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sc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体现的是整个学校的“精气神”。一所没有形成自己独特文化、凝聚师生人心的学校不说是失败的,至少称不上是一所一般意义上的好学校。所以建设好校园文化是学校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文化就是我们的生活,选择什么样的文化其实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文化也是一个传统,要经过多少历史的陶冶,才能形成一点点的风格。这个风格其实正是文化的写照。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对莘莘学子所起到的正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所有的名校、百年老校因为有了一直流传下来的、一以贯之的校园文化才得以受人景仰、令人羡慕,而它的文化积淀也无声地哺育着千百万学子。
  二、形成良好校园文化需克服的障碍
  ——必须举校步调一致形成共识。美国著名教育家鲍耶曾谈到过,对任何学校而言,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最为重要。建设校园文化如果没有共识就很难建设,没有对教育这个职业的认同感甚至忠诚度,没有心理上的信赖和依赖,所谓的文化也许只可能写在墙上,印在文件中,根本难以践行。人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熏陶成长起来的。在现代校园里,学生学习生活的具体环境就是校园。校园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是获得优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人一生中最青春最美好的年华就是在校园中度过的。而这一时期也是人各方面定型的时期,无论学好学坏都较容易,关键在于引导。
  ——别再有让人“晕校”的不良环境。法国著名哲学家德里达曾经说过“晕校”现象。这其实就是由于学校过于严苛的竞争、管理、压制所造成的。毕业多年后,有些学生只要再经过学校,哪怕是从校墙外走过,仍然会产生眩晕感和恐惧感。记得有次同学聚会,我有位同学就说起过毕业十几年后,没有再去过母校,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学校曾经对他的打击和摧残是他一辈子挥之不去的噩梦。即便有时不得不路过校园,他也想办法绕道而行,不敢再望一眼那熟悉的教学楼和曾嬉戏的操场。否则,便如有根鞭子从他心上狠狠抽过一般。这一点无可非议,如果学校缺少人性的温馨,缺少对每一个学生真诚的帮助和充分的肯定,而是动辄辱骂、批评、打击,极少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真正需要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试想,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有一个健康、自信、平等与民主的心态吗?加上目前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孩子的生活极其贫乏、单调,以前说的七彩童年只能存在于书本上和梦想中。若校园文化带给学生的不是温馨和快乐,而是紧张和窒息感,这就无法不让孩子产生“晕校”之感。
  三、如何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建立必须以适合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同时表现在对学生的充分尊重上。
  ——儿童文化是校园文化永恒的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文化的核心视角应该在学生身上,所以学校首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以学生的眼睛和心灵来理解、建构自己的文化。一所学校的建造,从建筑的结构、色彩、内部空间、楼梯、厕所等,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文化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对学校环境的布置,创造一个引人向上的外部的文化环境。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和受教育的基地,应当是一种窗明几净、绿叶成荫、整洁有序、舒适和文明的学习环境。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极为重视让一切客体都发挥对学生主体的教育作用,他竭尽所能使学校的一切物质环境、器物、设施都给学生以能动、有益的影响,用以培养学生的观点、信念和良好的习惯。他在总结这种实践时有一句名言:我们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这句话生动形象地体现了他动员“物”的教育力量来形成儿童精神面貌的创造性经验。确实,优美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以美的身心熏陶,让学生沉浸其间汲取养分。同时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比如,在班级每两周办一期主题黑板报,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才干。在学校空置的墙壁上张贴励志的名人名言等书法作品,或张贴优秀学生的风采照片,以激励同龄人。还可用卖废旧物品的钱购买吊兰、金银花等垂吊盆栽挂在窗边,以此装点教室,净化空气,美化心灵。
  ——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理念。校园文化建设要强调普适性价值观,凸显文化的多元性、选择性、自主性。学校所有的文化发展的目的无疑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保证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学生的完整完满期人生打基础。一所规范的、有追求的学校可考虑设置个性化的学校标志,如校训、校徽等标志物。校训是为激励全校学生勤奋学习、积极进取以形成健康向上的校风而以简短的词句拟定的学校口号,它的特点是主题鲜明突出、简洁明快,富有教导和劝诫意义。比如“重德博学,务实尚美”“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等都是内涵丰富,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好校训。可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无声胜有声的引导作用。另外,教育者心中要时刻装着学生,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这样才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记得一次在校长参与的活动中,主持人让每个校长画出自己的校园,结果所有的校长都画出了美轮美奂的校园环境,唯独不见“人”,只有一个校长画了几个在校园里行走的老师。心中没有装着学生的校长如何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个事例值得所有为人师者警醒。
  总之,学校良好校园文化的形成需要的可能是几代师生的努力和传承,需要的是一种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和实际行动。而只有建设了良好的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校园文化,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有所作为的学生。(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教育局人民政府督导室)
  责任编辑:刘启明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要求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课改以来,各个学校各位教师花
1994年11月8日,中央电视台把黄金时段的广告时间拿出来竞拍,“标王”一词开始出现。所谓的“黄金时间”是指在一天之内广播、电视视听率最高的时间。九十年代中期中央电视台
一、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打开爱的闸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乐此不疲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一个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教学伊始,就播放《爱的抉择》主题歌。在“爱”的旋律中,我让学生说出自家养过的、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并说出自己喜欢的程度,再进一步发问:“有没有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现在死了或被杀
一、遵循识字规律,落实识字教学  教材在识字编排上体现了“多识少写、识写分开”的原则,多识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孩子提早实现汉字阅读,使课外阅读这一条“腿”及早发挥作用,支撑起完整的语文教学。所以会认字的要求是,在语境中认识,大致了解意思,能帮助阅读即可;而会写字才是“四会”的要求,即能够读其音、辨其形、解其义,并逐步达到准确运用。准确地把握会认字教学的尺度,体现了以下教学原则:  (1)分散识记并在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如崔峦老师说的“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 教师要努力探索出一条务实、有效的课堂阅读教学方法,教为学服务,一切为了学生,才是改革的出发点与归宿。新课程倡导教师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教师就应花费时间与精力去深入钻研教材文本,活用教材,转变思维,实施有效阅读教学。  一、深入钻
A concise and elegant expression of cyclotron harmonic resonant quasi-pure pitch-angle diffusion is constructed for the parallel whistler mode waves, and the qu
期刊
We consider that the observable cosmological constant is the sum of the vacuum (Avac) and the induced term (Aind - 3m2/4) with m being the ultra-light masses (
期刊
By using a genetic algorithm, geometry parameters of large cross-sectional S-bend rib waveguides are optimized aiming at the least total loss when the propagati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以儿童为本,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已成为每个教师思考的问题。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导整个课堂教学,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都得不到体现。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探寻以儿童为本的有效阅读教学。教师不仅要认真研究教材和备课,还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一、做好课前备
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一直在苦苦思索阅读教学与课堂如何整合才会更高效?近日读了《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中《让阅读在学生的心中发芽》一文,了解到语文特级教师李怀源的“单元整体课程”,使得语文课从单篇教学走向单元教学,从以内容分析为主的阅读教学走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教学,从只注重教科书走向注重阅读与实践,从重视教师作用走向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李老师的“单元整体课程”建设一石激起千层浪,带给我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