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头条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天晚上八九点我从北京开车出发,到达天津爆炸现场已经是凌晨了。登上事故现场附近500米的一座高楼,在18层的阳台等,直到天亮,把无人机放飞出去。当天上午拍下的照片不够清楚,等天晴之后,再飞了一次,拍下了这张照片。”
  说这段话的是《新京报》首席摄影记者陈杰,他拍摄的8.12天津爆炸事件现场航拍图从8万多张作品中脱颖而出,斩获2016年世界新闻摄影荷赛奖一般新闻类单幅三等奖。
  陈杰说,由于事故发生时自己在外出差,赶到现场后许多摄影记者已经发回了大量的报道,但在他印象中,这个大坑的全貌还没有展示出来,因此决定用航拍。


  “拍下来之后,我就知道这是我想要的照片”,陈杰说这张航拍图高度地概括了爆炸的影响力。地面留下深不可测的巨型黑洞和一片焚毁严重的房屋,近6個足球场大的停车场停满的数千辆新车在烧毁后依旧排列整齐,这样的灾难现场似乎透着某种隐喻。
  陈杰接触航拍是在2014年底,当时因为参加一个摄影比赛拿到了一台大疆精灵2。2015年初的时候,第一次用它做环境报道。2015年6月,在福建宁德,他用无人机飞到几个严重污染点去拍摄,镜头下临海的厂区堆放着大量粉状物和渣料的凝结物,一些挖掘机和铲车扬起的灰尘令厂区上空一片灰暗,而在海水覆盖下的排水口漂浮了一层淡红色。这组报道所呈现的福建宁德镍合金产业群污染以及环评造假事件最后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无人机成为新闻必备
  陈杰说他一向认为中国摄影师把握新技术的能力很强,自己的同行,很多年轻的摄影师都在使用航拍。
  而在被媒体称之为“无人机之都”的深圳,2015年12月,光明滑坡事件之后才真正重视无人机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深圳卫视记者乔舟说,他们成立了一个无人机工作室,面向所有部门提供服务。在一些新闻专题片中开始大量的使用,优势是更直观也更立体。除了日常的使用,他们还将无人机用于节日的活动直播。
  相比于无人机在中国新闻行业的顺风顺水,起步更早的美国新闻航拍却显得更为谨慎。虽然2011年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率先开设“无人机新闻学”课程,并建立“无人机新闻实验室”(Drone Journalism Lab),密苏里新闻学院也随后跟进,但直到2016年6月,经历了漫长的繁文缛节后,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才松绑了小型无人机管理规则,即没有飞行执照,只要通过一项考试,记者们就可以自行使用无人机。
  这项新法规在2016年8月下旬正式生效,消息一出, CNN随即宣布成立了新部门CNN AIR,负责无人机航拍和报道。CNN AIR团队拥有两名专职的无人机操作员和十几架各种型号的无人机, CNN也被认为在无人机报道领域占得先机。CNN新闻运营高级总监Greg Agvent 10月时曾对媒体表示,对于新闻业来说,十分希望可以拥有配备适用于广播标准和高清无线连接的无人机。而大疆在2016年11月针对行业用户发布的“悟”Inspire 2可输出广播电视行业常用的1080i 50以及720p 60视频信号,兼容主流广播电视制式的新功能,刚好满足了这一点。


  近些年致力于数字化转型的《纽约时报》也开始了无人机动态影像的尝试。在爱丁堡大学的一项针对新闻学专业学生的调查中,87.5%的受访者表示无人机应用于灾难报道,紧随其后的是战争、冲突,调查性报道以及环境的问题报道。
  还有调查表明,记者和新闻机构对小型无人机最感兴趣,这些无人机有更好的移动性并且更易于操作,另一项考量是因为目前政府对无人机的控制很多都依据其重量。美国无人机专业新闻协会(PSDJ)的创始人 Matthew Schroyer提到,可折叠的便携式无人机Mavic Pro的出现使得无人机成为记者必备工具的趋势更为明显。记者已经被要求多任务式工作,一次采访可能需要承担录音、拍照、视频记录、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等一系列工作,便携式无人机很有可能也加入到这一工作序列中。
  故事还是隐私
  在2016年,不断更迭的无人机在画面质量和便携性上都有所突破,帮助新闻人增强在危险地带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几年前,当新闻机构获取了一段由无人机拍摄的影片,新闻头条会是影片本身而不是所拍摄下的地面情况。


