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弥漫的期待

来源 :东方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dl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要到了春节,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除旧迎新,她给人们更多的是无限的憧憬和期待。
  因为,千百年以来的中华文明,是以漫长的农耕社会为主要特征的。大自然以一年为一个周期,分为春夏秋冬,人们的生产也是春种夏养秋收冬藏,生活的节律与生产的节律一致,上一个周期过去,下个周期开始。而春节,正处在两个周期的中间临界点上,是前一个周期的结束,又是下个周期的开始,因此,她就担当了重要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使命。
  一个自然和生命的周期结束了,不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的人,过去了的都已经无法挽回,大家又重新站在了一个起跑线上。同时,也可以认为,特别是对于上一个周期中失败的人,生活又给了他重整河山、重新再来的机会。而对于成功的人来说,也是再上新台阶的起点。
  本来是一个普通的时间概念上的日子,由于被赋予了这样的意义,她在人们的心目中自然也就截然不同了。在数千年历史中,她被不断创造、选择、约定俗成和不断强化,并通过大量密集的民俗方式,五彩缤纷的节日包装,难以计数的吉祥图案,构筑起理想主义的万千图腾。



  在这样的一个日子,所有的人都在想,不管将离我们而去的这一个周期,有多少成功、喜悦、欢乐、幸运、失败、遗憾、失算和痛苦,此刻都已经跑到身后,我们与别人一样重新面对着新的一个周期。过去的一年是已知的、既定的、不可更改的;新来的一年是未知的、全新的、可以把握的。
  所以,人们自觉地遵守着种种的禁忌。忌哭,忌摔碎东西,忌说不吉利的话,其实是希望过去的不幸与烦恼不要在下一年出现。人们因此用门神、钟馗、鞭炮、压岁(祟)钱等等方式辟邪;用福字、春联、烟花、灯笼、财神、蝙蝠、八仙、金鱼、石榴等等期盼新年里一切如愿。
  而对于那些身在异乡或者身在异国的游子,春节是深刻而久远的记忆,是内心深处难以释怀的思乡情节,就像古街老巷里飘香的陈年老酒。伴随着时令的脚步,那种淡淡的思乡的忧愁,就悄悄地荡漾在眼前了。
  同样是春节,城市和乡村是截然不同的。我在乡村出生,在那里长到19岁。然后在城市里读书工作已经30多年了,时间的长度早已经超过乡村。但是,每当春节临近了,自己却会毫不犹豫地告诉朋友,自己要回故乡去。然后就开始留心要带回家的东西,给老人的点心,给大哥的烟酒,给孩子们的新衣服和书籍,给儿时同伴的纪念品等等,统统买回家,放在一起,总会担心到时候走得匆忙忘记了哪一件。即使这几年,我的父母都已经过世了,我依然坚持着回故乡过节的习惯,因为,在我看来,只有故乡的春节,才真正有那种浓浓的年味。
  在城市生活30多年,我只在城市过了两次春节。第一个春节是爱人怀了孩子不方便坐长途车,第二次是次年因为孩子太小,后来就再也没有在城市里过年。但就是因为过了这两次,我就再也不愿意过城市里的春节了。就像平日一样起床看电视,朋友们互相打个电话问候,吃一顿平时常吃的水饺,同平时的生活哪里有什么两样呢?
