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让品德与生活课程彰显活力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ongbin0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本课程旨在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进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传统的品德课程以传授知识与阅读文本为主,收效甚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则强调学生的品德教育应“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1.创设问题情境,在问题探究过程中明理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开发学生的潜能,必须鼓励学生从质疑开始。”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可给学生创造一个问题情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从而将教师的教学目标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在师生双向的交流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实现。
  问题情景怎么产生呢?教师可以引用实例、故事,配合图片、影片或表演等方式,呈现一个事件冲突的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刺激学生发现问题所在。所呈现的情境,必须是“未解决”状态,并务求清楚、明确(可包含过程、对话,甚至动作),让学生看(听)到整个冲突事件的发生经过,至冲突出现为止。
  如在《给垃圾找去处》的教学活动中,我利用vCD让孩子们观看一段我自拍的厦门的“风光片”:有风景秀丽的公园、优雅别致的生活小区、干净整洁的校园、宽敞的街道、宏伟的立交桥、一望无际的大海,也呈现一些在拍摄过程中抓拍到的一些照片:在美丽的公园里随手扔掉的垃圾,在生活小区里随处堆放的垃圾,在校园里对地上的塑料袋、纸屑视而不见的现象。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孩子们畅所欲言:“这么美丽的公园,为什么还有人要把它弄脏呢?”“我们的生活小区这么舒适,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卫生问题呢?”“看到垃圾为什么不随手捡起来呢?”“为什么不爱护环境,要使我们的家园变成垃圾城市吗?”学生发现了问题,我进一步引导思考:①为什么我们的家园如此美好?(学生说,因为有辛勤的清洁工人,因为大家都爱护我们美丽的家;因为有清新的空气,有四季长青的花草树木……)②为了家园更美好,我们该做什么?于是孩子们“给垃圾找去处”的愿望就产生了。我因势利导带领孩子们开展了一项有趣的游戏活动——给垃圾找家。我出示了许多垃圾图片:果皮、过期药品、旧玻璃瓶、丢弃的塑料袋、碎砖头等。并给每个组提供垃圾(纸片)和垃圾箱(3个一次性杯子),要求学生给垃圾找家。此学习活动的意义在于学生操作时必须同时思考哪些垃圾是有毒有害的、哪些是可回收利用的,摆放、移动学具,给垃圾找到自己的“家”,促进学生把“动作”和“思维”紧密结合起来,推进学生道德和知识的内化。这样的课堂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学生紧闭的嘴打开了。孩子们开口表达自己对各种垃圾分类的不同意见,和老师、同学们一起思考、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形成小组意见,参与大组交流。如有的小组认为:果皮是不可回收垃圾,因为它易腐烂。此时立即有小组反对:有些果皮是不能回收,但是橘子皮就可以回收制药,因此,果皮是否可回收要视情况而定。看似简单的“垃圾分类”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却能通过动手自己给垃圾分类、动口自己解释这样分类的理由、动脑思考这样分类的原因。 该课的实践阶段,我组织学生走访调查——生活中的垃圾,让学生认识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的严峻,认识到要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认识到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盘点了自己以前的行为,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与缺点及今后的正确做法。我这样处理教材、组织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这样的课堂,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而学生始终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
  
  2.回归真实生活,在感受生活过程中悟情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学生的每一点滴事情都是孩子们真实生活的反映,每一句话无不袒露出他们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品德课是与生活结合在一起的,生活化是品德课程改革的真正归宿。而学生又是如此的率真与可爱,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创造一些他们所熟悉的、常经历的活动,使他们在生活的大课堂中自然的融入教学小课堂之中。
  在第一次执教《爱爸爸妈妈》这一课时,我在课中安排学生例举父母疼爱自己的事例。出乎意料的是,学生竞千篇一律地举的都是自己生病了,父母如何送自己去医院的事例。而现实生活中,父母疼爱孩子的事例俯拾皆是,为什么孩子却觉察不到呢?究其根源,关键在于孩子们没有获得对生活的真实情感、真实体验。因此,应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力求唤起学生的情感,并使这外部引起的“触感”转化为学生情感体验的动力,突现情感的价值意义。同时,要注重教材特点,构建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的主体化大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乐起来,让课堂教学活起来。为此,我与孩子们一起制定小鬼当家的活动计划表。每位学生独立制定一日当家计划并付诸实施,请家长作及时评价,然后在课堂上讲述自己当时的体会和感受。通过实践体验、交流分享,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和对自己的爱。在交流分享中,易婧同学讲到:“平时妈妈下班后,除了做饭还要洗衣服、拖地板……,于是那天就帮妈妈擦洗家里的地板、擦洗桌椅。虽然平时看妈妈做这些事情时好像很轻松,但自己做完后,却是腰酸手疼,大汗淋漓。晚上躺在床上,更是浑身酸痛,翻来覆去难以入睡。过几天,手臂、腰部疼痛才得以缓解。从那以后,她才开始懂得父母的辛苦,在上完班后,还要做那么多家务,却从不让自己插手,为的是让她专心读书,她也从中深深地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决心在今后认真读书的前提下,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当父母的“小麻烦”:打扫自己的房间;洗自己的小衣物;帮父母买东西;在父母工作劳累时给他们捶捶背;吃饭时,帮父母摆碗筷,给父母盛饭……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家庭生活中的美、体验到自己是家里的小主人、体验生活中与父母的相亲相爱、体验人生中的美好艰辛,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儿童的心灵由此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这些无疑会成为他们成长过 程中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合作精神得到加强,道德品质得到内化,在原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获取新的知识,增加对生活的感悟。
  
