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教学中,学习,除了包括传统的通过文字进行的学习之外,还有大量地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的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为说教式、填鸭式、被动式学习方式,课堂效率低,学生积极性差。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为师生合作,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无论对学生学还是教师教都具有优越性。下面我以初中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为例解读网络环境下师生合作的语文教学。
一、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查阅整理资料。
在学生刚刚升入中学时,教师就要引导他们利用网络为学习服务。新课前的预习课就是学生运用网络学习的时间,首先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建立文件夹,小组内分工合作查阅材料,把有关这篇课文的作者及相关作品、写作背景、有关作品的图片、音频等放入文件夹,用以作为教师制作课件的素材和上课师生交流。
1.语文课本上介绍作家作品的文字往往很少,并不能满足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师这时可引导学生去网上查阅作家作品的相关资料作为课本知识的有益补充,有时还可引导学生在网上找一些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进行迁移训练,这样于无形中就将课堂延伸到书本之外了。比如七年级《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作者李大钊,学生在六年级学过纪念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作品《十六年前的回忆》,对李大钊的革命者无所畏惧的精神有所了解,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要表现的精神,我让学生利用阅读课到网上查阅李大钊的资料与相关作品。在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之前,学生在网上查到了许多有关李大钊的资料及其相关作品。
2.《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文字比较深,全文运用了很多比喻句,学生理解上有些难度。作品要表现的思想与精神也难以从表面表现出来,结合作品写作背景更容易理解课文。而文本中没有关于写作背景的资料,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到网上搜索写作背景,以帮助理解课文。读了学生查阅到的写作背景后,理解文本就容易多了。
二、教师精心准备导学案,制作课件。
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文本内容用生动的课件形式展现给学生,或者借助网络资源课件,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加深对文本文字的理解,从而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涵。
1.课前准备
梳理学生网络中搜集的资料,认真审查检阅,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摘录重点制成课件展示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深入了解作品打开思路,比如作者及相关作品,写作背景,相关视频、音频等。
2.导语设计
运用网络课件资源中有关爱国音频创设情境,播放歌曲《国歌》,同时播放战场上英雄们浴血奋战的片段场面,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如:同学们,这首歌正如歌词中所说的那样,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创作的。她如战鼓震撼了中国人的心,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保卫和建设自己的家园,克服重重困难,执着向前。伟大的革命家李大钊曾在20年代,也是在我国处在艰难的时候,创作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她同样也激励着中国人努力冲破一切困难,奋勇向前。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3.合作探究
运用网络视频展示祖国河山,配乐音频朗诵课文,讓学生在听中感悟文字流淌的感情;精彩段落,采用音频范读、师生跟读、分层次读等方式,通过反复体验,调动学生融入课本的感情,激发出学生内心的爱国情感。如课文中运用精彩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这些句子本体喻体比较难理解,可采用反复听音频、跟读音频、朗读文本等方式,师生同赏同交流,教师点学生悟,参与中理解本体喻体,进而体会精神、感情。
(1)用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长江大河有时在平原上一泻万里,有时却在重山叠岭中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程“亦复如是”。
(2)用旅行来比喻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4.巩固练习
搜集网络资源中难易不同的巩固练习,供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价值的承认,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把课堂的素养教育体现出来。
5.课堂小结
精彩的课堂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利用网络播放音频视频,播放爱国歌曲,或播放爱国诗人的配乐诗篇,配以教师声情并茂的结语,把学生的感情升华到极点,达成理想的教学预期。如在课堂结束时,搜集爱国诗人的配乐欣赏,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小结语:本文作者以长江大河奔流向前比喻中华民族的生命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历史征途,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民族必兴,气魄雄健豪壮,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网络介入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了长久的自主学习的习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而传统教师念经式的上课模式,其信息量充其量只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基于认知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崭新的环境。
一、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查阅整理资料。
在学生刚刚升入中学时,教师就要引导他们利用网络为学习服务。新课前的预习课就是学生运用网络学习的时间,首先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建立文件夹,小组内分工合作查阅材料,把有关这篇课文的作者及相关作品、写作背景、有关作品的图片、音频等放入文件夹,用以作为教师制作课件的素材和上课师生交流。
1.语文课本上介绍作家作品的文字往往很少,并不能满足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师这时可引导学生去网上查阅作家作品的相关资料作为课本知识的有益补充,有时还可引导学生在网上找一些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进行迁移训练,这样于无形中就将课堂延伸到书本之外了。比如七年级《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作者李大钊,学生在六年级学过纪念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作品《十六年前的回忆》,对李大钊的革命者无所畏惧的精神有所了解,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要表现的精神,我让学生利用阅读课到网上查阅李大钊的资料与相关作品。在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之前,学生在网上查到了许多有关李大钊的资料及其相关作品。
2.《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文字比较深,全文运用了很多比喻句,学生理解上有些难度。作品要表现的思想与精神也难以从表面表现出来,结合作品写作背景更容易理解课文。而文本中没有关于写作背景的资料,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到网上搜索写作背景,以帮助理解课文。读了学生查阅到的写作背景后,理解文本就容易多了。
二、教师精心准备导学案,制作课件。
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文本内容用生动的课件形式展现给学生,或者借助网络资源课件,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加深对文本文字的理解,从而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涵。
1.课前准备
梳理学生网络中搜集的资料,认真审查检阅,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摘录重点制成课件展示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深入了解作品打开思路,比如作者及相关作品,写作背景,相关视频、音频等。
2.导语设计
运用网络课件资源中有关爱国音频创设情境,播放歌曲《国歌》,同时播放战场上英雄们浴血奋战的片段场面,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如:同学们,这首歌正如歌词中所说的那样,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创作的。她如战鼓震撼了中国人的心,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保卫和建设自己的家园,克服重重困难,执着向前。伟大的革命家李大钊曾在20年代,也是在我国处在艰难的时候,创作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她同样也激励着中国人努力冲破一切困难,奋勇向前。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3.合作探究
运用网络视频展示祖国河山,配乐音频朗诵课文,讓学生在听中感悟文字流淌的感情;精彩段落,采用音频范读、师生跟读、分层次读等方式,通过反复体验,调动学生融入课本的感情,激发出学生内心的爱国情感。如课文中运用精彩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这些句子本体喻体比较难理解,可采用反复听音频、跟读音频、朗读文本等方式,师生同赏同交流,教师点学生悟,参与中理解本体喻体,进而体会精神、感情。
(1)用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长江大河有时在平原上一泻万里,有时却在重山叠岭中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程“亦复如是”。
(2)用旅行来比喻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4.巩固练习
搜集网络资源中难易不同的巩固练习,供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价值的承认,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把课堂的素养教育体现出来。
5.课堂小结
精彩的课堂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利用网络播放音频视频,播放爱国歌曲,或播放爱国诗人的配乐诗篇,配以教师声情并茂的结语,把学生的感情升华到极点,达成理想的教学预期。如在课堂结束时,搜集爱国诗人的配乐欣赏,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小结语:本文作者以长江大河奔流向前比喻中华民族的生命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历史征途,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民族必兴,气魄雄健豪壮,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网络介入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了长久的自主学习的习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而传统教师念经式的上课模式,其信息量充其量只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基于认知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崭新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