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省漳平第一中学 漳平 364400
【摘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而这正是学生习作所缺乏的,因此中学写作教学旨在要指导学生在作文中抒写真情实感。通过营造神情意趣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感悟生活,勇于放弃抄袭嫁接,指导学生广泛阅读,积累素材等形式,在作文中表现真情实感。
【关键词】作文教学 情感表达 感悟 积累
Feeling is the first thing that can make a person’s heart moved
------Some thoughts about students expressing true feelings when writing composition
Zhang Xiaoman
【Abstract】Feeling is the first thing that can make a person’s heart moved. Feeling is the life of the literary works, which just is what students are short.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composition teaching is to guide students to writer out their true feelings. Teachers can help students to express their true feeling through some forms like creating interesting class atmosphere,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be moved and comprehend life, daring to give up plagiarizing and engrafting guiding students to read widely and collect information.
【Keywords】Composition teaching Feeling expression Being moved and comprehending Accumulation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倡导的文学理论之一。他认为感情是文学作品的血肉,真实是文学作品的生命。
“感情真挚”是《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对写作的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能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感情的流露能够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附加感、装饰感。
近几年的话题作文大大淡化了审题,题意一般都是显豁的、直露的,而且,试题只规定写作范围而不规定具体内容,只要符合话题就行。于是造成当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于是造就了“新八股”文,出现了凭着几个古人就可以通吃各种题意、各种题型的“万能作文”,套用文的现象让人担忧,而其本质问题就在于,学生写作时做不到抒写真情实感。
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直白地告诉我们,诉真情是作文成功的灵魂,真情才能动人。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改变观念,要回归到作文的本来功能,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作文中抒写真情实感呢?
1.營造神情意趣的课堂氛围,在学习中孕育情感。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讲求神情意趣,语文教学也要讲求神情意趣,也就是飞扬的神采、燃烧的激情、深邃的意蕴、丰富的情趣。马卡连柯曾经指出:“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做到在语文课堂上始终保持飞扬的神采,并利用这种神采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始终饱含着燃烧的激情,并利用这种激情去调动学生的激情;让语文课堂充满情趣和意蕴,充满诗情画意;如此以情易情,心与心的交流的语文教学,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愉悦,给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安插快乐的翅膀,使学生在写作的情感天地中自由飞翔。
选入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些美文佳作,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个主阵地,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朱自清“月色”下“淡淡的哀愁”,李白“梦游”的“神幻”、“蜀道”的艰险,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的喜悦、“兵车行”的悲情,余秋雨“道士塔”的悲愤、沉重,故都的悲凉等等,我们应巧妙构思,精心设计,用激情去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让学生真正陶醉其中。
2.鼓励学生用心感悟生活,在生活中积累情感。臧克家说:“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自然界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等等,美不胜收;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身边的同学、家中的亲人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新事物、新气象等,都是写作的沃土,可引导学生留心感受、用心品味,从而在生活中积累情感。在实际的指导中,可对学生进行片断作文的训练,如:春夏秋冬四季情景描写的训练,先要求学生用心观察,用心去琢磨、去品味、去体验、去发现、去分析,对四季的季节特点“细嚼慢咽”,由此产生细腻的情感涟漪,找到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从而有了不断的感悟。像“我喜欢阳光,喜欢它的金色,喜欢它的辉煌,喜欢被它的朝气感染,喜欢和它一起灿烂……”“而后,我开始微笑,开始自信,源于她给的阳光,那般柔和,那般温暖,我就这样醉了,醉得迷糊,醉得兴奋……”(学生习作),这样有情味的语句就会在学生的作文中出现。
此外要告诉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事一物,不能仅停留于感知的表面,而要深入领悟,善于联系,把握实质,获得某种启迪。课堂上,教师多引导、多启发,比如讲几则哲理故事,或几句具有激励意义的名言名句,之后要求学生思考:生活中有没有听过类似的故事?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或人?如果你面对这些事,你会怎么对待等等;这种由表及里的思考,由感性向理性的升华,学生就有了自然贴切、意蕴深厚的生活感悟。
真挚的情感来自生活,我们应该热爱生活,保持对生活的激情,悉心体味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样,“登山就能情满于山,观海就能意溢于海”(刘勰语)。
