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的路径探析

来源 :民族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ssdcsyq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我们认为北川羌族自治县在学校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具有区位、人才、政策、智力等方面的优势,建议通过调动政府、学校、家长、学生及民间力量等路径来实现在羌区学校教育中有效地传承民族文化。
  [关键词]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北川羌族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5)05-0068-06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的一个羌族自治地区,在学校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具有区位、人才、政策、智力等方面的优势,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具有良好的基础。我们建议通过调动政府、学校、家长、学生及民间力量等路径来实现在羌族地区学校教育中有效地传承民族文化。
  一、羌族传统文化辑要
  羌族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这里主要介绍羌族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羌族语言、宗教信仰、艺术方面的内容,以对羌族文化具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一)羌族语言
  羌族在历史上始终处于不断迁徙和被融合的过程中,众多部落的羌语中词汇不断增加,直接导致了羌族不能对自己民族的语言进行统一和完善的问题,甚至是在相邻村寨之间的语言也不完全相通。这种语言上的差异既反映出羌语在本民族语言交流中的某些语言障碍,也反映出历史给羌族带来的丰富的语言地区特色。[1]以羌语为主导语言或只说羌语的羌人主要分布在茂县、汶川等地的偏远地区。据《石县志》记载:羌族人在清乾隆年间均会说羌语,但是随着羌区与外界交流机会的增加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多人被迫放弃羌语而学习汉语,使得羌语在后来羌族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处于衰败的境地,以至于出现“羌语告急”论。[2](P.21)
  为了改变羌语即将消失的状况,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羌族创制文字的工作便提上了日程。但是,为羌族制定文字的工作几经转折,却没有持续下去。可是,有85.2%的羌族学生却表示愿意学习新羌文,[3](P.1-3)反映了羌族民众传承民族语言文字的愿望和信心。
  (二)羌族宗教信仰
  羌族自古信奉万物有灵,至今仍然保留着多神信仰。这种多神信仰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30多种,即一是自然界诸神,如天神、地神等,属于自然崇拜;二是家神,属于祖先崇拜;三是劳动技艺神,如建筑神、石匠神等,反映手工业受到特殊尊敬;四是各寨的寨神,即地方神,有阴神、阳神、正神、邪神和碉神等。[4](P.186)
  羌族宗教信仰的另一种重要表现就是释比文化。在羌族地区,释比作为人神沟通的中间者,扮演着重要角色。释比还是羌族文化的传承人,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在羌族民族文化传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羌族艺术
  作为羌族非物质文化核心的羌族艺术为羌族传统民族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羌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表现在建筑、乐器、舞蹈、文学等方面。
  羌族的建筑艺术一直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羌族传统建筑最重要的表现便是羌碉及羌寨。羌碉一般建于房侧、村落和要隘处,有房碉、寨碉、战碉之分,这种碉楼异常坚固,有的甚至保存了千余年。汶川地震后,碉楼开始受到外界的关注,并将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羌笛是羌族乐器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唐诗中“羌笛何须怨杨柳”就是一种表现。2006年5月,“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羊皮鼓、口弦、盘铃等具有羌民族特色的乐器也为羌族的乐器大家族增加了特色。
  羌族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是羌人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内容、形式、风格、特点均具有很浓重的生活气息,包括自娱性舞蹈、祭祀性舞蹈、礼仪性舞蹈、集会性舞蹈四类,主要有“莎朗”、“羊皮鼓舞”、“盔甲舞”、“集会舞”等。
  羌族在历史上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文学作品主要靠年长者口授身传来传承,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羌族神话,如《洪水潮天的故事》、《白石神的故事》等;羌族民间叙事诗,如《羌戈大战》等[5](P.26);羌族民间故事,如《黑虎将军》、《一朵花》等;大禹王的传说,如《石纽投胎》、《夏禹王的传说》等。
  此外,羌族艺术还包括羌族民歌、羌族刺绣和挑花工艺、羌戏服饰等方面。
  二、北川羌族自治县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优势
  北川羌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的一个羌族自治县,在学校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具有区位、人才、政策、智力等方面的优势和良好条件。
  (一)北川羌族自治县具有区位优势
  1.北川是全国唯一羌族自治县
  2003年7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2006年2月18日,北川羌族自治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北川羌族自治县自治条例》,为北川羌族自治县实行区域自治提供了法律依据。北川羌族自治县是除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外最大的羌族聚居区,北川羌族自治县在汶川地震前的羌族人口有9102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6.7%;截至2012年末,北川羌族自治县总人口共24.13万人,其中羌族人口共有83945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5.16%。[6]虽然北川羌族自治县较地震前羌族人口有较大幅度的减少,依然是羌族的主要聚居地区。
  2.在校羌族学生比例较大
