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陶行知是20世纪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认为幼儿体育的目的是为了造就身心健全的人,其幼儿体育思想具有鲜明的生活性、适用性和科学性,在他的幼儿体育思想当中,有很多精华值得我们学习汲取,本文通过整理散落在其著作中的幼儿体育思想,探讨陶行知先生的幼儿体育教育观。
关键词:陶行知;体育思想;幼儿体育
1.陶行知幼儿体育思想的渊源
1.1成长经历的影响
陶行知(1891-1946),字文浚,安徽省歙县人。1906年,崇一学堂的校长唐俊贤免费吸收陶行知为崇一学堂学生,他很荣幸的成为最早接受新式教育的学生,在这里他的系统的接受了教会学校的教育和西学的熏陶。年轻的陶行知还经常与同伴踢足球,据曾和陶行知一起踢过球的人回忆,他常对同学们说:“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休闲时间要多活动,锻炼体魄。”[[]]这足以证明他从小就热爱体育活动,贫穷的农村生活使得他对贫苦儿童的生活状态十分理解,同时也深刻的认识到了拥有健康体魄的重要性,他的童年记忆不可避免的对其日后的一些思想产生了影响。
1910年他升入了南京金陵大学,金陵大学的办学宗旨则在于“造就健全国民,发展博爱精神,养成职业知能的根本。”[[]]这对他后面体育教育思想中的“民族之体育”的内涵深有影响,他认为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民族的康健,而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陶行知在金陵大学中接触了各式各样的西式运动,在学校期间养成了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成为西方体育文化在近代中国传播的受众。在1914年赴美访学之后,赴美留学的陶行知在美国受到了西方儿童教育观念的影响,回国后看到我国体制孱弱、被束缚在在凳子上的儿童,尖锐的指出了我国幼儿园的“三病”,提出“六个解放思想”,开始重视早期教育,尤其是体育方面,认为体育要从小抓起,要重视健康教育,国之根本在于幼儿的健康教育。
1.2民族时代背景的影响
中国人体育观念的变化始于“师夷长技以制夷”,体育观念也由此而变。[[
]]陶行知先生投身教育事业的年代正值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他目睹了这个时代下传统封建教育的种种弊端,针贬它是“吃人的教育”。[[]]1912年,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将军民国体育教育作为教育方针提出来,这个时期的陶行知也受其影响,在接受这一体育思想的基础上对其价值和目的层面上进行了改造,不再是为了培养战争的士兵和镇压人民的打手,而是为了强健民族体魄,振奋民族精神,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
2.陶行知幼儿体育思想的内涵
2.1幼儿体育教育的地位
我国近代关于身体的教育,经历了由“军国民教育”到“体育”的演变过程。陶行知的发展在于把体育称为“健康教育”。陶行知先生在调查全国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发现“在当时落后的自然经济下,中华民族国民体质整体较低,幼稚园虽有所发展,但普遍不重视儿童的健康。”[[]]他强调解放儿童的软手软脚,做一个体质强健、开天辟地的大好佬。陶先生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把“健康的体魄”作为学校教育的首要培养目标,他还提出了“每天四问”,第一问便是“我们每天应该问自己‘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有,进步在了多少?为什么这样问,因为健康第一’。
由此可见,陶行知先生对于幼稚园里的体育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视的,在他很多的著作中,都可以看到强调幼儿健康教育的痕迹,他明确了幼儿体育教育在幼稚园中的重要地位,始终把“健康”置于首位。
2.2幼儿体育教育的目标
陶行知先生认为健康教育的核心是身心和谐,他致力于培养“一个整个的人”。陶行知先生对健康还有一个很深刻的认识,他说,如果身体的健康仅仅是为了求学问,为事业,这些都还停留在“个人”这个根基上的,主要还是从更大处着眼的:以民族健康为最终目的。他明确指出“要培养康健的儿童,造成康健的民族”,他认为儿童健康是民族健康之基础,这些基础必须用水泥钢骨才打的牢固。陶行知先生的体育教育目标不仅仅是针对个人,还与社会环境、民族气魄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2.3幼儿体育教育的内容
2.3.1体育教育之运动
运动是增进幼儿身体健康的主要途径。陶行知先生看到很多幼稚园只关心儿童认知教育,甚至有些幼稚园在培养儿童的时候过于拘束,不让其玩耍使得儿童丧失了活力。针对这些现状,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让儿童跳、让他们跑、让他们玩耍,也就是让他们参加体育活动,进行运动锻炼,只有这样才能使国民的健康有一个稳固的基础才能让国民有生机和活力去抵抗疾病战胜困难。他早在1919年就提出“锻炼可以操训筋骨”的健身方法,他把具有趣味性、娱乐性的运动游戏作为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
