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一个“马虎”了得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yen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存在的“马虎”现象,是许多教师和家长非常头疼的问题。这种现象在非语 文学科学习中更为常见,它严重地影响教学的实效和学生的发展,这就亟待我们找出其成因,寻 找有效的对策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探究,希望获得一些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并最终帮助学生和教师找到合适的对策。
  【关键词】马虎现象 现状成因 实践策略
  一、 从学生的"作业问题"说起
  当我们打开学生的作业本时,经常会发现:越是简 单的、基础的题目,错得越多,甚至发现还有漏题的。这 种现象是许多教师、家长都遇到过的。“为什么题目上 是23,抄下来却是32 ? ” “为什么填空题还会漏掉一两 题?” “为什么题目上说找出三位数,但结果填上四位 数? ” “为什么本子上写的49,回答老师问题时说成了 46呢?”……诸如此类的一系列问题,教师和家长常常 会用简单的一句话说:“下次注意就不会再错了。”结果 发现,过了一段时间,这种现象依然存在。
  马虎现象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它严重影响学生 学习兴趣的形成、学习能力的发展。鉴于此,帮助学生找 到数学学习中马虎形成的原因,找到解决这一现象的策 略,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 意义探寻:学生马虎的概述
  百度百科关于马虎的定义为:马虎有草率、敷衍、疏 忽、不细心之意。许多教师都发现了学生马虎这一现象, 也认为这是一个头疼的问题。从认知心理学分析,学生 出现马虎现象是大脑中的认知结构发生了变化,马虎是 由大脑中运行错误的程序性导致,是一种潜意识行为。 数学教育心理学分析,马虎问题是结合显性和隐性的一 个问题,马虎现象在显性学习中体现出来,背后隐藏着一 些隐性的学习原因。因此,对数学学习中的马虎现象进 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 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 现象点击:学生马虎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笔者分别对学生的数学家庭作业、课堂练习、数学测 试中的错误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从教师角度分析,46.4% 的学生在家庭作业中因马虎而出错,28.6%的学生经常 在课堂练习中因马虎而犯错,33.8%的学生在测试中因 马虎而扣分。从学生角度分析,35.6%的学生认为自己 经常在做数学家庭作业时因粗心而出错,40.9%的学生 认为自己在测验中因马虎会丢分,32.3%的学生在课堂 练习中因粗心而有错。可见,马虎现象对教师和学生来 说,都是较为普遍的。但总体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点:
  (-)学习动机的缺乏
  小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不足,主观上没有努力的意愿 去战胜学习上的困难,自身的学习动力缺乏。这部分学 生总认为做作业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写完作 业,就习惯性扔给家长,自己没有检査,做作业只是为了 盲目交差,根本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作业上,正确率更难 保证,这样马虎的现象就产生了。可以看出,只有调动学 生的主体性,才会提高作业正确率,并使学生克服马虎 毛病。
  (二) 思维定式的局限
  思维定式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 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消极的思维定式对 学生的解题干扰很大。当学生遇到一个问题时,他们常 常会想到之前类似的问题,而不假思索地进行解题了。 而许多题目可能就是考査学生对同类型题目的辨别程 度,有思维定式的学生就会固定自己思维,造成思考不周 全,马虎也由此产生。
  (三) 认知偏误的影响
  认知偏误是有特定模式的判断偏差,是人们思维系 统的内在局限,容易造成不恰当的心理反应和想法。当 学生面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时,总是基于自己的认知进行
  判断,并由此确定自己的解题思路。实际上,受认知主体、 客体、环境的影响,学生对题目的认知是有偏差的,并不 总是正确的。因此,学生做题时常会出现问题,马虎也就 产生了。
  (四)审题能力的缺失
  审题就是解题的一座桥梁,桥搭建好了,思维也就打 开了。学生也就能找到正确有效的解题方法。小学生审 题能力缺失,审题依赖性强,经常造成读题混淆,导致作 业完成质量不高。这些错误大多是可以避免的,究其根 源是学生马虎,审题能力缺失。学生只有重视审题,掌握 正确的审题方法并灵活运用,才能学好数学。
  綜上所述,本文将从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习兴 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激励学生反思、提升学习能力五 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试图探索出解决学生马虎现象的 有效策略。
  四、回眸反思:学生马虎的实践策略
  (一) 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自信心
  在平时练习或测验中,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 氛围,良好的氛围能使学生产生最佳的练习状态,轻松愉 快地沉浸在问题中,积极思考,注意力集中,这样就能正 确地进行解题,不会出现马虎现象。学生一旦解题正确, 教师和同伴就应给予肯定,发挥鼓励的作用,给学生自信 心。学生不因任务加重或难度加深而感到紧张,这样便 能减少紧张情绪带来的马虎现象。
