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童心画意 印童言版趣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ongyu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激发兴趣—欣赏交流—模仿练习—创作实践—展示评价—拓展延伸”即“六环递进教学法”的研究来满足高段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使学生体验尝试黑白木刻的表现方法和审美规律,并能从生活角度出发,进行自我表现的艺术创造活动,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六环递进教学法;黑白木刻;实践研究
  第一环:激发兴趣,带领学生打开木刻之门
  一边看画一边听老师讲故事是学生喜爱的形式,好听的故事、动人的画面,时刻都能抓住学生的心,黑白木刻的许多作品都是具有故事情節的。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将真实的作品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木刻的故事趣味性,激发学生对木刻创作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人物时,通过讲“祥林嫂”的故事来吸引学生:“……她脸上没有任何神色,只有眼珠能证明她还是个活物。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如今已经全白,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篮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支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为什么看不到那只破碗?”有学生问。趁此机会,教师告诉学生画面构图要有取舍,不是每一个元素都要表现出来的,使学生了解到这幅作品把人物一生的悲惨际遇,期望与绝望全都凝缩定格了;了解到作品创作可以跨越时代、跨越地点,这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环:欣赏交流,引领学生走进木刻世界
  在教学中,可以欣赏一些带有主题思想、生活趣味性强的作品,如:比利时的麦绥莱勒、德国的珂勒惠支、挪威的蒙克、日本的栋方志功,还有我国木刻先辈古元、力群、黄新波、彦涵、李桦、黄永玉、王华祥等的作品,有重点地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他们是怎样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的,是怎样围绕着主题的表现而进行组织的,让学生通过欣赏大师作品来感受黑白木刻的美感,从而激发起创作灵感,让他们全面而深入地进行版画学习。如赵延年木版画《鲁迅》,该作品体现了苍劲古朴的刀味,充分展现出鲁迅坚强刚毅的性格特征,通过黑白对比,展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来表达作者情感。
  第三环:模仿练习,引导学生开展黑白木刻的学习
  学生具有向师性,喜欢模仿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鼓励那些敢于创新的,将自己的想法和教师作品有机结合的学生,启发他们进行有个性的构思。在学生模仿过程中老师要从认识刻刀、持刀方法教起,刻制的顺序为:由上而下、从左至右、先主后次、先大后小,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熟悉制作步骤与注意点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个别指导。
  第四环:创作实践,鼓励学生体验黑白木刻的技艺
  学生在进行创作时,很少考虑构图的合理性,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捕捉和概括一些表现元素,结合一些简意形象,尝试用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由构成画面。儿童版画要尽可能地区别于成人版画,尽量由成人化、专业化,简化为儿童化、游戏化,不必过分强调版画的专业性特点,因此在指导时不要把教师的想法强加于学生。初学时可用毛笔在板上描绘出大体关系,再用红色或蓝色墨水对画稿进行处理。黑白木刻是非常讲究黑白关系的,一般采用大块的对比来突出主体形象,用白衬出黑,或用黑来衬出白,画面效果都是非常强烈突出的。为了表现比较丰富的色调,更细致、逼真地刻画物象,可运用粗细、大小、疏密、强弱不等的黑白线、点、色块的变化来进行黑白关系的处理和设计。
  第五环:展示评价,提升学生学习黑白木刻的热情
  学生完成了作品后,就让他们来说一说自己的作品,对言之成理或能自圆其说的评价和判断,我们都应该给予尊重和鼓励。评价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对作品创意的评价,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从主题(独创性、非常规)、技巧(木刻基本技能、实用和美感),以及通过不同的技巧与过程表达自己的情感(寓意和文化价值、表达能力)等方面评价学生的作品。
  (2)从技法、工具的运用、媒介的试验,探究材料与作品的关系,运用媒材的质感、肌理与形状体现设计意图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媒材运用能力。
  通过对这两点的评价,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第六环:拓展延伸,促进学生学习木版画的感悟
  内容拓展是学习中常见的形式。我们把黑白木刻教学内容与生活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趣事或有意义的事,并及时地在特定的绘画本上记下或画下来,等到创作时就可以选取着做了,并引导学生将创作内容向主题化方向发展。根据学生个人的喜好,开展家乡主题、校园主题、故事主题等创作活动,这些作品所反映的是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及表达。
  参考文献:
  [1]周增炎,余琳玲.中小学美术类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郭小平,翟灿,熊蕾,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编辑 温雪莲
其他文献