  3.开展现场活动,在活动体验过程中导行
  
  “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特征,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它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启发学生对已有的生活进行道德反思,丰富学生的体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由感知生活经历上升到形成生活经验、生成生活智慧。而这些必须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形成。因为,学习主体随着自身所参与的各种实践活动的展开,其体验广度将逐步拓展,体验程度将逐步加深,到达一定阶段便出现一种飞跃状态,产生认识的突破、情感的升华或价值观的提升。但如果不在实践活动中付诸实施,强化巩固,就容易导致学生的知行不一。因此,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激活学生的体验,其目的在于期望他们将体验提升为感悟,达不到此种境界,就意味着现场体验最终没有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感。如学习《伸出我的手》这一课时,孩子们知道了当别人遇到困难时要帮助别人,但往往缺乏实际行动,其中很大原因不是他们不愿帮助别人,而是认为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那么,如何让“主动帮助别人”成为小朋友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自觉行为呢?我和学生们一起交流曾看到或听到的发生在学生周围一件件感人的事例,以故事讲演的形式为学生树立榜样。恰好此时学校大队部向全校少先队员发出了倡议:为本校贫困学生捐款。我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班中展开了践行体验活动,为小朋友播放了这些贫困学生家庭境况的有关录像,并请来这些学生给同学讲述自己如何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坚持自觉学习、自强不息的事迹。小朋友了解了这一切后,感触很大。在捐款活动中,大家纷纷用自己的零花钱为这些贫困学生献上一片爱心。在这次品德课上,小朋友不仅对热爱学习、勤俭节约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同时,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很好地阐释了“关爱他人”这一道德理念。班上一个小朋友生病住院,其他的同学知道后,买了棒棒糖、水果,写了祝福卡,自发地去医院看望她,帮助她补课程。家长写了封感谢信给校长,少先队总辅导员在全校师生面前声情并茂地念着感谢信。孩子们再次受到了爱的教育。丰富的、贴近生活的感性材料面前,通过情感的唤醒,一次次的践行体验活动中,“关爱他人,帮助别人”渐渐成了小朋友一种自觉的道德行为。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作为新课程的《品德与生活》应该给儿童一个怎样的生活,怎样的教育,怎样的课堂,我一直在思索着。品德课不同于其他的课程,儿童良好道德观念是需要在生活中不断积累,逐步养成的。儿童从体验中获得的情感是最朴素、最真诚,也是最难忘的。体验教育正是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在亲身的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因此,在品德教学中应该多为学生设计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学校、家庭、社会中不断地实践、体验,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他文献
为保证GIS设备的正常运行,就必须按照相关技术标准进行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工作。介绍了GIS设备安装前的准备工作、安装过程中的相关技术要求和现场调试过程的质量控制。
为筛选出对肿节风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dematium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开发新型生物制剂,本试验分别采用组织分离法和稀释平板法,从广西药用植物园科研基地健康肿节风植株的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成长,既受先天遗传素质影响,也受后天环境条件制约,两方面凶素都不能忽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蕴含着一定的道理。作为一句广为人知的宣传用语,尽管这里边展现的是商家善于捕捉商机的眼光,有“善抓兴趣点”的操作技巧,但也实实在在地抓住了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点,而不是夸大其词或者无中生有。如果说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了盲目追风等不正常心理和择校费等畸形消费;但如果生硬地将这句话定性为培
本文对羟基三氮烯类试剂的发展与应用作了较全面的介绍,指出该类试剂是一类值得重视的分析试剂。
本文分析保护动作时刻故障录波,判断出选相合闸装置未能正确控制合闸的初相角是导致励磁涌流过大原因,并对保护装置在本次故障中的动作行为进行评价.
借鉴国内外供电安全标准的先进理念,结合某市电网的实际情况和近中远期的供电可靠性目标,通过理论分析,采用实用化的分层可靠性评估方法进行计算,构建一套满足地区供电可靠性
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曾在他于20世纪四十年代发表的名作《围城》中描述了当时的教育学处境:“大学里,工学院的学生看不起文学院的,文学院的学生里外文系的看不起中文系的,中文系的看不起哲学系的,哲学系的看不起社会学系的,社会学系的看不起教育学系的,教育学系的学生没有学生可看不起,只好看不起系里的先生。”教育学地位之低,今日犹然。    做学问是要有战略思维和政治头脑的。我们搞教育研究,不能仅仅就教育谈教育
摘要本研究通过生物测定检测了重庆潼南田间朱砂叶螨种群对5种杀虫杀螨剂的抗药性,并测定了主要代谢酶活性及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抗性监测结果显示,朱砂叶螨对联苯肼酯和哒螨灵表现为中等水平抗性,对阿维菌素、丁氟螨酯和甲氰菊酯为低水平抗性。代谢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田间种群的P450和GST活性明显提高,且多个相关基因的表达也显著上调,而CarE的活性没有显著变化。综上所述,重庆潼南田间朱砂叶螨种群已对联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