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如何通过绘画因素拓展审美空间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7210507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绘画与音乐的渊源和联系,介绍了绘画因素拓展音乐艺术审美空间的几个十分重要的手段。
  关键词:绘画因素 审美空间 音乐艺术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绘画因素可以拓展音乐艺术的审美空间,这是由于它们可以相互融合和沟通,正确掌握和运用一些规律对提高审美情趣来说有很大的作用,那么我们在此之前首先要真正认识到音乐艺术和绘画因素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 绘画与音乐的渊源
  1 水乳交融的绘画与音乐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也是作用于听觉器官的听觉艺术,绘画是有形艺术,是通过线条和色彩来塑造具体形象,作用与视觉器官的视觉艺术。在一般人看来,音乐和绘画似乎相差十万八千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在审美活动中,音乐和绘画却联系紧密,音乐家会用绘画中的某些色彩概念来表述音响的运动,如“和声色彩”“弹钢琴的音色变化”“配器的调色板”“调性色彩”等;画家也经常会用音乐艺术中的节奏概念来表述绘画术语,例如:“响亮的色彩”“生动活泼的色彩合奏”“像和弦一样和谐的颜色”等。
  艺术都是在不断发展的,而每一种艺术都不可能背离其他独自发展,艺术总是要相互融合、借鉴并共同进步的,艺术的相互贯通加强了艺术的表现力和审美能力。所以,音乐的发展是少不了绘画艺术的帮衬的,音乐汲取了绘画中一些富于表现力的因素,把音乐从听觉艺术过渡到形象艺术,虽然是虚拟的情境和形象,但与单纯的听觉艺术相比是一个极大的进步。绘画是无声之行,音乐是有声之音,它们之中存在一种相同的艺术感情,而这种感情恰恰成为了二者相通的一个基点。每当我们听到一首优美的音乐时,内心肯定会激情澎湃,我们说不出到底是哪段给了我们一种视觉景象或者激起了我们的某种感情,但是确实在倾听的过程中脑海里的画面让我们沉浸在音乐里,让我们学会欣赏音乐,学会在音乐中发现世界。
  2 以绘画作品为契机的音乐历史
  音乐的历史表明,许多音乐的风格和流派与美学观念密不可分,其中音乐的印象派最能突出这种情况,印象主义的美学思想和创作风格都是来自于画家,年轻的音乐家从印象主义绘画中得到启发,开始用音符来制造不同的音乐效果,用音乐来塑造风景或者展现情调。
  音乐的历史同样表明,有的音乐是直接来源于绘画作品,如肖像画式的标题作品,像库普兰的《胜利的缪斯》,乐曲风格纤巧,色彩华丽,这与华托的绘画作品风格相似;像渥尔顿的管弦乐《普茨茅斯的一角》,就是以罗兰逊的风景画为蓝本的。有的音乐并不是直接取材于绘画作品,但是音乐家在创作音乐的时候却是以绘画作品为想象对象来构思的,也就是间接的来源于绘画作品,这类作品一般以绘画作品的名字来命名。如王西麟的《云南音诗》、朱践耳的《黔岭素描》等均是以绘画题目作为自己的音乐作品的题目,给人的感觉便是音画交融。
  有的音乐会配合着文字来提示欣赏者,这类作品,欣赏者可据文字的提示去直接想象相应的情境;有的是作品中没有说明但是乐章标题也可以同样提示欣赏者。如德彪西的《大海》,第一乐章叫“在海上,从黎明到中午”,第二章叫“海浪的嬉戏”,第三章叫“风与海的对话”,在这类作品中,我们可以根据标题的内容来理解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某种情绪,能够帮助欣赏者体验到作曲者想要表达给我们的某种固定的画面或者说是一定的情绪氛围。
  总之,绘画因素无论在音乐的创作还是在音乐审美过程中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最成功地诠释了音乐的内涵和真谛,也极大地拓宽了欣赏者的审美空间。
  二 绘画性因素勾勒出心中流动的音乐图画
  绘画与音乐艺术之间实际上是有所通感的,尤其是中国画所力求创造的是一种律动感十足的艺术空间,在绘画方面趋向于音乐和诗歌。虽然音乐是听觉艺术,绘画是视觉艺术,但是贯穿于绘画当中的线条、造型、色彩等与音乐中的旋律、和声、节奏等有异曲同工之妙。
  1 线条勾画旋律
  有人曾这样解释过音乐和绘画的通感,即音乐的旋律就是用时间做画笔,音响做颜料,在不同的音高位置上下运动所勾画出来的线条。线条在绘画中属于构图基础,线条走向决定形象构成,在音乐中则是最主要的绘画因素,人们虽然看不到具体形象但是却可以随着旋律跳动的线条与内心相映,从而感受到自己内心深藏的某种影象,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2 色彩涂抹节奏
