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戊乙奎醚作为小儿麻醉前用药对麻醉恢复期的影响

来源 :临床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anyan09e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盐酸戊乙奎醚作为小儿麻醉前用药对麻醉恢复期的影响,并与阿托品进行比较.方法 将80例患儿随机均分为盐酸戊乙奎醚组(A 组)和阿托品组(B组),常规监护下分别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A组)10 μg/kg或阿托品(B组)10 μg/kg.给药5 min后开始常规全麻诱导并维持麻醉手术.观察两组患儿入室时(T0) 、麻醉诱导时(T1)、手术结束时(T2)、离开复苏室时(T3)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及体温变化.统计麻醉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在复苏室的停留时间,同时比较两组患儿离开复苏室时的镇静状态及24 h内呼吸系统和胃肠道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患儿在T2时心率有所减慢(P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剖宫产术后不同镇痛方法对镇痛效果和早期泌乳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硬膜外镇痛组(Ⅰ组)、静脉镇痛组(Ⅱ组)和肌注镇痛组(Ⅲ组)各30例.观察术后12、24、48h VAS评分、泌乳情况及血浆泌乳素(PRL)水平等.结果Ⅰ组和Ⅱ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Ⅲ组(P<0.05),术后24、48 h PRL水平也明显高于C组(P<0.05);早接触、早吮吸率、按需哺乳和母乳喂养成功率明显
小儿全身麻醉躁动是小儿临床麻醉治疗中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为患儿在全身麻醉苏醒期时,肢体行为与精神意识出现分离式的迷离状态,具体症状表现为易怒、烦躁等,严重时出现哭喊、思维偏执、全身乱动等,会干扰患儿的正常生理功能,并增加其它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危险。因此,临床上应积极防止、控制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症的发生,并予以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本文分析和探讨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方法,报道如下。
观察前列腺素E1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冠心病心绞痛病人60例(经常规治疗3天无效者),每日加用前列腺素E1100ug静滴.结果 60例患者经治疗二周后,心绞痛缓解显效者66.6%(40
促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是促进巨核细胞增殖分化最重要的细胞因子,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的c-Mpl受体结合发挥作用,促进巨核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以及血小板的产生.自1988年第1例脐血移植用于治疗范可尼贫血后,脐血移植以供者无风险、供、受者之间HLA配型相合程度要求较低、GVHD发生率低且程度轻、来源丰富、获取方便等优点应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但脐血移植前后易发生血小板
目的 研究经皮穿刺气管造口术与传统气管切开术两种方法的不同特点.方法 将42例气管切开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B两组,A组(20例)行经皮穿刺气管造口术,B组(22例)行传统气管切开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切口愈合等情况.结果 与传统气管切开术相比,经皮穿刺气管造口术操作时间短,切口小,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切口愈合快,感染率低.结论 经皮穿刺
颅内动脉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之一,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原因,其发生率达6%,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目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仍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DSA技术是有创检查,具有操作相对复杂,重复性差,受病情因素限制等较多不足之处。而颅脑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操作简单、
本文聚焦20世纪两位引领时代潮流的先锋女性建筑师艾琳·格雷和扎哈·哈迪德,通过对她们的家庭和教育背景、成长经历以及设计风格等方面的深入剖析和比较,找出形成她们设计思
收集了10例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外科病例;描述了患者术前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初步诊断;记录了手术过程及手术结果;最后,详细讨论了造成误诊的原因.
目的 研究FEC化疗方案对p53依赖的凋亡上调调控因子(PUMA)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影响.方法 选择病理确诊为乳腺癌的癌组织标本30例,设为化疗前组(A组);A组患者行新辅助化疗后手术过程中所取癌组织标本30例设为化疗后组(B组);乳腺增生病变20例设为对照组(C组).采用RT-PCR法检测三组乳腺标本中PUMA mRNA的表达;采用统计学分析A、B、C三组PUMA mRNA的表达特
目的 针对慢性根尖周炎治疗比较困难,根据不同的根尖病采取相适应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48名患者,52颗患牙,分类进行不同的治疗方法,然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3种不同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