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表格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十分广泛,无论是信息整理,还是数学思考,或是规律探索,都可以借助表格来“说话”,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表格整理信息,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感悟表格的魅力和精彩,从而实现“教”与“学”的相得益彰。
[关键词]表格;小学数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35-0050-02
表格是一种可视化的教学模式,也是组织、整理数据的有效助手。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注重表格的运用,让学生通过表格这个知识载体,分析数量关系,探寻数学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感受列表的重要性和优越性,从而使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方向、学有方法。
一、列表,实现信息整理
题目关键信息是审题的基本抓手,也是顺利解答题目的关键。有时题目中的信息量比较多,学生难以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无法形成有效的解题思路,这时,运用列表的方法,对题目中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就有助于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找到有效的解题方法,提升解题的效率。
例如,“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很显然,题目中的数学信息比较多,应对题目中有用的信息进行相应整理。在自主尝试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对题目中的条件、问题进行了摘录和整理,但并没有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他们认为不够简洁。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如下表所示)
学生通过观察表格,认为可以从条件想起,先分别算出栽的桃树和梨树的棵数,然后相加;也有学生认为可以从问题想起: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应分别算出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从而使得问题得到顺利解决。至此,学生从中领略到了列表整理信息的意义。
二、列表,实现自主探索
传统的教学模式因为过分依赖对传递技术的关注,往往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忽视学生能动性和自主性的发挥。对此,教师应变“灌输讲解”为“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探索中生成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界。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了很多不同年份的年历。新课伊始,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的年历,统计各个月的天数,然后填人下表中。
学生很快就完成了统计,教师引导学生将不同年份的统计表放在一起,然后小组交流各自的发现,学生发现,每年都有12个月,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的天数都是固定的,都是31天,4月、6月、9月、11月的天数也是固定的,都是30天,只有2月是一个善变的月份,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的心中产生了大大的“?”号,从而驱动学生进入新一轮的探索,获取知识的本质。
上述案例,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引入表格,帮助学生收集相应的信息,并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得出大小月、2月的天数,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年、月、日的感性认识,为学生探索新知注入了活力。
三、列表,实现有序思考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他们思考通常处于无序的状态,这样的思维方式只能满足于简单问题的解决,对于难度大一些的题目,学生经常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因此,教师应适时地引入表格,帮助学生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做到不遗漏、不重复,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深刻性。
例如,在教学“一一列举”时,对于例题:“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出示例题后,教师提出问题:依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能想到什么?学生提出:不管怎样围,所围长方形花圃的周长都是22米.而且长和宽都应该是整米数。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用小棒动手围一围,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有学生说可以围成长6米、宽5米的长方形,也有学生说可以围成长10米、宽1米的长方形,还有学生说可以围成长8米、宽3米的长方形……显然,学生的回答是零散的,容易出现遗漏和重复的情况,不利于结论的得出。于是,教师引入了如下表格:
这时,让学生观察表格,就显得非常的清晰,当所拼长方形花圃长6米、宽5米时,面积最大。但教师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提问:“观察表格,你还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当周长相等时,宽的长度接近于长,此时面积最大。在比较中,学生感受到了有序思考的价值和意义。
四、列表,实现规律探索
“规律”是苏教版教材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因此很多学生“望而却步”。如何帮助学生轻松地探寻规律是广大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而通过表格帮助学生探寻规律,是表格作用最直接的体现。因此,在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时,可以配合使用表格,让学生更好地发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寻找出其中的规律,提升数学综合能力。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后,教师出示题目:长方体的长、宽、高都变为原来的2倍,它的體积和表面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通过计算,很快发现长方体的长、宽、高均变为原来的2倍后,长方体的表面积扩大为原来的4倍,体积扩大为原来的8倍。但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向学生询问:“如果将长方体的长、宽、高扩大为原来的3倍,表面积和体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表面积是原来的6倍,体积是原来的9倍;也有的说表面积是原来的9倍,体积是原来的18倍;还有的说表面积是原来的9倍,体积是原来的27倍……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没有急于告知学生正确的结果,而是引导学生从长方体的长、宽、高扩大为原来的2倍想起,列出表格:
学生在观察表格的基础上,,能够说出:表面积扩大的倍数是长、宽、高扩大倍数的平方,体积扩大的倍数是长、宽、高扩大倍数的立方。教师因势利导,提问:“可以运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个变化规律吗?”学生认为如果将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扩大为原来的n倍,那么它的表面积就会扩大到原来的n2 倍,则体积扩大到原来的n3 倍。这样可以让学生从表格中的数据走出来,上升到规律的角度,有助于学生得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地引入表格,拓宽学生的思路,真正让学生觉得数学不难学。