  (二) 重视预习,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 就会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会是主动的、积 极的、热烈的。小学生由于理解能力缺乏,当遇到听不懂 的问题时,就容易走神,不能掌握所学内容。久而久之, 渐渐地对数学学习就失去了兴趣。通过预习,学生可以 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听课,教师则可以向学生提出能引起 学生兴趣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减少大范围的马虎现象。 学生原本不懂的知识点,通过课堂学习轻而易举地掌握,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 重视检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可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同样,当学生一旦 有了因认知偏差而产生的马虎习惯,做任何事情就会不 由自主地犯毛病,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要 让学生认识到马虎习惯的坏处和不利影响,同时让学生 意识到不良习惯是可以改正的,帮助他们树立纠正不良 习惯的信心和决心,最后杜绝马虎现象的出现,提高学生 的学习能力。   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检查习惯,笔者在班级制定了 奖励办法,学生自己检查作业,每天的作业自己检查全对 则奖励一颗星,累计达到10颗星,就可以得到一封表扬 信,根据表扬信的数量换取相应等级的奖品,有效地激发 了学生检査的习惯。
  (四) 建立错题,激励学生反思
  学生在练习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如果只是一 味地批评,不仅没有作用,反而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如果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学生就会改正错题,甚至得 到启发。因此,为了引起学生对错题的重视,只有引导学 生经常看错题,温故知新,争取同样的错误不会再犯。
  例如,笔者所在班级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准备一个 错题本,将作业、练习、测试中的错题抄下来,同桌互相检 查、互相出题,从而巩固。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看一看、 写_写。这样反反复复多次,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错题可以激励学生对自己的解题进行反思,大大降低出 错的概率。
  (五) 重视审题,提升学习能力
  审题是数学解题的第一步,抓好审题至关重要。学 生应该仔细读题,一字一句地理解题意,不能忽视或跳过 任何一个细节,否则都可能导致审题失误。学生要重视 审题,需要将题目从头到尾完整地读一读,然后整理出题 目中的关键信息,同时做好标记,仔细答题,确保不出现 马虎现象。
  1. 重视审题意识,减少马虎现象
  审题能力就是要学会读题。在解题之前,学生要认 认真真地读题,把每句都读清楚,对于一些学生,读一遍 不能完整地掌握信息,就可以要求他们多读几遍。当学 生沉浸在读题时,他们的心态就会在喧闹的环境中渐渐 平静稳定下来,犯错的概率就会少很多,马虎的现象也就 逐步改正。可见,提高审题意识对于学生马虎现象的减 少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小白兔采了 10个蘑菇,小花兔采了 6个蘑菇。 小灰兔说:“我采的比小花兔多比小白兔少。”问题是小 灰兔采了多少个蘑菇?学生迫不及待且满怀信心地说是 7、8、9、10、11、12……笔者要求学生齐读问题:小灰兔采 的蘑菇数量是比小花兔多比小白兔少。这时学生很快发 现了自己的错误。如果把小灰兔的话拆开:我采的比小 花兔多;我采的比小花白兔少。大部分学生就能正确完 成了。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 提高理解能力,那么学生的审题错误就会大大降低。
  2.重视审题方法,克服审题障碍
  解题的前提是要读懂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要重视审题方法的指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读题过程 中找到关键的字词并用一些简单的圈一圈、画一画或者 写一写的方式进行标记,同时也可以用笔指着字读,确保 读懂。这样就可以引起学生对字词的重视,克服审题障 碍。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传授审题方法,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快 乐、轻松、有效地学习。
  例如,出示一些数字:85、36、73、29、13、48,把這些数 字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部分学生很快就排了 出来:13、29、36、48、73、83。当要求把关键的字圈出来时, 他们很快意识到自己排错了,原来排成了从小到大,马虎 就这样导致了错误的结果。如果一开始他们就学了审题 的方法,圈出关键字或用笔指着关键字,那么就不会出 错,学习的正确率也就会大大提高。
  3. 重视审题对比,克服解题定式
  思维定式是人的一种固有思维方式。有些学生在解 决问题时,题目读到一半就回忆起以前的相似问题,然后 开始盲目地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式进行解题,最后答非所 问。要想克服思维定式,无论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题目, 学生都应该认真分析、仔细审题,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 通过举一反三进行理解,抓住不同点和共同点,这样才能 大大提高解题效率。
