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探索·超越

来源 :理论与创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rsoftwa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的中国儿童文学,在市场化、网络化、外国卡通和引进版图书的冲击下,始终把吸引少儿读者重新亲近阅读,亲近原创儿童文学,把不断拓展艺术创造空间作为自己前行的推动力,高扬起幽默文学、幻想文学和大自然文学三面美学旗帜。一个生初勃勃的多元共生的儿童文学新格局正在形成:“追求深度阅读体验和审美精神的儿童文学与注重当下阅读效应的类型化儿童文学,直面现实、书写少年严峻生存状态的现实性儿童文学与张扬幻想、重在虚幻世界建构的幻想性儿童文学交相辉映,补共荣。”2007年的儿童文学创作,正是遵循着新世纪以来儿童文学发展的这样一条主脉络,在坚守中变革,在变革中前行,在前行中反思,在反思中超越,使得儿童文学始终在良好、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运行。长篇小说依旧是一枝独秀,中短篇小说、童话、散文、诗歌、幼儿文学、科学文艺、寓言等不同门类也均有收获。童年文学和幻想文学是本年良的两大亮点幽默、悬幻是两个最火爆的元素;而与此同时,作家的责任感和但当意识,—批直面现实社会和儿童内心问题。富有忧患意识的凝重之作涌现出来。
  
  一、确立担当意识。构建核心价值
  
  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同情弱者是中国儿童文学的优良传统。前些年,儿童文学在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大潮中,也曾出现过都市化、贵族化的创作倾向,而忽视了对农村孩子、城市弱势群体子女的关注,但是,儿童文学界迅速地从理论到实践对这一艺术倾向进行了反思和校正,使得这—状况大有改观。在2007年的儿童文学创作中,两部反映农村留守孩子生存现状的作品值得关注。一部分是阮梅的长篇报告文学《农村留守孩子,中国跨世纪之痛》《北京文学》,一部是牛车的长篇小说《空巢》(重庆出版社),这是儿童文学界最早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长篇作品。这两部作品并非由出版社或其他组织有意扶持,完全是作者在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下自主完成的。阮梅自2003年3月开始,在整整三年的时间里,利用节假日和双休日,自费对这些留守孩子及其父母、老师进行采访调查,最终准确描写写出了在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之下,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令人忧患的生存状况。因为它来自于正在行进中的生活,因此,这部作品还留有生活的体温,它的疼痛是那么真切、深挚,它的思考令人信服、深思。评论家谢有顺曾说过:“为了迎合消费文化,拒绝那些无法获得消文化恩宠的人物和故事进入自己的写作视野,甚至无视自己的出生地和精神原产地,别人些什么,他就跟着写什么,市场需要什么,他就写什么,这不仅是对当代生活的简化,也是对自己内心的背叛。若干年后,读者(或者一些国外的研究者)再来读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无形中会有一个错觉,以为这个时期中国的年青人都在泡吧,都在喝咖啡,都在穿名牌渚B在世界各国游历,那些底层的、被损害者的经验完全缺席了,这就是一种生活对另一种生活的殖民。”的确,我们不能无视2000万留守儿童的内心的伤与痛。正如阮梅自己在一次采访中所说的:“面对目前我们中国普遍存在着的家教问题,农村留守孩子生存困境问题,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农村留守孩子,以期引起更多的人对他们的关注与帮助,是一个握笔从文者的责任与义务。报告文学对比散文体裁来讲,可以更加深入、更扫快捷的直面社会热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直接起到干预生活、牵制生活的作用。”
  此外,秦文君的新作《俞林·留汉》(上海文艺出版社)描绘了城乡结合部的少男少女的精神世界;而刚刚以报告文学集《飞翔,哪怕翅膀断了心》荣获第七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韩青辰,2007年又发表了同类题材的短篇报告文学《被缚的少女小微》,把悲悯的目光投向少年犯、流浪儿、罪犯的子女,用温情、诗意的文字给这些被遗忘在黑暗角落里的天使们一束希望的光芒。