  北川羌族自治县各学校中羌族学生所占比例较大,如北川中学在校学生共有3172人,有羌、回、藏、彝等民族学生,其中50%为羌族学生;①七一职业中学在校生有3200多人,其中大部分为羌族学生。②永昌小学1536名在校学生中有49%为羌族学生,占学校总人数近一半;③永昌幼儿园的1100多名在校学生中,羌族学生比例高达60%。④在北川羌族自治县的学校中,羌族学生比例较大,对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优势。   3.传统文化保存相对完整
  在北川羌族自治县中,羌族传统文化被相对完整的保存下来,如民间文学中的大禹的传说、羌戈大战等被人们口口相传;羌歌、羌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羌族饮食等随处可见;民间习俗活动丰富多彩。2014年1月,国家民委公布的《“十二五”时期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名录村寨名单》中,北川羌族自治县就有擂鼓镇猫儿石村和青片乡高峰村布垭羌寨两个村寨入选。
  (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的政策优势
  1.国家颁布相关政策,大力保护羌族文化
  汶川地震前,羌族的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瓦尔俄足节、卡斯达温舞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族羊皮鼓舞、多声部民歌、羌绣和羌历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汶川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强调“要保护好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的古老文化和文明”。[7]2008年11月,文化部制订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将北川羌族自治县划入实验区的重点保护范围内,并将羌族建筑、民俗、服饰、文学、语言等划入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内容。
  2.地方政府积极执行国家政策
  2008年5月21日,四川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北川羌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保护和传承羌族传统文化提供了法律保障;6月3日,四川省文化厅公布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初步重建方案》,将北川羌族自治县等规划在内。10月,绵阳市推荐以“大禹的传说”为代表的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最终“大禹的传说”、“羌戈大战”等共7项被列入《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绵阳市及北川县政府还启动国家级、省级羌族“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紧急申报工作,推荐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些措施都为保护和传承羌族传统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支撑。
  (三)北川羌族自治县具有民族人才优势
  1.民间传承人数量较多
  根据2009年的统计,北川羌族自治县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0多人,他们经常在羌族博物馆等地举行活动,有利于羌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另外,北川羌族自治县完善了四级名录体系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工作,设立了传承人传承基金,并为他们购买人身意外保险,为传承人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传承条件,[8](P.19)使很多人愿意学习并传承民族文化。
  2.学校拥有懂羌文化的民族教师
  教师作为课程实施者,他们的价值观决定了其对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9](P.125)北川羌族自治县的羌族教师是学校教育中传承羌族传统文化的主力,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素养,熟练地掌握了羌族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能,对本民族有着深厚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他们有条件且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羌文化课程的教学当中,并使学生能对羌族传统文化产生学习的兴趣。
  (四)专家学者积极倡导与支持的智力优势
  1.国内高校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与支持
  保护与传承羌族传统文化得到了国内高校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2012年,西南民族大学“羌学研究中心”经四川省社科联批准为省社科研究重点基地,先后申请到多项羌族重点研究项目,如蒋彬主持的国家民委项目“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陶斯文主持的文化部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节日志·瓦尔俄足”、张世均主持的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白珍主持的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羌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等,均取得丰硕成果。另外,学者们还针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等,如张天明发表的《基于文化传承的民族地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羌族地区为例》一文,提出了开发校本课程是羌族文化传承的有效措施等,这些研究成果为保护和传承羌族传统文化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石。
  学者们还经常召开学术交流与研讨会,为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建言献策,如西南民族大学羌学研究中心每年都召开羌学学术研讨会等。这些学术会议与学术交流对推动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研究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民间学者的积极倡导
  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关乎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汶川地震”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羌族文化研究专家李绍明等数十位专家召开了“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座谈会”,并发出《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倡议书》,呼吁“让古老的民族文化传统世代赓续。”[10]众多的民间学者积极倡导全国人民以重视民族文化为己任,并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三、北川羌族自治县学校教育传承羌文化的有效路径
