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情节音乐和背景音乐合二为一的艺术特色分析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nyu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部好的电影离不开优秀的电影音乐的衬托,电影音乐往往能使电影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在一部电影中,电影音乐可以分为两大类——情节音乐和背景音乐,通常这两者的音乐素材是分开的,是不同的,观众可以非常清晰地感受到情节音乐和背景音乐所带来的不同效果。但在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中,创作者把情节音乐与背景音乐合二为一,为影片的创作带来了不一样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电影音乐 情节音乐 背景音乐
  一、电影艺术与音乐艺术
  众所周知,电影艺术是一种情境叙事,是用情境来展现故事情节的。电影情境是指导演运用镜头捕捉演员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所呈现出来的视、听相结合的意境。a一方面电影艺术的视觉意境可以通过镜头呈现出来;另一方面电影艺术的听觉意境是靠电影音乐来完成的,同时电影音乐为电影的情境叙事起到重要作用。电影中某些独特的戏剧性情节在电影音乐的渲染和衬托下可以使其叙事效果得到进一步的强化。音乐的审美与艺术魅力在于它具有一种潜在的力量,有着其他艺术所无法比拟的震撼人的心灵和感染人的情绪的穿透力。它常常绕过人们的理性思维直接融入心田,撞击人们的心灵。b因此,电影音乐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格罗夫音乐大辞典》把电影音乐分成了两大类:一是音乐被包含在情节中(并不限于剧情声、有源音乐、银幕上的音乐、固有音乐或现实音乐)的情节音乐;二是渲染场景意境或阐释戏剧发展和角色神态(被称为外在剧情声、非固有音乐或电影配乐)的背景音乐(Sadie S., 2001)。c虽然从定义上来看,情节音乐和背景音乐都可以独立作为音画关系的表现方式,但这个定义还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电影音乐在一定的情景中是情节音乐,但也有处于画框之外的情况,这时就变成了“画外音乐”的背景音乐。也就是说同一首歌曲在电影中既充当了情节音乐,又作为背景音乐使用,唯一的区别在于情节音乐是音乐出现在电影的情节中,而背景音乐是不直接参与影片剧情的音乐,这两类电影音乐的唯一区别就在于这一段音乐是否可以被剧中的角色“聆听”到。在影片内出现的乐器、唱录机、音响等都是可以作为剧中人物“聆听”音乐来源的证明。d简单来说,背景音乐具有的评论功能更有主观性一些,能传达出导演的叙事内涵以及隐喻。如果说背景音乐是“含蓄的”,那么情节音乐通常是“张扬的”,情节音乐多用于表现剧中人物的爱恨情感以及不同情境下的情绪变化。
  二、情节音乐和背景音乐合二为一的艺术特色
  当情节音乐和背景音乐都为同一首歌曲的时候,音乐对电影叙事会产生怎样的作用和影响呢?以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为例,我们从影片的叙事价值、艺术价值、商业价值三个方面,简要分析电影情节音乐和背景音乐合二为一的艺术特色。
  (一)叙事价值 《波西米亚狂想曲》中,主人公弗莱迪第一次加入乐团演唱歌曲时,这里的音乐慢慢地从情节音乐转化为背景音乐。弗莱迪演唱的《Keep Yourself Alive》在演出一开始是作为情节音乐出现的,狭小的舞台上,弗莱迪穿着自己挑选的衣服,不顾队员的想法唱着自己心中改编的曲调,更是全然不顾台下瞧不起他而骂他“巴基人”的观众,只是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中。弗莱迪当时的心境与情绪,都通过这首自由不羁的《Keep Yourself Alive》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此时这首歌是作为情节音乐出现的,观众转化为歌曲听众,与电影中舞台下的歌迷合并在一起,都是欣赏音乐的听众。主角和观众产生了一种新的交流模式,不仅仅是观众在看这部电影,而是观众和电影中的主角一起在这首歌中漫步,观众通过歌曲达到进一步了解主角的目的。而下一场戏则是转到了弗莱迪第一次演出的一年后,这首《Keep Yourself Alive》也由情节音乐转变为背景音乐继续出现在影片中。一年后的这场戏主要讲弗莱迪希望乐队变得更加出色,决定卖掉他们唯一的车去录制一张属于他们自己的专辑,这在乐队队员们的眼中无疑是一件疯狂的事情。此时弗莱迪的心境和人物的外在变化,被《Keep Yourself Alive》这首歌曲刻画得十分生动形象。我们可以将《Keep Yourself Alive》這首歌曲看作是主人公弗莱迪的主导动机,歌曲在情节音乐和背景音乐的转化下,让我们感受到弗莱迪这个人物最真实的内心,歌曲也成为表现弗莱迪自由不羁性格的主要媒介,反复出现在不同的场景之中,歌曲的每次出现,都会触及主人公弗莱迪心境的转变或是加强。这是电影音乐中常见的形式。单从歌名上看,这是一首励志的歌曲,不过结合电影来看,它并不是一首普通的励志歌,它充满着戏谑与玩世不恭,却又透露出主人公弗莱迪笑看人生、蔑视困难的态度。这首歌在电影中由情节音乐化为背景音乐,观众也在随之变化着视角。