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语言,让课堂充满浓浓语文味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jun64224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教师进行教学,与学生沟通,传递情感,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语文课堂的形式随着时代变化和课文内容本身的不同而变化,但无论如何都脱离不了教师对语言的运用。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必须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给学生传递正确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本文就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中的《海底世界》一课为例,谈谈形成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策略。

一、千锤万凿,教学语言讲究准确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也得做到准确、科学。教师对学生有示范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老师的语言进行模仿。教师语言不规范或错误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因此,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对每堂课、每篇课文都做足充分的准备。
  1.教学语言要符合文本风格。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味道。《海底世界》是一篇语言十分生动、有趣的说明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紧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让学生通过圈画关键词的方式了解各种海底生物的特点,并体会作者用到的说明方法。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特别关注了“有些贝类”“有些深水鱼”中的“有些”一词,让学生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教学语言要合乎学生特点。不同于高年级的学生,三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积累的词汇量非常有限,理解能力也不够强。教师的语言就应简明易懂,形象具体,亲切有趣,语速也要放慢些,甚至可以配上一些夸张的动作,这样才能深入浅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的语言要适当丰富起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既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也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的能力。

二、妙趣横生,教学语言贵在灵动


  完整的课堂需要老师的语言推动,需要老师通过富于变化的语言串联起来。教师灵动、智慧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激情导语,激发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的导入语可以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海底世界》课堂一开始,我便抛出了一个问题:“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大海的神秘本来就是学生感兴趣的,孩子们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一下子就高涨了起来。这样的一种导入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毫无痕迹地提示了这篇课文独特的设问的结构方式。
  2.妙语连珠,感知课堂魅力。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要清晰,引导点撥必须指向明确。为了让学生自学时有的放矢,我给出了有明确指向性的问题:“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看看海底植物有什么特点,理清段落结构,想想这个自然段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学生紧紧围绕段落内容、结构及说明方法这三个方面进行思考,这样的自学才是真正有效的。
  3.精彩结语,令人回味无穷。课堂结束语既是本节课堂的总结,也是教学的一种延续。在课堂尾声,我和学生一同复习板书,巩固了课文内容,点出了全文设问的结构方式。我指着课题向学生说道:“这节课,我们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只是大海的一小部分,老师向你推荐《海底两万里》这本书,希望喜欢探索的你可以更加了解神秘的海底世界。”这样的结束语不仅可以起到巩固复习的作用,而且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引向更深入、广阔的领域,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外。

