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前,中西部地区是承接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区域,等东南沿海淘汰的产业梯次转移到西部。互联网兴起大数据热后,我们迎来了转机。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地域空间的限制,以前求之不得的资源,将通过互联网的整合为我所用。”
银川市近几年的发展引人注目。除了GDP增速大幅高于国家平均增速外,在城市治理及行政效率方面也颇为人称道。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银川市市长白尚成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
中国新闻周刊: 银川久处三线城市之列,但“十二五”以来,因为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承担面向阿拉伯国家开放的重任,城市定位有哪些变化?
白尚成:中国的城市可以按不同标准划分很多种类,宁夏不靠海、不沿边,地道的内陆省区,地理位置和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银川三线城市的现实。
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的格局在发生变化,中国的格局在发生变化,西北地区的格局在变化,宁夏的格局也在发生变化。
银川不能视野狭窄,偏安一隅,要用全球的视野来看自身的位置。
2000年第一次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后,银川也只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省会城市,随后成为西北区域的中心城市。去年9月,国务院把银川定位为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这是对银川市城市定位的一次提升。
此外,因宁夏被定位为国家“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节点,加之此前宁夏承担国家向西、面向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开放的重任,银川被称为国家面向阿拉伯国家开放的首位城市,毫不为过。
中国新闻周刊: 在定位发生变化后,银川对城市发展如何布局?
白尚成:去年,《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得到国务院批复同意。《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是十年规划,历经局部微调,就是因应格局的变化。
我们在《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框架内,提出了“三纵两横”的空间规划。“三纵两横”是以市域G6、G109、G20、G307高速公路、包兰铁路、省级S305和S201相称的东西南北轴线做出的。
银川确立打造重要的交通枢纽,在交通层面支撑未来布局。铁路规划方面,重点建设太中银(太原-中卫-银川)铁路与包兰铁路接轨。建设银川至西安和银川至包头客运高铁,实现与全国客运专线铁路联网。
民航方面,逐步开通银川至日本、韩国、中东、中亚等地区航线;远期重点强化与附近区域枢纽机场的联系,使银川成为面向中东、中亚地区的区域性航空客货运枢纽。
我们的着力点是优化发展布局,强化“全域银川”理念,开辟滨河新区功能区;新建综合保税区、通航产业园和临港经济区,iBi和TMT育成中心融合发展。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等8大园区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0%。
中国新闻周刊: 银川与西北地区各大城市,以及与区内各市的关系如何摆放?
白尚成:过去,在西北五省的省会城市中,银川工业增加值排名倒数第二,现在银川工业增加值紧随西安之后,排名跃升至第二。从省会城市GDP占全省的比重来看,银川排名第一。不过,全国公布的100个实力较强的城市,GDP最低都在2200亿元以上,银川仅有1600亿元左右,经济总量仍偏低。
从全国而言,银川的“智慧城市”去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31个创新工作亮点之一,行政体制改革也走在前列。今年2月20日,由国家统计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6-2017)》数据发布,银川被推选为“中国十大幸福城市”之一。
省会(首府)城市首位度高与传统定位有关。一般认为,省会城市作为所在省份中心城市,往往集中了全省(自治区)最好的资源,经济发展也比较快。其实,政策对大家是一样的,银川并没有多占一项资源。
在产业布局上,我们尽可能完善与区内其他城市在产业链层面的互补,避免同质化的竞争,资源浪费。
中国新闻周刊: 在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区方面,银川是如何考虑的?
