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科技时代下,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也开始与各个行业进行了充分的融合。在教育工作中,信息技术同样发挥了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在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不足的基础上,推动了教学的改革,使课堂教学的形式不断的突破创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开辟信息化教学的新时代,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教学的质量及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小学;科学
引言
信息技术具有便捷性、传递性、交互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教学中的应用展现出了非凡的优势,成为了教学质量提高的垫脚石。如今,小学科学教学也进入了改革的重要阶段,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与特色,达成更高的教学目标。但盲目的滥用是无效的,在此之前必须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就要根据小学科学的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的基础等,在教学设计时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来进行。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运用精练的语言,清晰明了的课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学会主动的学习与思考,进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
(二)辅助性原则
在教育改革的推进下,一些教师为了突显授课形式的新颖,盲目的利用信息技术,将其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甚至代替了教学本身。这样本末倒置的信息化教学不但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还将使教学效果大大降低。教师在认识到信息技术优势的同时,也必须合理利用,将其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技术手段,为教学而服务,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1]。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模拟动画,化难为易
科学知识是带有一定抽象性色彩的,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难度稍高。但自从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走入课堂后,知识点的展示形式更加的直观、形象,内容也更加丰富,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知识点的学习难度,起到了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的效果,无疑将提升教学效益。如在教学《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演示地球自转、公转的运动规律,把其广阔的运动空间浓缩于屏幕。在理解地球自转时,先出示地球(上面站一小人)和一轮太阳,把学生带入神奇的天体中,然后地球开始自转,同时太阳射点在不停地移动,昼夜交替,不用过多讲解,学生通过形象的演示,很快就弄懂昼夜成因。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面向太阳的那面是昼,背着太阳的那面是夜,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自转一周时间大约是24小时,明白昼夜是地球自转而来。紧接着再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的情况,从而了解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同一地点(主要是温带地区)受太阳照射的不同,有时太阳高度大,有时太阳高度小,有时太阳高度适中,因而会出现冷热不同的四季变化规律[2]。
(二)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1.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2.由于传统教学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绝的学习财富[3]。
如《地球的表面的地形》一课,我将学生分成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环保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各个小组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最后得出规律性的知识。通过小组汇报学生们通过互补掌握了教学内容,也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小组合作,使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中所无法实现的。
(三)直观展现,突破难点
化学课堂上,对于一些学生们通过理论研究无法理解的问题,一般都会通过实验来解决。实验让学生在观察真实现象的同时,理解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也使繁琐的知识点变得形象易懂。但课堂上能够实地开展的实验是有限的,一些实验的危险性较高,一些实验的现象肉眼不可见,还有一些根本无法在课堂上开展。这些问题都在信息技术的到来下迎刃而解了。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任何现象都能够得以直观展现,课堂教学的难点也将被轻易攻破。
如在讲授“极昼和极夜的解释”这一课时,考虑到本课是本单元最后一课,也是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一次总结,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极昼或极夜发生的主要原因,而且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地轴倾斜角度的意义,对认识地球运动、 四季、极昼极夜、地球上的生物等都非常重要,教师就可以提前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上为学生呈现该课件,通过对地球运动过程的展示,让学生认识到:因公转中地轴是倾斜的,导致北极圈始终都处于阳光照射中,即便地球自转也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只会出现白昼现象;认识到地球在逆时针自转和公转,自转产生昼夜现象,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产生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3]。
三、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激发了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科学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和改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滥用,更不能因为赶潮流而乱用。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恰如其分地在科学课中运用好信息技術,为科学课堂注入新的血液,让科学课堂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李晓新.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小学),2017,07.
[2]陆文元.巧用多媒体,优化小学科学实验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9):66-66.
[3]易卫忠.在科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时机[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4,(2):94.
[4]闵昌才.浅析小学科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44):165-165.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小学;科学
引言
信息技术具有便捷性、传递性、交互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教学中的应用展现出了非凡的优势,成为了教学质量提高的垫脚石。如今,小学科学教学也进入了改革的重要阶段,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与特色,达成更高的教学目标。但盲目的滥用是无效的,在此之前必须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就要根据小学科学的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的基础等,在教学设计时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来进行。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运用精练的语言,清晰明了的课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学会主动的学习与思考,进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
(二)辅助性原则
在教育改革的推进下,一些教师为了突显授课形式的新颖,盲目的利用信息技术,将其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甚至代替了教学本身。这样本末倒置的信息化教学不但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还将使教学效果大大降低。教师在认识到信息技术优势的同时,也必须合理利用,将其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技术手段,为教学而服务,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1]。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模拟动画,化难为易
科学知识是带有一定抽象性色彩的,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难度稍高。但自从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走入课堂后,知识点的展示形式更加的直观、形象,内容也更加丰富,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知识点的学习难度,起到了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的效果,无疑将提升教学效益。如在教学《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演示地球自转、公转的运动规律,把其广阔的运动空间浓缩于屏幕。在理解地球自转时,先出示地球(上面站一小人)和一轮太阳,把学生带入神奇的天体中,然后地球开始自转,同时太阳射点在不停地移动,昼夜交替,不用过多讲解,学生通过形象的演示,很快就弄懂昼夜成因。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面向太阳的那面是昼,背着太阳的那面是夜,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自转一周时间大约是24小时,明白昼夜是地球自转而来。紧接着再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的情况,从而了解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同一地点(主要是温带地区)受太阳照射的不同,有时太阳高度大,有时太阳高度小,有时太阳高度适中,因而会出现冷热不同的四季变化规律[2]。
(二)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1.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2.由于传统教学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绝的学习财富[3]。
如《地球的表面的地形》一课,我将学生分成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环保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各个小组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最后得出规律性的知识。通过小组汇报学生们通过互补掌握了教学内容,也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小组合作,使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中所无法实现的。
(三)直观展现,突破难点
化学课堂上,对于一些学生们通过理论研究无法理解的问题,一般都会通过实验来解决。实验让学生在观察真实现象的同时,理解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也使繁琐的知识点变得形象易懂。但课堂上能够实地开展的实验是有限的,一些实验的危险性较高,一些实验的现象肉眼不可见,还有一些根本无法在课堂上开展。这些问题都在信息技术的到来下迎刃而解了。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任何现象都能够得以直观展现,课堂教学的难点也将被轻易攻破。
如在讲授“极昼和极夜的解释”这一课时,考虑到本课是本单元最后一课,也是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一次总结,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极昼或极夜发生的主要原因,而且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地轴倾斜角度的意义,对认识地球运动、 四季、极昼极夜、地球上的生物等都非常重要,教师就可以提前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上为学生呈现该课件,通过对地球运动过程的展示,让学生认识到:因公转中地轴是倾斜的,导致北极圈始终都处于阳光照射中,即便地球自转也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只会出现白昼现象;认识到地球在逆时针自转和公转,自转产生昼夜现象,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产生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3]。
三、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激发了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科学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和改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滥用,更不能因为赶潮流而乱用。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恰如其分地在科学课中运用好信息技術,为科学课堂注入新的血液,让科学课堂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李晓新.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小学),2017,07.
[2]陆文元.巧用多媒体,优化小学科学实验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9):66-66.
[3]易卫忠.在科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时机[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4,(2):94.
[4]闵昌才.浅析小学科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44):165-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