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奔跑的姿态,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junfeng_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肇庆,北回归线上的绿洲,西江流域一颗璀灿的明珠。这里有闻名于世的端砚,以一砚光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这里有风景秀丽的七星岩,湖光山色,美不胜收;这里有蜿蜒迤逦的西江,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一衣带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肇庆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兴学育才的优良传统。近年来,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肇庆人,在“创建教育强省,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精神的指引下,抢抓机遇,攻坚破难,以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理念推进教育强市创建工作,投入之多、力度之大、发展之快、成效之著,前所未有。
  第一篇 “创强”战略部署
  行进的基本历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多年来,肇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突出以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为抓手,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健康快速发展,成效显著。
  肇庆在2004年成功把德庆县德城镇创建为广东省山区县第一个省教育强镇,2005年成为广东省首个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基地,在2009年比省定目标提前两年实现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
  2010年初,肇庆市委、市政府从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提出用3年时间,即到2012年实现创建省教育强市的工作目标,并于2010年5月召开全市创强动员大会,吹响了向广东省教育强市目标进军的集结号。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肇庆市关于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决定》和《肇庆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了教育“创强”的工作时间表和路线图。
  近三年来,肇庆市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方式,依靠社会各界力量,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教育民生工程与教育“创强”统筹推进,走出了一条经济次发达地区加快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成功之路。
  前进的指路明灯
  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出台和实施,为肇庆的发展带来了向上突破的宝贵机遇。肇庆虽然名列珠三角地区主体城市,但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而要迅速融入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大潮,确立自己的区域定位,强大的智力支持、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不可或缺。这就对肇庆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当超前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与肇庆的改革发展形成良性的循环和互动?有鉴于此,肇庆市进一步增强珠三角主体意识,作出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战略决策,并总结出本土化的“创强”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攻坚破难,以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理念,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增强肇庆教育的综合实力,全力建设广东省教育强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肇庆尽快成为名符其实的珠三角城市,成为能够代表珠三角科学发展成果的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大教育。大力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文化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创建学习型社会,积极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体系。
  大投入。2004—2010年,通过市、县财政专项拨款、争取上级支持、银行贷款、社会捐助和自筹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约30亿元,加快实施强师振教工程、示范高中工程、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骨干职校工程、高等教育工程和数字教育工程,打造教育跨越发展新平台。
  大整合。大力调整学校布局,加快建设规范化学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整合教育资源,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整体水平。
  大突破。创新办学体制、教育投资体制和学校人事管理体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增加教育投入;推行教师岗位全员聘任制,增强学校发展活力。
  大跨越。以体制激活教育,以产业拉动教育,以投入支撑教育,以法治规范教育,以科研提升教育,全面提高肇庆市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普及程度和教育教学质量。
  目标任务:用3年时间,即到2012年底,把肇庆创建成为广东省教育强市;初步建立起人民满意、特色鲜明、和谐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体系,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其中,到2011年底,端州、鼎湖、高要和四会创建成为广东省教育强县(市、区);到2012年底,德庆、封开创建成为广东省教育强县,广宁和怀集50%以上的乡镇创建成为广东省教育强镇。
  经历的关键节点
  近年来,肇庆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教育事业也迈上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快车道,精心打造出多张亮丽的“教育名片”。
  1. 提前两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为破解初中升学率偏低、高中阶段教育总体规模偏小、优质学位紧缺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肇庆市作出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部署。
  全市各地坚持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突破口,通过整合优化职教资源、打造骨干职校、推动多元发展、对接市场办学等措施,2005年把肇庆打造成为广东省首个职业教育培训基地。
  过去几年,肇庆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平均以20%以上速度增长,目前全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达9.9万人,办学规模位居全省前列。
  2003年以来,肇庆市多渠道投入资金25亿元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优先安排了3000多亩土地,新建、扩建高中阶段学校51所,新增高中阶段优质学位8.35万个。
  全市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09年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已达到96.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86.3%,提前两年实现了广东省政府提出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
  2. 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近年来,肇庆以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为抓手,把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为提升地方综合竞争力,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大事要事来抓。坚持“教育优先、民生至上”的原则,把建设规范化乡镇中心幼儿园、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和村级幼儿园建设与教育“创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纵深传承,辐射创强成效
  前年,记者曾到高要市第二中学进行采访,对该校的高考科学备考进行了探秘式的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肇庆市高要二中高考科学备考解密》),深度解读了该校的信心教育、激励教育的高考备考新理念,高要二中高考连年创辉煌,十年高考,九年高考上线人数和上线率居高要市第一(高要市共四所普通高中)、肇庆市前列,是素质教育下的一朵奇葩。学校这样抓教育,人民满意。
  去年年初,记者随国家级、省级媒体采访团到高要的一些镇(街)进 行采风式的走访,切身感受到高要教育的宣传,凝聚民心,深入群众,所到之处,都与随行人员发出共同的感叹:高要最漂亮、环境最优美的建筑群在学校!“你看到建设得最漂亮的建筑就是我们的学校!”穿行在乡镇村寨间,如果你要寻找学校,当地群众都会这样骄傲地告诉你。政府这样建学校,人民满意。
  去年11月,本刊编辑部再度走进高要,并对高要市委书记冯敏强就教育创强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冯敏强说:要把教育作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幸福高要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来抓,要善于问计于民,多听群众的意见,通过教育创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终实现教育公平。党政这样办教育,人民满意!