白尚成:按照城市发展空间规划,主要分为四条产业带:东部是能源化工产业带,依托宁东化工产业园区,以煤炭、電力生产为基础,以化工产业为主导,以新材料、建材为补充,发展规模经济、技术先进、清洁生产的现代工业体系。
中部是综合产业带,以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德胜、望远工业区为主体,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酵及生物制药产业、清真食品及保健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并形成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特色旅游区。
西部沿山旅游休闲生态产业带,则是依托贺兰山东麓,重点发展旅游文化休闲及相关服务业,适度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环境友好型产业。
在功能分区上,城区主要强化总部经济,以传统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特别是发展金融、法律、知识产权、创意文化等服务业,形成阅海湾金融中心。
滨河新区则以机械装备制造、天然气化工、新材料、特色医药、信息技术为主。
“现代纺织产业示范园”,是国家发改委批准建立的全国第一个纺织产业转移示范园区。3月11日,我们与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山东如意投资控股集团,签订了创建国家智慧型纺织基地协议。
在产业结构方面,我们也不平衡。第二产业比重过大,宁东化工基地一家独大的局面客观存在,第三产业占比提升很难,但也没必要刻意去改变,可以通过提升如金融、设计、包装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的质量,做大第三产业。
中国新闻周刊:你很推崇 “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给银川带来了什么?
白尚成:智慧城市是银川谋求突破、与发达省区站在同一起跑线的抓手。
此前,中西部地区是承接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区域,等东南沿海淘汰的产业梯次转移到西部后,使原本落后于东南沿海区域的西部就更加落后,差距越来越大。 我们看得很清楚,但苦于资源、人才、基础设施的掣肘,很难走出跟在发达省区后面跑的死循环,因此对突围路径、时机非常渴望,不强求领跑,但至少要并行。
互联网兴起大数据热后,我们迎来了转机。互联网最公平,打破了传统地域空间的限制,以前求之不得的资源,将通过互联网的整合为我所用。
2014年,我们联手中兴公司成立智慧城市研究院,成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以城市为单位进行顶层设计的智慧城市,并建设了国内首个城市级数据运营中心。最终,银川的智慧城市,与浙江乌镇互联网、贵州大数据,形成数据产业三足鼎立的格局。
现在银川已形成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环保、智慧社区等10大子系统,我们通过数据指引,来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城市立体化管理水平、民生服务以及产业融合。
TMF以银川为蓝本的智慧城市成熟度模型,作为智慧城市评估基准,被美国白宫采纳,并在美国亚特兰大等5个城市推广;印度提出要在总理莫迪家乡古吉拉特邦,缔造印度版“银川智慧城市”。
中国新闻周刊:行政效率是衡量城市治理水平的标志。银川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这是基于哪些考虑?
白尚成:银川市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两年来,打出简政放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组合拳,经历了“七轮瘦身”。
为解决行政审批部门林立、职权分散而导致的权力碎片化,我们将26个部门负责行政审批的“人、编、事”,划转到新成立的行政审批服务局,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
为将数据价值最大化,我们新成立大数据服务局,为全区首家,主要采集、分析、挖掘大数据价值,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社会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在“放管服”方面,我们“放”的力度很大,審批改备案我们一下放开了103项,比首开“审改备”先河的上海多了近一倍。同时在“管”的方面,我们很严厉,备案时采用“双告知”制度,明确告知对方应注意哪些问题,在监管上以“双随机一公开”为手段,杜绝监管难题。
在服务层面,我们想法设法为来银川兴业创业的人群提供便利。特别是文化动漫创意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我们在公安局专门成立了知识产权保护队,专门负责知识产权领域的侵权案件,这在全国也是首家。
中国新闻周刊:银川市把城市的宜居功能放在了主要位置,这对生态环境提出了很高要求。发展和生态有时会发生矛盾,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白尚成:这确实是个难题,但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十三五”规划中明确了生态红线,《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哪些区域能开发、哪些区域限制开发、哪些区域禁止开发,都规定得清清楚楚。为了确保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稳定性,自治区通过人大立法,确定了《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法律地位。
今年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蓝天保卫战,银川2015年就开始“碧水蓝天攻坚战”。我们提出宁可发展慢一点,也要保住蓝天、绿水、净土。
“碧水蓝天,明媚银川”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决定城市吸附能力的重要方面。我们总在谈城市吸纳和辐射的关系,省会城市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吸纳辐射能力,如同宇宙“黑洞”,只有质量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具备强的吸附能力,进而体现辐射能力。
银川现在吸纳能力强,人口净流入。去年房地产去库存数据显示,60%的库存被市外人口消化,其中有30%是自治区外的。
我们现在实实在在地在抓质量,生态环境好不好,政务、商务环境好不好,生活工作在这里的人说了算。
银川市近几年的发展引人注目。除了GDP增速大幅高于国家平均增速外,在城市治理及行政效率方面也颇为人称道。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银川市市长白尚成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
城市定位的提升
中国新闻周刊: 银川久处三线城市之列,但“十二五”以来,因为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承担面向阿拉伯国家开放的重任,城市定位有哪些变化?