  例如,口算下面各题:2x4,6x3,9x2,8x8,3x9,4 5, 1x7。有学生很快用乘法口诀口算出结果,却把其中 “4 5”算错了。这是因为这组题目基本上都是求积,学 生们受思维定式影响,把求和也当成了求积来计算,出现 了错误。如果仔细看题、认真对比,就会发现其中的4 5 是求和,如此错误就不会发生了。
其他文献
摘要:脑科学家发现左脑和右脑分别有着不同的认知模式。听力教学,就其本质来说及其依赖于对音乐、语境、动作和形象思维的运用。2016年四级改革后,取消了原来的听词填空项目,而增加了语速较快的新闻听力,同时,长对话和听力篇章的篇幅都有所增长。这三种听力类型都更加强调对整体语篇和读者态度语气的把握,而不同于以前对词义和语法结构的强调。本研究就是为了了解学生在学习听力时所使用的认知策略,更好地指导听力教学。
【摘要】“深度学习”原先是计算机领域提出的一种理论,之后又被应用到基础教育领域。“深度学习”具体到数学学科,是指一种具有较高学习深度的数学学习,体现在学习内涵与本质上的“深”和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深”。“深度教学”是“深度学习”的前提,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教的深度决定了学生学的深度。  【关键词】深度教学 解读教材 深入学生世界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相应提升,有了
【摘要】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最有效的方式,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基于学情,启发学生思维,课堂上学生及时反馈,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以《莫泊桑拜师》一文教学提问设计为例,针对小学语文课堂高学段提问的有效性,做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提问设计 有效提问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曾这样表述。日常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占绝大多数。好的问题,
由外到内认识坦克  现代坦克主要由履带、装甲、主车体、炮塔和主炮组成。履带能确保坦克在前进时如履平地,装甲能确保坦克受到炮弹攻击时还能坚挺地前进。主车体是坦克最关键的部位,里面包含了驾驶平台、发动机、电子设备、乘员舱室,甚至还有自动灭火器、空气净化器等设备。炮塔是坦克兵的驾驶室,堪称坦克的“大脑”,坦克兵们在这里侦察敌情、操纵高射机枪、装填弹药、使用主炮攻击。  乘员分工大不同  现代主战坦克一般
疾病有成千上万种,其中一些是由遗传造成的,还有一些是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和疾病相关的知识。如果你此刻嘴里正在吃东西,最好吃完再阅读!  可怕的病菌  世界卫生组织  微生物犯罪档案(一)  横行霸道的细菌  形状:链状结构、细小斑点、圆形、螺旋形,还有的样子像章鱼。  大小:绝大多数在0.5微米~1.5微米之间,仅指甲盖那么大的地方就盘踞着几万个细菌——吃东西前最好洗手!  
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中心小学在完善教师专业研修与校本培训中,强化集体备课,学校规定:每科组、每学期至少有3次以上主题教研活动;通过专题教研,推动新课程教学,落实课程理念、课程标准及学科建设三维目标。校长何剑浩说:“近年来,学校结合教学实际,通过‘新课程研讨’,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教师相互研讨与学习;各年级备课组相互交流、诊断、磨课,整体提升了学校教研水平与教学质量。”  打造优质教育品牌  一直
【摘要】简于形,精于心,践于行。温故,因也;知新,其果也。科学有效的复习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还能强化学生掌握所学技能,提高综合素养。教师要帮助学生把平时相对独立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方法串联起来,构建知识体系,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最终提高灵活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复习课 扎实 真实 丰实   温故,因也;知新,其果也。
【摘要】新课标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也设置了提问策略单元。本文就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提问策略单元的教学为例,从如何研读教材,怎样创设教学情境,以及结合提问策略单元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关照整体并迁移运用出发,从而引导学生学习自主提问、形成能力、提升素养。   【关键词】统编版语文教材 自主提问 策略教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习自主
【摘要】把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能够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状态,既有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编程与操作兴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与研究发明意识,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教学法 应用策略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把学习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应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索
随着农业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食物层出不窮。你知道各种食物是怎么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