  绘画艺术中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段便是色彩的运用,法国柏辽兹把配器看成是为音乐着色的重要因素。从本质上来说,音乐中色彩的运用主要体现在音响的组合方面,包括音纵向组合形成的和声色彩、音横向组合形成的调式色彩以及各种乐器组合形成的配器色彩,音响的不同组合构成音乐中的不同色彩。其实无论是绘画的颜色还是音乐中的音色都是一种波动,只是光波和声波的不同而已。牛顿认为颜色有七种,即赤橙黄绿青蓝紫,而音乐也正好有七个音,即CDEFGAB。康定斯基也曾说过:“蓝色是典型的天堂色彩……在音乐里,淡蓝色是长笛、深蓝色是大提琴、更深的蓝色是雷鸣般的双管巴斯,最深的蓝色是管风琴……绿色保持着它特有的镇定和平静,纯粹的绿色是小提琴以平静而偏中的调子来表现的……白色具有沉寂的和谐,就像音乐里的许多停顿暂时中止曲调一样,它不是死一般的沉寂……黑色是死一般沉寂的内在和谐,它是由那些深奥的最后的延长号表现的,在其后出现的乐曲好像另一个世界的黎明……淡暖红色是喇叭的声音,响亮、刺耳,清脆……朱红听起来就象大喇叭的声音,或雷鸣般的鼓声……紫色在音乐里是英国号式木制乐器深沉的调子……”所以说,颜色与音色是相互对应的。
  3 造型塑造音乐空间
  绘画是在平面上用线条和颜色构成的具体形象,即绘画的造型。音乐中也有造型,不过它与绘画不同,是无形的音响造型。音乐可以通过音响的不同组合表现出某种空间关系,可以是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就如同绘画中主要色调在画面的关系一样,音乐艺术的音区体现的是整体空间关系,音程体则体现的是局部空间关系,音乐复调告知我们旋律之间的位置;与绘画中的色彩透视关系相似,音乐中的主旋律与伴奏表现的是前后空间关系,强弱表现的是远近空间关系。音乐造型所体现的空间是虚拟的,是人们通过听觉所产生的内心影像,具有象征性,其象征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不同的音响层次展现出画面的错综复杂,二是通过音响移位来表现空间移位。   音乐是直接作用于人们听觉上的,它本身并不能提供清晰的图像,而是人们通过想象和生活经历在脑中塑造的画面,每个人听同一音乐所构造出的画面都不尽相同。总之,人们是用绘画因素在心中勾勒出了音乐艺术中的大千世界。
  4 绘画与音乐也会沟通
  上文提到了绘画与音乐的通感,这是因为人们的感官系统相通,听觉会促使人们在听音乐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画面,虽然可能因为欣赏者的阅历、思想、修养等不同,欣赏的过程中会存在不同的画面,但是总体来说这种画面是有一定界限的,肯定是与音乐的主题相互对应的。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在听阿炳的《二泉映月》的时候,脑海里出现的肯定不是一群小伙伴在田间欢快打闹的景象,所以说音乐给人勾勒怎样的画面并不完全取决于欣赏者的想象,还与音乐作品的主题密不可分。从审美空间的角度上看,音乐与绘画之间是有意境上的沟通和碰撞的。就说笔者在欣赏《二泉映月》时,曲子刚开始就浮现出了一位沧桑的老艺人在寒风中拉着二胡,痛苦地叹息,想找个人可以倾听自己一生的辛酸和坎坷。而在欣赏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主旋律时,旋律轻快,脑中则会出现一表人才的小少年,活泼淘气的小鸟,狡诈阴险的大灰狼等。同样的道理,当过圣诞节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的哼起《圣诞之歌》,悲伤的时候听《梁祝》会掉泪,这就是空间与时间,过程与瞬间的相互渗透,让我们可以在音乐的世界里经历悲欢离合,也可以用音乐调剂生活,让生活丰富感性而又多姿多彩,给自己一种听觉视觉盛宴,真正的获得艺术享受。
  三 乐中有画,画中有世界
  在全面概括了音乐与绘画的关系之后,就“音乐艺术如何通过绘画因素拓展审美空间”这一问题上,笔者提出了几点建议:
  1 模仿
  音乐中的形象跟文学形象一样,都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音乐擅用自己独有的艺术媒介(节奏、旋律)来模仿大自然,以传达给欣赏者其要表现的内容。如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中将和弦的三连音分解,用低音八度和圣歌式和弦进行演奏,塑造了一种朦胧、安静而又忧伤的气氛;第二章则色彩明亮,融入诙谐的小步舞曲元素,让我们联想到了美丽的琪里爱太·吉却娣;第三章和声效果丰满,节奏铿锵,表现力高昂丰富,向我们传达了作曲者暴风雨般的热情;尾声则是用了充满幻想性的琶音,横跨钢琴音域,产生了极为华美的音响,而后又出现了两个低八度音的音符后突然终止,向我们暗示了达到极点的愤怒而又疲惫的情绪,后来的旋律似乎又表达了作曲者对于再次行动的憧憬,乐曲的结束伴随着强有力的主和旋,思想已经成熟,一切等待行动。再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船夫曲”旋律跌宕起伏和声音响也是紧张激烈,完全形象地表现出了黄河的惊涛骇浪,同时也暗示了画面的惊险和船夫的英雄气概。贝多芬在《第六交响曲》的第二章也是运用了不同的木管来模仿不同的鸟鸣,以便给欣赏者描绘出一幅鸟语花香的优美画面。