  技术的进步让片段获取变得容易,这意味着焦点可以从无人机回归到故事本身,无人机拍摄的影像成为故事的组成部分。新闻从业者将更多的关注于如何将这些画面更好地呈现出来,在访谈中,无人机被认为是一种新闻的辅助工具。大疆旗下的慧飞无人机培训中心的负责人也表示目前接到了不少媒体的培训需求,还特别定制了航拍摄影课,让更多新闻工作者“既会飞、又会拍”。
  梨视频的拍客周逸雄说:“使用无人机将成为记者的必备技能,但使用的关键还在于如何用它来掌握新闻核心事实。”他曾在一个黑心棉工厂的暗访中用到了无人机航拍,从高空展现了工厂的全貌和所在地的环境。在他看来,无人机为故事提供了一个更好的空间感,把部分曾经隐秘的空间展现出来。
  但是对于无人机隐私权侵犯和安全的问题还是伴随着这一工具的产生和运用,甚至表现为对抗性的行为。美国居民区曾出现击落低空飞行无人机的案例,但最终发现无人机只是在做屋顶检查或类似的工作。
  美国无人机新闻协会的观点认为,在可见的公共土地上应该开放与之对应的天空,因为那里有大量的重要新闻。如果我们需要跨越私人土地则要获得许可,这将有助于公众相信新闻无人机是值得信赖的。此外,任何与之相关的培训项目至少需要提供如何安全、有效地使用无人机,如何遵守法规和条例。


  有学者指出隐私权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社会文化接受度也不一样。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助理教授刘阳在《隐私话语的诞生与大众传媒业》一文中写到,古希腊时期隐私并不是一个正面的词汇,十九世纪末,沃伦和兰布代斯的《隐私权》才奠定了它的法理基础,大众媒体使隐私问题化。
  而大众传媒业发展至今,在隐私方面所建立的专业准则也应该适用于具备拍摄功能的无人机。为了无人机新闻的良性发展,专业人士需要做的则是共同遵守和不断优化自己行业的行为准则。
  另一则有关安全性的担忧,工具层面,在无人机智能返航和避障功能的加入后有所缓解。保险公司也开始推广无人机第三方责任险以保障公众利益,有专家呼吁这一保险应该像汽车的交强险一样被固定下来。此外,每个城市还针对机场、军事禁区和人口稠密地带设置了不同大小的禁飞区。
  新闻感官的延伸
  无人机参与新闻报道就只是飞行器从空中拍摄图片和视频来当报道素材这么简单?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2017年年初,据了解,新闻领域未来可能会被大疆划入无人机的行业应用范畴,在这个更高一级的维度中,飞行平台需求在总需求中的占比将大大低于其在消费级市场中的情况,换句话说,负载、软件、系统集成甚至是专业服务这样的新增需求将与飞行器本身一样重要。这意味着,接下来无人机将远不仅是记者在天空中的一双眼睛,各种可能性等待被挖掘。


