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的深情

来源 :鹿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249879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层层泥土之下,即便那根极细如发的根须,也要完美掘至根部,呈现在天空下。抬手轻轻抖动,粒粒潮湿的泥土在微微掠过的风中有序飘落,流沙般剥离的身姿从空中翩然而下,带着不舍,绝望,甚至丝丝遗恨。
  最细腻的一双手,才能掘出最美的一株草。
  那一刻,正在绚丽中的它们完成了自己作为植物的生的使命,以另一种婀娜的姿容离开旷野,逶迤而来,全面进入人类视野。
  突然想起之前离开人世的一位女子。她或许也是这样吧?被上帝之手牵去,进入另一处时空开始她的永生。
  这个想法终止了我长久以来一直持续的悲伤。她成了天使啊,或许在天空替我落着忧伤的泪呢。
  隐隐的泥土芳香弥散过来,我湿润的双眼渐渐清晰,面前出现它们精致的妆容。这些来自旷野的花草,此刻却像光彩照人的演员,在舞台怒放着夺目的光芒。
  走进山西临汾安泽前,我才第一次知道我所在的省有這样一个县,这个县有这样的一个陈列馆。安泽的土地满眼绿。安泽的人从满眼绿中,掘出这些特别的植物,赋予它们特别的荣耀与使命。
  千挑万选吧?茫茫旷野万千草中它们有幸换了身份,成了标本,以中药草的名义,从此生动了植物史。不由得又想到宫廷中选秀的那些女子,在身姿,皮肤,性格,举止言行的严格衡量下,一拨拨乘兴前来,一批批灰暗退去。然而这些植物远远强过秀女,一旦被选中,就不会参与之后的“宫斗”与竞争。它们每一株,都会以同样的光彩永久示人。
  锦灯笼。看到这个名字时,我才知道,它便是前不久感动过我的“红姑娘”。一次在微信朋友圈晒出一个中药方,是为治疗我多年的慢性咽炎。远方一位朋友看到后告诉我,用一种植物的果子泡水,有疗效。这种果子,他称为“红姑娘”。红姑娘,这个名字太诱人,让我立即产生了一睹芳容的欲望。可是他说,红姑娘处在大山深处,不好采摘。但是一周后,一包“红姑娘”被快递小哥捧在我面前。包裹里裹着泥土混着落叶的红姑娘,正是眼前这个学名为“锦灯笼”的果子。深山里的红姑娘红艳艳现身城市的房中,我的眼前却出现了朋友深一脚浅一脚行进在大山深处的身影。之前他本是托人上山采摘,却被告知雨水太大,红姑娘都烂在地里。他不信,便亲自上山寻。终于,他的诚意让一批红姑娘羞答答现身。
  可以想象出他当时发现了它们的惊喜,就如它们突然出现在我面前那般动容。
  一株叫“黄芪”的植物,瞬间唤起我少年时代的记忆。记忆里是婶婶的影子。婶婶的身后是年少的我。那是一个酷热的夏天,我跟着婶婶奔走在浊漳河边的大山里。太阳明艳艳照在头顶,我的心里也热气腾腾。记得有一天,婶婶突然说她要上山刨黄芪。她说黄芪是药材,刨来可卖。我即刻将可卖两个字转换为钱。我不是个勤奋的孩子,却突然觉得用自己的劳动换来钱交到母亲手里,是一种莫大的荣耀。于是迅速萌生了跟着婶婶上山刨黄芪的念头。那一刻的黄芪在我眼里是神秘的,神圣的,也是伟大的。那个暑假,我跟着婶婶奔波在大山中。当我第一次在婶婶的指点下辨认出黄芪时,内心充满狂喜。我无法想象,眼前这野草一样的东西,可疗伤,更可换来漂亮的笔记本。