  通过教育“创强”,高要的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布局调整,优化整合了教育资源,逐步实现教育均衡和公平,达到了令群众满意的目的;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中小学校得到了进一步净化、绿化、美化,校园文化建设也跃上了新台阶,育人环境得到优化;通过常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信息教学设备等配置,为教学手段迈入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高要教育品牌进一步擦亮。
  目前,高要已经成功创建为省教育强市,全市17个镇(街道)已经有14个镇(街道)成功创建为省教育强镇,余下的3镇已通过了省教育强镇督前检查,计划于近期接受省的督导验收,验收通过后可实现省教育强镇的100%覆盖,可谓在教育“创强”上,高要先行一步。然而高要并不仅仅满足于在教育优先发展中构建出的高要模式,还积极探索教育“创强”后的路径走向,为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作提前的铺设和部署。教育“创强”只是阶段性的过渡,教育现代化先进市才是高要的终极目标。这样大气魄办教育的思路与出路,人民更满意。
  问计于民,集民众之智慧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民生工程。” “举全市之力创教育强市。” “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记者在高要市内各镇街、公路两旁的广告牌等,到处都可见教育“创强”的宣传标语。此外,高要还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开设多个“创强”宣传栏,全方位、立体式报道“创强”工作。各镇(街道)也通过采用《致家长一封信》、召开村(居)干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方式,对“创强”工作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等,向群众作广泛深入宣传,使“创强”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全社会营造“人人知道创强、人人支持创强”的良好社会氛围。
  有了教育创强工作的广泛宣传,就为教育问计于民酝酿了充分且必要的条件。高要全市深入开展“为民办事问民意”活动,围绕教育公平、教育规划、教育发展等民生热点问题,听取群众意见,收集到包括教育“创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留守儿童受教育问题等在内的935条意见及建议,并根据这些意见梳理出包括学校布局、学生出行、校园安全等教育问题以及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300多项民生实事,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分解落实责任,明确办结时限。比如,针对群众提出的布局调整后学生出行安全问题,通过建设学生宿舍、增加校园公交车班次、调整公交车线路等方法,切实为并校学生解决交通、生活等实际问题。记者在高要市政府翻阅有关材料时,获悉该项工作也得到了省委、肇庆市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省委书记汪洋在有关高要市开展该项活动的情况报告上批示:“继续探索,不断完善。”肇庆市委书记徐萍华在有关高要开展该项活动的报告上批示:“高要此举有利于凝聚民心民力,促进和谐,望不断深化总结。”
  在深入宣传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高要市在中小学布局调整时,按照因地制度、就近入学、群众满意的原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推进规范化学校建设。各镇采用先建后撤、分步实施、示范带动等办法,扎实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由于坚持问计于民,集民众之智慧,且政府工作组织得力,措施到位,全市没有一名中小学生因为学校布局调整而失学,收到了学生安心、家长放心、群众满意的良好效果。
  “一镇一策”,构建弹性模式
  记者走在蛟塘镇教育园区广阔的校园内,仿佛有步入了大学的感觉。青山环抱的园区内绿树成荫,环境幽雅;校舍格调鲜明,错落有致,布局动静分明;中小学运动场内莘莘学子身姿活跃,幼儿园游乐场上,孩子们欢声笑语地嬉戏玩耍,多么和谐的一幅教育图景!这是高要市在推进学校布局调整时采取“一镇一策”中的一个典型经验。
  蛟塘镇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蛟塘镇在创建教育强镇的过程中,充分利用镇初级中学、中心小学、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教师村彼此相距较近,容易整合成集聚发展的基础优势,对学校周边用地进行了重新规划,把分隔几所学校的30亩土地全部划拨给学校使用,再在镇中心小学北侧划拨15亩土地重新规划建设镇中心幼儿园。经过科学规划和资源整合,使初级中学、中心小学、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中心幼儿园和教师村连成一体成为教育园区。园区内在校学生达3100多人,占全镇学生的87%,使全镇中小学生能够平等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一位家里离镇上有5公里远的王姓家长对记者说:“这么漂亮的学校,而且功能室和仪器设备齐全,都差不多跟城里的一样了,我开始还有所顾忌,后来送孩子到学校来,看到学校后,就安心了,不用再送孩子到大城市读书了。”他还说,他还鼓励邻居、乡亲们送孩子到这里来上学。
