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215-02
静脉输液是婴幼儿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浅静脉穿刺的成功率直接关系到婴幼儿患者治疗的成败。今就婴幼儿浅静脉穿刺技巧做如下探讨。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期间。对婴幼儿患者进行浅静脉穿刺386例。其中男207例(53.62%),女179例(46.38%)。年龄4h至10岁,平均年龄5岁。其中静脉留置针243例,普通头皮针143例。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3-4天,为防止院内医源性感染一般不超过4天。
2 方法
1穿刺前的准备工作
1.1医务人员的准备工作: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每一位患儿穿刺前都要正确执行“七步洗手法”,穿刺一次,洗手一次。对患儿严格执行“一人一巾一带(一例患者, 一张消毒治疗巾,一根消毒压脉带”。预防医源性感染的出现。
1.2 穿刺针的准备工作:根据不同年龄、穿刺部位及血管大小选择适合的穿刺针。使用前要对穿刺针的质量进行检查:针头有无倒钩,套管针套管有无断裂、开叉及起毛边等现象。
1.3 穿刺地点的选择:穿刺地点尽量选择宽敞、明亮、通风好的地方。光线的强弱、 明亮及照射角度,都能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率,而最理想的穿刺光线是自然光。当自然光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如阴雨天气以及夜晚,可选择150w灯泡置于操作者左前上方,距穿刺静脉45~55cm为宜。
1.4 血管的选择:根据患儿的病情、给药种类等具体情况来选择穿刺血管,当应用对外周血管刺激较强的药物如多巴胺、高渗电解质等时应尽可能避免走外周表浅血管,应给予深静脉穿刺。而对于一般药物应用时则应选择弹性好、 粗且直、 远离关节且易于固定的静脉。三岁以下的患儿头部皮下脂肪少,头皮静脉丰富,分支多。加之肢体活动频繁,头部穿刺后易于固定,且不影响患儿四肢活动。因此,笔者推荐三岁以下的患儿穿刺血管选择首选头部,一般为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等。三岁以上的患儿头部皮下脂肪较厚,血管不清晰。而手足背静脉开始变粗长,易于穿刺和固定。因此三岁以上的笔者推荐三岁以上的患儿穿刺血管首选四肢静脉。
1.5 输液敷贴的准备:根据留置针的型号选择专用敷贴的大小,在敷贴的正面注明置管日期、时间等。
2穿刺方法
2.1 进针角度
头部静脉如前额正中静脉、额浅静脉、颞浅静脉进针角度一般为5°~15°。耳后静脉进针角度为15°~30°。小儿头颅沿额缝、冠缝、失状缝、人字缝均有静脉走形,穿刺时摸清骨缝,进针角度为30°~60°。对不太清晰或不清晰的血管,用指尖顺静脉走行探摸,体会血管走向、深浅、粗细,进行穿刺。四肢静脉如手背及足背浅静脉、指间静脉、一般进针角度为5°~15°,肘静脉、大隐、小隐静脉,一般进针角度为15°~30°[1]。
2.2 具体操作
头皮静脉穿刺时,无法应用止血带,该静脉管壁两端无压力差,静脉回心血流无阻力,因此,头皮静脉穿刺回血较四肢静脉慢、少,所以当觉得针已经进入血管,有落空感,而不见回血时,不要急于拔出针头,捏一下输液器下段的橡胶软管或改变一下针头的位置、角度一般就可见回血[2]。四肢静脉穿刺时可应用止血带, 并采用局部热敷法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3], 以利成功穿刺。
2.3 穿刺后留置针的固定
穿刺成功见回血,及时固定针头是非常重要的。穿刺成功后,左手食指和中指固定针柄,用3~4条胶布固定,头皮针绕圈1条胶布固定,头皮针绕圈范围要适宜,过大容易在输液过程中被牵拉或碰掉,过小易折,造成阻塞。如遇到小儿哭闹或应用退热药引起头部多汗而影响胶布固定时,可用头围固定法固定于穿刺点所粘胶布之上,以避免胶布脱落。常规固定法一定要双手配合,右手拿胶布左手手指配合粘贴,针头附近皮肤不能有汗渍,以免影响固定。如选用踝静脉或足背静脉穿刺,则需要用小夹板固定踝关节和足背,下肢置于功能位[4]。
3 体会
由于婴幼儿可见血管少,穿刺难度大,穿刺时哭闹,不配合,好动, 固定后易脱落,特别是休克、严重脱水、病危患儿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应用某些特殊药物,渗出后又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在婴幼儿浅静脉穿刺难度大。护士在工作中不但要有精湛的穿刺技术、丰富的穿刺经验,还要有无私的爱心和强烈的责任心,才能提高婴幼儿浅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提高护理质量从而改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6,44.
[2] 李晓艳.套管针常规留置时间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2,35(5):64
[3] 邱月.探讨小儿静脉穿刺技巧与方法[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7):382.
[4]夏淳和,陈丽萍,许敬,王巧玲,,邓文琳,严春香.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静脉注射对幼兔外周静脉及周围组织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1):1102~ 1104.