  开着紫色小花的黄芪,成了金子一样的宝贝。以至于那个夏天,我行走在路上也总会盯着脚下路边的每一株花草,看看有没有盛开着紫色花的黄芪。然而能换成钱的东西总是得来不易。黄芪难寻。那个暑假,我磕磕碰碰跌跌撞撞行走在山水间。黄芪生长的大山前面,就是我家乡的浊漳河。寻黄芪累了,我就坐在高高的山上,望向那条流水。那时候大河浩荡,自西向东缓缓而去。河面上,两村之间会架一座惊险的独木桥。走亲串友者来来往往。大河面前,一个个小小的人儿衬托着大河的宽广与力量。偶尔一个不小心,谁晕了桥跌落河中也是常事。还有一天,我亲眼看到一个村民眼睁睁看着肩上一只柳条筐在河水中飘的越来越远。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小伙伴们带着征服与得意的表情扑通扑通跳进水里有多么微弱,就如我在茫茫山脊万千绿的红的白的紫的海洋中很难征服一株小小的黄芪一样。
  我想每一株黄芪,都是看到我翻山越岭的汗水,才在感动中冒出头。
  时隐时现的水声里,我一株株寻觅着黄芪,收获着黄芪。断断续续一个酷热的暑期过后,我用刨来的黄芪换得五元钱。这初次的劳动成果让我骄傲无比。愿意冒着酷暑跟着婶婶刨黄芪,还因每次归家,母亲总是早早等在院中,先用毛巾替我仔细擦去脸上细细的汗珠,再端出晾到恰好的一碗蜂蜜水。我顾不得热,总是先兴奋地把黄芪举到她面前。母亲知年少的我山中辛苦,总是尽可能以美食待我。记忆中那个夏天如果有一点点冒着酷热遍寻黄芪的苦,也被母亲竭尽所能的暖融化。或者说我用一个暑期体验了寻黄芪的艰辛,其中有一个因素也是为了体味母亲别样的赞赏与疼爱。
  而母亲,也并非在乎我挣来的几元钱,而是从中体验女儿成长的欣喜。
  与温暖有关的植物记忆,不仅仅是黄芪。那天在一个小区,草坪里突然发现几棵熟悉的身影,竟是小时候记忆里的灰灰菜。迅速指给母亲,说起记忆里一种美味——灰灰菜馅做的合子。母亲默默听完,却在第三天就叫我去吃饭。原来,身体不好的母亲竟托邻居到她们居住地附近的山上寻来一些灰灰菜,让我找回小时候的好滋味。
  这些自旷野来的野性身姿一旦被亲情暖过,大自然的香气便甘愿扑入热腾腾的烟火气,成了一个人一生都要携带的家乡味,母亲味。
  这些年,常去一个朋友开的野菜馆。就是在那里,我深深喜欢并记住一个名字:茵陈。说不上这两个字在我脑中铺出什么镜像,就是单纯喜欢这两个合在一起的字。起初我以为茵陈是洋气的。我概念中的洋气,就是家乡没有的,就是远方的。所以那洋气里总是带着朦胧的诗意与神秘。然而当我在某一天回到家乡跟一位本家叔叔大谈茵陈拌的凉菜或者包的饺子时,他淡淡说了一句:就是白蒿。
