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ng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语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最大,因此,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实践中,我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优化阅读教学过程进行了探索。
  
  注重学生积累性阅读
  
  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对于背诵记忆的积累作用谈得非常直白,他说:“现在有200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海里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很好地研究过,但这么多的具体东西最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便是阅读积累作用的很好体现。
  学生的阅读积累也是同样的道理:读得多了,自然就会从各个方面得到提高。尤其是文章的情感,它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哀乐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而受到熏陶。如我在引导朗读《天鹅的故事》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学生选择的语句是:“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该生读得声情并茂。这时我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语速有快有慢,现在再请他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看和听,他读时表情怎样,哪轻哪重……再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该生重读后,我再让他们自己练习也读读这句话。结果学生表情朗读有了长足的进步。
  认认真真地读,本身就是一种扎扎实实地学习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方法。增强语言文字的感染力靠读;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纯熟度,也主要靠熟读。有些文章的好处、妙处,它的弦外之音与韵外之意不容易分析出来,讲解也难以深透,只能靠反复地、有感情地诵读吟咏,然后才能悠然有所意会。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任务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会读书,让学生‘潜心会文本’。”学习语文重在实践,重在训练,而读又是最为基本的实践和最为有效的训练,我们应该变多余的分析讲解为扎实认真的阅读训练。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要把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出来,一切都会水到渠成。小学生处于学龄初期,该年龄段的学生一般说来很乐意并很有兴趣去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他们渴望学会阅读。他们在认识中的特点,表现在感知上有较强的情感性,有插图的书,教师的描绘性语言,都能很快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最先识记的并不是最本质的东西,而是对他们产生最深刻印象的东西。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社会情感(如爱国、崇尚勇敢、乐于助人等),并以此来评价作品、评价人生。
  强烈的阅读兴趣是促使阅读活动深入开展的内驱力,是构成阅读能力的最为活跃的因素。要产生这种内驱力,首先是需要;其次是满足;第三是入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有关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在师生共同活动中让学生阐发自己的观点,使他们获得满足之后的快乐。在教学中,可适当鼓励语文基础薄弱的同学回答较为容易的问题,让他们在阅读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经过多次练习以后,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自然而然便提高了。当阅读的兴趣成为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时,便会从内心产生学好语文的自我要求,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自觉地去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的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还可以适当组织一些课内外的阅读竞赛。在平时教学以及竞赛中注意发现、培养阅读能力强的苗子,鼓励并公开表扬他们,让他们经常在班上朗读,在校会上发言,推荐他们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诗歌朗诵会、演讲会,使他们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水平的阅读,会激发学生无穷的学习兴趣,阅读效应也会逐步形成起来。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培养起来了,叶圣陶先生所提倡与追求的“不待老师教”的境界便自然而然地达到了。
  