三、润物无声,教学语言传递真情


  于漪老师说过:“语文是多情的沃土,盛产的宝物,思想的结晶,情感的流溢,文字的精妙,琳琅满目。教师对它要满腔热情满腔爱,以自己的真挚和热情感染学生。”作为语文老师,要抓住文本中的情感资源,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鉴赏、品味中发展美好的情感。
  教师在课堂中必须传递真情,才能感染学生。不仅孩子们对大海感兴趣,我也十分向往。在教学之前我查阅了大量的关于大海的资料,迫不及待地想要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分享。在教学到第三自然段中的梭子鱼时,学生们不禁发出感叹:“梭子鱼真是厉害,游得好快呀!”我立马兴奋地接上孩子的话:“是呀,老师告诉大家,在已知海洋动物游泳排行榜中,梭子鱼排第三,而我们熟知的大鲨鱼只排第五……”就是在这样自然的情感分享中,孩子们聆听,感受,把浓浓的情感融进感情充沛的朗读声中,课堂气氛更加融洽、活跃。
  每个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关注语言表达的艺术,让课堂语言准确,灵动,传情,让课堂充满浓浓语文味。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成大实验小学校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交互式阅读教学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之间互相影响而和谐,从而达到阅读教学最优化。它将阅读活动看作师生以及文本之间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沟通,把阅读过程看作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此期间,老师和学生共同享受着人性的光辉,尽情徜徉在阅读的海洋之中,享受课堂带来的成长与幸福。一、师生交互启发学习动机  教师在教学中构筑起与学生自由平等对话的平台,放下架子,蹲下身来与学生对话,让自己与学生真正平等起来。在民主
期刊
诗歌不同于普通的白话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诗歌也不是简单的表达和情感的传授,而是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懂作品内在的情感。高中学习中诗歌是重点内容,同时又是难以理解的内容。高中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者,在诗歌教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相关调查显示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出一定优化,以便更好地落实诗歌教学。一、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  诗
期刊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少课堂中,我们要完成的任务太多,学生忙着走过场;目标比较分散,学生回不到教学的主场;问题问得太难,学生容易冷场。这样的课上下来总让人觉得有些尴尬。下面笔者结合一次教研活动的课例,谈一谈关于课堂教学的几点理解。一个需要修改的课例  参加校际教研活动,一位老师执教朱自清的《背影》。该老师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以学生提得比较集中的问题作为教学目标,这是一个不错的“以
期刊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对于现在初中课程教学来说,最根本的还是要构建“学为中心”的生本课堂。生本课堂教学,更重能力与意识养成。本文从“人”的关注出发,通过浅析“学为中心”的生本课堂构建策略,以便引领生命课堂走向精彩。一、“学为中心”的前提是主动质疑、自主探究  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爆炸时代,因而已从传统上对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而这前提是教师要走下讲台,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并且真正做到
期刊
语段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它既是承载词语和语句的平台,又是迈向整体篇章的核心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段感的培养,对于学生紧扣核心语言,体悟文本丰富内涵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培养学生整体性把握文本的素养也有着积极意义,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锻炼语段敏感力的重要途径。本文提出要联系统整,体会语段语言的精确性;深入感知,探究语段中的表达思路;对比辨析,感知语段中的表达节奏,从而促进学生
期刊
在“一课一得”的理论背景下,古诗词教学一个课时解决一对教学目标:“文”“道”各一个,前者是培养读写听说能力的主体目标,后者则是侧重于落实“人文性”的目标。然而,在做出了“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选择后,必然会出现如下问题。课堂容量与学生习得之间的矛盾如何化解?教材文本价值中那些被“一课一得”的“得”暂时放下的、忽略的,甚至是“忍痛割爱”的如何捡起?无论是“文”的层面,还是“道”的层面,在本课教学目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朗读教学有明确的定位,即“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相较于有一定阅读经验和基础的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孩子的朗读指导更需要抓基础。教师的示范朗读是培养孩子朗读的关键,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朗读水平,顺应儿童朗读的“太阳花效应”。一、太阳花的向阳效应  太阳花,顾名思义就是向着阳光照耀的地方开放的花朵。低年级学生潜意识里也有着太阳花这样的特性,明艳的花朵就
期刊
2017年下半年起,江苏省初中学段语文教学采用部编教材。部编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学名著阅读要求大大提高。文学名著阅读面广量大,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不小;然而,不能因为文学名著阅读之“难”,教师就毫无作为地“教”,学生就草草了事地“读”,这样就与教材编写者的理想追求南辕北辙。笔者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学实践,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文学名著阅读的方式方法。钱理群先生说:“
期刊
绘本,又叫图画书,它是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有图有字的书更能吸引他们的阅读兴趣,丰富他们的阅读感受。通过翻阅资料,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提升学生的绘本阅读能力,让孩子的心灵在阅读中飞扬。一、 教师加强对文本的深入研究和理解  教师是领路人,应首先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绘本,研读绘本内容,进行教师、绘本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实现与编者心灵上的交流与沟通,真正认识和理解文本的
期刊
【目标预设】  知识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抓住重点,把握关键,感悟文意。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展开想象,遵循“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借助文中描写王勃写《滕王阁序》时的语句,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品读课文,欣赏赣江“霞鹜齐飞”“水天一色”之美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