  白蒿,这两个字立即让我心里那种美好的植物从空中落了地。小时候在家乡,遍地白蒿。它当时的功用,就是熏蚊子。每到秋天,村民们便一把把割起来,编成一条条辫子,以备来年夏天用。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很多根这样的“白蒿辫”,或在屋里墙下,或在屋外檐下挂着,等着次年夏天发挥它天然蚊香的威力。   记忆中,这些长长短短的辫子有一种浓烈的味道,当然不是香气。正因如此,燃烧后蚊子才不敢近身。可我不知道,它竟然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茵陈,且味道鲜美。本家叔叔看到我诧异的表情又一笑:三月茵陈四月蒿嘛。经他解释,我才知道此物三月是可食用的美味,就是我在野菜馆吃到的美食茵陈,而一到四月份以后,茵陈便不再是茵陈,长成了蒿,开启它另一趟旅程。
  作为蒿,它也魅力四射,据说最明显的成效是医治新生儿黄疸。此外对风湿寒热邪气,小便不利,头热,滞热及伤寒等都有奇效。
  我不知道曾经乡村赤脚医生的药方里有没有蒿,却让我感受到自己的浅薄。我常常以为,自己很了解了脚下的土地,可一株不起眼的茵陈再次警告了我,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丰富的资源与宝藏,是我不知道的,有待我去挖掘了解的。
  这动人的茵陈,竟是白蒿的年少时代。想到这里,它便化为那个夏天跟着婶婶漫山满岭寻觅黄芪的小小的我。
  时光总是捉弄人,今天餐桌上许多珍贵的野味,药铺里的中草药,小时候的家乡却只被用来喂猪喂兔子,比如苦菜。小学几年,我在一片片地头田间采回一篮一篮的苦菜,倒进那小小的兔舍。
  同样洋气地浸入我脑中,还有两个字,那就是蜀葵。
  第一次见到蜀葵两个字,是在一个美丽女子的微博里。可是,伴着这两个字的一张图片,却让我惊呆了。图中是一种普通的花啊,那是陪伴了我整个童年少年时代的花,曾经呼拉拉开遍我家乡的小院。但是,这个美丽的女子让我知道,这种花的名字叫蜀葵。
  这诗意的名字,曾经平凡的花一下子与我拉开距离,又拉我回到遥远的少年。只是那时候,没有以花的身份来对待它。它一年年怒放,人们一年年视而不见。那时候,蜀葵唯一的功能,就是被女孩子们将娇嫩的花片从根部撕开贴满脸,就是被男孩子们把白嫩的花籽当作“车轮”制成一辆辆“汽车”。
  一院一院,一路一路的蜀葵花瓣,却无关美感无关诗意。
  此后,我离开家乡多年,早已经忘记了曾经身边的蜀葵。再见微博里盛开的蜀葵花,内心轰然生出了对它深深的愧意。此后我无数次想,是因为这个名字吗?我甚至专程回乡,寻蜀葵。我那曾经长满蜀葵花的小院,房屋坍塌得一败涂地,杂草丛生得无所顾忌。这个七零八落的院子里,我寻到躲藏在角落里那棵惟一的小苹果树,寻到婶婶家那棵大桃子树,寻到奶奶从不让我们动一下的那棵梨树,甚至寻到叔叔从别处刨回来艰难地扭扭歪歪生长的那株桑树。然而我寻遍院子每一个角落,寻遍院子周边所有的沟沟坎坎,却寻不到一株蜀葵。
  无比惊讶无比失落。这艳阳高照的夏日,曾经开满小院的蜀葵哪里去了?那么灿烂地一年年开满院的蜀葵花,莫非是因我们的离去而终结了绚丽的生命?
  這个解释让我害怕。如此说来,当年那些漫山遍野的蜀葵,怒放只为院中人?