2.3.2體育教育之生活劳动
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体育”,指出“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主张体育与生活劳动相结合。他在《我们的运动会》一文中体现的就是“生活体育”思想,运动会中的各项节目与平常学校有所不同,“踢的是毽子,打的是拳头;放的是风筝,砍的是斧头,挑的是粪桶,舞的是锄头;玩的是石担,攀的是山头;锻炼好身手,运动不是出风头。”
2.3.3体育教育之卫生保健
早在1922年,陶行知先生就指出人的死都是由于疾病,而疾病的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在个人卫生上没有讲究好,以至于自己送命。1926年,他发动教师在学校推广“卫生运动”,制定有关学校卫生的“计划宣传书”。1942年,陶行知先生为育才学校立了二十九条卫生守则,创建健康堡垒。为使卫生教育系统化,他提出计划编写预防霍乱、伤寒、天花等及“创造五年世界的指导用书”,他极其重视加强卫生工作专业队伍的建设。
2.3.4体育教育之饮食营养
陶行知先生认为通过饮食营养的调整增进幼儿的健康总要比生病之后花钱医治要经济的多。在《儿童的保育问题》一文中,他提到:“食物要根据已经有的营养研究的结果来配合......比如把青菜和萝卜配合吃,远不如把青菜和黄豆配合吃,青菜黄豆糙米饭,怕是最经济合理的营养吧。”他还批评中国父母的一些喂养方式“把食物嚼碎给小孩吃,是害了许多儿童,使家庭的肺病一代代传下去。”同时,他认为幼儿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这样才有高度的创造力,否则创造力就会被削弱甚至夭折。 2.3.5体育教育之劳逸结合
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劳逸结合,在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运动的同时他又提醒幼儿要要注意休息和养护。他在《假如我重新做一个小孩》一文中写道,“我要注意身体,健康第一,我决心不为争第一而伤身体”1942年,他提到:“适当的休息,是健身的主要秘诀之一,万万不可忽略。”过度的运动会损伤幼儿的身体,不利于幼兒的健康成长,也会降低幼儿的运动效率。
2.3.6体育教育之教师健康陶行知先生将教师的身体健康和幼儿体育教育紧密的联系到了一起。教师的健康直接关系到其教育质量,因此应当格外重视其身体和心理素质。他认为无论是学术还是教学都不是一时之间就可以完成的,可以算得上是一场攻坚战,因此教师必须先把身体顾好了再慢慢抓住机会去学术、去教学。
3.陶行知幼儿体育思想的特征
3.1坚持从实际出发,具有时代特色
陶先生说:“我们的学校是穷学校,中国的村庄是穷村庄。”总体而言,中国当时的国情只有一个字“穷”。他在体育教育上坚持从当时贫穷的国情出发,开展贫穷儿童的体育教育,提倡“预防”,强调卫生保健。对于体育运动项目,陶行知先生也强调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废除不实用的兵操、军习课内容。
3.2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具有系统性
陶行知先生的幼儿体育教育十分注重教育与管理组织相结合,他对于幼稚园的相关体育教育标准做了明确的说明,制定“育才卫生教育二十九事”,引导师生“每日四问”,进餐实行分食制等。此外,他还总结并介绍国内有关人体测定标准、身体检查标 准及运动测量标准,以指导人们进行科学的健身实践。他还要求要求幼稚园配备相关的卫生管理人员,有一套完整的卫生管理体系。
3.3面向自然和生活,因地制宜
陶行知先生非常注重体育场地、设备、器材方面的建设,这些物质设备的建设遵循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鼓励学生动手。在体育活动的场地方面,他不会限制儿童的活动范围,他们是融于自然和生活当中的。他倡导组织的运动会从来不是幼稚园或者学校里面的,而是面向社会,面向自然,和农民一起、乡村一起的大型运动会,运动项目也是蕴含着自然生活的气息,不仅仅是普通的体育竞技项目。
3.4体育内容科学丰富,适用性强
陶行知先生创造性的提出了“建立健康堡垒”,组织“集体创造月”活动,“集体的前进活动”“推广卫生运动”“儿童健康比赛”等等,这些活动为健康堡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内容通俗易懂也很风趣,吸引了参加者的兴趣。在体育内容方面,有拳术、武术、游戏、自卫会团操、农用项目——“挑柴比赛、挑水比赛”等;还有“锄头舞、蓑衣舞、镰刀舞”,这些项目开展起来生动活泼,深受欢迎。
陶行知先生的幼儿体育思想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研究和借鉴他的幼儿体育思想,对我们提升幼儿体质、深化体育改革,坚持从国情出发推进体育的社会化,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小明.陶行知与体育[J].成都体院学报,1989(04):22-28
[2]余子侠,山乡社会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41
[3]张贤松.西方文化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2(06):18-20.
[4]董群.陶行知健身思想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6(03):87-89.