  高要市各镇根据建设规范化学校,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中小学校的基础条件,在撤并薄弱学校时,根据每个镇的学校分布和学生情况,区别对待,精心谋划,创造性地提出了“因镇制宜”的调整思路,使布局调整工作各具特色。例如金渡镇根据村庄学校分布情况,采取了“片区管理”的模式,将全镇15所校园占地不达标的完全小学全部撤销,异地分片新建覆盖全镇的3所规范化完全小学,分片管理;蛟塘镇采取了“教育园区”的模式,把幼儿园、小学、初中、成人技术学校整合到一起,整合成一个各种教育资源共享的教育园区,初步形成了集约发展优势,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办学规模,使之成为了这个老革命山区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南岸、活道、新桥等镇采取了“整合资源”的模式,通过征地或利用地理优势将中心小学与撤并后的初中校园联通,扩大中心小学校园面积和新建校舍,从而扩大办学规模,使这些学校达到规范化学校标准。   丰富内涵,探索前行动力
  教育创强后,学校的发展面临怎样的机遇,又会遇上怎样的瓶颈?学校有了那么好的教学楼、校舍、教学仪器设备、功能室等,教师的教育教学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的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新一轮改革?校园文化建设如何再造出品牌?在高要,记者对这些问题的疑惑得到了解决。
  丰富学校发展内涵,将是教育继续前行的动力。高要市以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市为动力,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确保201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强管理队伍培养,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丰富学校发展内涵,努力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大教师队伍培训的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培养更多的名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使教师的素质与教育现代化要求相适应。按照“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的标准,高度实现教育信息化,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加强对外教育交流,推动教育发展上新水平。
  蛟塘镇蛟塘初级中学:蛟塘初级中学坐落在环境优美、恬静舒适的镇教育园区内,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治校,让每个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创新教育思路,开展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实践。经过多年校园精神文化的积淀,逐步形成了“文明、守纪、勤奋、向上”的校风,“严谨、务实、博爱、勤耕”的教风和“勤学、善思、笃行、进取”的学风。近些年,学校教育教学成绩蒸蒸日上。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学科竞赛,成绩显著,其中获全国、省、市级奖项一百多人次,有六十多篇论文在市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中获奖。借助创省教育强镇的东风,蛟塘初级中学在未来的5年将继续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和特长的发展创造条件,以崭新的形象一步一步向广东省现代化教育先进学校迈进。
  马安初级中学:在南岸街道西南部一个山岗旁,环境优美,山环水绕,绿树如荫,鸟语花香的马安初级中学以“厚德载物,博学求真”为校训,坚持“以生为本,关爱育人”的办学理念,让学生成才、教师成长。现在全体师生同心同德、励精图治,已形成了“尚德、明理、励志、创优”的校风,“关爱、敬业、严谨、高效”的教风,“惜时、乐学、和谐、自信”的学风。
  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启迪学生心智,张扬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果。马安中学年年桃李,岁岁芬芳,人才辈出,教育、教学质量高。师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有一大批获得国家、省、市、县级的奖励:教师的教育教学论文共有28人获奖。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全国一等奖1人;获全国二等奖3人;获全国三等奖10人;市级一、二、三等奖共23人。学校先后荣获肇庆市“三防”教育先进单位、肇庆市教书育人先进集体、高要市2007年初三毕业班中考质量综合评价一等奖、高要市初中组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广播体操比赛第二名、高要市先进学校、高要市“五四”红旗团总支部等荣誉称号。
  四会:“创强”瞄准教育现代化
  “创强”前,学校的操场是黄泥跑道的,篮球架还是70年代用水泥做的,学校围墙简直是“危墙”,教师上课还是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
  “创强”后,学校成为了“乡村少年宫”,校园文化浓厚:不仅校园环境得到了巨大的改观,变得美丽优雅,而且设施设备规范先进,如配备了综合电教室、电子阅览室、理化生实验室、音乐舞蹈室、美术室、多媒体网络计算机室、综合实践活动室、科学探究实验室、语言实验室、标准的塑胶球场等功能场室。
