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振兴核心在产业已经成为共识,但如何发展好产业是一道难解题。
近年来,位于湖南省会长沙近郊的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做出了诸多探索,在土地改革、多规合一、社会治理、产业融合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打造了都市近郊型乡村振兴“样板”。
核心在产业
浔龙河村位于长沙县果园镇,由原双河村和红花村合并而成。原双河村是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项目所在地。全村有13个村民小组、600多户。辖区内山多水多田少人少,是典型的江南丘陵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十分优美。
这里文化底蕴深厚,但在2009年之前,由于交通闭塞、产业结构单一,双河村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一直是湖南省级贫困村。
浔龙河村第一书记柳中辉是土生土长的浔龙河村人,曾干过工程,开过房地产公司。2009年,柳中辉回到村里,决意要改变这种现状,他想到了要发展产业,村里最大的资源是土地,这也是产业发展的基础。
2010年,柳中辉带领村干部进行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调查工作,两个月时间,一份《浔龙河村土地调查报告》出炉。
解决了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但如何去发展产业,大家仍一头雾水,他决定先做调研。
“包括袁家村在内,全国做得好的典型村基本都去过,还特意花了一年的时间去国外调研。”柳中辉说。
在商海摸爬滚打多年的柳中辉有个习惯,总是会想方设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搞清楚每个项目的商业模式。他发现,做得好的地方都有产业作为支撑。
在调研中,他也发现很多地方搞乡村旅游、搞民俗,影响很大,但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节假日一房难求,而大部分时间却是闲置,一年算下来并不挣钱。
“浔龙河也面临这个问题,我们的地球仓、木屋,节假日生意非常火爆,但一年算下来也就100天左右,其他200多天都是闲置。”柳中辉表示,原因在于产业结构单一,构不成消费逻辑,没有形成消费闭环。
规划先行
深刻理解发展乡村、振兴乡村的核心在产业,而产业发展要形成消费闭环,可如何达到这一目标?
结合浔龙河的特点,柳中辉锁定发展“生态、文化、教育、康养、旅游”五大产业,并想方设法形成消费闭环。而在达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诸多难题摆在了柳中辉面前。
“乡村振兴不同于城市开发,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些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柳中辉表示,要有城镇化的功能,但又得有乡村味道,得在开发与保护之间寻求平衡。
在柳中辉看来,首先要突破的是规划的改革,多规合一。
“以往,国土、建设、环保、农业等多个职能部门都有自己的规划,有些甚至相互制约。”柳中辉表示,浔龙河创新性地提出了多规合一。
在具体操作上,按照“城镇化的乡村、乡村式的城镇”发展目标编制了修建性详细规划。民生规划是核心,从改善村民生活品质、提升居住质量、劳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并制定详细的可落地方案。
生态规划是基础,坚持“两型”发展原则,对不需要开发建设的山地进行整体流转后保持原状,只利用其生态价值;对需要开发建设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提质改造,依山就势开发建设,做到不脱离、不破坏自然景观。对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理。
产业规划是引领,确定了发展生态、文化、教育、康养、旅游等综合产业,既有良好的市场预期,又具有较好的互动性。
社会发展规划是目标,规划常住人口4.1万人、流动人口500万人的人口规模,是根据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建设用地规模、容积率进行测算,并相应配套公共服务,使人口与自然协调发展。
土地规划是保障,根据产业发展和建设需要,对浔龙河项目区14700多亩土地进行了整体规划和混合使用,其中10750亩农用地保持农用性质不变,500亩集体建设用地满足农民集中居住和集体经济发展需要,2500亩国有出让用地由企业摘牌后发展产业,950亩交通道路与设施用地用来解决道路和配套设施建设。
柳中辉表示,按照上述规划,浔龙河定位于一个生态艺术小镇,设计了丰富的产业结构,注重城乡资源互动形成消费闭环,真正实现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产业发展成效初显
规划定下来后,自然得考虑到谁来干、怎么干的问题。
柳中辉认为,发展产业離不开企业的参与,因为企业有资本、资源和人才的优势。他也坦承,因为工商资本下乡曾出现过一些问题,也备受诟病,应该对工商资本进行限制、监督。而反过来说,工商资本下乡,也得考虑如何控制风险。解决之道是得厘清市场、政府和村集体三个主体的权、责、利关系。
在实际操作中,项目建设形成了“企业市场运作、政府推动和监督、基层组织全程参与、民本民生充分保障”的发展模式。
浔龙河公司主导项目的顶层设计、资金运作、政策平台搭建、土地规划调整等要素破题,负责项目区内的产业发展,最终形成对土地资源、生态资源、人文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并通过市场化的运作获得产业发展的利润回报。政府通过整合政策、项目资金进行支持,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项目、涉农资金和土地收益返还等财政性资金按照项目规划统筹投入,完成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配套工程建设,发挥出了财政性资金的杠杆作用,同时发挥监督职能,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项目建设的规范性。村委会负责实施村民集中居住,协调组织村民参与支持项目建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农民利益。
为做好“生态、文化、教育、康养、旅游”五大产业,浔龙河村先后成功引进了湖南浔龙河投资控股、湖南金鹰卡通卫视、广州棕榈股份、北京星光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泰禾集团、上海律腾集团、上海佳兆集团等企业。目前,已涵盖生态、文化、教育、旅游和康养产业。
带动村集体发展
在产业发展带动下,浔龙河村成立了浔龙河集体经济合作社,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平台,大力发展多种类型的集体经济。
首先是物业经营型。对村集体存量资产进行盘底,对有使用价值的原红花村、九江村村部等资产进行租赁;将村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村民集中居住区的商铺统一流转到合作社平台,合作社收取5%~10%的服务费后流转或租赁给有需求的产业经营主体。
其次是资源开发型。通过开展村庄规划修编和实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试点,新增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300亩,村集体以土地租赁和入股合作的方式建设停车场和加油站项目,获得租赁收入和股份分红。目前,已采用土地租赁方式启动第一个停车场建设。
“还有股权经营型,按照深化供销社改革的要求,与长沙县供销社、浔云农业公司联合成立了湖南省首家村级标准化新型供销合作社。”柳中辉表示,产业经济的发展和集体经济的壮大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村民通过将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进行出让或置换,实现了致富增收。
据介绍,公司按照耕地600斤谷每亩每年、林地150斤谷每亩每年、水塘坡土200斤谷每亩每年对村民土地进行流转,村民户均增收近7000元。村民集中居住后,仅商铺出租一项村民每年可收入2万~4万元。浔龙河公司现代农业、旅游服务、物业管理等板块接收近200名本地村民就业,年人均工资收入8万元。还有创业性收入,不少村民利用浔龙河乡村创客平台开办饭店、民宿等经营性项目,或是直接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承揽部分工程,增收更加可观。
村民通过集中居住,每户可以搬进210平方米或280平方米的村民安置房,“坐南朝北、户型通透”,住房条件大大改善。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资本投资为辅,完善小镇的公共配套功能,满足居民高品质的生活需求。周边配套有医院、北师大附属学校、大型超市、文化中心等公共服务,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均优于同地区配套水平。
(刘红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