  可是,在乡村里,那是怎样的情景啊!进了腊月,附近几个集镇上的大集就热闹起来了。几个集镇的时间会错开,大集几乎天天有。每个集镇上都会有说书的唱戏的,鞭炮市里鞭炮声响个不停,牛羊市里公羊捉对抵架。女人们都会聚集在服装市里挑选过春节的新衣服,青年人和孩子们都在牛羊市和鞭炮市里凑热闹。孩子会买下一挂一挂的鞭炮回家。下午集散的时候,从集镇到一个个村子的小路上,无数的鞭炮声就炸响在半空里,传扬到一个个村庄,村庄里的人们就会说:春节到了,有年味了。
  乡村里的节日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这一天俗称祭灶,也称为“小年”,就是要在这一天,各家各户要把房子打扫干净,拜祭灶王爷。灶王爷像上大都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除夕的下午是贴春联的时刻,家家户户张红贴彩,挂红灯笼。过去,春联大都是村里会书法的人写的,那样的人被称为乡村书法家。自己买了红纸和笔墨,送到乡村书法家的家里,到了除夕日去取。因为都是亲属或者近邻,人家不会收费,都是义务劳动。这样的书法家,每个村子里都有,他们往往因为会一手书法而在村里备受尊敬。我的叔叔就是村里的书法家,一到腊月,村里人家送来的红纸就多得放不下,都是来请写春联的。
  到了除夕夜,村庄的街道上熙熙攘攘。每家的孩子都打着灯笼到街上来了,大街上,胡同里,院子里,到处是晃动的灯笼,孩子们追逐着,看看谁的灯笼最亮,谁的灯笼最漂亮。
  大年初一是男人的世界。凌晨两三点钟,成串的鞭炮声在各个家庭的院子里响起来了,这是吃水饺前必须的项目。然后,家里的男性长辈就会率领着子孙走出家门,去给村里的长辈拜年。我们那个村子很大,这个过程总是会持续两三个小时的光景。我们村这些年仅仅高考走出来的学生就有一百多人,大家分布在全国各地,过年的时候基本都会回来,我们这些人自然成为村里的風景。到了每个家庭,给长辈拜年以后,说说自己所在城市的事情,谈谈自己的工作和事业,那种殷殷的关切,溢满情怀。
  从初二开始,就是走亲访友的时间了。乡村所有的道路上,南来北往的人络绎不绝。这个项目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一直到吃完了元宵,飘荡在乡村里的浓浓的年味才渐渐飘散。
  我知道我是永远也放不下乡村的节日了。我的孩子尽管出生在都市,但是,在我带他回老家过了几个春节以后,他也对于乡村的年一往情深,还没有进腊月,就开始盼望着返乡过春节的日子了。
  人们常常说“太阳每天都会升起,我们与所有人一样每天迎接灿烂的黎明。”这句话放在春节这样的时刻,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春节到了,乡愁弥漫,但更浓的是殷殷的期待。
其他文献
因为以前从事财务工作的缘故,我总能接触到公司最核心的机密,其中有一项就是工资表。我把工资表里的工资降序排列过后,赫然发现,正是那些看起来努力又勤勉、态度谦恭且招人喜欢的员工,位于工资表的后几位。这一规律,几乎屡试不爽。  而那些处于高工资区域的人群中,除去其中的职位差异,我把同级别的人员进行了比对,渐渐发现,从一个人来这家企业面试的那天开始,你拿多少钱几乎就是注定了的。  每个人刚出校园那会儿,作
期刊
铁门关位于新疆库尔勒市北郊约八公里处,我是在四月的阳光里轻轻走近它的。  传说公元630年时,唐玄奘曾经从它身上走过,它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道重要关隘。沿着丝绸古道行走,一边是草都不长的戈壁,另一边是水流时时中断的孔雀河。铁门关后的那座山是亿万年前大海深处的泥巴堆积而成,几乎是无人可以涉及的地带,有着一种大自然原汁原味的沧桑,沉淀着一层又一层厚重的时光。  整个景区只有几个游客以及一对工作人员
期刊
都说丈母娘难搞甚于司法考试,一大波一大波的女婿都倒在了丈母娘凶猛的攻击之下。而甚至很多看起来不错的婚姻,都毁在了丈母娘身上。  这个说法当然有些夸张,不过既然有这种说法就一定少不了群众基础。如此当下,我们就要把“丈母娘”挂起来,进行一些剖析和解读!  从我看,难搞的丈母娘分为三种:  鸠占鹊巢实现价值型  这种类型的丈母娘能量充足,攻占女儿女婿的家庭仿佛焕发了她们的第二春。她们乐不思蜀的在下一代的