白尚成:中国的城市可以按不同标准划分很多种类,宁夏不靠海、不沿边,地道的内陆省区,地理位置和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银川三线城市的现实。
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的格局在发生变化,中国的格局在发生变化,西北地区的格局在变化,宁夏的格局也在发生变化。
银川不能视野狭窄,偏安一隅,要用全球的视野来看自身的位置。
2000年第一次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后,银川也只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省会城市,随后成为西北区域的中心城市。去年9月,国务院把银川定位为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这是对银川市城市定位的一次提升。
此外,因宁夏被定位为国家“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节点,加之此前宁夏承担国家向西、面向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开放的重任,银川被称为国家面向阿拉伯国家开放的首位城市,毫不为过。
中国新闻周刊: 在定位发生变化后,银川对城市发展如何布局?
白尚成:去年,《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得到国务院批复同意。《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是十年规划,历经局部微调,就是因应格局的变化。
我们在《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框架内,提出了“三纵两横”的空间规划。“三纵两横”是以市域G6、G109、G20、G307高速公路、包兰铁路、省级S305和S201相称的东西南北轴线做出的。
银川确立打造重要的交通枢纽,在交通层面支撑未来布局。铁路规划方面,重点建设太中银(太原-中卫-银川)铁路与包兰铁路接轨。建设银川至西安和银川至包头客运高铁,实现与全国客运专线铁路联网。
民航方面,逐步开通银川至日本、韩国、中东、中亚等地区航线;远期重点强化与附近区域枢纽机场的联系,使银川成为面向中东、中亚地区的区域性航空客货运枢纽。
我们的着力点是优化发展布局,强化“全域银川”理念,开辟滨河新区功能区;新建综合保税区、通航产业园和临港经济区,iBi和TMT育成中心融合发展。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等8大园区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0%。
高首位度与传统定位有关
中国新闻周刊: 银川与西北地区各大城市,以及与区内各市的关系如何摆放?
白尚成:过去,在西北五省的省会城市中,银川工业增加值排名倒数第二,现在银川工业增加值紧随西安之后,排名跃升至第二。从省会城市GDP占全省的比重来看,银川排名第一。不过,全国公布的100个实力较强的城市,GDP最低都在2200亿元以上,银川仅有1600亿元左右,经济总量仍偏低。
从全国而言,银川的“智慧城市”去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31个创新工作亮点之一,行政体制改革也走在前列。今年2月20日,由国家统计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6-2017)》数据发布,银川被推选为“中国十大幸福城市”之一。
省会(首府)城市首位度高与传统定位有关。一般认为,省会城市作为所在省份中心城市,往往集中了全省(自治区)最好的资源,经济发展也比较快。其实,政策对大家是一样的,银川并没有多占一项资源。
在产业布局上,我们尽可能完善与区内其他城市在产业链层面的互补,避免同质化的竞争,资源浪费。
中国新闻周刊: 在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区方面,银川是如何考虑的?
白尚成:按照城市发展空间规划,主要分为四条产业带:东部是能源化工产业带,依托宁东化工产业园区,以煤炭、電力生产为基础,以化工产业为主导,以新材料、建材为补充,发展规模经济、技术先进、清洁生产的现代工业体系。
中部是综合产业带,以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德胜、望远工业区为主体,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酵及生物制药产业、清真食品及保健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并形成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特色旅游区。
西部沿山旅游休闲生态产业带,则是依托贺兰山东麓,重点发展旅游文化休闲及相关服务业,适度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环境友好型产业。
在功能分区上,城区主要强化总部经济,以传统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特别是发展金融、法律、知识产权、创意文化等服务业,形成阅海湾金融中心。
滨河新区则以机械装备制造、天然气化工、新材料、特色医药、信息技术为主。
“现代纺织产业示范园”,是国家发改委批准建立的全国第一个纺织产业转移示范园区。3月11日,我们与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山东如意投资控股集团,签订了创建国家智慧型纺织基地协议。
在产业结构方面,我们也不平衡。第二产业比重过大,宁东化工基地一家独大的局面客观存在,第三产业占比提升很难,但也没必要刻意去改变,可以通过提升如金融、设计、包装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的质量,做大第三产业。
互联网助弯道超车
中国新闻周刊:你很推崇 “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给银川带来了什么?