摘 要:幼儿园教学对于幼儿学习意识的培养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断地加强幼儿教学的教学质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提升幼儿园教学有效性是促进幼儿园教学发展以及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方式,这也是新教育理念所提倡的。因此,将结合幼儿园教学实践,探究提升幼儿园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为今后幼儿园教学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依据。  关键词:幼儿园;有效性;策略;意义  幼儿园教学作为最初的系统性的教学
摘 要:带着该如何结合种植角开展多维度的科学活动的问题,我们在大班与幼儿一起进行了近一年的探究活动。围绕种植角孩子们延伸出许多主题活动,内容涉及美术、科学、语言等多领域。结合种植角开展多维度的科学活动一一说明,希望能对今后的工作给予帮助。  关键词:种植角;多维度;科学教育活动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一栏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
摘 要:小学生经常会出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二律背反”。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一般的道德说教显得苍白无力,只有充分挖掘生活教育的源泉及教材的情感教育因素,以有效的生成教学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生活素材;情感体验  【案例】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伸出我的手”教学片段  “伸出我的手”是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中的第3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关注并理解身边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及“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学习和生活的空间”。种植活动正是让幼儿在亲身感知、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它作为幼儿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资源,进而开拓幼儿的视野,激发幼儿探索学习的欲望,全面丰富幼儿的知识面,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热爱
摘 要:本着“走出去,请进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教研指导思想,本着“教研永远在路上”的指导原则,他们通过对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以及沈阳铁西区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和郭思乐教授的“生本课堂”等经验材料的学习和实践,他们认为这三者的共同之处是突出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而这一理念正是符合当今素质教育新课改精神的大方向,三者的本质是实践了“以生为本”的
摘 要:好的美术教学不仅仅是技能技法,也是人文滋养;不仅仅是机械模仿,也是创意绘画;不仅仅是理论本身,也是实践验证。对于成长中的小学生来说,美术教学所打开的精神版图愈开阔,孩子们就愈能得到多方面的锻造和滋养。  关键词:人文滋养;创意绘画;实践验证  好的教育应该“为学生打下学习、精神和健康的底子。”[1]小学美术教学更应该在孩子们的精神和道德层面“不断灌溉,加施肥料,修枝理叶,打杀害虫”。的确,
摘 要: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应运而生,教师也成了课堂名副其实的独角戏的主角。如何改变这种费时低效的课堂现象,值得深思。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兴趣;有效性;学生主体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营地,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可事实上,当我们站在三尺讲台前滔滔不绝地“传道、授业、解惑”
摘 要:当今社会,普通话成了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个人素质的一种体现,个人能力高低的一项衡量标准。一个人从小就应该有说普通话的意识和习惯。但是,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在教学的五年当中,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令人担忧——他们从小就没有说普通话的意识与习惯,这对他们以后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普通话;农村小学;因素  这篇文章是源于我的一节语文课,以下是我的教学片段:  师:拿出“茄子”的图
摘 要: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是基础教育的目标,更是教育教学的最终任务。在素质教育形式下,充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是当前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个性是所有创新的源泉,是推进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因此,在小学德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  关键词:个性成长;德育;教学  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是基础教育的目标,更是教育教学的最终任务。在素质教育形势下,充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全面提高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转型与变迁对我国很多的农村家庭产生了深刻影响,大量留守家庭的出现导致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和未来的发展成为当前热点的社会话题。在关于留守儿童的众多问题当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点。基于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为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