期刊
据唐朝人韩鄂所著《岁华纪丽》的记载,屠苏是一间草庵的名称。据说古时住在此草庵的一个名医,每到大年夜便分送给附近的每家一包草药,嘱咐他们放在布袋里缝好,投在井里,到初一那天汲取井水,和着酒杯里的酒,每人各饮一杯,这样一年中就不会得瘟疫。人们得了这个药方,却不知道这位神医的姓名,就只好用屠苏这个草庵的名称来命名这种药酒。至于屠苏酒中放的什么药,按梁朝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说,北魏的议郎董勋说过,古代中
期刊
浅秋的阳光,温暖中,夹杂着一丝丝凉意,我独自徘徊在林荫小路上,听着一首歌的单曲循环。  突然想起有一首歌,叫作“有没有一首歌让你想起我”。有时候,觉得过去听过的每一首歌,都是一条牵引线,它会不自觉的带你回到过去,重温当时的情景,当时的心情,当时的感受。  有些歌曲會让你想起儿时的时光,有些歌会让你记起曾经的欢乐,有些歌会让你沉浸在某种伤痛中,又有些歌,会让你深刻的想起某个人,某件事。  岁月,是一
期刊
老绍兴人对宣卷并不陌生,不论是做寿还是做白事,往往都会请来一个宣卷班,通宵达旦地宣起卷来,离老远都能听见。而如今,宣卷则通过改编登上了舞台,成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说唱形式。  一提起宣卷的历史,何云根就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宣卷始于宋元时期,是继承唐代佛教“讲经说法”的传统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说唱形式。在旧时,宣卷的一般是大户人家的少爷,脚穿红底皮鞋,身穿长袍,头戴铜盆帽,到庵堂里宿山,唱宣卷,纯粹是
期刊
一年一度,新春佳节。  此时,恰是最适宜表达祝愿与感恩的节點。谨祝福普天下的人们诸事顺遂,祝愿每一个家庭祥和温暖,更祈望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能够家国安泰。如上种种,无非是些最朴素的念想,但却是每年这个时候所能表达的最真诚心愿。  人类选择用纪年来保存和延续记忆,每一个年份的过去,都寄托人们对过往的追怀,更蕴育来年的诸种期待。辞旧迎新,在现代中国人的情感表述中,被负载于两个相近的时间点,元旦和春节——
期刊
在中国,再也没有一个节日,比春节更引人注目!这是唯一一个举国上下共同回归家庭、享受人伦之爱、憧憬美好光景,并通过特定仪式进行庆祝的节日。无论年龄大小,它都承载着每一个人内在的心理归属与精神寄托。只是,近年来,我们所生活的物质空间越来越丰盈,但匹配的精神世界还异常单薄。这让物质与精神需求齐聚的新春佳节,也越来越难以过得轻松。  归途似箭,却感心累  年前,春节自救指南刷红朋友圈。一场戏谑剧,年轻人将
期刊
春节,在记忆里伴随着热气腾腾的温暖,成了所有中国人忙碌一年的心灵安歇之地。“千难万难,回家过年”每到临近春节,这句话就像是我们的内在誓言一样,自发启动并激励着我们为了实现这个誓言而努力为之奋斗。  可为什么,伴随着这两个字的,还隐隐伴随着焦虑、不安、担忧,甚至还想让人逃避。  小安坐在我面前告诉我她很怕过年回家。  因为她特别害怕回家面对自己的那一大家子亲戚们,从小她就在他们刻薄犀利的语言中度过,
期刊
2016年6月,由著名的“荒漠母亲”易解放发起的“亿万个人、亿万棵树”公益活动再次在西部沙漠展开,一万三千亩的树林目前已经初具规模,在数千名志愿者的参与之下,浓浓的绿意正在黄沙上一点点地浸染。  面对眼前的绿意盎然,易解放在心里默默地祈愿:“儿子啊,虽然你与我天各一方,但是妈妈正在努力实现你的梦想,荒漠里引水种树。妈妈再也不会孤单,你不在我的身边,却有千万棵大树在陪着妈妈成长……”  痛失爱子,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