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有风雅,修辞赋比兴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zi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歌是劳动人民群体智慧的结晶,它与地方方言紧密结合,表现出极强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貌。民歌渗透在劳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运用一定的语言表现方式来表情达意,唱出内心情感。因此,民歌中存在较多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情感。文章通过对经典民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以探究民歌音乐与语言之间的高度结合。
  【关键词】民歌;修辞手法;运用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据记载,我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在我国民族艺术文化宝库中,民歌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存在并广为人们知晓。民歌是人民在生活劳动中所创作的,是表现人们内心情感和生活状态的一种民间歌谣,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赋、比、兴是民歌创作中主要的三种表现手法。赋就是直观的叙述表达,也就通过叙述把人的思想情感表现出来。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比就是类比,跟赋一样同为最基本的修辞手法,使用率较为频繁。两个事物进行相比,总归有本质的区别。从特性上来讲,有起兴和兴中带比两种形式;从使用上来讲,有打篇头就起兴结束非兴和既是兴起又是兴结两种形式。在民歌中,赋、比、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赋”在民歌中的运用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曾说:“诗有六义,其二曰‘赋’,所谓‘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赋的主要表现手法有直叙、铺叙、渲染等,其实质是用语言叙述事物来表现情感,也就是说,赋是用相对整齐的语言、语句对事物、情感等进行具體的描述,使民歌中的语言艺术魅力得到增强。
  (一)在我国各个地区的民歌中,较为常见的是直接表达内心的“赋”
  赋是以直观的方式描写所接触的事物而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文字创作手法,在民歌创作中占有很重的地位。例如陕北民歌《上一道道坡坡下一道道梁》的歌词:“上一道道坡坡下一道道梁,想起了妹妹心发慌;你掏苦菜崖畔上站,把我们年轻人的心扰乱;你在那个山我在那个沟,拉不上话话招一招手。”这首作品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语与过多的修饰,但是作者仅用几句简短歌词便表达了对阿妹的炽烈感情与浓浓的思念之情。
  (二)描绘人物形象的“赋”
  在民歌演唱过程中,描写人物的外在形象时,赋的使用也是非常常见的,但是这时候,赋一般会与对比、夸张等手法互相合作。通过描述主人公独特的外貌特征,使聆听者身临其境一般见到这人的模样。接下来就拿民歌中“尕身子骑在尕马上,一根么尕枪儿背上,尕妹妹站在尕门上,一对儿尕眼睛看上”这四句举例。此民歌中的歌词由简练的文字、整齐划一的结构、变化丰富的节奏构成,且男女主人公的外貌特征都是通过赋的手法来表现的,歌曲中的重点是通过前三次的“尕”字来强调男主人公的能干和英武形象,后三次的“尕”字则用来强调女主人公的娇小和可爱模样。总之,我们可以从运用赋的民歌中看到,赋的表现手法有很多,不管是反映现实生活的还是抒发内心情感方面的,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且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歌曲写作中,为了更清楚、明了地描写场景、刻画人物形象与表达内心情感,作者常会将具体事物作为创作的重点,然后用精简、唯美的语言叙述出来。尤其是对情歌的描述,作者通过对观察恋人之间相处,用人们听得懂、较为常见的语言描述生活的点滴,从而使民歌的语言生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比”在民歌演唱中的运用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礕于事。”也就是说,“比”这种手法在拟作比方的事物上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它可以是动物、植物、各种声音等。比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的《关雎》《谷风》等作品里。比又称为“打比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仅仅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表现方式,同时也是我国各个地区的民歌里常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如明喻、暗喻,还有比喻,比的运用能使民歌形象更加具体、生动。简单来说就是比与兴相比较而言,比比兴更生动形象、更直接具体。修辞手法比在民歌中运用得相对较多并且拟作对象丰富,在收录集《六盘山花儿两千首》中有将近四十处歌词使用了比的修辞手法。
