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写意”之“形、质、品、味”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和杨晓阳先生认识,是在20年前一位画家朋友的画室。他擅长人物画,画的像西画。但是,从整体看,线条的描写和笔墨的运用是西画所无法表现的。他偶尔也画山水和花卉。山水画几乎全用线条勾勒、皴擦而成,用少量的淡墨烘染,很少用色。在他那飞动的笔墨线条中,雄健的山岩、古木、泉石等,给人渊深宁静之感。
  他现在的画,用他自己的话说:“已彻底写意了,画成了纯中国画,彻底画成了一种线描和没骨的。”他还用“顽石之形,老玉之质,古陶之品,陈茶之味”四句话概括他对中国画写意精神及境界的认识。
  “顽石之形”是其画作形象特征的概括。顽石,自然产物,本来没有什么艺术形象,但它却蕴涵着一种自然的、顽强的精神力量。“大象无形”是中国特色的造型艺术观,给顽石以凝重、浑厚的艺术形象。早在战国时期就有石鼓并产生了石鼓文;汉代的石刻、石雕等都是以石头固有的大形为基础,人工稍加雕饰而成,这些现在都成了非常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因而“顽石之形”从古至今影响着中国画的造型艺术。这种“形”是写意的,是一种民族的精神。他用不同的造型手法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例如:《石有道、石刻有道》等画中一位位饱经风霜的人物形象,似乎是一座座古老的石雕,经历数千年大地的滋养和无数风雨的侵蚀,使之各部位形成了一层“包浆”和一种沧桑。他用人物面部的写意线条与身体大块泼墨形成强烈的对比,胡须下垂的几根概括的线条把人物的头部、颈部与身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下边双手的线条与头部面部线条形成呼应,人物下方小茶壶的点辍以及用笔沉着流畅的边款题字,构成了一幅幅大气磅礴、气韵浑厚的得力之作。这些,都体现着不畏艰辛,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和厚重的民族文化。
  “老玉之质”乃是其画作内在品质的体现。玉,是自然的美石,早在中国古代《说文》中就有曰:“石之美者,玉也。”玉的质地坚硬,晶莹鲜丽,从古至今,总能给人一种美感。老玉,质地坚韧细腻、光泽温润美丽,蕴藏着数千载质的能量。是一种情操、一种品质。杨晓阳先生的《茶道》、《石有道》、《晨妆》等等,画中的人物,身上浓淡干湿的泼墨或以行、草笔法写出生动流畅的线条,结合人物的形象特征,淡处淡出明丽,灰中透着苍茫,浓墨处或浑厚或沉绝等,他用水墨表现出了一种“老玉”般高尚的情操和品质。这也是他人格品质的写照。
  “古陶之品”可谓其画作品味的呈现。古陶品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生活的产物,是一种中国古代文明、文化、艺术的产物。之所以“品”,是因为古陶代表了古人的智慧,是源于一种淳朴的生活。陶品的造型、形象、线条、色彩在当今看来,都是品位极高的艺术品。杨晓阳先生以一种时代精神,去研究、发掘古陶品中的艺术修养、艺术价值,使他的画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发现、创新,使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例如:《关中正午》、《母子情深》、《农闲》、《栏外风光》、《万金难买春颜色》等等这些既富寓意且生活气息较浓的题材。使他的画作呈现出朴素的生活品味。
  “陈茶之味”更是其画作韵致的凝结。茶,是中国的特产。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茶,不但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且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出现,把人类精神和智慧带到了更高的境界。“陈茶之味”品的不只是茶叶本身的色、香、味、形,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味。所以,他的画以茶事为背景,以茶为主题很是广泛。例如:《茶道》、《茶博士》、《面壁图》、《温故而知新》等等画作都呈现着茶的高致逸韵。这正是他“大写意”精神、境界的具体体现。
  可以说,“形、质、品、味”是他对中国画“大写意”精神、观念、方法、过程、境界的最好诠释。
  杨晓阳先生作品的这些风格特征形成的原因,我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首先,他精研国学知识,运用“道、儒、佛”诸家的智慧,探索艺术方法。追求“天人合一”与中国画境界的合与和之美,他能“抱”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写意”画之“元”;“守”中国画写意的笔墨特征之“一”,在“大写意”之“形、质、品、味”中不断地再识传统,探索创新。
  第二,他在长期的学习、教学实践中,从写实到写意,经历了3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过程,他几乎走遍了世界著名的美术学院和博物馆,对中西文化、中西艺术进行对比以及对中国美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后,作为当代美术教育家、一代名师的他(杨晓阳是西安美院继刘文西之后第二位获全国教学名师奖的教师),在艺术观念、教学思想上主张“大美术”、“大美院”和这种中国独有的“写心艺术”、“写意艺术”——“大写意”。提倡“大写”“我意”而非“他意”。
  第三,他对中国古陶俑、石佛、石狮、拴马桩、古玉器的长期观摩和研究,使他自觉不自觉地在潜意识中将一些质的、美的、有文化含量的因素带进了绘画,使画作呈现出“顽石之形、老玉之质、古陶之品,陈茶之味”。