  这就是教育“创强”给四会市龙湾学校带来的由表及里的飞跃。2010年,龙湾学校由原来的龙江中学、龙湾小学、南塘小学、江明小学、塘村小学、高崀小学、渔云小学整合组建而成,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以“做好人,读好书”为校训,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教研强校、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团结、创新、务实、高效”的作风,“从高、从新、从严、从实”的教风,“自信、自学、自律、自强”的学风,“文明、勤奋、守纪、进步”的校风,努力创办成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现代化、规范化学校。
  这是四会市一所普通乡镇学校在“创强”前后的变化图景。这样的变化图景是四会市教育“创强”成果的一个缩影。这样的“创强”缩影是四会市党委政府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质体现。
  “‘创强’的目标是教育现代化”。这是四会市党委政府的高度共识。四会市按照规范化学校、现代化教育的要求,为学校高起点、高配置教育教学设备设施,为有效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走出了一条在“创强”中“争先”的教育发展之路:在2011年顺利通过省教育强市验收的基础上,该市“乘胜追击”,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力争在2014年底前实现创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目标。
  四会,肇庆的东大门。辖10个镇和3个街道,是中国柑桔之乡、中国玉器之乡,曾六度蝉联“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四度荣膺“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称号,经济发展水平在肇庆处于中上游的位置。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其教育“创强”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作为岭南最古老的县市之一,四会市正全力推进“岭南文化优雅之城”的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与教育发展相得益彰。在采访中,四会市教育局局长梁晨说:“我们要么不做,做就要做得最好。‘创强’,我们就要百分百,就要有超前意识。”这种百分百的“创强”精神与超前意识,充分凸显了四会市教育“创强”的高质量及其“‘创强’的目标是教育现代化”的高标准,体现了四会市不止步于教育“创强”,“乘势而上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教育发展共识与追求。
  城乡统筹提质:教育强镇百分百
  “我们的镇(街)全部创建为教育强镇。”梁局长不无自豪地向我们介绍道。2011年底,四会市顺利通过省教育强市验收,全市13个镇(街)100%通过了省教育强镇验收,成为肇庆首个全部镇(街)完成“创强”工作任务的县级市。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教育发展水平得以全面提升。这是四会市教育“创强”的最大亮点。为什么四会市能够以如此高的效率与质量完成教育“创强”,实现城乡统筹提质?记者了解到,这与四会市各级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分工协作与紧密配合是分不开的。   高效全面“创强”的重要前提,是四会市各级党政部门高度重视。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教育决策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形成教育“创强”合力,有力推进了教育“创强”工作。该市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市“创强”工作领导小组及“创强办”,组建了“创强”专责小组,全面统筹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各镇(街)的“创强”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创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市政府与各镇(街)政府(办事处)签署了“创强”工作责任书,把“创强”工作列入市对镇(街)的实绩考核内容,建立市政府为主导,镇(街)为主体,教育部门为主力,有关部门相互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创强”工作机制,为顺利推进教育“创强”工作提供良好的组织保证。值得一提的是,四会市近年来多渠道筹集到5.12亿元“创强”资金,为全面“创强”、升格教育提供了资金保障。
  高效全面“创强”的重要保证,是四会市教育“创强”责任明确,分工合理。教育“创强”过程中,四会市明确市、镇(街)两级分工与责任,由市负责校舍、运动场建设和功能室设施设备配备等资金,镇(街)负责校舍维修改造、校园文化建设和图书配备等资金。市、镇(街)两级共同推进教育“创强”,不仅保证了“创强”举措的全面落实,更为重要的是有效调动了镇级党政部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全民参与“创强”。
  当记者走进下茆镇的龙湾学校与马陂东霖学校进行采访,不仅学校校长给我们介绍得有声有色,而且镇党委书记黄志文对学校的一草一木也是如数家珍,不时结合全镇“创强”情况向我们娓娓道来,足见镇级党委政府对教育“创强”有位有为,自觉自动。