  (一)对女性的“比”喻
  据记载,由张亚维先生著作的《花儿集》的627首花儿中,用花来比喻女性唯美的作品大概就有15首,约占作品总数的2%;由郗慧民先生著作的《西北花儿》的916首中大概有11首,约占作品总数的1%;同时,《宁夏花儿三百首》中大概就有13首,约占作品总数的4%。以上作品多部分会借用牡丹、雏菊、竹子等植物的特征来比喻女性,细算起来,真正用来比喻女性的植物多达30余种。恰逢因为作者对女性的赞美及描述打破了世俗的观念以及采用不拘一格的拟作对象,也从侧面反映了劳动人民所特有的审美方式和思考事情的方式。就拿以下两句民歌“天上的星星星对着星,尕妹时天河盼水星;站下好比一棵葱,坐下时惹人心疼啊”来讲,这是一首由四句歌词组成的民歌,其中就有两句是用比的修辞手法赞美阿妹的美貌,先是用银河中闪烁的水星来比喻阿妹出身的高贵与气质的清纯,再是用挺拔垂直的青葱来比喻阿妹亭亭玉立的身姿与清爽美丽的容貌。
  (二)对男性的“比”喻
  在民歌中,与男性有关的拟作对象多以动物、器物为主。在花儿集《六盘山花儿两千首》中,以动物为拟作对象时,出现了多达21种的不同动物种类,有凤凰、雄鹰、苍狼等。民歌正是通过这些独具特色的拟作对象作为载体,进而更加有效地展示出男性所特有的本质。接下来看一下这首民歌:“孔圣人传艺天下游,受尽了人间的艰辛苦楚;阿哥是阿妹的拉车牛,累死么阿哥亦心甘。”在这首民歌中,作者将男主人公比作了“拉车牛”,体现出男主人公勤劳务实、吃苦耐劳的性格特征。在歌中,男主人公为了阿妹,望着漫漫无底的前进方向、崎岖无比的道路,且身负重担,明知会吃苦受累,但是,在男主人公看来,就算吃再多苦、受在多累也要一如既往地勇敢向前冲,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农村汉子特有的踏实肯干和执着刚毅的优秀品质。   总之,民歌里比的运用更好地表达了我国各个地区人民的内心情感,情感终是化无形为有形,内心那朦胧的情感也能有缤纷的色彩与充分的体现,让人可视可触。比的运用使民歌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增强,并为民歌艺术生命力的增强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兴”在民歌表现中的运用
  据统计,在民歌中使用“兴”的修辞手法的创作作品大概占民歌作品總数的三分之二。兴的修辞运用比赋、比更具有普遍性,算得上是无歌不兴,而且,兴的修辞运用使民歌更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浓郁突出的中国风情和地方特色。
  (一)植物方面的“兴”
  我国民歌的创编者、观赏者大多分布在农村,他们对自然界的植物生长规律比较熟知,故在民歌创作中,以植物为拟作对象的作品较为常见。比如民歌“院子里栽的是向日葵,跟着太阳转了;身子儿在家心却在外,就连三魂都跟着你转了…”这首民歌就运用园中的向日葵围绕着太阳转这么一现象起兴,在兴的修辞运用中又含有比的修辞运用,将向日快比作阿妹,太阳比作阿哥,由此可以看出阿妹和阿哥之间的深厚感情与那一缕飘忽不定又无处不在的相思,让人魂牵梦绕,真可谓是婉转凄凉,字字悲哀。
  (二)动物方面的“兴”
  创编民歌时,创编者大多以动物起兴,比如通过描述动物的习性、外貌特征等。在不同地区的民歌创作中,用作起兴的动物大多是当地比较常见的家禽牲畜,如鸡、鸭、牛等。例如以下两句民歌: “枣红公鸡的红冠子,墙头上叫鸣着哩;尕妹妹穿的是蓝衫子衣服,门前头耀人着哩…”。显而易见,这首民歌就是通过枣红的公鸡叫鸣时的冠子起兴,“红冠子”与“蓝衫子”的颜色对比,使之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艺术画面,好似置身其中一般。
  综上所述,任何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种类都有一些与之类似的修辞手法,比如在我国各个地区的土地上绽放的独具特色的民歌,除了它自己丰富多彩、与生俱来的艺术魅力以外,还有赋、比、兴等修辞手法所构成的民歌特有的艺术灵魂。其实,我们所见到的语言修辞手法远不止这些,还有反问、排队、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及各个地区所独有的方言的运用等。这些要素的组成,才孕育出了民歌特有的地方文化风格,它散发着土地的芬芳、流淌着中华儿女最通俗的词汇和最高亢的激情。它可以接地气,可以飘渺含蓄,可以大气磅礴,也可以婉转羞涩,这样的表现魅力与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有极大的关系。希望通过分析和研究民歌歌词中的语言修辞手法及其歌词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能对民歌继承、创新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强.爱与怨.宁夏花儿的对立修辞论[J].宁夏社会科学,2008(3):130-132.