  2 情绪渲染
  情绪的气氛多种多样,音乐作品有时候也用渲染情绪作为象征情景的一种手段。作曲家会用自己的一些方式来方便欣赏者欣赏。例如,穆索尔斯基创作《荒山之夜》,乐曲开始都是小提琴的弱小音量和低音弦乐器的演奏,这给欣赏者传达出来的就是恐怖阴森可怕而又荒凉的场景,再加上作曲者为这首曲子命名为《荒山之夜》,无不塑造着阴暗的气氛,这正是作曲者所想要表达出来的一种气氛,作曲者通过渲染情绪来表现自己音乐作品的主题。
  3 色彩
  音乐的色彩主要取决于音响的组合,所以音响的选择不单单是为了创造不同的声音世界,更主要的是通过不同声音的不同特质来展现作曲者想要表达的某种情境或者画面,是为了更好地切合音乐的象征性特点。如竖琴的音质特点就比较优美,音色像朝露般清澄晶莹,音域广阔,余韵悠长,就像是月光下汩汩涌出了的喷泉一样,所以在柴科夫斯基的舞剧《天鹅湖》第二幕中竖琴的演奏就给我们展现出湖水微波粼粼的优美画面。音响的色彩给人们提供了想象的翅膀,欣赏者可以根据音响的不同来想象相应的环境。
  4 音响运动
  音响是不断地通过上行或者下行来为欣赏者勾画旋律线条的,这些线条是以非常抽象的方式存在的,不过却可以引起我们无穷无尽的想象并与心灵产生共鸣。如柏辽兹的《幻想交响乐》第三乐章有一段英国管和双簧管的对奏,温馨而又富于诗意,就好像是一位牧童在安静的田间小路上哼着歌,快乐地奔跑。
  5 音响造型
  音响造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特殊的音响组合,象征地体现出各种空间关系。音乐的空间关系可以激起欣赏者的想象,音乐在满足听觉的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于视觉印象的感觉。我们从音响中感知,然后通过想象构造,便能清晰彻底地理解音乐的艺术审美空间。
  以上的五种都是用绘画因素来拓展音乐审美空间的手段,正确掌握和应用可以帮助欣赏者找到音乐与现实的某种对应关系,与此同时,欣赏者也能够更简单明了地理解音乐的主题以及作曲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意境。在音乐艺术的审美过程中离不开绘画因素的勾勒,它们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给予欣赏者以想象的空间,只要我们掌握好绘画因素在音乐审美中的运用,是可以提高我们的音乐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的,同时对我们本身的艺术培养也是有极大的帮助的。
  参考文献:
  [1] 于群:《中国古典音乐的当代审美嬗变》,《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2] 艾伦·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
  [3] 杨青:《“民族器乐的创作与发展”系列讨论之三十七——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作品中的线条艺术》,《人民音乐》,2001年第7期。
  [4] 柴本尧、周瑞康:《中外名歌名曲欣赏》,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作者简介:金鑫,男,1966—,江西信丰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音乐美学,工作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跨文化传播是实现本土文化共享的重要途径。邯郸成语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是邯郸核心文化融入世界的必然途径。本文以成语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与融合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他”文化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及其满足路径,辩证地分析了期待视野,并且对邯郸成语文化的文化身份进行了定位,提出传播者坚持其文化身份,实现文化的可持续输出。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文化期待视野 文化身份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 在中国历代文人笔下,有不少歌咏梅花的名篇佳句。那一缕无私无畏坚贞执着的梅花之魂千载传承,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中历久弥香。本文所论述的两首《卜算子·咏梅》是古今咏梅诗的突出代表,它们较集中也较鲜明地反映了梅花的特质和精神内涵。论文通过对一古一今两首《卜算子·咏梅》的比较,并侧重以陆游咏梅代表作为对象,展开了分析、比较、阐释。  关键词:毛泽东 陆游 咏梅诗词  中图分
