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着“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任务,其中“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就是去库存的重要举措。以贵州省为例,玉米种植过多带来了三个问题:玉米耕地占用生态林地,不符合国家提倡的生态发展要求;贵州玉米种植的产量低、收益低,农民增收少、脱贫慢,难以达到2020年贵州省全面脱贫的目标;西部地区目前种植的玉米生长不佳、质量不好,亟待增多高效农作物。
由于“调改”玉米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5年内全国玉米种植面积需减少5000万亩以上,涉及13个省区,其中西部地区8个。贵州省计划在2018年3月前,要将现有的1100万亩玉米种植地减少500万亩。此次玉米调减涉及面广、影响人数众多,可谓西部地区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一役。
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天金融集团董事长罗玉平对“玉米调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罗玉平认为,西部地区“玉米调改”目前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政策不到位等方面的挑战。首先,要在4个月时间里减少500万亩玉米地,难度较大。虽然“玉米调改”有目标、有指标,但是没抓手、没招数,各级干部畏难情绪相当突出。
此外,西部地区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伴随着大量农村人员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严重缺失,农民更愿意种植玉米这种人力投入低、可自我食用、容易储存、产收风险小的农作物。不求收益最大化,只求风险最小化,这是农民大规模种植玉米的重要原因。
罗玉平表示:“正是因为担心改种经济作物风险放大,且缺乏必要的相关政策支持,故农民多不愿意配合调改。现阶段,西部地区种植玉米的土地,大部分是相对比较贫瘠的土地,改种蔬菜水果投入大、风险大,产销未能贯通,农民利益难以保障。”
第三,针对“玉米调改”,国家层面目前并没有统一出台任何补贴和倾斜政策。据罗玉平介绍,对于所有参与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的,省级政府给予农民1500元/亩的经济补贴。玉米“粮改饲”,在国家层面有一个“镰刀弯”计划,专门针对粮食类玉米改种饲料类玉米,国家会对各个区域有相对应的经济补贴。但是在省市州县乡层面,针对“玉米改种”目前没有任何对应政策,这难免会影响农民整改的积极性。
最后,罗玉平认为,财政输血、金融抽血,是造成农村贫困的根源。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产业错位的矛盾日益凸显,导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事项“玉米调改”举步维艰。
针对上述诸多挑战,罗玉平提出了通过金融补位、激活市场,全力支持西部地区“玉米调改”的建议,具体包括成立产业发展基金等措施,旨在充分发挥金融企业“融、投、管、退”的金融优势,盘活多方资源,以带动“玉米改种”使农户脱贫致富。
罗玉平建议,出台政策鼓励财政资金、社会资本联动金融机构成立“玉米调改”产业发展基金,其中财政资金出资比例占基金规模的20%,社会资本占20%,银行等金融机构占60%。为保障基金的推介和募集,可引入AA级平台公司提供额外增信担保。基金投向包括规模优势特色种植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旅一体优势项目、农业产业链(电商、物流、仓储、冷库)。
他表示,建立“玉米调改”产业发展基金,能够充分发挥金融企业“融、投、管、退”的金融优势,鼓励脱贫攻坚投资基金扶贫产业子基金支持龙头企业,辅以小额信贷补助农户和合作社,将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三方激活。
罗玉平建议政府鼓励龙头企业与村级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签署合作协议,可将农产品销售收益的20%结算给村集体,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确保农户切身利益。
龙头企业如雇佣“玉米改种”农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基地工作,通过就业收入和土地入股基地的收入可让“玉米改种”农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从而带动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低收入群体增收。
在普惠金融层面,他提议建立大数据农户基础信息系统,以提供精准金融服务为农户提供季节性生产资金支持,增加“玉米改种”农户的生产性收入。切实推进普惠金融进村入户,长效构建农村信用体系,化解农村金融网点不足,农民贷款难、利息高之痛,惠及“玉米改种”农户。帮助“玉米改种”农户解决生产资金、小额资金周转等问题。
他表示,将精准脱贫与“玉米改种”相结合,打造与“玉米改种”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可化解“玉米改种”农户在资金、技术、市场上的三大痛点,着力解决“玉米改种”农户“种难、卖难”的难题。此外,可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通过平台+农产品基地直采方式建立与“玉米改种”农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帮扶合作机制。
罗玉平说,这一措施主要以西部地区深度贫困县、極度贫困乡镇、深度贫困村为主要实施地区,通过金融造血方式,解决“玉米改种”农户的资金之难,通过精准帮扶形式,帮助玉米产业形成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切实提升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的同时达成精准脱贫。
他认为,通过“玉米调改”产业发展基金的设立及后续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及 “农产品+农产品销售端+农村金融服务”的有效连接,可推动金融资源下沉,服务于千万农户,从而带动“玉米改种”农户脱贫致富,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及村集体经济增收,给老百姓带来实惠,助力西部地区脱贫攻坚。