  第四,他的内心,有一种保全的、潜藏不露的大光明即一种胆识和智慧。“此渭之葆光”(老子语)。拥有这种大光明的人,心中肯定有大境界。
  总之,品读他的画作,不仅具有大写意之“形、质、品、味”,还总能从造型、笔墨画法中感受到很强的视觉冲击以及相当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总能从广泛而富寓意的题材中反映时代精神,感受到那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并能给人们和谐、大气的启示。
其他文献
“宽永通宝”与藩札  有人不断询问“宽永通宝”是什么时代的钱?为什么在钱谱中查找不出来?  宽永是日本钱,铸造于日本宽永三年(1626年),明治初年(1868年)废止不用,铸行时间长达二百四十多午。宽永是年号钱,以后虽屡改年号,但仍以宽永年号铸钱,是日本江户时代的主要通货,在德川幕府十五代期间,除“宝永通宝”、“天保通宝”(椭圆形方孔铜钱)、“文久永宝”外,全部采用“宽永通宝”钱。  宽永钱,在日
期刊
在清代中晚期利民国期间,社会上盛行四时花鸟屏。这一时期名家作品很多,笔者收藏到清末民初苗清舟一堂四时花鸟屏。开化纸质,淡墨淡彩,大写意画法。这一堂四时花鸟屏,每幅尺寸均为纵100厘米,宽33厘米,简装裱。  春屏(图1)一只喜鹊站在杏花枝头展翅欲飞,老杏枝从右下方伸出,分枝斜插左上角,成“S”形直贯幅额。黄花朵朵,花苞浅红,几片绿叶刚刚展出。边款为:“春到非因花放早,能言小鸟唤归来。小湘作于石龙之
期刊
清朝在道光帝旻宁在位期间经济开始衰退,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边疆战事连绵不断。在新疆,张格尔叛军于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攻占喀什噶尔。道光帝大为震惊,调集清军全力镇压。在此期间为支出巨大军费开支,户部银库特铸造大批银条作为军饷。  笔者现收藏一枚清代十两老银条。此枚银条长约11厘米,重约347克。银条正面右上方印有官戳繁体“银库”二字,左侧有少量浅黑色氧化包浆。侧面印有横戳繁体“
期刊
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在西方列强胁迫之下,签订了种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中有割让土地、设立租界、开放口岸等等条款,使我国的主权受到严重的侵犯,从而成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英、法、俄、德、日、美等国凭借特权,未经中国政府许可,纷纷在中国境内设立银行,擅自发行纸币,人们称这种纸币为“洋商客钞”。  德华银行创立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总行最初设立在柏林。次年,在
期刊
读完泉友整理寄来的山东古钱市价资料,颇感近年来市场行情变化之快,审读之间忽发现其中无山东古钱的大名誉品——齐鲁故地的刀币(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及六字刀)的价格,故当即以长途电话询问之,不料泉友的答复颇出意外,许君言:刀币虽出齐鲁故地,然由于收藏者太多,已越来越少见,价格涨得离谱,三字齐刀价已涨至四五千元,四字刀已涨至七八千元,五字刀、六字刀价格就更高了。  回想七八年前,三字刀尚被视为普品,一般
期刊
一次必然相遇。所以我认为目前石鲁作品的市场价位无法体现他的可贵的学术价值。  郭:石鲁作品的张力冲击了您的内心,石鲁作品与朱德群作品有何联系?有何区别?  陈:石鲁的作品将在人类文化与文明发展史上照耀千秋,在很多艺术品腐烂的时候,他的作品将是不朽的,他的人格精神与人品都注入到他的作品中。我与石鲁及石鲁的后代素不相识,但我是一个坚持真理的人,所以我对石鲁的评价完全发自内心并出以公心。朱德群油画作品近
期刊
(一)天显通宝    前些日子,笔者从一位内蒙古通辽的古玩商贩小王手中收下几枚辽钱,其中一枚是“天显通宝”。小王强项是辽瓷辽玉,对辽钱不识也不屑。笔者扫了一眼,也未惊喜难捺,信以为真。因“天显通宝”乃辽钱大珍,极品,偶尔遇之,十枚必是九枚半假。人熟价不高,买进遣玩,也权当送朋友一个人情。当回家仔细看过之后,方知非同小可。这枚“天显通宝”,小平光背,青铜质。直径2.5厘米,穿径0.65厘米,厚0.1
期刊
在浩浩清钱系列之中,“雍正通宝”制钱历来以少而精著称于世。而“雍正通宝”雕母尤显珍贵。有限的数枚雕母主要收藏于国家博物馆,且仅限于清朝中央钱局户工二部宝泉、宝源雕母,其余十三家地方钱局目前更无一枚雕母现世。    笔者多年前收藏一枚宝浙局雕钱,径28毫米,穿径8毫米,厚1.2毫米。钱体精雕细作,文字端庄,极具皇家风范。历经近三百年流通传世周身显栗壳色包浆,铜色黄中泛赤,焕发出一种高贵的美感。  宝
期刊
壶艺与茶艺犹如篆刻与书法,在中国文化中如影随形。治印当选田黄,制壶莫如紫砂。或许因为这个缘故,喜欢喝茶的我也喜欢收藏茶壶,尤其是谈曙君的紫砂壶。  我收藏的谈曙君紫砂壶有大容量僧帽壶、龙头一捆竹壶、合苓壶、南瓜壶、大彬壶、大彬提梁壶、仿明洋壶、四方抽盖壶等等。把玩他的茶壶就像欣赏古代的文人画,温而不腻、淡而有味。大容量(3600毫升)僧帽壶,壶身以泥片手工镶接处线条刚劲有力,而帽沿弧形线条又极其柔
期刊
不久前,笔者下乡止亲戚,在一位亲戚的家里,见到了一幅黄山寿作的《关圣人夜读春秋》图(见图)。据这位年近七十的亲戚介绍,这幅画是他祖父在解放前到上海做生意时,作为“财神爷”供奉的。  黄山寿,生于1855年,卒于1919年,原名曜,字勗初,号旭迟老人、丽生、鹤溪渔隐、裁烟阁主,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官直隶同知。幼年贫困,专志书画,五十岁后在上海卖画为生。善画人物、山水、花卉、走兽,尤擅画墨龙。山水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