期刊
摘要 本文以白先勇小说集《台北人》为例,探讨了翻译伦理理论下文学中的自译。研究发现:拥有双重主体性的自译者具有较高的读者意识,能大胆修改和调整原作,使译文符合译入语文化规范,获得较高的文学性和美学效果,故自译者首要遵循的不是再现的伦理而是基于规范的伦理。以自译者为参照,可反思普通译者的权限问题,启发他译。  关键词:翻译伦理 自译 他译 译者权限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
期刊
摘要 概念合成理论是一种语义认知理论,心理空间是它的基本认知单位。它不仅可以解释汉语NN概念合成名词的认知心理运作过程,而且还可以解释NN概念合成名词的新创意义与新创结构。但是它也面临着五大挑战:1、心理空间关系是如何识解的?2、哪些空间元素及其结构被投射到合成空间?3、合成空间的元素与结构是如何合成的?4、新创意义与新创结构是如何产生的,从何而来?5、输入空间在语言表达式上是如何排
期刊
摘要 文本是影视的前提和基础,影视则推动了文学文本的发展和传播。同时,小说文本与影视在反映客观现实方面又存在着诸多维度上的本质差异。因此,二者就叙事真实性而言,要做到完美的统一也是不可能的。对比分析海明威的优秀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的文本和根据其改编的影片,从叙事节奏和叙事视角的差异的角度加以探讨,以求阐明小说和电影的根本差别,将有益于读者和观众从不同的角度鉴赏文学作品。  关键
期刊
摘要 本文探讨了影视艺术对原著《西游记》文本文学在人物的形象塑造方面的重构及其变化。笔者认为,《西游记》在影视剧的重构中,主要表现出了四个方面,首先是在央视86版经典《西游记》电视剧中,对人物形象的正面刻画,将唐僧高大形象神圣化;其次是猪八戒的呆气可爱化,这是影视重构一直在做的事,从1986年到2005年猪八戒最终从那个好吃懒做、好色的形象,变成了一个情种;然后是孙悟空形象的悲剧化,
期刊
摘要 黄自先生不仅是一位学者型作曲家,还是一名颇有建树的音乐家,其音乐作品题材广泛,艺术质量高。《玫瑰三愿》是黄自先生最著名艺术歌曲之一。作品短小精悍,直抒胸臆,像一幅素笔勾勒的白描。歌曲篇幅很小,旋律典雅、抒情,具有女性性格特征。在这样一首短小的声乐作品中,不仅将西方的旋律、和声技法很好地整合在了一起,还融入了诸多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以及一些非传统的和声内容。正确评价黄自先生尤其是他的
期刊
摘要 民族音乐文化遗产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社区文化建设的视角对民族音乐的传承及发展作出了理论性的探讨。以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为主线,以中国社区文化建设中民族音乐遗产的保护为横向,是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认为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若要传承且发展民族音乐文化,首先要分清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保存、继承与发展之区别与联系,才能真正做到弘扬民族传统
期刊
摘要 印度音乐文化作为世界民族音乐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极具神秘色彩,这缘于它同宗教、民族、西欧文化紧密相连。印度人钟情于传统的古典音乐,传统音乐文化根深蒂固。本文探索了印度古典音乐文化发展的特点,并对其发展和传承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给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繁荣和发展以启示。  关键词:印度音乐文化 特点 原因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提到南亚的印度,我们首先就会联想
期刊
摘要 油画艺术自传入中国以后,在短暂的时间内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呈现出具有自身文化属性的创作动机。作品中的自画像也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对自画像作品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画家的了解,而且还有助于对画家所生活的时代进行研究与分析。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选取了中国当代艺术家岳敏君等一些当代画家的自画像作品,论述了他们自画像创作的一些特点及价值取向,旨在加深我们对自画像作品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