由于“调改”玉米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5年内全国玉米种植面积需减少5000万亩以上,涉及13个省区,其中西部地区8个。贵州省计划在2018年3月前,要将现有的1100万亩玉米种植地减少500万亩。此次玉米调减涉及面广、影响人数众多,可谓西部地区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一役。
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天金融集团董事长罗玉平对“玉米调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西部“玉米调改”面临三大挑战
罗玉平认为,西部地区“玉米调改”目前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政策不到位等方面的挑战。首先,要在4个月时间里减少500万亩玉米地,难度较大。虽然“玉米调改”有目标、有指标,但是没抓手、没招数,各级干部畏难情绪相当突出。
此外,西部地区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伴随着大量农村人员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严重缺失,农民更愿意种植玉米这种人力投入低、可自我食用、容易储存、产收风险小的农作物。不求收益最大化,只求风险最小化,这是农民大规模种植玉米的重要原因。
罗玉平表示:“正是因为担心改种经济作物风险放大,且缺乏必要的相关政策支持,故农民多不愿意配合调改。现阶段,西部地区种植玉米的土地,大部分是相对比较贫瘠的土地,改种蔬菜水果投入大、风险大,产销未能贯通,农民利益难以保障。”
第三,针对“玉米调改”,国家层面目前并没有统一出台任何补贴和倾斜政策。据罗玉平介绍,对于所有参与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的,省级政府给予农民1500元/亩的经济补贴。玉米“粮改饲”,在国家层面有一个“镰刀弯”计划,专门针对粮食类玉米改种饲料类玉米,国家会对各个区域有相对应的经济补贴。但是在省市州县乡层面,针对“玉米改种”目前没有任何对应政策,这难免会影响农民整改的积极性。
最后,罗玉平认为,财政输血、金融抽血,是造成农村贫困的根源。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产业错位的矛盾日益凸显,导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事项“玉米调改”举步维艰。
希望成立“玉米调改”产业发展基金
针对上述诸多挑战,罗玉平提出了通过金融补位、激活市场,全力支持西部地区“玉米调改”的建议,具体包括成立产业发展基金等措施,旨在充分发挥金融企业“融、投、管、退”的金融优势,盘活多方资源,以带动“玉米改种”使农户脱贫致富。
罗玉平建议,出台政策鼓励财政资金、社会资本联动金融机构成立“玉米调改”产业发展基金,其中财政资金出资比例占基金规模的20%,社会资本占20%,银行等金融机构占60%。为保障基金的推介和募集,可引入AA级平台公司提供额外增信担保。基金投向包括规模优势特色种植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旅一体优势项目、农业产业链(电商、物流、仓储、冷库)。
他表示,建立“玉米调改”产业发展基金,能够充分发挥金融企业“融、投、管、退”的金融优势,鼓励脱贫攻坚投资基金扶贫产业子基金支持龙头企业,辅以小额信贷补助农户和合作社,将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三方激活。
罗玉平建议政府鼓励龙头企业与村级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签署合作协议,可将农产品销售收益的20%结算给村集体,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确保农户切身利益。
龙头企业如雇佣“玉米改种”农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基地工作,通过就业收入和土地入股基地的收入可让“玉米改种”农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从而带动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低收入群体增收。
多项段助力“玉米改种”农户脱贫
在普惠金融层面,他提议建立大数据农户基础信息系统,以提供精准金融服务为农户提供季节性生产资金支持,增加“玉米改种”农户的生产性收入。切实推进普惠金融进村入户,长效构建农村信用体系,化解农村金融网点不足,农民贷款难、利息高之痛,惠及“玉米改种”农户。帮助“玉米改种”农户解决生产资金、小额资金周转等问题。
他表示,将精准脱贫与“玉米改种”相结合,打造与“玉米改种”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可化解“玉米改种”农户在资金、技术、市场上的三大痛点,着力解决“玉米改种”农户“种难、卖难”的难题。此外,可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通过平台+农产品基地直采方式建立与“玉米改种”农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帮扶合作机制。
罗玉平说,这一措施主要以西部地区深度贫困县、極度贫困乡镇、深度贫困村为主要实施地区,通过金融造血方式,解决“玉米改种”农户的资金之难,通过精准帮扶形式,帮助玉米产业形成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切实提升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的同时达成精准脱贫。
他认为,通过“玉米调改”产业发展基金的设立及后续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及 “农产品+农产品销售端+农村金融服务”的有效连接,可推动金融资源下沉,服务于千万农户,从而带动“玉米改种”农户脱贫致富,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及村集体经济增收,给老百姓带来实惠,助力西部地区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