  下茆镇位于四会市中部,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素有四会市“鱼米之乡”的美誉。近年来,通过教育“创强”,该镇教育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下茆镇现有完全小学1所、初级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分教点1个,幼儿园2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镇初级中学和中小学校是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镇中心幼儿园是肇庆市一级幼儿园,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是肇庆市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现在,我们镇的学校非常规范,非常漂亮。‘创强’前可不是这样的,”黄志文接着说,“那时,我们镇的教育软硬件可以说是全市最差的。你们今天看到的,就是‘创强’后实实在在的成果。”据记者了解,在教育“创强”过程中,下茆镇可谓是“倾全镇之力,创教育强镇”。其做法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明确责任,现场办公。该镇建立了教育管理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负责,相关职能部门配合”的管理模式,完善了教育管理体制。尤其是,在教育“创强”过程中,镇委书记、镇长几乎每天都深入各校调研及现场办公,镇分管领导每天都到学校现场办公,及时帮助学校解决问题。同时,经常召开班子会议研究创建过程中大额资金使用情况及遇到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确保了“创强”工作顺利开展和合法合规;定期召开“创强”有关人员会议,通报工作进度情况,解决遇到的问题,确保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按期按质完成。二是全面宣传,深入民心。该镇在召开全镇“创强”动员大会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在下茆镇主要交通路段竖立了4个大型的“创建教育强镇”广告牌,在全镇主要街道设立了100个“创强”宣传牌,利用广播宣传标语等营造浓厚的“创强”宣传氛围;在镇所有中小学师生中宣传“创强”工作,学校内设置“创强”宣传专栏,加大“创强”宣传力度;召开家长、社会乡贤座谈会、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把“创强”信息传送到全镇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推动“创强”工作深入民心,在全镇干部群众中掀起一股关注教育、支持“创强”的热潮。三是通盘考虑,全力出击。“创强”前,该镇党委政府认真分析了全镇的教育现状,明确了“创强”工作思路,制定了《下茆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创强”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推动“创强”工作有序开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在市政府投资1680万元的基础上,该镇节省了一切不必要的开支,如停建已经办好手续的镇政府宿舍楼,节约开支,倾全镇之力筹集了1500万元用于全镇各校校园整治、运动场塑胶跑道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功能场室以及有关设备设施配置及镇幼儿园的建设。同时,还积极发动港澳同胞和社会力量捐资助学。下茆镇实实在在的教育“创强”行动,使全镇中小学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性发展,全镇教育事业综合实力明显提高。
  学校大体均衡:规范化学校百分百
  教育“创强”,关键是教育发展均衡,学校办学规范。在这一点上,四会市教育“创强”同样可圈可点:四会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100%通过了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验收,为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记者了解到,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主要得益于两个做法:其一是妥善做好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程,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从实际出发,按照“统筹自愿,合理布局,规模办学”的原则,该市因地制宜地把103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撤并为50所。这为学校的规范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二是把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并作为重点民生工程加以推进。这就有利于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的高效完成,促进了办学条件标准化。据统计,四会全市中小学“校安工程”共投入1.86亿元,新建校舍91739平方米,维修加固校舍9704平方米,新建围墙 6690米;投入4770多万元,大力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建设塑胶跑道运动场29个,新建理化生实验室、科学实验室、科学探究室、仪器室等功能室共255间,新装课室多媒体电教平台385个,添置图书28.7万册,添置常规教学仪器及信息化教学设备设施一大批。
  教育面向现代:信息化教育百分百