  [2]周青青.中国民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3]李元庆.民族音乐问题的探索[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4]龙军华.科学唱歌方法[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要】据2007年中青新闻报道,我国有超过3000万的儿童正在接受乐器训练,同时发现音乐已经渐渐成为孩子与母亲在实施家庭教育时的一种负担,因为课后练习时孩子与父母之间出现争吵的现象屡见不鲜,成为家庭音乐教育中的常态。我们可以想一下,当音乐教育正在造就心灵、情感之间的冷漠与隔阂时,我们是否应该关心一下在这场音乐教育中孩子幼小心灵的感受。  【关键词】音乐教育;母亲教育;母亲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小学生的审美素质得到提升。但立足于整体看,仍有部分落后地区的小学音乐教育发展因师资紧缺、资源匮乏等而受制约,再加上艺术考试成硬性指标的趋势,这无疑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形成双重压力。国家日益重视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提倡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带进服务地。那么具备音乐专业知识的大学生通过三下乡艺术实践是否能帮助农村小
期刊
【摘要】在教育界日渐重视“小三门”的今天,如何将“减负增效”运用到音乐课堂中,一直是笔者很头疼的问题。想要学生愿意学、学得好,我们总想给学生最多的、最好的,但是这些烦琐手段的科学性、实效性往往被我们忽视了。结果是,老师心力交瘁,学生兴趣恹恹。通过日常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笔者渐渐摸索出小学音乐课上“减负增效”的门道。  【关键词】减负增效;学科整合;教学环节;教学语言;教学课件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抽取浙江音乐学院253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情绪智力量表EIS》进行调查分析,以了解艺术类高校大学生情绪智力水平,分析讨论影响大学生情绪智力的因素。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大学生;情绪智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越来越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际关系的建立
期刊
【摘要】核心音高材料的发展与运用在整个音乐作品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提到奏鸣曲我们都会先想到贝多芬,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传世经典之作,本文将以贝多芬《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为例,通过对其进行结构分析、主题分析、核心音高材料的分析,来探究核心音高材料在这一作品结构中的结构力作用。研究方法主要以文献研究法为主,通过查阅各类书籍、资料,进行分析、对比,最终得出结论。  【关键词】核心音
期刊
【摘要】与传统的师范院校相比,在地方综合性大学中创办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如何充分发挥优势,妥善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本文切入点之一就是要探索既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的要求,又符合各自办学实际与服务定位的、富有特色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地方高校;音乐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一、音乐
期刊
【摘要】钢琴演奏教学具有综合性与复杂性,因此,对学生演奏能力的培养值得钢琴教育者不断地探讨与研究。在高校钢琴教学实践中,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教学中所反馈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促进与提高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更新与改革,从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钢琴教学;识谱能力;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一
期刊
【摘要】近年来,在文化养老的社会大背景下,老年合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但作为一名老年合唱团指挥,在平时排练与活动中却发现当前老年合唱仍存在较多显性与隐性问题。本文通过对老年合唱发展较早、团队数量相对较多的杭州市西湖区内老年合唱团进行调研,初探老年合唱团的发展路径,以期老年合唱把握时代机遇,健康有序发展,让更多的老年人在合唱中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身心愉悦。  【关键词】老年合唱;文化养老;路径
期刊
媽妈的眼睛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了古代丝绸之路开辟的过程,通过对西域借助古丝绸之路传来的乐器胡笳的历史、声音以及其他特点的介绍,论证了古丝绸之路对于丝绸之路周边各国的音乐的许多积极影响,并阐述了通过这些影响给我们现代音乐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胡笳 ;古丝绸之路; 影响 ;启示  【中图分类号】G257 【文献标识码】A  从初中的历史课本中我们便得知在遥远的西汉,张骞出西域,开辟了一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