白尚成:智慧城市是银川谋求突破、与发达省区站在同一起跑线的抓手。
此前,中西部地区是承接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区域,等东南沿海淘汰的产业梯次转移到西部后,使原本落后于东南沿海区域的西部就更加落后,差距越来越大。 我们看得很清楚,但苦于资源、人才、基础设施的掣肘,很难走出跟在发达省区后面跑的死循环,因此对突围路径、时机非常渴望,不强求领跑,但至少要并行。
互联网兴起大数据热后,我们迎来了转机。互联网最公平,打破了传统地域空间的限制,以前求之不得的资源,将通过互联网的整合为我所用。
2014年,我们联手中兴公司成立智慧城市研究院,成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以城市为单位进行顶层设计的智慧城市,并建设了国内首个城市级数据运营中心。最终,银川的智慧城市,与浙江乌镇互联网、贵州大数据,形成数据产业三足鼎立的格局。
现在银川已形成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环保、智慧社区等10大子系统,我们通过数据指引,来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城市立体化管理水平、民生服务以及产业融合。
TMF以银川为蓝本的智慧城市成熟度模型,作为智慧城市评估基准,被美国白宫采纳,并在美国亚特兰大等5个城市推广;印度提出要在总理莫迪家乡古吉拉特邦,缔造印度版“银川智慧城市”。
中国新闻周刊:行政效率是衡量城市治理水平的标志。银川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这是基于哪些考虑?
白尚成:银川市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两年来,打出简政放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组合拳,经历了“七轮瘦身”。
为解决行政审批部门林立、职权分散而导致的权力碎片化,我们将26个部门负责行政审批的“人、编、事”,划转到新成立的行政审批服务局,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
为将数据价值最大化,我们新成立大数据服务局,为全区首家,主要采集、分析、挖掘大数据价值,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社会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在“放管服”方面,我们“放”的力度很大,審批改备案我们一下放开了103项,比首开“审改备”先河的上海多了近一倍。同时在“管”的方面,我们很严厉,备案时采用“双告知”制度,明确告知对方应注意哪些问题,在监管上以“双随机一公开”为手段,杜绝监管难题。
在服务层面,我们想法设法为来银川兴业创业的人群提供便利。特别是文化动漫创意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我们在公安局专门成立了知识产权保护队,专门负责知识产权领域的侵权案件,这在全国也是首家。
中国新闻周刊:银川市把城市的宜居功能放在了主要位置,这对生态环境提出了很高要求。发展和生态有时会发生矛盾,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白尚成:这确实是个难题,但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十三五”规划中明确了生态红线,《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哪些区域能开发、哪些区域限制开发、哪些区域禁止开发,都规定得清清楚楚。为了确保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稳定性,自治区通过人大立法,确定了《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法律地位。
今年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蓝天保卫战,银川2015年就开始“碧水蓝天攻坚战”。我们提出宁可发展慢一点,也要保住蓝天、绿水、净土。
“碧水蓝天,明媚银川”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决定城市吸附能力的重要方面。我们总在谈城市吸纳和辐射的关系,省会城市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吸纳辐射能力,如同宇宙“黑洞”,只有质量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具备强的吸附能力,进而体现辐射能力。
银川现在吸纳能力强,人口净流入。去年房地产去库存数据显示,60%的库存被市外人口消化,其中有30%是自治区外的。
我们现在实实在在地在抓质量,生态环境好不好,政务、商务环境好不好,生活工作在这里的人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