  在四会市的采访过程中,记者感受至深的是四会市的普通乡镇学校都有较为完备的信息化综合教室与电教平台。例如我们实地考察过的下茆镇马陂东霖学校,就既有乡村味道更有现代气息。马陂东霖学校创办于1951年,原是一所侨乡情意浓厚的村办学校,仅有6个教学班。2010年,“创强”中的下茆镇政府投入860多万建设该校,重新规划校园建设,新建设了苏东霖科学楼、标准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以及颂诗亭、读书长廊和生物园,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如今,学校15个教学班全部安装电教平台,同时学校还设有多媒体电教室、科学探究实验室、综合实践活动室、电脑室、语音室、仪器室、图书室、阅览室、美术室、音乐室、体育室、队部室、广播室、聊天室、卫生室、档案室、荣誉室等功能场室,设备设施不仅齐全,而且现代。   镜头五:五和镇初级中学的校园里立有一方浑圆大石头,上书《创强志》,洋洋几百字,其中几段是:“二O一一年春,举全镇之力,集全民之智,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恪守科学发展观,走和谐兴校之坦道,共谱教育新篇,实乃功在当代利及千秋之举。” “谨铭碑为志,以彰馨德,以励学子,进取成才,感恩奉献,千秋楷模,源远流长。”
  从2012年到2013年,广宁县计划再投入1.5亿元,增创4个教育强镇,并将县城区5所小学和2所初中建设成为规范化学校,争取在2013年创建成为省教育强县。该县党委政府将继续按照教育“创强”的“五个优先”政策,即:优先研究“创强”工作,优先安排“创强”资金,优先落实“创强”用地,优先办理“创强”手续,优先解决“创强”困难,推动全县“创强”工作。同时,围绕“一个中心”——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深化“两项改革”——实施绩效工资和岗位竞聘改革、实施校长和教师年度业务考核改革,实施“三大工程”——校舍安全工程、教育“创强”工程、百校帮扶工程,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 “创强”整体特征
  纵观肇庆市教育“创强”工作,有如下突出特征:
  一是战略定位清晰。肇庆市将教育“创强”视为关系地区经济地位提升、社会和谐发展、民生实事普及以及教育实力增强的三大工程,即:教育“创强”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实现肇庆科学发展的基础工程;是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融入珠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导工程;是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民心工程。
  二是指导思想明确。肇庆市在部署“创强”工作时,旗帜鲜明地提出工程的主导思想: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攻坚破难,以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理念,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增强肇庆教育的综合实力,全力建设广东省教育强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肇庆尽快成为名符其实的珠三角城市、成为能够代表珠三角科学发展成果的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三是保障措施到位。肇庆市教育“创强”工作之所以能够快速推进,得力于系列保障措施的到位。首先是加强组织领导,该市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各类学校,围绕肇庆市委、市政府关于教育“创强”的决策,高度统一思想,成立体系严密、机构健全、层级分明的“创强”工作领导小组,合力推进“创强”工作。其次是保障经费投入,该市制定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通过安排专项资金,采用“以奖代补”、社会征集等方式,集中各类资源,确保“创强”投入。再是加强督导考核,该市将“创强”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各县(区)党政领导班子落实科学发展观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免和奖惩的重要依据。最后是营造良好氛围,该市通过媒体宣传、舆论引导,立体式、全方位宣传创建教育强市的重大意义,使“创强”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肇庆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教育事业发展永远只有逗号,没有句号。2010年以来,肇庆市举全市之力推进教育“创强”,按时实现了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目标。下一阶段,肇庆在巩固提高“创强”工作成果的同时,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全力争取在2013年实现省教育强县100%覆盖,2014年实现省教育强镇100%覆盖,2015年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我们有理由相信,肇庆市在教育改革征途上奔跑的速度将越来越快。
其他文献
