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具体化和深入化的要求,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教学实践证明,在语文课中实施“四导”法,对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又有一定独立思维能力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能有效地挖掘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的创新火花在学习过程中时时闪烁。
1 导观: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思维源于观察,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敏锐精细的观察也是创新的起点。根据三年级学生观察事物笼统、片面、无序,抽象思维不如形象思维和无意想象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授之以“渔”,然后引导他们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激发创新兴趣。
2 导疑:引导学生质疑,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因此,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要鼓励,要提倡,更要引导。在实践中,笔者利用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自学问难”环节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善于质疑,勇于释疑”。
2.1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平时,笔者很注意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提问从不批评,而是以表扬鼓励为主。尤其是给班上经常提问的学生发表扬信。长期的鼓励,使学生消除了“怕”的心理障碍,养成“敢疑”的良好思维品质。
2.2 促成学生乐于质疑的习惯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根据三年级学生好动、喜新的心理特点,笔者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使学生乐于质疑。
2.3 指导学生掌握善于质疑的方法
歌德说:“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聪明的、有价值的问题呢?这就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善于质疑,从而提高质疑的质量。质疑的方法有:从比较中质疑;从矛盾处质疑;从课题中质疑;抓重点字、词、句、段质疑;从课后练习题中质疑;等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质疑方法,就学得更主动、积极,思维也就更活跃。
2.4 鼓励学生坚定勇于释疑的信心
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学生提出疑问,就要得到解决。但释疑的过程中,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否则会使学生产生领带思想。教师应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在联想推测、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最后得出结论。对于那些有独到见解的、标新立异的意见,教师要给予表扬肯定。
3 导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励学生创新实践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文内容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实践。
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主动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因此在教学中,首先,笔者很注意营造一种宽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是重视合作学习在导学中的作用。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做到信息共享、沟通互补。如在教《守株待兔》时有这样一幕:当笔者让学生小组讨论“那个种田人错在哪里”的问题时,有一个小组的讨论如下:
学生A:“种田人错在不种庄稼去等野兔,他把野兔偶然撞死的事情当成经常发生的事情,这是不对的。”
学生B:“我觉得种田人太傻了,文中说‘田里长满野草’说明时间很长。其实他等了两三天后,发现没等着野兔,就该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如果那时他能赶紧去种田,也不至于使庄稼全没了。”
学生C:“我认为种田人错在浪费时间,其实他可以一边种田一边等,不但庄稼有收成,或者偶尔还能捡到一只撞死的野兔,一举两得。”
可见学生利用小组学习的机会,互相启发,在讨论中既加深理解,又从别人的思路中得到启示,为创新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此外,笔者还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以增加学生创造性实践的机会。
4 导想: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展开想象翅膀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想象是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中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三年级的学生想象力正处于活跃时期,结合教材特点,教师通过一系列具有逻辑因果关系的想象训练,能极大地拓展學生的思维空间。
创新有时是显性的,但更多情况下是隐性的,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然而只要教师做有心人,坚持不懈地培养下去,那么埋在学生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实验小学)
1 导观: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思维源于观察,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敏锐精细的观察也是创新的起点。根据三年级学生观察事物笼统、片面、无序,抽象思维不如形象思维和无意想象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授之以“渔”,然后引导他们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激发创新兴趣。
2 导疑:引导学生质疑,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因此,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要鼓励,要提倡,更要引导。在实践中,笔者利用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自学问难”环节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善于质疑,勇于释疑”。
2.1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平时,笔者很注意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提问从不批评,而是以表扬鼓励为主。尤其是给班上经常提问的学生发表扬信。长期的鼓励,使学生消除了“怕”的心理障碍,养成“敢疑”的良好思维品质。
2.2 促成学生乐于质疑的习惯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根据三年级学生好动、喜新的心理特点,笔者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使学生乐于质疑。
2.3 指导学生掌握善于质疑的方法
歌德说:“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聪明的、有价值的问题呢?这就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善于质疑,从而提高质疑的质量。质疑的方法有:从比较中质疑;从矛盾处质疑;从课题中质疑;抓重点字、词、句、段质疑;从课后练习题中质疑;等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质疑方法,就学得更主动、积极,思维也就更活跃。
2.4 鼓励学生坚定勇于释疑的信心
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学生提出疑问,就要得到解决。但释疑的过程中,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否则会使学生产生领带思想。教师应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在联想推测、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最后得出结论。对于那些有独到见解的、标新立异的意见,教师要给予表扬肯定。
3 导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励学生创新实践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文内容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实践。
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主动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因此在教学中,首先,笔者很注意营造一种宽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是重视合作学习在导学中的作用。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做到信息共享、沟通互补。如在教《守株待兔》时有这样一幕:当笔者让学生小组讨论“那个种田人错在哪里”的问题时,有一个小组的讨论如下:
学生A:“种田人错在不种庄稼去等野兔,他把野兔偶然撞死的事情当成经常发生的事情,这是不对的。”
学生B:“我觉得种田人太傻了,文中说‘田里长满野草’说明时间很长。其实他等了两三天后,发现没等着野兔,就该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如果那时他能赶紧去种田,也不至于使庄稼全没了。”
学生C:“我认为种田人错在浪费时间,其实他可以一边种田一边等,不但庄稼有收成,或者偶尔还能捡到一只撞死的野兔,一举两得。”
可见学生利用小组学习的机会,互相启发,在讨论中既加深理解,又从别人的思路中得到启示,为创新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此外,笔者还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以增加学生创造性实践的机会。
4 导想: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展开想象翅膀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想象是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中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三年级的学生想象力正处于活跃时期,结合教材特点,教师通过一系列具有逻辑因果关系的想象训练,能极大地拓展學生的思维空间。
创新有时是显性的,但更多情况下是隐性的,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然而只要教师做有心人,坚持不懈地培养下去,那么埋在学生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