[5]单中惠,王凤玉,编.杜威在华演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57-158
作者简介:
刘水青(1997- ),女,山西忻州人,福建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二年级,所读专业为学前教育学。
关键词:陶行知;体育思想;幼儿体育
1.陶行知幼儿体育思想的渊源
1.1成长经历的影响
陶行知(1891-1946),字文浚,安徽省歙县人。1906年,崇一学堂的校长唐俊贤免费吸收陶行知为崇一学堂学生,他很荣幸的成为最早接受新式教育的学生,在这里他的系统的接受了教会学校的教育和西学的熏陶。年轻的陶行知还经常与同伴踢足球,据曾和陶行知一起踢过球的人回忆,他常对同学们说:“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休闲时间要多活动,锻炼体魄。”[[]]这足以证明他从小就热爱体育活动,贫穷的农村生活使得他对贫苦儿童的生活状态十分理解,同时也深刻的认识到了拥有健康体魄的重要性,他的童年记忆不可避免的对其日后的一些思想产生了影响。
1910年他升入了南京金陵大学,金陵大学的办学宗旨则在于“造就健全国民,发展博爱精神,养成职业知能的根本。”[[]]这对他后面体育教育思想中的“民族之体育”的内涵深有影响,他认为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民族的康健,而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陶行知在金陵大学中接触了各式各样的西式运动,在学校期间养成了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成为西方体育文化在近代中国传播的受众。在1914年赴美访学之后,赴美留学的陶行知在美国受到了西方儿童教育观念的影响,回国后看到我国体制孱弱、被束缚在在凳子上的儿童,尖锐的指出了我国幼儿园的“三病”,提出“六个解放思想”,开始重视早期教育,尤其是体育方面,认为体育要从小抓起,要重视健康教育,国之根本在于幼儿的健康教育。
1.2民族时代背景的影响
中国人体育观念的变化始于“师夷长技以制夷”,体育观念也由此而变。[[
]]陶行知先生投身教育事业的年代正值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他目睹了这个时代下传统封建教育的种种弊端,针贬它是“吃人的教育”。[[]]1912年,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将军民国体育教育作为教育方针提出来,这个时期的陶行知也受其影响,在接受这一体育思想的基础上对其价值和目的层面上进行了改造,不再是为了培养战争的士兵和镇压人民的打手,而是为了强健民族体魄,振奋民族精神,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
2.陶行知幼儿体育思想的内涵
2.1幼儿体育教育的地位
我国近代关于身体的教育,经历了由“军国民教育”到“体育”的演变过程。陶行知的发展在于把体育称为“健康教育”。陶行知先生在调查全国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发现“在当时落后的自然经济下,中华民族国民体质整体较低,幼稚园虽有所发展,但普遍不重视儿童的健康。”[[]]他强调解放儿童的软手软脚,做一个体质强健、开天辟地的大好佬。陶先生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把“健康的体魄”作为学校教育的首要培养目标,他还提出了“每天四问”,第一问便是“我们每天应该问自己‘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有,进步在了多少?为什么这样问,因为健康第一’。
由此可见,陶行知先生对于幼稚园里的体育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视的,在他很多的著作中,都可以看到强调幼儿健康教育的痕迹,他明确了幼儿体育教育在幼稚园中的重要地位,始终把“健康”置于首位。
2.2幼儿体育教育的目标
陶行知先生认为健康教育的核心是身心和谐,他致力于培养“一个整个的人”。陶行知先生对健康还有一个很深刻的认识,他说,如果身体的健康仅仅是为了求学问,为事业,这些都还停留在“个人”这个根基上的,主要还是从更大处着眼的:以民族健康为最终目的。他明确指出“要培养康健的儿童,造成康健的民族”,他认为儿童健康是民族健康之基础,这些基础必须用水泥钢骨才打的牢固。陶行知先生的体育教育目标不仅仅是针对个人,还与社会环境、民族气魄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2.3幼儿体育教育的内容
2.3.1体育教育之运动
运动是增进幼儿身体健康的主要途径。陶行知先生看到很多幼稚园只关心儿童认知教育,甚至有些幼稚园在培养儿童的时候过于拘束,不让其玩耍使得儿童丧失了活力。针对这些现状,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让儿童跳、让他们跑、让他们玩耍,也就是让他们参加体育活动,进行运动锻炼,只有这样才能使国民的健康有一个稳固的基础才能让国民有生机和活力去抵抗疾病战胜困难。他早在1919年就提出“锻炼可以操训筋骨”的健身方法,他把具有趣味性、娱乐性的运动游戏作为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
2.3.2體育教育之生活劳动
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体育”,指出“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主张体育与生活劳动相结合。他在《我们的运动会》一文中体现的就是“生活体育”思想,运动会中的各项节目与平常学校有所不同,“踢的是毽子,打的是拳头;放的是风筝,砍的是斧头,挑的是粪桶,舞的是锄头;玩的是石担,攀的是山头;锻炼好身手,运动不是出风头。”