  丰子恺在《艺术与艺术家》一文中说:“圆满的人格好比—个鼎,‘真’、‘善’、‘美’好比鼎的三足。”儿童文学要关注儿童的人格成长,弘扬真、善、美以及公平、正义、爱心、勇敢、团结、勤劳等等正面价值,是儿童文学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从2007年的创作中,我们看到,老中青作家都坚守这一传统,用爱心守护着童真世界。葛翠琳、翌平的《宝贝快乐童谣》(甘肃少儿让),金波的长篇童话《追踪小绿人》(江苏少儿社),安宁的散文《爱是一只睡前嚼零食的老鼠》,汤素兰的童话《蜻蜓》,傅天琳的儿童诗集《星期天,山就长高了》(重庆出版社),张晓楠的诗作《和田鼠—起回家》、《春天经过的路口》,萧萍的诗作《四重奏第831号:朋友们》,安武林的幼儿童话集《老蜘蛛的一百张床》(中国福利会出版社),谢乐军、尹慧文的童话集《会唱歌的被子》都是以优美的语言描绘各种色彩、各种姿态的爱,于单纯中见丰富,让孩子在优美的艺术享受中接受爱的教育,使稚嫩的心灵得到最柔软的呵护和滋润。
  
  二、坚持贴近读者。关注少儿精神成长
  
  上世纪末,中国儿童文学曾面临着读者大面积减退的困境。为应对在市场化、多元传媒和外国动漫的冲击下少年儿童的阅读心理、审美情趣所发生的变化,儿童文学作家们更加注重作品的趣味性、可读性,增强了作品的幽默、幻想、游戏品格,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统计,自2003年起,国内本土原创少儿类图书在我国小读者中受欢迎的程度已高于国外引进版。虽然量的丰富并不能代表质的提升,不过,新世纪的中国儿童文学所取得的骄人的市场业绩,对突破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读者疏离阅读、疏离文学的现状可算是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在2007年的儿童文学原创作品中,描写童年生活的作品依旧在数量上占据着绝对优势。曾制造了市场神话的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接力出版社)和“笑猫日记”系列(明天出版社)都有续作问世。此外如江苏少儿社推出的郝月梅的“搞笑鬼王闹”系列、“小麻烦人儿由由”系列,新世纪出版社推出的周晴的《插嘴大王许多多》,湖北少儿社推出的周志勇的“花花木兰”系列等,大都描写当下小学生的校园生活,轻松幽默的语言,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屡试不爽的制胜法宝。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单瑛琪的“淘气包和他们的魔法”系列,除以上几点外,又增添了“悬幻”和“魔法”两个颇受儿童青睐的新元素。
  在校园小说中,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郑春华的“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特别值得关注。这套书是她对自己创作的一次超越。为了写好一年级小学生“马鸣加”这个人物,她深入小学校园,与孩子们一起上课,一起游戏,一起生活,从而对入学阶段的儿童心理和生活有了细致入微的把握,使作品童趣盎然,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此外,毕飞宇的短篇小说《家事》以轻松、俏皮的语言穿越时尚的表层符号,直指少男少女内心深处的孤独。作者对当下少男少女生活的熟悉,直面人物心灵世界时那种老辣的穿透力,以及化沉重为轻盈的艺术风格,或许会给儿童文学的写作带来某种启示。毕竟,儿童文学关注的是少年儿童的精神成长,贴近儿童,重 要的是贴近他们的内心世界,而不应该仅仅流于表面。
  同时也应该看到,此类作品在繁花似锦的局面下也还潜藏着隐忧:对于儿童生活近于原生态的再现,对于“幽默”的简单化的理解,以及由于出手过快而带来的艺术上的粗疏,由于题材和艺术手法的近似而造成的同质化倾向等等,如果不及时加以清除,或许会成为阻碍作家们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的拦路虎。
  
  三、坚守创新精神。拓展艺术空间
  