一、课题解释及实验成果    散,即发散思维;合,即辐合思维。它们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思维方式。“散合式语文教学法”即是把语文课堂分为发散思维课和辐合思维课两种基本课型。力图把创造性思维的理论运用于语文教学中,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该教法从1997年开始实验,13年来从未间断,从个人实验推广到全校全区实验,从语文科推广到全校各科,不断迈上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换句来说,即是处于前现代向现代化不断过渡的特定历史时期。在这样的历史阶段里,要实现整个国家与社会的现代化,关键在于实现人本身的现代化。而现代教育就是把“自然人”培养成为具有现代价值理性的“社会人”的社会性活动,其根本出发点就是人的发展。为此,以人本身为立足点和归宿点,实现个人的权利、价值以及个性的自由发展,就成为了人本化教育的目标导向与价值所在。这
【个案介绍】  贾某,女,11岁,小学五年级学生。贾某的父母在她上一年级时感情出现危机,二年级时父母离婚。之后,贾某跟随父亲一起生活,至今仍是单亲家庭。父亲由于工作忙,很少关心她的学习和生活,她有什么话也不愿和父亲讲。贾某学习成绩一般,喜欢英语。平时在班上很少与同学交往,劳动时总是自己单独干,不怕脏不怕累。据她讲,在这个班上总觉得很害怕,每次走进教室就感到压抑、紧张。上课听讲不能集中精力,更不敢举
先看三十年前的关系。当时生活水平普遍不是很高,能吃饱就行;精神文化方面,一个月能看个电影就很好了,大部分家庭没有电视机,学生要想了解外面的信息,除了靠上辈人的传递,此外就是老师的讲授和教科书上的内容。因此,那代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很单一,就是学生尊重老师,对老师毕恭毕敬。  再看十年前,那时社会已经开放很多,我国的经济正大踏步向前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可以通过电台、电视等接受更多
广东省  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  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改革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内地高校与港澳知名高校合作  办学*  广州市  依托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均衡  发展*  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  展综合改革试点*  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荔湾区基础教育领域实施特色发展  战略改革试点  荔湾区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小班教学  改革试点  番禺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
女子学校协会(GSA)是英国校长联合会属下机构,于1974年成立。英国有近10万学生在女子学校就读。在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三地都设有寄宿制女子学校,为女学生提供单性别教育。女子学校协会的前身是女校长协会,是在女子教育运动的推动下,于1874年成立的。当时的女校长在教育事业中被边缘化,因此,她们认为大家的互相沟通和帮助是最重要的。为了更好地交流思想、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她们便走到了一起,成立了协会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中等职业教育?这其实包含着两个问题,第一,在经济社会充分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中等职业教育?第二,在人才需求质量和层次越来越高的当下,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应该怎么办?  关于第一个问题,坦率讲,在今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前,社会各界是有不同意见的。持反对意见的主要基于三点:第一,与普高相比,中等职业学校的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不强,导致学生的就读意愿不强。第二,现阶段的中等职业
2020年的课室:未来与你想象的相去甚远  想象一下这个情景:2020年9月的某天早晨,闹钟没响,你睁眼一看已经是9:23了,这意味着你迟到了。不过别担心,你只需将笔记本电脑搬到厨房就相当于到学校开始上课了。你穿着睡衣,登陆今天的课程视频,看不到教授,你的同学出现在画面上。因为开学第一天,你就能拿到一张清单,上面罗列了这个课程可能发掘的话题,你排好序之后,导师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的调整,只给学生布置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公历每年2月19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时,为“雨水”节气。雨水在气候变化上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增加;二是降水形式上,雪减少了,雨渐多了。2020年的雨水是2月19日。  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进入雨水节气,北方陰寒未尽,气温变化大;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學期伊始,我新接手的班级转来了个问题孩子——小虎。听他爸爸介绍:虎儿疑似患有“儿童多动症”,就特地送他到一所比较有威望的小學读书,但却被看成另类:课间操比赛不让参加!上课一高兴不小心哼儿歌,就被老师当众指责,让他无地自容,在班里难以抬起头来,每天去上课都畏畏缩缩。听到我们學校正在进行情商教育,就把孩子转来了。看到家长对我们學校的看重,我在自豪的同时也感到了压力。小虎被视为“另类”,同然有自身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