  我不信,可等啊等,蜀葵却不似红姑娘与当年黄芪那般为了谁的汗水而感动,倔强地不肯现身。
  还有一个事实是,蜀葵花至今坚守在梵高的墓碑旁。好友更从阿拉善广宗寺发回信息告诉我,陪伴仓央嘉措的有一大丛蜀葵花,且唯有白色。
  这坚守的心,这纯净的白,在我看来,其深处涌动着报答与感恩,蕴含了敬仰与清澈的情。
  我于蜀葵的愧疚之心,便越发沉重。
  当然,在安泽见到标本蜀葵,是意料之中的事。几年中带着愧对它的一颗心,我慢慢了解了蜀葵的本性,知道当初被我们残害的花瓣、花籽都是可以食用的,还有它的嫩叶。蜀葵干花可泡茶,可泡酒,有消炎利尿之功效。蜀葵籽榨的油,还可用作高级化妆品原料。
  它们不仅备受中国古代名画家宠爱,更在当年飘洋过海后,成为欧美宫廷画中必不可少的华美背景。
  蜀葵的容颜,就如宋代司马光所言,“白若缯初断,红如颜谷酡。”其呼拉拉铺在人们视线中的气势,也“坐疑仙驾严,幢节纷骈罗”。蜀葵之所以常常被人忽略,遗忘,也如他所说,“物性有常妍,人情轻所多。”
  感谢安泽,将旷野中这些平凡之物请进一个不平凡的场所。因了它们,这场所在我眼里成为一座神圣的殿堂。我相信期间的每一味药草,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都与茫茫人海中的某一个人有一段无法割舍的情缘。因为我在每一个凝望它们的人眼里,看到热潮涌现。
  它们是普通的花,平凡的草,自旷野而来,在这繁华一角以自己的方式寂静而立。它们像涅槃的凤凰,又仿佛灰姑娘蜕变为美丽的公主,从头到脚发散着神秘的能量。此刻直到永远,它们不再是旷野里万草丛中一株不起眼的生物,而是蕴含了与人类生命息息相关的超强力量。
  当然,它们在此,更要昂扬地告诉每一个走进的人,它们自泥土孕育而出,除了斑斓大自然,更带了光荣而沉甸甸的使命。它们在人类的脚下平凡着,却没有一刻停止扩展内在的丰盈。它们,更会随时终止自身的生命,粉身碎骨,把积蓄的全部饱满交付有需求的人。
  连翘叶,孔雀草,茜草,合欢花,地锦草,白薇,细辛,天门冬……它们一天天绚丽成长只为修炼;他们一茬茬离开泥土,只是接力奔赴在修复人类生命通道的路途上。
  再遇见,我想我会在内心郑重致敬,这些充满诗意的名字,这些平凡却尊贵的生命。
  一株一株,与它们深情对望。这方空间,在我心里也成了疗伤之地。眼前这草木众生,正在悄然愈合我所有的伤口。
其他文献
白云鄂博的天空是无云的,就好似鲁迅先生笔下的童年玩伴闰土,实则命数之中五行缺土一样。白云的天,蓝得清新爽利,若是利用传统颜色分类方式来形容,应属恰在缥与碧之间。就像仙界诸神用毕生法力精心打磨的玻璃镜面一般,于行进之中的车辆窗口举目远眺,与樱草青葱的原野各分得画幅的一半,远远相接于草天一线。能判断车辆是在行进抑或是在暂歇的唯一方式便是不停狂奔而去的匀速转动的用于风力发电的白色风车和输电高压线。倘若掉
期刊
一进三门城村子,你问有个做木塔的人在哪里住,有人便会告诉你,看到那座最高的蓝色彩钢瓦的房子就是了。  做木塔的人,叫赵玉山,五十八岁,差两年就到了耳顺之年。这个时候大抵以安命为主,万事入耳心平,含饴弄孙,该是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很少人再会“老牛自知黄昏晚,不待扬鞭自奋蹄”。但是,赵玉山不能,他这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完。  他们家祖传五代都是木匠,而且都是好手艺,特别到了他的爷爷赵九旺,带领着
期刊
狐狸木,好奇怪的树。看到这几个字,我仿佛看到了狐狸在墙头一角探出一张亦庄亦谐的脸,迈开细碎的脚步,摇摆着蓬松的大尾巴,得意洋洋地走着。初中时,最爱《聊斋志异》,里面的狐仙个个美若天仙,大都嫉恶如仇,知恩图报。神话传说中的狐狸们则刁钻古怪。这狐狸木是不是也如狐狸的脾性?听说狐狸木的纹理好看,做木雕很漂亮。如果用狐狸木雕刻佛像或者罗汉,是佛祖般慈悲凝重,还是如五百罗汉一样的喜怒嗔怪百态俱生呢?  狐狸