  民族文化传承一定要遵循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且文化传承的关注点不应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丰富的内涵。我们建议通过调动政府、学校、家长、学生及民间力量等路径实现在羌族地区学校教育中有效地传承民族文化。
  (一)政府主导,为学校教育传承羌文化提供保障
  1.政策与资金的支持
  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教育经费与资源较为短缺,国家应将羌文化传承纳入规划方案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各级政府应确保制定的政策与北川羌区地方实际相符合,并能得到落实。针对目前羌区内学生在读完九年制义务教育后面临的高中辍学现象,政府应扩大学生教育经费优惠政策,减轻学生家庭负担,增加学生的入学率,使羌族学生能有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针对羌区学校学生升学的问题,政府应在羌区中小学适当恢复羌语教育,增加羌语水平考核指标,并在升学时对学习羌语的学生给予一定优惠政策。
  2.保护民族文化传承人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指出: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特别依赖创造、享有和传承这一遗产的群体。[11](P.127)因此,我们在传承民族文化时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将工作着眼点放在对传承人的保护上。首先,应制定保护文化传承人的相关政策文件,对传承人的保护应有政策依据。其次,对羌文化传承人进行普查,确定传承人人数,建立文化传承人保障机制。再次,设置与传承人相应的职称和职位,使传承人的地位得到尊重。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文化传承人传承羌文化的积极性,使羌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有效传承。   (二)学校重视,为学校教育传承羌文化提供场所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行教师绩效考核
  羌区学校的部分教师主动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不强是学校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障碍。对此,学校应通过提高教师待遇等措施吸引更多优秀师范毕业生来羌区学校工作,同时应把羌文化传承人引入到中小学做羌族文化课程的兼职老师,解决学校师资缺乏和结构不当的难题。羌区学校应通过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将教师传承羌文化的有关工作纳入考核指标,作为教学质量考核、评优、晋升职务的条件之一,甚至可以考虑实行“一票否决制”,以强调对羌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视,[12](P.125)改变以考试成绩、升学率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唯一指标的做法,提升教师传承民族文化的积极性。
  2.编写校本教材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基于文化传承的少数民族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应强化民族地区学校教师开发校本教材的自觉意识,全面考虑校本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和地域的差异性,逐步细化较为笼统的民族文化校本教材。此前已有羌区学校把体现羌族特色的内容编入校本教材,如北川县曲山镇小学在2003年就已组织编写了小学音乐校本教材《羌音》;[13](P.295)北川中学与天津体育学院共同编写的《羌族体育特色校本课程读本》、北川中学编写的美术与通用技术特色教育项目用书《魅力羌绣工艺》等校本教材。[14](P.42)但羌区学校编写的校本教材质量参差不齐,这是校本教材得不到推广的重要原因。因此,学校在编写校本教材时,应尽量吸收优秀民族文化成果,突出羌区学校特色、羌族地区特色等,内容要丰富多彩。另外,学校还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主体的差异性,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征编写相应的羌族文化校本教材。
  3.制定与羌族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被列入课程的文化就有可能被传承、发展,是教育文化功能的具体化。[15](P.259)因此,羌区学校除了要开设国家规定的课程外,还要开发地方课程。[16](P.61)学校应加大羌文化课程开发的力度,逐步增加羌文化课程在学校全部课程中的比例,增加羌文化课程数目,如羌语课、工艺课、音乐课、舞蹈课、体育课等,将羌族的语言、文学、历史、艺术、风俗习惯等各方面都纳入其中,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羌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增进教师对羌族文化的了解和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4.重视开展与羌文化有关的一系列活动
  在羌区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有关羌文化的活动,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学习民族文化,获得本民族文化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情感和价值观。如在开展大型文艺汇演活动时,鼓励学生表演羌族的歌舞、乐器,以激发学生学习羌族传统艺术的热情;将羌族传统体育项目带进学校体育课堂中,在课间操时让学生跳莎朗、锅庄等;学校通过举办校园羌文化艺术节的形式来向学生展示羌族传统文化,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羌文化作品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羌族传统文化的热情。
  5.借助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在现代社会中,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学校以媒体技术为依托来实现传承民族文化已成为一种可行方法,如学校借助校园广播、电视节目、网络平台、多媒体展演等媒介进行羌族文化教学活动,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与县电视台合作,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开设羌族文化栏目,配合学校教学活动。
  (三)教师积极参与,为学校教育传承羌文化提供智力
  1.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参与羌文化的传承