静脉输液是婴幼儿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浅静脉穿刺的成功率直接关系到婴幼儿患者治疗的成败。今就婴幼儿浅静脉穿刺技巧做如下探讨。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期间。对婴幼儿患者进行浅静脉穿刺386例。其中男207例(53.62%),女179例(46.38%)。年龄4h至10岁,平均年龄5岁。其中静脉留置针243例,普通头皮针143例。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3-4天,为防止院内医源性感染一般不超过4天。
2 方法
1穿刺前的准备工作
1.1医务人员的准备工作: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每一位患儿穿刺前都要正确执行“七步洗手法”,穿刺一次,洗手一次。对患儿严格执行“一人一巾一带(一例患者, 一张消毒治疗巾,一根消毒压脉带”。预防医源性感染的出现。
1.2 穿刺针的准备工作:根据不同年龄、穿刺部位及血管大小选择适合的穿刺针。使用前要对穿刺针的质量进行检查:针头有无倒钩,套管针套管有无断裂、开叉及起毛边等现象。
1.3 穿刺地点的选择:穿刺地点尽量选择宽敞、明亮、通风好的地方。光线的强弱、 明亮及照射角度,都能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率,而最理想的穿刺光线是自然光。当自然光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如阴雨天气以及夜晚,可选择150w灯泡置于操作者左前上方,距穿刺静脉45~55cm为宜。
1.4 血管的选择:根据患儿的病情、给药种类等具体情况来选择穿刺血管,当应用对外周血管刺激较强的药物如多巴胺、高渗电解质等时应尽可能避免走外周表浅血管,应给予深静脉穿刺。而对于一般药物应用时则应选择弹性好、 粗且直、 远离关节且易于固定的静脉。三岁以下的患儿头部皮下脂肪少,头皮静脉丰富,分支多。加之肢体活动频繁,头部穿刺后易于固定,且不影响患儿四肢活动。因此,笔者推荐三岁以下的患儿穿刺血管选择首选头部,一般为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等。三岁以上的患儿头部皮下脂肪较厚,血管不清晰。而手足背静脉开始变粗长,易于穿刺和固定。因此三岁以上的笔者推荐三岁以上的患儿穿刺血管首选四肢静脉。
1.5 输液敷贴的准备:根据留置针的型号选择专用敷贴的大小,在敷贴的正面注明置管日期、时间等。
2穿刺方法
2.1 进针角度
头部静脉如前额正中静脉、额浅静脉、颞浅静脉进针角度一般为5°~15°。耳后静脉进针角度为15°~30°。小儿头颅沿额缝、冠缝、失状缝、人字缝均有静脉走形,穿刺时摸清骨缝,进针角度为30°~60°。对不太清晰或不清晰的血管,用指尖顺静脉走行探摸,体会血管走向、深浅、粗细,进行穿刺。四肢静脉如手背及足背浅静脉、指间静脉、一般进针角度为5°~15°,肘静脉、大隐、小隐静脉,一般进针角度为15°~30°[1]。
2.2 具体操作
头皮静脉穿刺时,无法应用止血带,该静脉管壁两端无压力差,静脉回心血流无阻力,因此,头皮静脉穿刺回血较四肢静脉慢、少,所以当觉得针已经进入血管,有落空感,而不见回血时,不要急于拔出针头,捏一下输液器下段的橡胶软管或改变一下针头的位置、角度一般就可见回血[2]。四肢静脉穿刺时可应用止血带, 并采用局部热敷法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3], 以利成功穿刺。
2.3 穿刺后留置针的固定
穿刺成功见回血,及时固定针头是非常重要的。穿刺成功后,左手食指和中指固定针柄,用3~4条胶布固定,头皮针绕圈1条胶布固定,头皮针绕圈范围要适宜,过大容易在输液过程中被牵拉或碰掉,过小易折,造成阻塞。如遇到小儿哭闹或应用退热药引起头部多汗而影响胶布固定时,可用头围固定法固定于穿刺点所粘胶布之上,以避免胶布脱落。常规固定法一定要双手配合,右手拿胶布左手手指配合粘贴,针头附近皮肤不能有汗渍,以免影响固定。如选用踝静脉或足背静脉穿刺,则需要用小夹板固定踝关节和足背,下肢置于功能位[4]。
3 体会
由于婴幼儿可见血管少,穿刺难度大,穿刺时哭闹,不配合,好动, 固定后易脱落,特别是休克、严重脱水、病危患儿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应用某些特殊药物,渗出后又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在婴幼儿浅静脉穿刺难度大。护士在工作中不但要有精湛的穿刺技术、丰富的穿刺经验,还要有无私的爱心和强烈的责任心,才能提高婴幼儿浅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提高护理质量从而改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6,44.
[2] 李晓艳.套管针常规留置时间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2,35(5):64
[3] 邱月.探讨小儿静脉穿刺技巧与方法[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7):382.
[4]夏淳和,陈丽萍,许敬,王巧玲,,邓文琳,严春香.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静脉注射对幼兔外周静脉及周围组织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1):1102~ 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