(责编黄春香)
[关键词]表格;小学数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35-0050-02
表格是一种可视化的教学模式,也是组织、整理数据的有效助手。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注重表格的运用,让学生通过表格这个知识载体,分析数量关系,探寻数学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感受列表的重要性和优越性,从而使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方向、学有方法。
一、列表,实现信息整理
题目关键信息是审题的基本抓手,也是顺利解答题目的关键。有时题目中的信息量比较多,学生难以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无法形成有效的解题思路,这时,运用列表的方法,对题目中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就有助于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找到有效的解题方法,提升解题的效率。
例如,“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很显然,题目中的数学信息比较多,应对题目中有用的信息进行相应整理。在自主尝试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对题目中的条件、问题进行了摘录和整理,但并没有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他们认为不够简洁。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如下表所示)
学生通过观察表格,认为可以从条件想起,先分别算出栽的桃树和梨树的棵数,然后相加;也有学生认为可以从问题想起: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应分别算出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从而使得问题得到顺利解决。至此,学生从中领略到了列表整理信息的意义。
二、列表,实现自主探索
传统的教学模式因为过分依赖对传递技术的关注,往往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忽视学生能动性和自主性的发挥。对此,教师应变“灌输讲解”为“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探索中生成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界。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了很多不同年份的年历。新课伊始,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的年历,统计各个月的天数,然后填人下表中。
学生很快就完成了统计,教师引导学生将不同年份的统计表放在一起,然后小组交流各自的发现,学生发现,每年都有12个月,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的天数都是固定的,都是31天,4月、6月、9月、11月的天数也是固定的,都是30天,只有2月是一个善变的月份,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的心中产生了大大的“?”号,从而驱动学生进入新一轮的探索,获取知识的本质。
上述案例,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引入表格,帮助学生收集相应的信息,并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得出大小月、2月的天数,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年、月、日的感性认识,为学生探索新知注入了活力。
三、列表,实现有序思考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他们思考通常处于无序的状态,这样的思维方式只能满足于简单问题的解决,对于难度大一些的题目,学生经常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因此,教师应适时地引入表格,帮助学生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做到不遗漏、不重复,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深刻性。
例如,在教学“一一列举”时,对于例题:“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出示例题后,教师提出问题:依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能想到什么?学生提出:不管怎样围,所围长方形花圃的周长都是22米.而且长和宽都应该是整米数。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用小棒动手围一围,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有学生说可以围成长6米、宽5米的长方形,也有学生说可以围成长10米、宽1米的长方形,还有学生说可以围成长8米、宽3米的长方形……显然,学生的回答是零散的,容易出现遗漏和重复的情况,不利于结论的得出。于是,教师引入了如下表格:
这时,让学生观察表格,就显得非常的清晰,当所拼长方形花圃长6米、宽5米时,面积最大。但教师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提问:“观察表格,你还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当周长相等时,宽的长度接近于长,此时面积最大。在比较中,学生感受到了有序思考的价值和意义。
四、列表,实现规律探索
“规律”是苏教版教材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因此很多学生“望而却步”。如何帮助学生轻松地探寻规律是广大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而通过表格帮助学生探寻规律,是表格作用最直接的体现。因此,在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时,可以配合使用表格,让学生更好地发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寻找出其中的规律,提升数学综合能力。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后,教师出示题目:长方体的长、宽、高都变为原来的2倍,它的體积和表面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通过计算,很快发现长方体的长、宽、高均变为原来的2倍后,长方体的表面积扩大为原来的4倍,体积扩大为原来的8倍。但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向学生询问:“如果将长方体的长、宽、高扩大为原来的3倍,表面积和体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表面积是原来的6倍,体积是原来的9倍;也有的说表面积是原来的9倍,体积是原来的18倍;还有的说表面积是原来的9倍,体积是原来的27倍……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没有急于告知学生正确的结果,而是引导学生从长方体的长、宽、高扩大为原来的2倍想起,列出表格:
学生在观察表格的基础上,,能够说出:表面积扩大的倍数是长、宽、高扩大倍数的平方,体积扩大的倍数是长、宽、高扩大倍数的立方。教师因势利导,提问:“可以运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个变化规律吗?”学生认为如果将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扩大为原来的n倍,那么它的表面积就会扩大到原来的n2 倍,则体积扩大到原来的n3 倍。这样可以让学生从表格中的数据走出来,上升到规律的角度,有助于学生得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地引入表格,拓宽学生的思路,真正让学生觉得数学不难学。
(责编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