  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在他的专著《儿童小说叙事式论》一书中曾经提出:“作为儿童文学作家,他的存在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一篇一篇、一本一本的读物、故事、小说,还在于推动、发展他所从事的那种形式。”虽然儿童文学作家们在形式方面探索的热情远远不如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些年,取消写作的深度和难度一直是深深困扰儿童文学往纵深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但是,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的儿童文学作家,他们当中仍有一些作家对创新有着自觉、清醒的意识,并充满了热情,这具体表现在作家们对题材、体裁和创作手法的开拓上,以及其超越自我、拒绝自我复制的努力中。
  曹文轩放开获得了专家、读者一致好评的现实主义创作,开始了幻想小说《大王书》(4册)的创作,并于2007年底推出了第一部《黄琉璃》(接力出版社)。此前,接力社还推出了李学斌的幻想小说《天使没有长大》。前者注重幻想文学的文学性,后者注重幻想逻辑的真实性。“幻想小说”这一概念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由儿童文学批评家们由国外引进的,此后在批评家、出版社和作家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大批儿童幻想小说涌现出来,这对我国儿童文学一直以现实主义创作为主导的格局是个有益的补充和拓展。这些年,由于《哈利·波特》的风靡,各种打着“幻”字旗号的作品在网络上像野火一样蔓延。毋庸讳言,这些作品鱼龙混杂,很多作品存在着价值观混乱、文学性缺失等问题。读者对此类作品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发展了近十年的幻想小说呼唤更为成熟的文本。这两部作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可算是我国幻想小说创作走向深化的标志之一。
  刘慈欣的中篇科幻小说《乡村教师》,虽不是作为儿童文学发表的作品,但确实值得向孩子推荐。它把西部农村教育这样一个沉重的现实问题用科学幻想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观照,展示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和悲悯的情怀。而描写电脑网络生活的科幻小说《宇宙之谜》(海豚出版社)的作者苏苏是个年仅14岁的中学生,它是一部双语小说,最初,作者用英语创作,随后又把它翻译成中文,显示了这位少年写作者国际化的视野、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值得期待的创作潜力。
  青年作家林彦的少儿散文创作独具一格,他擅长把富有东方情调的风物景致和疼痛尖锐的青春期经验巧妙地契合在一起;并执着于形式上的探索和实验,充分发掘汉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力避无效叙述,讲究惜字如金;他还注意将小说技法融会到散文创作中。《门缝里的童年》(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收录了他近来创作的一批具有中国风格的少儿散文,使相对寂寞的少儿散文创作在艺术上达到了令人欣喜的高度。
  另外,短篇儿童小说的发表相对不受市场效益的限制,无论是在社会生活容量还是艺术探索方面,都比长篇儿童小说要灵活、丰富得多。如《儿童文学》杂志2007年的“小说擂台赛”中推出的48篇短篇小说可谓是异彩纷呈,校园小说、动物小晚、历史小说等等几乎是无所不包。此外,中国第一本原创图画书刊物《超级宝宝》自2006年面世后,2007年又做了很多可贵的探索,对改变引进版图画书持续升温,而本土原创图画书比较薄弱的格局起了推动作用。
   
  四、批评创作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007年的儿童文学理论批评虽然不像2006年那样有数十部理论专著出版,但依然非常活跃:理论评论家热情关注当下儿童文学创作走向和动态,就当前儿童文学创作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展开论争,对某些不良的创作倾向及时引导,清晰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保持批评的勇气、锐气和客观、公正、健康、说理的风气。
