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的玄妙”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kidsc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日本的鲁迅《野草》研究,早在上世纪40年代已发端。以竹内好为发端,由此延伸一系列的关于“文学鲁迅”以及《野草》研究,成为另一道独异的风景。而其中关于如何构筑研究本體,也是继往者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本文以竹内好为研究对象,挖掘出竹内好的鲁迅《野草》研究的逻辑框架—— “面的玄妙”。
  【关键词】鲁迅;《野草》;竹内好;“面的玄妙”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3-0036-02
  20世纪40年代,日本文学研究界出现了以竹内好为发端的独特的研究鲁迅及《野草》的研究现象。竹内好用玄学所建构出来的“面”,由此延伸一系列的关于“文学鲁迅”的研究话题及与之相对应的《野草》研究。而作为继往者的木山英雄,在随后的60年代,企图用“线”勾勒出《野草》的整体逻辑架构;再者是90年代的丸尾长喜,用“点”的方式丰富了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先就日本鲁迅研究的发端——竹内好及“竹内鲁迅”为研究对象,从中探讨竹内好“文学鲁迅”、《野草》研究的立论构筑逻辑。
  竹内好的玄学主义,很大程度上主导了他的文学研究之路,鲁迅《野草》研究也不例外。
  关于竹内好及其鲁迅《野草》研究,可以用“面的玄妙”一词概括。“面的玄妙”中的“面”,有如鲁迅在《这样的战士》中出现的词“无物之阵”[1]一样的面。钱理群通俗易懂地解释了“无物之阵”的含义:“分明有一种敌对势力包围,却找不到明确的敌人,当然就分不清友和仇,也形不成明确的战线;随时碰见各式各样的‘壁’,却又‘无形’——这就是‘无物之阵’。”[2]
  当然,单单使用“面”去构筑他的“鲁迅像”及《野草》研究,在竹内好的逻辑世界里似乎过于简单化。但无可否认的是,这个“面”的确拥有足够的复杂性,才能促使后来研究者不断地跟随竹内好的脚步继续追寻与探索。
  这种复杂性尤其体现在竹内好的关于鲁迅“沉默十年”的精当阐释。当研究者采用模糊和简化的方式去处理这个问题时,竹内好却道出了“回心” ①一词。而“回心”一词,解释鲁迅的精神世界与基督教的关系,这才得出了“竹内鲁迅”的“罪的自觉”[3]和“赎罪的文学”[4]的思维模式。依照这个思维模式,竹内好撰写了《思想的形成》一文,就鲁迅哲学思维的形成进行了自己深入的思考。
  关于鲁迅哲学思维的形成问题,竹内好先是研究了《〈呐喊〉自序》一文。他认为,《〈呐喊〉自序》中蕴含了鲁迅哲学思维。经历过系列事件的发酵,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维才逐渐明朗起来。竹内好从鲁迅的文学作品中,找到了一个关键词—— “无”:
  鲁迅是诚实的生活者,热烈的民族主义者和爱国者,但他并不以此来支撑他的文学,倒是把这些都拔净了以后,才有他的文学。鲁迅的文学,在其根源上是应该称作“无”的某种东西。因为是获得了根本上的自觉,才使他成为文学者的,所以如果没有了这根柢上的东西,民族主义者鲁迅,爱国主义者鲁迅,也就都成了空话。[5]
  上文所说到的“无”的某种东西,彭小燕认为,“这个‘无’离存在主义哲学思潮中的核心词汇‘虚无’就很近”[6],她是根据竹内好多次直接地用“虚无”“虚无主义”[7]的事实情况所做出的判断。那么,到底竹内好有没有道出所以然?可惜的是,竹内好并没有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对他指出的“无”“自觉”等词语进行直截了当的回答与阐释。这些字眼,为竹内好的鲁迅《野草》研究的逻辑体系蒙上一层朦胧色彩。有关鲁迅留日求学时期的思想形成过程,竹内好借助周作人的《关于鲁迅之二》一文,进一步分析严复、林纾和梁启超等人与鲁迅哲学思维、文学创作思维的关系。
  《关于作品》一文囊括了竹内好对鲁迅文学创作思维生发问题的思考。该文共分为四段,列举的研究文本有《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和《故事新编》。就以上研究文本之关系,竹内好做出了如下评价:“在另一种意义上和《呐喊》《彷徨》相对立的,还有基本在上年代相接的《野草》和《朝花夕拾》。《野草》和《朝花夕拾》相互间虽有明显的对立,但合起来却跟《呐喊》《彷徨》构成一种注释关系。”[8]
  由此看出,研究和探讨鲁迅文学创作思维问题,除了重点考查哲学散文诗集《野草》以外,同时需要考虑鲁迅的小说集和散文集。在第一、二部分,竹内好着重观察《呐喊》《彷徨》中的诸多细节,并企图勾勒每一篇小说之间的潜在关联。对于比《野草》先出现的小说集《呐喊》《彷徨》,竹内好认为:“他的小说虽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倾向,但可以认为,其中至少有一对在本质上是对立的异质物混存一体。这不是意味着没有中心,而是说有两个中心。它们既像一个椭圆的中心,又像两条平行线,其两种物力,相互牵引,相互排斥。”[9]也就是说,创作主体与创作对象的相互对立与矛盾,是构成文学场域复杂性的必要条件。