  在学校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的关键是教师,这就需要教师从内在深层次去拓展和挖掘民族文化的精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投身羌文化的传播中,既要口传身教,教会学生羌语、歌舞和技艺,还应穿插讲授蕴含其中的文化知识。如在音乐课堂上讲解羌歌的文化内涵;在历史课中让学生了解羌族的发展史等,让学生领略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体现学校教育中传承羌文化的功能,培养羌族学生的民族情感。
  2.教师在课余积极参加相关羌文化知识的培训
  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教师队伍建设要把培养、培训“双语”教师作为重点,建设一支合格的“双语型”教师队伍,要大力推进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17]但是,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培训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各科教学而忽视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倾向。因此,学校要加大对相关教师培训的支持,尽可能争取到民族高校培训与进修民族文化理论,扩展羌文化知识,提高民族文化课程教师传承民族文化的能力。
  (四)家长及学生理解,为学校教育传承羌文化扫除障碍
  1.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工作
  学校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性,与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有着密切的关系,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家长可以有意识的通过示范、讲解等方法把羌族传统的物质文化(饮食、服饰、建筑等)和非物质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意识等)传授给子女,如女孩通过母亲的言传身教学习羌绣等技艺,懂得民族服饰的样式、图案、色彩的特定含义;男孩向父亲学习生活用品制作等技艺,熟知民族的耕牧文化、宗教仪式和风俗习惯等。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传承民族文化的相关活动,对子女形成重视民族文化传承的示范作用。
  2.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作为接受学校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的主体——学生应积极响应政府和学校的号召,参加各项民族文化传承的活动,培养对民族特色文化的兴趣爱好。如学生在学校开设的羌文化课上要积极参与各门课程的学习,形成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在课余时间,学生应积极参加民族文化传承的实践活动,如北川中学通过举办校园民族文化艺术节来展示羌文化;七一职业中学通过与和谐旅游发展公司合作销售学生制作的草编、羌绣;永昌小学组织学生参加县市级羌族特色节目表演等。这些活动既为学生参与传承羌文化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又培养了学生对羌民族文化的热爱。   (五)民间人士助学,为学校教育传承羌文化提供助力
  1.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学校可以按照“产”为依托、“学”为中心、“研”为纽带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羌文化教育与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职业技术学校应通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校企合作办学,在企业建立学校的培训实习基地,在学校建立企业的定向产品专业班,学生参与企业的文化创意活动等。[18](P.43)
  2.成功人士的助学
  传承民族文化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但也离不开社会力量的积极资助。北川羌区很多学校都面临着教学资源缺乏的困境,直接影响到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的质量。社会成功人士,尤其是羌族中的成功人士可以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向学校捐助资金或图书资料。成功人士的助学不仅可以帮助学校解决部分困难,还可以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影响,树立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并积极投身于传承羌文化的活动。
  (六)媒体广泛宣传,为学校教育传承羌文化提供喉舌
  1.传统媒体
  广泛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离不开对媒体宣传平台的依托。在传承羌文化时,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媒体资源,如创办校报、校刊等,以每期一个节目专栏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羌传统文化。此外,学校的广播站、电视台等可以在传承羌文化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开设访谈节目、专栏介绍、制作羌文化宣传片等,以此推动羌文化的广泛传播。
  2.网络新媒体
  网络新媒体的出现,使民族文化的传承再增添新的路径。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QQ、微信、微博、微话等新型网络平台增设羌族文化板块或栏目,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示羌族文化。[19](P.240)校园网站介绍羌族文化及羌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等内容,可以以视频播放及下载的方式来进行文化传播。
  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北川羌族自治县在学校教育中应该抓住国家重视对羌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时机,充分利用北川羌族自治县进行羌文化传承的各种优势,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各种路径传承羌文化,使羌文化在新时期得到弘扬与光大。
  注释:
  ①白珍、张世均、钟婷婷、李兵等2014年1月8日对北川中学的调研访谈。
  ②白珍、张世均、钟婷婷、李兵等2014年1月8日对北川羌族自治县七一职业中学的调研访谈。
  ③白珍、张世均、钟婷婷、李兵等2014年1月8日对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小学的调研访谈。
  ④白珍、张世均、钟婷婷、李兵等2014年1月8日对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幼儿园的调研访谈。
  参考文献:
  [1]徐平,徐丹.东方大族之谜——从远古走向未来的羌人[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1.