  《南方文坛》2007年第1期以专题形式发表了秦文君、刘绪源、李东华、谭旭东等人的一组文章,就“儿童文学创作的难度”这一热点话题展开探讨。而《中国图书商报》则就当前儿童文学创作、出版中面临的问题集中推出了《中国幻想小说还是“无根”文学》、《儿童文学能否承载成人经验》等7篇专题对话。《中国儿童文学》、《文艺报》则组织专家学者就新世纪以来儿童文学及其各门类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梳理,如朱自强的《再论新世纪儿童文学的走势》、王泉根的《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新亮点》等等,对“杨红樱现象”、“幻想文学”、“幽默文学”、“儿童文学与传媒”等文学现象发表了鲜明的主张和观点。而李学斌的《弘扬儿童文学的核心价值》(《中国儿童文学》)一文则对儿童文学在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价值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展开了充分论述。
  2007年出版的一些理论评论专著也具有这种鲜明的关注现实、直面当下的特色。如阿甲《帮助孩子爱上阅读——儿童阅读推广手册》一书就是对近些年儿童文学界的“阅读推广”这一新的热点话题的理性总结。樊发稼《给孩子一个美好的世界》一书则汇集了他对近些年儿童文学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研究成果。
  此外,如方卫平的《儿童文学审美走向》(中国文史出版社)对二十世纪我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主要体裁和文类的艺术变迁、理论批评的演进进行了深入研究;青年批评家李利芳的《中国发生期儿童文学理论本土化进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探讨了我国现代发生期儿童文学理论的本土化、民族化发生发展过程。这些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开拓了当下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研究空间。
  随着儿童文学创作的蓬勃发展,一些新的现象、新的课题不断涌现出来,对批评家们传统的审美经验、理论储备都提出了挑战,而儿童文学理论批评正是在和创作的切磋、砥砺中不断成长、丰富了自身建设,同时也促进了创作的繁荣,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如最近几年,我国儿童文学的门类不断细化,幻想小说从童话中、图画书从幼儿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新的艺术生长点,这是和理论批评的催生作用密不可分的。
  总体上说,2007年儿童文学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惊喜的。但是,面对五彩斑斓的生活,如何最大限度地去摄取,以更多的精品来回报生活的馈赠;在市场化面前,如何克服浮躁的心态,潜心创作;如何运用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把复杂的时代经验和生活经验转化为丰富的文学经验;如何穿越生活的表象,真切地贴近和把握当代少年儿童广阔的内心世界,不断拓展作品的社会生活容量和思想艺术深度,依然是儿童文学作家们在今后的创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他文献
让大众等待四年之久的《赤壁》(上)(以下简称《赤壁》)终于在这个夏天走上银幕,关于它的各种质疑与批评一时充斥着网络、报纸和电视,但这丝毫不影响其票房的节节攀升,《赤壁》上映四天即获得过亿票房,上映8天票房突破1.5亿元,而仅11天时间则攻破2亿关口,截至7月21日下午为止,影片已取得2.077亿的成绩,并打破了《变形金刚》创下的14天破2亿的纪录。从新浪网所作的观影调查可以看出,尽管有各种批评声音
期刊
疯癫的文化形象关系到我们对疯癫叙事的具体阐释,而疯癫者的语言及思维特征则更是直接影响着疯癫叙事可能呈现出的文本面貌。疯癫表现在言语和思维上的症状极其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幻觉、妄想、思维联想障碍、情感障碍和意志行为障碍等。正常人的思维带有目的性、连贯性和逻辑性,而精神分裂症病人在这方面则可能出现障碍。他们思维散漫,缺乏明确的主题。思维贫乏也是疯癫思维联想障碍的症状之一,表现为思维内容空洞无物,概念和词
期刊
2007年的中短篇小说创作一派丰收景象。中短篇小说呈现的是“花团锦簇、硕果累累”的外部景观和“大音稀声、静水深流”的内在品相。其创作的母题,可以归类为三种形态:一、现实描摹——作家们的火热激情,记录着清晰的时代光影;二、民间叙事——作家们的真情流露,吟唱着人性的力量和光芒;三、历史回望——作家们的中国记忆,书写着岁月的沧桑和荣光。这三种文学艺术的创作形态,使得2007年的中短篇小说气象宏阔、丰富生
