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围术期动态心电图临床应用

来源 :中华麻醉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bi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对30例心肺功能正常的胆道择期手术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24小时临床监测。结果麻醉后、术中操作时心率有不同程度的减慢,部分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和ST-T改变,与术前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提示在胆囊手术操作中应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心律和心电图的变化,积极做好胆道围手术期处理。

其他文献
为评价经气管多普勒法(TTD)测定心排血量的临床应用价值,对20例成年患者,用TTD法观察不同配伍的氯胺酮麻醉对心排血量的影响。结果发现,最佳气管插管深度男性为25.4±1.7cm,女性为24.0±0.8cm;测得的主动脉直径为22.1±2.8mm;心脏指数(CI)为3.01±1.05L•min-1•m-2。单纯氯胺酮组CI、每搏指数(SI)变化不大。氯胺酮伍用氟芬合剂组CI、SI在注药后呈现下降
期刊
期刊
34例腹部手术患者采用紧闭吸入麻醉,术中持续监测吸入氧浓度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随机分两组,Ⅰ组为对照组,Ⅱ组加用Capnomac Ultima呼吸气体监测仪持续监测。结果显示:Ⅰ组吸入氧浓度于紧闭1小时下降约10%(与麻醉初比较,P<0.01),随后基本保持平稳。Ⅱ组氧浓度1小时下降16%,至3小时约下降35%(与Ⅰ组比较,P均小于0.01),文章还探讨了吸入氧浓度下降的原因。
采用无创性连续动脉压监测技术,对40例心脏和非心脏手术患者进行无创性连续血压监测(简称TBP),并与创伤性动脉直接测压(简称IBP)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所测得的4 177配对数据,显示有极好的相关性(收缩压r=0.87,P<0.001。舒张压r=0.62,P<0.001。平均压r=0.81,P<0.01)。TBP作为长时间连续测压的方法,对提高麻醉和手术期间的安全性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11例风湿性心瓣膜患者在体外循环下替换了人工机械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术后1小时施行PEEP0~1.0kPa的机械呼吸。应用经食管心动超声,自动边缘检测技术,在PEEP0、0.4、0.6和1.0kPa四个阶段同步地记录并计算了左、右房室的四个腔的舒张末面积、收缩末面积,每搏面积、最大面积变化率、最小面积变化率、峰值充盈率、峰值排空率。心动超声指标显示:增高呼气末压时右心的影响比左心大,既使呼气末压高达
期刊
研究了51例志愿全麻手术患者不同麻醉药浓度异氟醚和66%氧化亚氮及硫喷妥钠(7mg/kg)时对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异氟醚吸入浓度的增高,SEP各个波峰潜伏期(P1、N1、P2、N2)逐渐延长,波幅(P1-N1、P2-N2)逐渐降低,其中以N2潜伏期延长最明显(P<0.01),P2-N2波幅降低最显著。停止吸入麻醉药后,SEP各个波峰潜伏期均开始缩短,波幅逐渐增加;出现角膜反
术中进行多气体监测和其它监测的全麻病例91例,9例病例麻醉中做了血气分析。结果显示快速诱导插管时SpO2较高,PETCO2明显降低。麻醉中PETCO2也比麻醉前有所下降,机体呈代偿性呼吸性碱中毒状态。麻醉结束恢复时PinCO2及PETCO2均比麻醉中升高。麻醉中进行多气体监测及血气分析对于指导全麻诱导插管、维持麻醉平稳、协助确定解除麻醉及拔除气管导管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10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中研究了持续监测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的临床意义及其与心排血量(CO)的关系。结果表明,与CO呈显著的正相关(Y=46+2.5X,r=0.91,P< 0.01)。在麻醉平稳的条件下,降低可反映心功能早期的变化,从而可使患者得到及时的处理。作者认为,在心脏手术患者中持续监测,对指导临床麻醉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