有误”。26因此,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要强调多维度、全视角、多层面开展,“多层面丰富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27
  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坚持辩证思维的落脚点在实践。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目的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是检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标准,离开实践的研究没有任何意义。程恩富教授等把实践的观点和实践的行动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始终。一是把深入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起点和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28一文是程恩富教授及其学术团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的整体规划,充分反映了为实践服务、在实践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导向。关于“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几点设想”,以强烈的时代感和责任意识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谋划了顶层设计和路径选择。《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总结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扎根于基层、扎根于实践的丰富经验。调研组在河南、广东、上海、重庆、浙江、北京、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调研活动,深入工人、农民、公务员、教师、在校大学生、媒体从业人员、私营企业家等,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的第一手材料以及人民群众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强烈诉求,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树立了典范。二是强调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要服从和服务于实践需要,既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服务,又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梳理程恩富教授及其学术团队近20年来一百多篇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论文,一个鲜明特点是始终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回答实践问题,在对实践问题的研究分析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些学术成果主要反映以下几个研究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研究、经济改革研究、经济发展研究、经济开放研究、民生研究等。这种服务于实践、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的学术品格和研究范式,为新时代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树立了典范。
  
  注释:
  ①  程恩富、余斌:《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整体性研究——围绕“四个哪些”的阐述》,《学术研究》2013年第12期。
  ②  程恩富主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③  程恩富、胡乐明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与整体性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④  程恩富、胡明、余斌主编:《〈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⑤  程恩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原则》,济南出版社2017年版。
  ⑥  余斌、程恩富:《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12期。
  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9页。
  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0页。
  ⑨  程恩富:《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天府新论》2017年第1期。
  ⑩  余斌、程恩富:《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12期。   11  余斌、程恩富:《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12期。
  12  余斌、程恩富:《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12期。
  13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7页。
  14  程恩富主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页。
  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89页。
  1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3页。
  17  程恩富等主编:《〈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18  程恩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原则》,山东城市出版传媒集团·济南出版社2017年版。
  19  程恩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原则》,山东城市出版传媒集团·济南出版社2017年版,第3页。
  20  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是》2019年第1期。
  21  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是》2019年第1期。
  22  程恩富、李伟:《马列主义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与指南》,《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1期。
  23  余斌、程恩富:《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12期。
  24  王中保、程恩富:《多层面丰富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年第9期。
  25  余斌、程恩富:《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辩证统一》,《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12期。
  26  余斌、程恩富:《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12期。
  27  王中保、程恩富:《多层面丰富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年第9期。
  28  程恩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6年第2期。
  (责任编辑:陈燕)
其他文献
信明华,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孔子曾公然宣称自己“述而不作”,这引来了墨子的强烈反对,他质疑这种主张的合理性,并讥诮这种保守主义立场的食古不化。一场旷日持久的论辩由此拉開了序幕。这场论辩似乎极为低调,以至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始终未能引起足够的关注。虽然人们早已注意到与此有关的只言片语,但极少有人在乎它的全貌。普鸣以极大的兴趣对这场论辩的完整面貌进行了还原,这构成了《作与不作:早期中
期刊
贺仲明,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前文学批评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困境。读者市场和作家层面对文学批评都不很认可,更经常可以听到关于文学批评的一些负面新闻。首要原因当然是批评界缺乏足够的自律。在商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一些批评家放弃原则,败坏了文学批评的风气,影响了文学批评的声誉和形象;另一方面,与文学批评的方法、潮流也有一定关系。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当前不少文学批评的文章文笔晦涩,言不及义。这
期刊
编者按:近年来,文学领域中的性别研究取得很大的进展,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女性文学研究论著。研究者们不仅开拓了女性主义批评的视野,同时凭借本土的理论资源丰富了女性主义理论、批评与实践本身的内涵。在此过程中,女性文学研究一直努力寻求进一步打开文學与文化现象新空间,努力打通文学研究与文化建设的密切关系。为此,本刊编辑部特约青年学者围绕乔以钢和林丹娅两位女性文学研究前辈的学术著作展开评论,期冀能为推进文学领域
期刊
王怀昭,中山大学在站博士后。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开始被大规模译介进入到中国,借助这种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资源,中国学界的研究者和批评者从女性文本中解读出性别立场和性别意识,并以后顾之势回溯女性写作,继而廓清女性写作的历史。因之,当时年代出现了不少女性文学研究的专著,影响力较大的有孟悦和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1989)、乔以钢《中国女性的文学世界》(1993
期刊
李 政,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经济学院教授、博导。  程恩富教授是在国内外政治经济学界和马克思主义学界享有盛誉的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作为学术巨擘,他创立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学派,首创现代政治经济学“五过程法”新体系,独创性地提出了“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新经济人论”“资源与需求双约束论”“公平与效率交互同向变动论”“知识产权优势论”“当代经济基本矛盾论
期刊
邵春驹,文学博士,盐城师范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中俄(苏)文学关系编年史”(20B ZW145)。  21世纪以来,文学研究队伍的拥挤已是不争的事实。十年前有人统计称:“时间跨度只有30余年的中国现代文学,却会聚了近万人的研究队伍。”①过了十年,这个数字不知又增加多少。在这种情况下,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成为集体性的焦虑。学者们纷纷寻求新视角、拓展新思路、发掘新材料,
期刊
熊亚平,历史学博士,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暨天津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基金项目: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资料编年整理与研究(1901—1949)”(17ZDA198)。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史和区域史研究在中国迅速兴起,华北区域史研究则是其中一个重要方向。21世纪初以来,随着交通史尤其是铁路史研究的日益深入,铁路与华北区域史特别是华北区域城市史研究的
期刊
江晓成,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讲师。  在清军入关后268年的统治中,嘉庆朝(1796—1820)占据了约十分之一的时段,其上接中国传统王朝最后的高光时刻“康乾盛世”,下连“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近代中国,是中国从传统走向近代的转折时期。然而相较于前后两个时段的深厚研究,海内外学界对嘉庆朝的探究却相当薄弱,与其“变革”地位尤不相称。①在这一学术背景之下,袁飞教授的新著《困境中的挣扎:嘉庆朝政治与
期刊
张德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整整百年的光辉历程,学界对百年中共党史研究一直保持高度关注,中共党史学科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成熟的学科。中共党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基本的研究方法,同时也存在一些争议问题,如“党史学科基本理论有不够深入的一面。研究中存在叙述多、分析少、理论性弱、研究领域小、重复研究多、创新研究少等欠缺”。①
期刊
王 锐,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运动不但改变了中国的历史面貌,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格局。中国革命的理论结晶——毛泽东思想,对二战之后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展开轰轰烈烈的反帝反殖运动起到了极大的启示与帮助。在这个意义上,中国革命的历史遗产与精神遗产是具有普世性的。因此,长期以来,如何全面解读中国革命,如何认识这场革命的内在脉络、历史特征与时代意义,就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历史学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