  [2]杨杰宏.羌族口头传统的灾后境遇及思考[J].民族学刊,2013,(6).
  [3]宝乐日.羌族语言及新创文字在学校教育领域使用现状研究——汶川县、茂县中小学调查个案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4]《羌族简史》编写组.羌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5]徐学书.战争“迟戈大战”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11).
  [6]北川政务网:人口与民族[EB/OL].http://www.beichuan.gov.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lists&catid=259.
  [7]成卫东,李寅,陈鼎波.温家宝:要保护好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的古老文化和文明[N].中国民族报,2008-05-26.
  [8]郭凤鸣:北川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调查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0,(2).
  [9]王小琴、邱小芳.多元化与民族性:羌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J].宜宾学院学报,2013,(8).
  [10]隋笑飞.冯骥才等发出倡议: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6/01/content_8296793.htm.
  [11]贾银忠.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2]张世均.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灾后保护与传承[J].中华文化论坛,2009,(2).
  [13]吴定初,张传燧,朱晟利.羌族教育发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4]张木元,方林.传承羌族文化彰显学校特色—北川中学校本课程的规划、开发与教学[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2).
  [15]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16]宝乐日.地方课程—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载体[J].民族教育研究,2006,(2).
  [17]新华网.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2-08/19/content_529823.htm.
  [18]蒋彬.羌族地区文化产业现状、问题与对策[J].民族学刊,2014,(6).
  [19]余丹,袁琳蓉,蒋彬.羌族民族文献价值及开发利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9).
  收稿日期:2015-09-07 责任编辑:许瑶丽
其他文献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backward areas, human capital is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material capital. This is because economic development mainly depends on human capital rath
期刊
(1.College of Management,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hengdu,610041,  Sichuan,China;2.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hengdu,610041,Sichuan,China
期刊
(Southwest Nationalities Research Academy,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hengdu,610041,Sichuan,China)  JOURNAL OF ETHNOLOGY,VOL.6,NO.6,55-67,2015 (CN51-1731/C,in Chinese)  DOI:10.3969/j.issn
期刊
[摘要]2012年1月,笔者就云南三村及中缅边境地区的“中心-边缘”关系、民族政策、农业现代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问题采访了瑞士卢塞恩大学(University of Lucerne)的人类学教授尤瑞格·赫尔宾(Jürg Helbling )教授。尤瑞格认为:费孝通先生关于云南三村的研究和理论仍然非常适合当前此地区关于中心与边缘问题的研究;此外,李伯重、黄宗智、李中清、王丰等学者的作品也很有启发;在
期刊
(Southwest Nationalities Research Academy,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hengdu,610041,Sichuan,China)  JOURNAL OF ETHNOLOGY,VOL.6,NO.6,68-73,2015 (CN51-1731/C,in Chinese)  DOI:10.3969/j.issn
期刊
(School of Management,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hengdu,610041,Sichuan,China)  JOURNAL OF ETHNOLOGY,VOL.6,NO.6,42-48,2015 (CN51-1731/C,in Chinese)  DOI:10.3969/j.issn.1674-9391.2015.06.07
期刊
Abstract:Frazer’s research on the Old Testament of the Bible has not been paid enough attention in anthropology.In Folk-lore in the Old Testament,Frazer demonstrated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Hebrai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处于加快发展速度和社会结构寻求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类社会矛盾凸显,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壁垒。乌鲁木齐市作为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自治区首府,基层治理成为其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社区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单元,对社区治理体制创新的研究会给社区治理带来新的理论和实践的支撑。笔者认为社区治理体制模式的创新可以从研究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中获得,尤其是对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的研究更具现实
期刊
作者简介:庄雪婵(Catherine Capdeville),法国国立远东语言文化研究院教授,曾在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学习中文,后赴新加坡及南京大学学习。先后在中国和法国工作多年,获得巴黎社会科学高等学院人类学博士学位。  译者简介:赵秀云,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纳西文化。四川 成都610041  中图分类号:C91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
期刊
Abstract:Due to its remote and isolated location, as well as the poor natur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ibetan areas in Sichuan face problems of economic backwardness and inadequate social developmen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