期刊
在2007年“纪念中国话剧诞辰百年暨第五届全国优秀剧目展演”的32部剧作中,由黄维若编剧,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青话制作体排演的话剧《秀才与刽子手》(导演郭晓男)以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新颖独特的表现形式、夸张怪诞的喜剧风格,赢得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赞誉,成为近几年来涌现的一部佳作。该剧虽然将视角触及晚清社会的世态人生,但却是一出充满当代气息的社会醒世寓言。它试图与转型期的社会文化语境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期刊
我们知道,成长电影着重传达个体的精神世界与社会的工具理性之间的碰撞、冲突,在年轻的主人公对人生理想的浪漫追寻与现代社会的庸常琐碎之间,青春的想象与现实的贫乏之间,试图保持一种虚幻、美丽的平衡。{1}电影艺术在国家、民族以及国民形象构型、输出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而成长影片作为一种特殊类别,以个人成长隐喻了一个代际乃至民族在时间河流中精神成长的脉络,树立心性成熟的精神尺度,进而在塑造、归纳本民族性格发
期刊
编者按:“文学湘军五少将”是指湖南五位“70后”作家。他们是凤凰田耳、邵阳马笑泉、湘西于怀岸、长沙谢宗玉、岳阳沈念。他们自2005年由《芙蓉》集体推出后,各自凭借自己的秉赋和勤奋,在文学领域,尤其是在小说和散文领域取得不俗成绩,成为湖南文坛一道清丽的风景,甚至在全国文坛也是一处醒目的存在。田耳的中篇小说《一个人张灯结彩》去年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本刊特邀这五位湖南文学青年才俊撰写创作谈,发表于斯,
期刊
2007年,是长篇小说再次占据文学生活主流的一年。这么说,并不仅仅因为年均一干部左右的长篇小说出版量已然成为文学出版的主要格局,也不仅仅因为长篇小说不言自明地成为衡量作家创作成就的参考指标,更重要的是,长篇小说密布着时代的呼吸,向我们展示着几代人在精神探索上的诸种可能性。    一、记录时代的荣光与艰辛    在汪洋恣肆、浩如烟海的长篇小说里,先在地潜伏着一个坚硬的内核,它几乎决定了长篇小说这一文
期刊
对新诗创作成果的认知每每被遮蔽。所谓“遮蔽”,首先来自“诗处于低谷”的成见,甚至这已经成为不读诗的“高人雅士”的时髦。另一种遮蔽来自于媒体,为了吸引人的眼球对“诗歌事件”的炒作,和诗本身并没有关系。还有一种遮蔽来自诗本身。虚假的粉饰、萎靡之风,以及造作浅薄、无病呻吟等分行排列的文字充斥诗坛,埋没了真正的好诗。可当你细读当下的新诗,披沙拣金,深入其中,便会发现我们竟有这么多动人心魄的佳作,这么多诗坛
期刊
《王蒙自传·大块文章》的价值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我以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价值之一,就在于王蒙以一些大约只有自己才能有所了解的生活细节,鲜活生动地勾勒描写了若干对于八十年代的文化与文学产生过重要影响的重要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作家关于这些重要历史人物形象的鲜活记忆,以及作家在行文过程中对于这些历史人物形象的精神世界所进行的深度剖析,对于未来中国当代思想文化史,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写作,无疑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第一
期刊
尽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批评就一直饱受诟病,但我们看到,文学批评却并不是如许多媒体所抱怨的那样正一步步走向堕落,相反,“转型”中的当代文学批评虽没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文学批评的那种荣耀与地位,但在理性沉潜与自我反思中它前行的脚步却是越来越坚定。无论是对文学现场的参与和介入能力,还是对理论热点与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亦或对于当代作家作品的阐析能力,今天的文学批评都有了令人欣喜的提高。这一点,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