2.3.3体育教育之卫生保健
早在1922年,陶行知先生就指出人的死都是由于疾病,而疾病的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在个人卫生上没有讲究好,以至于自己送命。1926年,他发动教师在学校推广“卫生运动”,制定有关学校卫生的“计划宣传书”。1942年,陶行知先生为育才学校立了二十九条卫生守则,创建健康堡垒。为使卫生教育系统化,他提出计划编写预防霍乱、伤寒、天花等及“创造五年世界的指导用书”,他极其重视加强卫生工作专业队伍的建设。
2.3.4体育教育之饮食营养
陶行知先生认为通过饮食营养的调整增进幼儿的健康总要比生病之后花钱医治要经济的多。在《儿童的保育问题》一文中,他提到:“食物要根据已经有的营养研究的结果来配合......比如把青菜和萝卜配合吃,远不如把青菜和黄豆配合吃,青菜黄豆糙米饭,怕是最经济合理的营养吧。”他还批评中国父母的一些喂养方式“把食物嚼碎给小孩吃,是害了许多儿童,使家庭的肺病一代代传下去。”同时,他认为幼儿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这样才有高度的创造力,否则创造力就会被削弱甚至夭折。 2.3.5体育教育之劳逸结合
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劳逸结合,在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运动的同时他又提醒幼儿要要注意休息和养护。他在《假如我重新做一个小孩》一文中写道,“我要注意身体,健康第一,我决心不为争第一而伤身体”1942年,他提到:“适当的休息,是健身的主要秘诀之一,万万不可忽略。”过度的运动会损伤幼儿的身体,不利于幼兒的健康成长,也会降低幼儿的运动效率。
2.3.6体育教育之教师健康陶行知先生将教师的身体健康和幼儿体育教育紧密的联系到了一起。教师的健康直接关系到其教育质量,因此应当格外重视其身体和心理素质。他认为无论是学术还是教学都不是一时之间就可以完成的,可以算得上是一场攻坚战,因此教师必须先把身体顾好了再慢慢抓住机会去学术、去教学。
3.陶行知幼儿体育思想的特征
3.1坚持从实际出发,具有时代特色
陶先生说:“我们的学校是穷学校,中国的村庄是穷村庄。”总体而言,中国当时的国情只有一个字“穷”。他在体育教育上坚持从当时贫穷的国情出发,开展贫穷儿童的体育教育,提倡“预防”,强调卫生保健。对于体育运动项目,陶行知先生也强调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废除不实用的兵操、军习课内容。
3.2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具有系统性
陶行知先生的幼儿体育教育十分注重教育与管理组织相结合,他对于幼稚园的相关体育教育标准做了明确的说明,制定“育才卫生教育二十九事”,引导师生“每日四问”,进餐实行分食制等。此外,他还总结并介绍国内有关人体测定标准、身体检查标 准及运动测量标准,以指导人们进行科学的健身实践。他还要求要求幼稚园配备相关的卫生管理人员,有一套完整的卫生管理体系。
3.3面向自然和生活,因地制宜
陶行知先生非常注重体育场地、设备、器材方面的建设,这些物质设备的建设遵循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鼓励学生动手。在体育活动的场地方面,他不会限制儿童的活动范围,他们是融于自然和生活当中的。他倡导组织的运动会从来不是幼稚园或者学校里面的,而是面向社会,面向自然,和农民一起、乡村一起的大型运动会,运动项目也是蕴含着自然生活的气息,不仅仅是普通的体育竞技项目。
3.4体育内容科学丰富,适用性强
陶行知先生创造性的提出了“建立健康堡垒”,组织“集体创造月”活动,“集体的前进活动”“推广卫生运动”“儿童健康比赛”等等,这些活动为健康堡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内容通俗易懂也很风趣,吸引了参加者的兴趣。在体育内容方面,有拳术、武术、游戏、自卫会团操、农用项目——“挑柴比赛、挑水比赛”等;还有“锄头舞、蓑衣舞、镰刀舞”,这些项目开展起来生动活泼,深受欢迎。
陶行知先生的幼儿体育思想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研究和借鉴他的幼儿体育思想,对我们提升幼儿体质、深化体育改革,坚持从国情出发推进体育的社会化,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小明.陶行知与体育[J].成都体院学报,1989(04):22-28
[2]余子侠,山乡社会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41
[3]张贤松.西方文化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2(06):18-20.
[4]董群.陶行知健身思想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6(03):87-89.
[5]单中惠,王凤玉,编.杜威在华演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57-158
作者简介:
刘水青(1997- ),女,山西忻州人,福建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二年级,所读专业为学前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