从最初简单的欣赏音乐到后面跟随着主人公思考人生,音乐角度的转变不仅铺垫了影片的基调,又很好地推动了影片情节的发展,同一首音乐使得影片叙事更加深刻和突出。无论是刻画人物形象还是渲染故事情节,音乐在这里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二)艺术价值 电影音乐通常被认为只是电影当中的一个部分,是作为服务者来服务电影的,比如服务电影情节、服务人物形象等等。但音乐本身是一种独立的艺术,不能因其有服务于电影的一面就将其自身的独立性抹杀掉。一般来说,电影音乐就是配合电影的故事情节发展的,但是当情节音乐和背景音乐都为同一首音乐,不断地重复且在影片中始终保持着统一性时,这个音乐已经不再只是一个辅助部分了,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音乐的艺术性。如影片中QUEEN乐队第一次在美国巡演,并没有选择用多首音乐来展现QUEEN乐队在美国巡演的火热程度,而是只用了《Fat Bottomed Girls》这一首歌。虽然只有一首歌,但这首歌的表现方式是在情节音乐和背景音乐中来回切换,使得影片为我们呈现出来的巡演更为统一,这首歌曲也更加具有代表性,表现了乐队的炙手可热,也表现了歌迷的热烈反响。再如与影片同片名的音乐《Bohemian Rhapsody》,对于影片的意义和QUEEN乐队的意义都是非同一般的。无论是作为情节音乐还是背景音乐,这首歌在影片中都出现了多次。从最初的偶然创作时作为情节音乐出现,到歌曲发表不被看好作为背景音乐出现,再到最后慈善演唱会上弗莱迪的动情演唱时作为情节音乐再次出现,在反复交替着音乐视角的过程中,观众能够更透彻、更深入地了解这首歌代表了主人公的人生态度。甚至可以说,《Bohemian Rhapsody》这首歌并不仅仅是服务于电影的,而是通过电影叙事表现了《Bohemian Rhapsody》这首曲子。这首歌曲在观众心中也有着足够大的影响力,因电影情节的不断变化,这首歌曲的艺术性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升华。   (三)商业价值 从商业价值方面来看,电影带动了音乐需求,提升了音乐价值。由于《波西米亚狂想曲》的热映,同名歌曲《Bohemian Rhapsody》以及QUEEN乐队的其他音乐作品播放量激增,其中在影片结尾公益演唱会上弗莱迪演唱的几首更是达到了极高的搜索率。在电影上映后,环球音乐集团发布消息称QUEEN乐队《Bohemian Rhapsody》成为20世纪在线播放量最高的歌曲,同时也是有史以来播放量最高的摇滚单曲。《Bohemian Rhapsody》的再次火爆与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的热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波西米亚狂想曲》作为一部打破音乐传记类电影票房纪录的影片,如果要是探讨在商业方面电影的作用更明显还是音乐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的QUEEN樂队的作用更明显的话,那答案毫无疑问是后者,由于音乐的加入使得这部影片真正具有了灵魂。影片中的情节音乐和背景音乐均全部选用QUEEN乐队的歌曲,使得这些歌曲以及QUEEN乐队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在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从前的QUEEN乐队及其歌曲在国内并没有被普罗大众所了解喜爱,仅仅只是在摇滚乐迷中传播,但由于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的热映所引发的传播效应,使得这支乐队从亚文化领域逐渐进入到大众文化的视野中。我们也可以由此看出《波西米亚狂想曲》对于摇滚乐这一作为青年文化的舶来品在中国主流文化中的传播这一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影片中,QUEEN乐队的歌曲以情节音乐或背景音乐的形式共出现了22首。这22首歌曲在情节音乐和背景音乐反复交替下不断感染着观众,在观众看完电影后,仿佛自己也刚刚听完一场QUEEN乐队的演唱会,从而使得乐队的粉丝数量呈火箭式上涨。影片用两个小时的时间使一名普通观众变成了QUEEN乐队的歌迷,由此带来的商业价值是巨大的。在音乐电影尤其是音乐家传记电影中,同一首音乐分别在影片中作为情节音乐和背景音乐出现所带来的电影价值和音乐价值都是空前的。
  a 许仲生:《电影情境理论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31期,第90页。
  b 许元:《音乐家传记电影研究》,上海戏剧学院2012年论文。
  cd 武迪:《电影音乐美学视角中的音画关系》,中国音乐学院论文2016年,第13页,第13页。
  参考文献:
  [1] 许仲生.电影情境理论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5):89-92.
  [2] 许元.音乐家传记电影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2.
  [3] Sadie, S.& Tyrrell, J.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4] 武迪.电影音乐美学视角中的音画关系[D].中国音乐学院,2016.
