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国际对中共中央与陈济棠谈判的影响

来源 :广东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lingyu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产国际对中共中央与陈济棠谈判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在“福建事变”过程中,由于涉及与十九路军的关系,而共产国际的指示并不统一,这就影响到中共中央的决策.其次,“福建事变”失败后,共产国际不断总结经验,并不排斥与广州方面谈判,但驻华代表还是发生争执,中共中央也没有采取行动.最后,随着反“围剿”严峻形势的逼迫,中央红军突围在即,机遇稍纵即逝,中共中央比较积极主动地与陈济棠进行接洽;共产国际在得知后,明确表示支持且对谈判的尺度、条件等给予指示,最终促成了和谈的成功.
其他文献
自党史学习教育及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玉屏侗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玉屏检察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秉持怀诚心、倾真心、弘爱心的思想,积极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优化检察服务,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及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走深走实.
期刊
遵义市红花岗区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部署要求,把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坚持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把关、高质量落实,紧盯换届风险关键点、薄弱点,综合运用教育、预防、摸排、监测等措施,实施“五个一”精准防控专项行动,以“五破五立”确保村(社区)“两委”换届圆满成功.
期刊
“来三星村看看,一定会刷新你对农村的认识.”12月11日,务川自治县分水镇三星村名誉村支书丁善志,打电话邀请客人来家里玩.rn丁善志1998年进入村委会工作,在先后担任村委会副主任、主任,村党支部书记的23年里,他始终把乡亲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整治人居环境、硬化道路、修建供排水系统,让名不见经传的三星村蜕变成为美丽乡村.
期刊
期刊
贵州号称世界溶洞博物馆,其中最有名的是织金洞,这里有各种造型的钟乳石,千奇百怪,美不胜收.本是要作一次浪漫的赏美之旅,但走着走着倒陷入了对时间的沉思.rn时间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这是哲学家、物理学家考虑的问题.它实在是太浩渺虚幻了,让常人难以捉摸,甚至从来不去想它.古人发现四季轮回,就把它叫做“年”;又发现月亮缺而又圆,就把它叫做“月”;日升又落,就把它叫做“日”.为了更实用一些,就借助太阳影子的移动发明了计时的“日晷”,借助容器滴水发明了计时的“滴漏”,即古诗里说的“漏声迢递”.再往后有了钟表.但所有
期刊
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可知,公民道德建设具有二重性,既有普遍的全人类性,又有特殊的地方性,而且前者重于后者.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国家成熟的公民道德建设形成了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两个不同模式.中国式公民道德建设一方面有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另一方面也将推动落实公民的国家主人地位,动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团结”这一从当代中国政治逻辑推导出来的核心理念将成为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精神,我们将中国式公民道德建设称为发展主义模式.
在生态伦理中,作为道德关怀对象的生态实体究竟应该是生物个体还是像群落或生态系统那样的整体,生态中心主义与生物中心主义一直存在分歧.这要归结于生态学无法解决的一个哲学缺陷:具有本体论地位的生态实体的尺度划分的差异.如果从伦理学理论出发,一定程度上能规避这个缺陷:在功利主义的视域下,生态中心主义与生物中心主义是整体利益最大化的殊途同归;在道义论的视域下,维系了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之间的张力;在美德伦理的视域下,形成了建构生态道德共同体的环境美德伦理共识.当然,从不同的伦理视域审视生态实体,功利主义、道义论和环境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及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被不少学者视为马克思倡导的分配正义原则,但这种解读越来越受到质疑,因它不仅与马克思在该文本中对“平等的权利”“公平的分配”的批判多有相悖,而且诠释为分配正义的汉译也明显带有计划经济的时代印记,未能体现法语、德语原文表达的原意.结合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图景,基于唯物史观的立场,被译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文,更宜译为“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且与其将它理解为分配正义原则,不如理解为个性原则更合适.
作为建构良序社会方式的发展,本身内生治理功能.只有片面的发展模式,才形成发展与治理的两分.使治理回归发展本身,需要消解以经济可持续高增长为主题的“快发展与浅治理”之内在矛盾,因为这种“快发展”事实上成为加速环境破坏的显性力量.并且,以“快发展”为导向的浅治理,也构成环境破坏的隐性方式.消解这一环境破坏的隐显方式,需要通过“发展行为主体”和“发展方式”的改变来带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整合治理.其基本方式是遵从边界、尊重规律,探索“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合力,构建上下会通治理的社会方法,恢复性重建回归常
传统文化的精神影响在新诗之中仍然内在有力,深入骨髓.诗骚以降的介入情结和史传传统,使新世纪诗歌的“及物”意识逐渐觉醒与强化;“悲悯”情怀与新世纪大悲大喜的事件洗礼遇合,造成新世纪诗歌写作伦理的大面积复苏;受古典文化中存在型诗人的艺术态度和人格建构启迪,新世纪诗歌确立了一种清洁的诗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