期刊
眼睛窩浅,耳朵窝浅,水窝浅,鞋跟浅  黄土一飞  黄土高坡就站高了一尺 英雄那样  挥舞着长鞭  老农垂下头 注视着黄灿灿的苞谷和落日  一辈子不离开村庄  村口的那株几百年的大树,后人说是老农的身  人们眼窝浅  抱他,也喊他
期刊
1  就像喝一坛米酒一样,因为我每天都要喝那么一两杯,然后我突然发现,这一坛子酒就被我喝完了。每年的最后一天,当我终于把一坛子酒喝得只剩下最后一滴时,我才知道,我又要准备喝下一坛子酒了。  但是,我并没感叹时光过得太快或者太慢,准确地说,我根本就没有感觉到这一年的时光到底过得是太快还是太慢。这一年,我只顾低着头走路,或快或慢地行走着,也没刻意抬头看看前方的路径,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走到了这一年的尽头,
期刊
梦的工厂是普遍被人接受的对于电影院的比喻。这一比喻的背景是电影院改变了城市的昼夜更替规律,而营造出了永恒的黑夜。电影院的播映厅里,即使在白天,也一定要切断明亮的自然光线,让银幕成为唯一的光线来源。也许正是因为这人造的夜,梦的比喻才会顺理成章。  电影院有着与城市自身相反的照明逻辑。城市人千方百计想要延长白昼的长度,想要把真正的夜晚推迟到零点以后,甚至更晚。这种延长白昼的方式并不是改天换日,而是运用
期刊
走远  汽车裁开草原,几乎没有任何防备的,赛里木湖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那么一大片幽蓝的湖水横卧着,像在草原的中间安放了一块巨大的蓝色的宝石,那宝石闪着光,充满了魅惑。看到这么大一块蓝色的宝石,我想,没有人会停下来。  也没有人会不动心。我当时就是这样,既急切地想靠近她,又怕我的莽撞冲撞了她。我甚至想,如果时间允许,我宁愿在远处静静地看着她。我生怕一走进,就会惊扰到她。在我的感覺中,她一直是沉睡着的
期刊
公元一九六九年。盛夏,骄阳似火。  往日平静的羊肠小道尘土阵阵,诱惑着一应目光。一辆绿皮卡车冲破雾霾,左颠右晃缓缓驶入。司机的身体随方向盘大幅摆动,背后的拖斗仍然不给面子,剧烈起伏。几个青春的脑袋露了出来,留下一堆污秽物。  车在村委会前嘎然而止。两根马尾辫率先跳下车来,红头绳俏皮可爱,水汪汪的大眼四下张望。四周满是山,峰峦峻峭,嵌进天际,像和身上的灰白格子衬衫撞了色。茅草房、泥巴房密密麻麻,散落
期刊
1  “谁是你?”我问。  对面空着,四壁静谧,窗外少有的冬雨嘀嗒着罂粟。  你一定是罂粟花,黑色的,吐着阴谋的蛇信子。我闻到了诱惑,感到了身不由己。我看到,你向我撒出巨大的网……  结果是,我没有逃脱。  情愿是一种命题,勉强是另一种。它们互为反面,一个有心一个无心。很多时候,勉强遭遇绑架,选项被强行删除,只留下委曲求全,低头不低头都剩下一条路可走。  这条路是你设定的,你一直躲在暗处。  “你
期刊
历史永远不会转身,包括刚刚逝去的昨天,留给今天的都是背影。  运河,就是一个民族在奋进的岁月里,留给世界最古老而美丽的背影。背影里有沧桑,有荣光,有无数鲜为人知的秘史。那些秘史,或已被史学家科学论证,阳光下宛若浪花般明亮地绽放,或已被历史长河中的泥沙,永远深深地埋在河底。  2500年,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所持有的丰富阅历,居然占尽了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文明一半的妖娆,这,何尝不是中华民族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