  作 者: 葛宇航,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倪崑皓,博士研究生,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电影艺术创作理论。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雷蒙德·卡佛的作品以其特有的“极简主义”特色著名。在极简的外表之下,卡佛作品的内容有另外一番深意:平淡地展示生活本身,却重在体现现实的真谛。卡佛作品所展示的大多都是现实生活的灰暗面,时时侵袭现代人的冷漠、孤绝和疏离在卡佛小说中得到体现。本文将以卡佛的三部短篇小说《他们不是你的丈夫》《山雀派》和《家门口就有这么多水》为例,对人性异化的表现形式之一疏离现象进行考察,以发掘卡佛作品在形式之外的深
期刊
摘 要:曹禺通过《雷雨》表达了自己对人的生命存在这一命题的哲学思考:一方面,从低层次的物质需要和生理需要出发,表现了受到生存动机支配的人的种种行动;另一方面,从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出发,表现了人的自由意志与社会权力之间的矛盾冲突,揭示了人的存在困境。综合两个方面,可以开掘出曹禺对人之存在的终极关怀。  关键词:《雷雨》 生存动机 存在困境  人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存在?人究竟应该以何种方式存在?这是存在主
期刊
摘 要:杰森·斯坦森是21世纪经典动作演员。其主演的《玩命快递》系列中快递员弗兰克·马丁和《机械师》系列中的亚瑟和毕索,以其冷峻沉默的气质、卓尔不群的处事能力,逐渐树立起影坛硬汉形象。五部影片的角色异化、空间转换、对立面陌生化,给观众留下了强烈的印象。其影坛硬汉形象的塑造,可从影片中不可思议的画面视觉冲击、炫酷的打斗场面、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展示出来,并唤起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进而加深对其硬汉形象
期刊
摘 要:故乡是现当代作家最常用、最普遍的題材,苏童的很多创作都不开故乡,读者时时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到苏州影像,故乡苏州对苏童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以独特的叙述和语言方式来写故乡。故乡似乎已经成为贯穿其创作始终的主题,而且在他的笔下故乡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种寄托,一种精神的归依。尽管这个故乡是虚拟的,但表达了作者怀乡的情感,并由此完成了一次次精神还乡。《1934年的逃亡》是苏童的第一部中篇小
期刊
摘 要:在中国当代文学语境中,《平凡的世界》构成一种独特的存在。作为一部带有强烈八十年代时代印记的作品,能够突破时代束缚,在不同年代读者群体中激发起持续的阅读热情,对读者产生重要影响。这种现象,非常值得关注和思考。作为核心人物的孙少平,成为理解整部著作的关键。他的主体成长,体现出当代青年身居历史和时代的交汇点,以现代文明视野纵观历史,把握时代发展动向,立足城乡文明交叉地带进行深入开掘与成长的探索。
期刊
摘 要:《管子》中蕴含着丰富的行政法思想,对新时代法治政府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其很多行政法学理论和思想主张包含智慧,富有洞见,至今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当前,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传承中华优秀法律传统思想和文化,才能为其提供深厚而持久的精神力量和动力支持。本文将深入挖掘《管子》中的行政法基本问题,为依法治国和法治政府建设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土基因。  关键词:管子 行
期刊
摘 要:惠敏莉的秦腔舞臺表演深入人心,丝丝入扣。在秦腔舞台表演中,惠敏莉善于结合剧情,捕捉剧中人物的内心冲突,紧紧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淋漓尽致地演绎人物内心的情绪和情感,从而提高表演的可观赏性。本文结合秦腔经典剧目《三滴血》《易俗社》,探讨惠敏莉处理人物内心冲突过程时,在秦腔演唱、身段动作把握、眼神运用等舞台形象塑造方面的出色表现,总结惠敏莉表演的艺术特色及对戏曲表演艺术的启示。  关键词:惠敏莉
期刊
摘 要:五四新文化运动首先对传统孝文化的专制与不平等进行了批判,巴金是受“五四”非孝思想的影响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巴金的成名作《家》继续扛起对传统孝文化的批判旗帜,在“五四”作家批判传统孝道的基础上,更加大胆而全面地批判了传统孝道的虚伪、腐朽与专制思想。  关键词:传统孝道 无违 专制 巴金  巴金是在“五四”反传统思想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巴金曾说:“我是‘五四’的产儿,五四新文化运动像一声
期刊
摘 要:《城市和乡下的恋人们:故事一》是纳丁·戈迪默短篇小说的杰出代表作。小说描绘了在南非身处种族隔离制度下的黑人女性悲惨的命运与生存境遇,其中充斥了大量的对立项。本文拟运用结构主义中的二元对立理论分析环境、主题和角色中的二元对立项以揭露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残酷和非人性。  关键词:纳丁·戈迪默 《城市和乡下的恋人们:故事一》 二元对立 种族隔离  纳丁·戈迪默(1923—2014)作为一名白人女作
期刊
摘 要:李锐对底层社会人群生存困境的焦虑极为关注,作品多聚焦他们的命运、精神和心灵诉求,同时李锐在创作中清晰而自觉地借鉴福克纳的美国南方叙事和意识流风格创作其吕梁山传奇系列小说。本文试图通过对李锐《无风之树》和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主题、人物与象征加以对比,得出《无风之树》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部黄土高原土风的“我弥留之际”的结论。  关键词:李锐 《无风之树》 福克纳 《我弥留之际》  前言  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