  重视阅读方法的掌握
  
  阅读方法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近年,国外流行一种“SQ3R”读书法。这种“五步”读书法,最早出现于美国衣阿华大学,后来,美国和欧洲各国普遍采用。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一致认为,这种读书法符合人们读书的一般思维规律,有助于理解书本内容和增强个人记忆力。
  “五步”读书法包括:浏览,这是读书的第一步,当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应概要地读一读该书的提要、目录,以便对该书有个大体的了解;发问,一边粗读一边提问,这样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己的钻研;阅读,就是从头到尾细读,对重要、难解部分反复读,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也就是边读边思考、边圈画批,要尽可能将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做读书笔记,以保存“知识印象”;最后是复述和复习。
  在阅读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整体性与创造性。如每教一篇课文,都不应急于进入分析阶段,而应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主要是材料内容)和形式(文体和语言),要求学生确定对课文的整体观念,让课文中的“人”有个整体形象,让课文中的“事”有个整体概念,让课文中的“景物”有个整体轮廓,让课文中的“问题”有个整体思考。那种盲目照抄教参资料,一开始就支解课文,一背景、作者,二解词,三分段,四归纳中心,五指出写作特色,让学生一开始在头脑中便留下支离破碎的印象和不少疑问的做法,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有害的。美国诗人柯勒律治把读书人分四类:一类,好比计时的沙漏,读书好像漏沙,注进去,漏出来,到头来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第二类,好比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变;第三类,像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漏了,留下的只有豆渣;第四类,像是石床的矿工,把渣甩一旁,只捡些纯净的宝石。这第四类读书人在阅读过程中完成了从“矿石”到“宝石”的升华过程,便带有一定创造性阅读的特色。而具有创造性阅读能力,又是现代社会创造型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这更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不断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谈不上自觉学习,更谈不上阅读能力的提高。良好的阅读习惯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它由许多具体的习惯组成。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从一个个具体的阅读习惯做起。
  1. 明确阅读目的。美国著名学者诺·波特指出:“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目的认识得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持久。”明确目的实在是阅读的第一要务。目的明确了,不仅给阅读增强了动力,也给计划的制订、读物的选择、方法的采用等一系列问题找到了根据,找到了出发点。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必将大大有利于阅读效率的提高。
  2. 精选读物。阅读研究专家波瓦尔宁在其《应当怎样读书》中特别制定了“自学者选书守则”,共有以下五种:① 读得少些,但要好些;② 读必读之书,即使没有兴趣的也要读;③ 读能够找到的最好的书;④ 读不容易的和不太难的书;⑤ 按照一定的阅读计划读。这样读书,就不会因胡乱泛览而浪费精力,也不会因为读了不必读的书而耗费时间,更不会读那些坏书而使身心受损。
  3. 按计划读书。漫无边际地胡乱阅读,终其一生也很难有所建树,甚至会在漫无际涯的书海中搁浅、翻船。因此,应养成阅读必有计划、阅读必照计划行事的好习惯。
  4. 合理利用时间。一要坚持按计划使用时间;二要严格检查用时情况,发现问题马上纠正;三要珍惜零星时间。
  5. 读写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是古今中外许多学有成就者的共同经验。读前,笔和笔记本与读物同时到位;读时,笔与阅读同行,该画的画,该抄的抄,该记的记;读后,要检查写笔记的情况,未写的要补上。久而久之,读写结合的习惯便自然形成。
  6. 读思结合。阅读的核心是思维,波瓦尔宁把思维和想象的懒惰视为“阅读最凶恶的敌人”,并号召与之作“毫不松懈”的斗争。要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就要坚持阅读时不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要边读边思、多方质疑。读完之后,要掩卷而思,看究竟有何心得和体会。
  7. 灵活运用不同阅读方法。英国学者阿普斯在《学习与技法》中指出;“学生和其他读者所具有的普遍错误之一,就是他们都以同一种阅读方法去阅读不同的资料。”为了养成灵活运用不同阅读方法的良好习惯,阅读前在想“为什么读”的同时,也要想一想“怎样读”“采取何种恰当的方法读”这个问题。
  8. 善于使用工具书。工具书是读者的无声老师,是随时可以咨询的顾问,是解疑释难的好帮手。阅读前,一定要把工具书置于身边;阅读时,遇有疑难,就要翻查,严格要求自己,决不放过“拦路虎”。
  9. 虚心求师问友。古今成大学问者,无不虚心求师问友。师友间互相交流,切磋琢磨,就可产生群体互补效应。英国科学家卡罗尔在《科学漫步》中讲道:“如果可能,找个和你一起读书的好友,和他一起讨论书中疑难之处。讨论常是潜移默化地解决难题的最佳方案。”
  10. 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既是前人成功的经验,又符合现代科学理论。在知识将要遗忘而未遗忘之前,安排一次温习,记忆就会保持长久。此种温习安排数次,必将一次深入一次,次次有新意,大大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理解的加深。
  阅读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付出的过程。在阅读中注意培养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良好阅读习惯。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支柱,只有加强阅读,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如皋市白蒲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教材中,“情感型”课文占了比较大的比重。所谓“情感型”课文,指的是那些人文情感特别强烈,适合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课文。它们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语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供了很好的载体。    在文本解读中走向言意共生    教师在解读任何一篇精美文章的人文情感时,要在体验的基础上,提炼文本的意义内涵,将初步的情感通过言意一致的阅读过程,转变为真
该文首先仔细剖析了正被大量文献介绍到我国来的国外流行的质量成本核算方法存在的三大局限性。说明了它不能充当实施TQC决策工具的原因,然后再次提出了创造质量管理会计方法
最近,我有机会聆听了全国几位特级教师及教学精英的观摩课,思绪万千,感触颇多。我以为教师上好一节课,学生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和教师的人格魅力。我们的课堂每天都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我们如何能让“今天的故事”有一点改变,有一点突破,让我们的探讨有成效,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理性化?这让我顿悟:我们的课堂,除了留给学生课本知识及技能之外,还要留给学生:    学习动机的唤醒 
小麦比面粉贵,猪饲料价格超过人吃的大米,是市场失灵?还是其他因素?近期央视财经频道《疯狂的豆粕》的一则报道,让人联想到投机炒作。被点名的几家期货公司恰巧也背景特殊—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常常因为习作“无米下炊”而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究其原因,是写作素材的匮乏。教学实践证明,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从内容入手, 丰富学生的生活,教会学生捕捉写作素材,让其储备大量的写作素材。    一、 指导学生观察,搜集写作材料    许多写作题材取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不学会实际观察、不掌握观察的方法,就难以做到言之有物。我经常带领学生到实际环境中去观察事物,在方法上
怎样才能构建一个有效且具备发展意义的语文课堂?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国画艺术的时候,发现它与语文教学竟有异曲同工之妙。画家胸怀中的一方天地,一腔精气神,就在这几尺素宣、一枝妙笔间荡漾开来,以求得神韵彰显、意蕴高远,带给观者无穷的艺术享受。这种以最简单的方式承载着最精致情感的艺术,不正是追求有效的最深刻的阐释吗?既然在追求有效的层面上,国画技法和语文教学具有一样的价值取向,我们不妨努力让语文教学与国画艺术
该文通过对我国现行的质量管理体制和产品质量状况的分析,提出必须改革现行质量管理体制,建立质量立法、执法、监督“三位一体”质量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探索中国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