3.鼓励学生勇于放弃抄袭嫁接,以亲身经历的事情感动人。写文章,就是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还有自己亲身遇到的写下来,只要有意义,围绕一个中心,按照一定的顺序用文字表达出来即可。心里怎么想,纸上就怎么写。把有趣的写下来,把感人的写下来,就是好作文。特别是记叙文的写作,更应突出这一点。比如写作《过节》,首先,“节”要像模像样,春节鞭炮声声,充满喜庆,充满生机;元宵有花灯、舞龙;端午节有纪念、竞渡的意义;中秋常是望月怀远。而接下来,文章的重点应放在点化“过”这一情节,也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记叙下来,注意详略得当,再将自己的亲身感受和思想感情抒发出来。这样的文章自然不会牵强附会,自然能够抒写出真情实感。
又如《给点阳光,让我灿烂》的写作,就更应注意题目中的“我”在文中的体现。
因此,在实际写作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放弃抄袭嫁接,平时习作,选择材料要选择自己熟悉的或比较了解的题材,最好是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耳闻目睹的有真实感的材料。只有这些真实可信的材料,才能表达出内心的真情实感,写出的文章才能有说服力,才能打动人,才能给人以启迪,才能引人入胜、引起共鸣。
4.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积累素材,在摘抄中提炼情感。现在的学生重理轻文,整天处在题海战中,阅读太少,缺乏文学积淀。习作时,大多学生拿到作文题,往往先愁眉不展,之后是无可奈何,如此难以成文,就更谈不上抒写真情实感。因此,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积累素材,让学生“足不出户”,而“见多识广”。要把别人的东西变作自己的东西,把外部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这样写作文时就会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文思泉涌,表情达意也就自然真实。
5.引导学生多读多背,涵咏体味,在品读中升华情感。在重视阅读教学的基础上,重视诵读教学,我以为是使学生作文更好地体现真情实感的最有效的方法。诵读,包括“背诵”和“朗读”,是使学生整体感知文本,体味语言的重要方法,是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交融”;诵读,是古人学习的一种方法,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一种方法。教师要继承“熟读、精思、博览、多作”的学习传统,引导学生“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于漪老师语),如此,日复一日,循序渐进,学生在写作中的情感抒发也就自然而然了。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诸如“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一类的优美语句很多,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读出郁达夫笔下秋的“悲凉”,并做到背出来、默出来,习作时,何愁没有真情可抒呢?字里行间“秋的味道”自然很浓厚了。
课内课外,这样的名篇佳作很多很多,我们一定要多指导诵读,要激发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有了这样长期的情感积累,“未成曲调先有情”,在实际写作中学生写作情感的流露也就水到渠成。
用心去体悟生活,表现生活,倾听脉动的节奏,激荡生命的激情,唱出心灵之歌,学生还愁写不出真情实感吗?
【摘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而这正是学生习作所缺乏的,因此中学写作教学旨在要指导学生在作文中抒写真情实感。通过营造神情意趣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感悟生活,勇于放弃抄袭嫁接,指导学生广泛阅读,积累素材等形式,在作文中表现真情实感。
【关键词】作文教学 情感表达 感悟 积累
Feeling is the first thing that can make a person’s heart moved
------Some thoughts about students expressing true feelings when writing composition
Zhang Xiaoman
【Abstract】Feeling is the first thing that can make a person’s heart moved. Feeling is the life of the literary works, which just is what students are short.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composition teaching is to guide students to writer out their true feelings. Teachers can help students to express their true feeling through some forms like creating interesting class atmosphere,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be moved and comprehend life, daring to give up plagiarizing and engrafting guiding students to read widely and collect information.
【Keywords】Composition teaching Feeling expression Being moved and comprehending Accumulation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倡导的文学理论之一。他认为感情是文学作品的血肉,真实是文学作品的生命。
“感情真挚”是《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对写作的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能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感情的流露能够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附加感、装饰感。
近几年的话题作文大大淡化了审题,题意一般都是显豁的、直露的,而且,试题只规定写作范围而不规定具体内容,只要符合话题就行。于是造成当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于是造就了“新八股”文,出现了凭着几个古人就可以通吃各种题意、各种题型的“万能作文”,套用文的现象让人担忧,而其本质问题就在于,学生写作时做不到抒写真情实感。
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直白地告诉我们,诉真情是作文成功的灵魂,真情才能动人。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改变观念,要回归到作文的本来功能,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作文中抒写真情实感呢?