  在论述文学场域复杂性时,竹内好还从鲁迅晚年写的文章中找出一小段作为“极小的样本”[10],这里的样本分别是1936年鲁迅用日文写的杂感《我要骗人》以及1926年12月于厦门所写杂感《〈阿Q正传〉的成因》 (首发于《北新》,后收入《华盖集》)。以上两篇文章,鲁迅都在主动论辩自己作品中所存在的某种矛盾性。
  第三部分是颇为关键的《野草》论述。竹内好承继上段的结论,将《野草》与《朝花夕拾》进行对比,从而得出《野草》的总体逻辑架构:“ 《野草》当中虽然也有作为整体的统一,但在紧密程度上却不像《朝花夕拾》这样是有意识的,各篇都有着很强的独立性。唯其如此,各篇之间也就呈现着鲜明的对立关系。”[11]也就是说,《野草》的对立性与矛盾性,形成了强大的文本张力,而这种张力如同张结的网一般,抽象却又具象。难怪竹内好也不忍感叹:“同样一种东西,使小说归于败笔,却在这里成就了诗。”[12]   然而,鲁迅在《〈野草〉英译本序》一文中对象征手法和诸多意象的解释并没有得到竹内好的欣赏,他认为这些技法是“荒唐无稽”[13]的,因为他“没把自己投放在作品里”[14]。这也是“竹内鲁迅”的复杂性所在。竹内好企图通过鲁迅的文学作品,直接剥离躲在作品后面的作者本体;又企图通过鲁迅的文学作品,了解作者本体潜藏的哲学与诗,即鲁迅之为鲁迅的成因(即“文学鲁迅”)。然而,竹内好就《野草》文本的分析,却在迷茫间戛然而止。竹内好通过抽取部分《野草》篇目,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由此构造出某种完整的印象,“文学鲁迅”的印象。
  竹内好依次排列的篇目如下:《影的告别》《求乞者》《复仇》《复仇(其二)》《过客》《希望》《雪》《风筝》《狗的驳诘》《这样的战士》《墓碣文》。竹内好认为這些文章“就像一块磁石,集约性地指向一点……如果勉强而言的话,那么便只能说是‘无’”[15]。竹内好打开的这个“面”,正正回到了他之前设下的迷障中,这种摸不着道不明的感觉,大概只有“无”才可以解释。通过琢磨朦胧模糊却有生命温度的文字,竹内好最后归结为“这是没被创造出来的‘超人’的遗骸,如果说得夸张一些,那么便是鲁迅的自画像”[16]。
  由此,“竹内鲁迅”像基本定型。“竹内鲁迅”像,即是发端,也是巅峰,以至于后来的研究者在进行《野草》研究时都逃不了这个魂牵梦绕的“面”。竹内好的铺设的“迷障”,如“面”一般的玄妙。在某种意义上,竹内好论鲁迅与《野草》,既是为自己与鲁迅揭开一层玄妙之“面”,同时也是为后来研究者铺开一张“竹内鲁迅”的玄妙之“面”。
  注释:
  ①回心,日语当中“回心”这个词,来自英语的Conversion,除了原词所具有的转变、转化、改变等意思之外,一般特指基督教中忏悔过去的罪恶意识和生活,重新把心灵朝向对主的正确信仰。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19.
  [2]钱理群.心灵的探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23.
  [3](日)竹内好.近代的超克[M].李冬木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46.
  [4](日)竹内好.近代的超克[M].李冬木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46.
  [5](日)竹内好.近代的超克[M].李冬木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58.
  [6]彭小燕.“文学鲁迅”与“启蒙鲁迅”—— “竹内鲁迅”的原型意义及其限度[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1,(3).
  [7]彭小燕.“文学鲁迅”与“启蒙鲁迅”—— “竹内鲁迅”的原型意义及其限度[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1,(3).
  [8](日)竹内好.近代的超克[M].李冬木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81.
  [9](日)竹内好.近代的超克[M].李冬木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88-89.
  [10](日)竹内好.近代的超克[M].李冬木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89.
  [11](日)竹内好.近代的超克[M].李冬木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92.
  [12](日)竹内好.近代的超克[M].李冬木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93.
  [13](日)竹内好.近代的超克[M].李冬木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93.