  目前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的魏武挥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无人机新闻的可观前景,但他也明确表示新闻业需要的并不是越来越多的无人机的专业操作者,因为机器本身智能化的脚步一直在加速。在未来,记者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用更新鲜和引人入胜的方式来消化无人机收集而来的影像和数据。目前,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大学开设的无人机导论的课程就包涵了如何利用影像实现3D建模,遥感等相关的内容。
  新华网融媒体研究院院长杨溟向笔者描绘了一个颇具未來感的新闻场景。无人机可以感知环境中的多种数据,为观者提供科学判断的依据而不仅仅是视觉震撼。在未来的新闻场景中,人机之间是一种伙伴关系,无人机将成为记者多重感官的延伸。每一个记者将和自己的无人机形成默契,具备感知能力、交互能力与学习能力的无人机将自主完成很多任务,因此也成为一个空中新闻智能机器人。另一方面,他认为无人机将与VR技术紧密结合,因为无人机可以获取丰富的数据信息,通过影像数据建模,未来的新闻将是浸入式的。
  当然这些都还只是一个开始。
其他文献
滤镜作为一种重要的摄影配件,不管是在风光摄影、创意摄影抑或视频摄像等应用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无人机航拍摄影越来越流行的当下,这种重要的配件如果能与无人机产品结合,相信会满足不少航拍摄影爱好者的应用需求,所以今天我们将体验一下来自耐司NiSi针对DJI 大疆旗下的精灵Phantom 4 Pro及“御”Mavic Pro推出的无人机专用滤镜套装。  之前市面针对无人机推出的滤镜产品并不多,不少
期刊
如果你想看一看苏联20世纪80年代的样子,那么你应该到普里皮亚季,那里有着苏联原原本本的模样。苏联曾经认为的 “世界上最安全核电站”切尔诺贝利,就在城镇的不远处,普里皮亚季曾是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模范城镇,也是核电站几万名员工的家园。  一场事故将这里的时间冻结,城市里的一切都还是30多年前的風貌和范式,这里有着苏联最一流的城市设施:一幢又一幢崭新却又破旧的楼房依旧在普里皮亚季矗立,文化宫、酒店
期刊
在北大国际政治系当学生时,我就不是一个专心致志的学生。各种火炮的口径、射速和发射方式远比种种拗口的政治词汇更令我神往。为了应付以苛刻闻名的北大考试,我不得不亦步亦趋地跟在 别人的屁股后面往图书馆跑。然则“其东走者同,其所以东走者异也”。英国的《简氏武器系统年鉴》、《简氏舰船年鉴》、《简氏战机年鉴》成了我的宠物。那套“时代一生活”版的14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尤令我终生难忘。我被历史照片无与伦比
期刊
两河流域的新月沃土,古丝绸之路的最西端,叙利亚有一座古城叫阿勒颇。  五千年前就开始有人在这里定居,丰饶的物产、引人入胜的传说,让阿勒颇这三个字有着童话一般的骄傲。几年以前的和平时期,这里每年的游客逾600万人。  在阿拉伯语中,“阿勒颇”有“挤奶”意,传说中先知亚伯拉罕曾经在此处停留,为他的羊群挤奶。数千年来金属、白色大理石是这里的名产,“阿勒颇”同时也有“铜、铁”或者“白色”意。阿勒颇四面通达
期刊
渔夫在舟上劳作,光透过渔网在平静的海面上留下的倒影,这张以明黄和天蓝为主色调的方形航拍图(见左图),从27000多张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与渔舟唱晚式的夕阳剪影不同,和航拍中的大场景抽象画也不一样,曼妙的光影和独特的角度打动了一众评委,一举获得2016年天空之城年度航拍大奖。  作者郑戈是一位90后的年轻风光摄影师,所拍摄的就是自己的家乡——福建霞浦。“这张照片是2016年11月拍的,早上四五点起来
期刊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因为地理条件等问题,一直是中国 14个最贫困的连片地区。所以,凉山的贫困是我一直想关注的话题。2016年5月,我与著名探险家杨勇约定,决定冒险进入传说中的“悬崖村”,了解当地人们生活的现状。  “悬崖村”所在的支尔莫乡党委书记阿皮几体得知我们选择从一条废弃的、极其危险的道路进入后,特意安排了村里多名攀登能力出色的年轻人,负责为我们引路、保障我们的安全,以及背负我们的行李和设备。 
期刊
浙江绿谷、瓯江帆影、渔舟唱晚、畲家风情……绵绵八百里瓯江,养育的不仅是吴越子民,还造就了一大批丽水的摄影人,这里的秀丽山川已经成为一张摄影名片,引无数中外摄影师为之钟情。  工作后我出的第一趟差,就是去丽水。2004年,首届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我是刚入职的新编辑,跟随着同行前辈们一起去采访。那时候丽水没有机场,也没有高铁、动车,要坐十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一路无事,就听老编辑们聊摄影圈的奇闻轶
期刊
2016年12月,我第二次随心友汇来到南极,这是一次由中国人包机、包船200多人的庞大队伍,人人一部相机或手机,都是摄影人。在结束南极之旅之前,船上还举办了本次旅行的摄影比赛,受委托,我还担任了一次由我一个人当评委的摄影作品获奖评选和点评。  船上的摄影比赛已经完满结束,但是影赛激起我对南极的思考却没有平静下来,回到北京后我一直在想,去南极我们到底得到了什么?拍照,作为人潜意识框选现实价值的行为又
期刊
22年前,一次偶然的航拍机会,光线如梦似幻,让他与这座山结缘。在之后的96次回眸里,碎云轻绕、层云笼罩或是云开雾散,作品在时间里自我覆盖,亦映照出他的人生。  清代的《峨眉山志》里寫到:“以普贤视峨眉,不啻沧海之一滴;而峨眉有普贤,则如芥子纳须弥。所以虽僻处西陲,而名高五岳,与补怛、清凉同为朝野所崇奉者,以有大士应化故也。”佛家文化让峨眉山在历史的长河里,生生不息。  峨眉山佛教文化的由来有数不清
期刊
纪录片Life After People (人类消失后的世界),讲述了这么一幕:人类突然在地球集体消失,短时间内的灾难频发之后,人类赖以自豪的文明象征将会在几百年内逐渐崩塌,千年后地球回归到蛮荒世界,2万年后将难寻人类的文明遗迹,而20万年后人类所有的“曾经”将会消失殆尽。对于这颗46亿年的星球来说,人类的存在只是短暂的“一瞬”。  但就在这驹光过隙的瞬间,人类这个复杂的物种拼命将地球改造成自己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