1.營造神情意趣的课堂氛围,在学习中孕育情感。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讲求神情意趣,语文教学也要讲求神情意趣,也就是飞扬的神采、燃烧的激情、深邃的意蕴、丰富的情趣。马卡连柯曾经指出:“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做到在语文课堂上始终保持飞扬的神采,并利用这种神采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始终饱含着燃烧的激情,并利用这种激情去调动学生的激情;让语文课堂充满情趣和意蕴,充满诗情画意;如此以情易情,心与心的交流的语文教学,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愉悦,给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安插快乐的翅膀,使学生在写作的情感天地中自由飞翔。
选入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些美文佳作,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个主阵地,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朱自清“月色”下“淡淡的哀愁”,李白“梦游”的“神幻”、“蜀道”的艰险,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的喜悦、“兵车行”的悲情,余秋雨“道士塔”的悲愤、沉重,故都的悲凉等等,我们应巧妙构思,精心设计,用激情去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让学生真正陶醉其中。
2.鼓励学生用心感悟生活,在生活中积累情感。臧克家说:“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自然界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等等,美不胜收;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身边的同学、家中的亲人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新事物、新气象等,都是写作的沃土,可引导学生留心感受、用心品味,从而在生活中积累情感。在实际的指导中,可对学生进行片断作文的训练,如:春夏秋冬四季情景描写的训练,先要求学生用心观察,用心去琢磨、去品味、去体验、去发现、去分析,对四季的季节特点“细嚼慢咽”,由此产生细腻的情感涟漪,找到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从而有了不断的感悟。像“我喜欢阳光,喜欢它的金色,喜欢它的辉煌,喜欢被它的朝气感染,喜欢和它一起灿烂……”“而后,我开始微笑,开始自信,源于她给的阳光,那般柔和,那般温暖,我就这样醉了,醉得迷糊,醉得兴奋……”(学生习作),这样有情味的语句就会在学生的作文中出现。
此外要告诉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事一物,不能仅停留于感知的表面,而要深入领悟,善于联系,把握实质,获得某种启迪。课堂上,教师多引导、多启发,比如讲几则哲理故事,或几句具有激励意义的名言名句,之后要求学生思考:生活中有没有听过类似的故事?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或人?如果你面对这些事,你会怎么对待等等;这种由表及里的思考,由感性向理性的升华,学生就有了自然贴切、意蕴深厚的生活感悟。
真挚的情感来自生活,我们应该热爱生活,保持对生活的激情,悉心体味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样,“登山就能情满于山,观海就能意溢于海”(刘勰语)。
3.鼓励学生勇于放弃抄袭嫁接,以亲身经历的事情感动人。写文章,就是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还有自己亲身遇到的写下来,只要有意义,围绕一个中心,按照一定的顺序用文字表达出来即可。心里怎么想,纸上就怎么写。把有趣的写下来,把感人的写下来,就是好作文。特别是记叙文的写作,更应突出这一点。比如写作《过节》,首先,“节”要像模像样,春节鞭炮声声,充满喜庆,充满生机;元宵有花灯、舞龙;端午节有纪念、竞渡的意义;中秋常是望月怀远。而接下来,文章的重点应放在点化“过”这一情节,也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记叙下来,注意详略得当,再将自己的亲身感受和思想感情抒发出来。这样的文章自然不会牵强附会,自然能够抒写出真情实感。
又如《给点阳光,让我灿烂》的写作,就更应注意题目中的“我”在文中的体现。
因此,在实际写作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放弃抄袭嫁接,平时习作,选择材料要选择自己熟悉的或比较了解的题材,最好是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耳闻目睹的有真实感的材料。只有这些真实可信的材料,才能表达出内心的真情实感,写出的文章才能有说服力,才能打动人,才能给人以启迪,才能引人入胜、引起共鸣。
4.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积累素材,在摘抄中提炼情感。现在的学生重理轻文,整天处在题海战中,阅读太少,缺乏文学积淀。习作时,大多学生拿到作文题,往往先愁眉不展,之后是无可奈何,如此难以成文,就更谈不上抒写真情实感。因此,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积累素材,让学生“足不出户”,而“见多识广”。要把别人的东西变作自己的东西,把外部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这样写作文时就会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文思泉涌,表情达意也就自然真实。
5.引导学生多读多背,涵咏体味,在品读中升华情感。在重视阅读教学的基础上,重视诵读教学,我以为是使学生作文更好地体现真情实感的最有效的方法。诵读,包括“背诵”和“朗读”,是使学生整体感知文本,体味语言的重要方法,是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交融”;诵读,是古人学习的一种方法,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一种方法。教师要继承“熟读、精思、博览、多作”的学习传统,引导学生“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于漪老师语),如此,日复一日,循序渐进,学生在写作中的情感抒发也就自然而然了。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诸如“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一类的优美语句很多,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读出郁达夫笔下秋的“悲凉”,并做到背出来、默出来,习作时,何愁没有真情可抒呢?字里行间“秋的味道”自然很浓厚了。
课内课外,这样的名篇佳作很多很多,我们一定要多指导诵读,要激发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有了这样长期的情感积累,“未成曲调先有情”,在实际写作中学生写作情感的流露也就水到渠成。
用心去体悟生活,表现生活,倾听脉动的节奏,激荡生命的激情,唱出心灵之歌,学生还愁写不出真情实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