  [14](日)竹内好.近代的超克[M].李冬木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94.
  [15](日)竹内好.近代的超克[M].李冬木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99.
  [16](日)竹内好.近代的超克[M].李冬木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00.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日本社会组成的重要一方,日本女性当然也受到武士道精神的影响,形成日本女性的武士道精神。本文从古典武士道对武家的女性的影响、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女子教育以及战后日本女性受武士道的影响等三个阶段分析日本女性的武士道精神从兴起、兴盛到衰落的历史沿革,以期为日本武士道文化的研究增添女性研究的视角。  【关键词】日本女性;武士道;军国主义女子教育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从庄子的“厉与西施,道通为一”的思想进行研究,谈论对通用设计产生确立和七大原则内容的相关性,深度解读通用设计的文化内涵,研究庄子思想对通用设计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性,使通用设计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关键词】庄子;厉与西施;道通为一;通用设计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3-0059-03  庄子认为“美”与“丑”
期刊
【摘要】《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著名经典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精神、人生哲理和生态保护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目前我国正在加紧生态文明建设,对《老子》中众生平等、道法自然、知止不殆的生态思想的重新探寻有利于完成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老子》;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妇女解放运动随着产业革命而来的变化席卷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封建阶级的统治被冲击,女性也开始冲破封建束缚。在十九世纪,易卜生创作了戏剧《玩偶之家》,同时期,女权运动逐渐出现了明确的宗旨与目标,她们站在人类平权,从全人类社会的角度提出了妇女应有的权利与义务。在易卜生看来,女权运动的本质并非是单纯地争取女性权利,而是让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进步的运动。反观当下女权运动日渐极端却缺乏广为人知的领袖与
期刊
【摘要】甲午一役,清政府交相煎迫,创痛巨深。经此重击,清政府对日本的态度也由鄙夷逐渐转为崇拜,尤其是羡慕和憧憬其维新的成就。而20世纪初轰轰烈烈的赴日留学浪潮,是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不断加深的状况下的一次积极探索。日本政府也对庞大的留学生群体进行整备和安置,而“日本式”的接收及管理政策,背后反映的是日本文化中所固有的实用主义倾向。  【关键词】清末留学生;日本留学;日本文化;实用主义;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严文明先生在对姜寨的单个聚落分析中大量使用了民族学材料,对其中的现象加以解释。这其中的材料按地域可分为北美、非洲和中国少数民族几种类型,其中大部分为西方早期民族志。针对这一现象,本文联系到了和民族考古学有相似理论范式的中程理论,开始反思这一方法论的可行性,从汪宁生先生的文章中得到启发,对如何运用民族志去分析考古材料有了更深的理解。  【关键词】民族考古;人类学;中程理论;村落布局  【中图
期刊
【摘要】对手作工艺店铺视觉识别系统设计,设计出既能传达店铺特点又能传播传统文化的设计。通过各类设计网站对相关设计进行研究与分析,发现优势和优秀的设计和创意,通过对各类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的色彩运用、交互理念等方面进行研究,发现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的创意性。提高独立手作艺人对视觉识别系统的意识,设计追求创新个性具有创意性并且能清晰传达店铺特点。增加手作工艺店铺的品牌认知度和对手作工艺的宣传与推广,提高人们对
期刊
【摘要】怒江是我国西南主要河流之一,其在云南境内水系支流众多,大部分河段奔流于深山峡谷中,落差大,流势急。上段多为瀑布险滩,波涛汹涌,交通极为不便。由于雨季和旱季水位落差较大,只能采用因地制宜的措施,因此大部分渡口夏秋用溜索,冬春则采用竹筏木筏或者木船。历史文献上关于怒江在云南境内段贡山等渡口多有记载,主要是短途摆渡,可季节性通行木船,其余只有渡口横渡。  【关键词】怒江;水系;渡口;航运  【中
期刊
【摘要】悠悠五千载,中国民族在东方大地上繁衍生息,凝结出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传承与发展扎下了根、埋下了魂。近年来,越来越多西方思潮进入国内,给国内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先人的智慧,在当代社会发展中依旧具有重要的价值。新时代背景下,必须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挖掘其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时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G122
期刊
【摘要】莫言的《酒国》几乎戏仿了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的各类小说,其中也包括鲁迅先生的众多作品。莫言不仅继承了鲁迅先生作品中的白描式、对比式、比喻式等文学作品创作形式上的讽刺手法和讽刺手法的精髓“真实性”,还继承了《理水》和《狂人日记》中的表现方法和精神主题,并在继承之上加以创新,通过明嘲暗讽、嬉笑怒骂将社会贫困、政治伪善和人性欲望的复杂在作品中一一呈现。本文从《酒国》中对鲁迅讽刺手法的继承、《理水》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