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本届南极地球科学讨论会(1987年8月24—28日)期间及会后,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分别举行了南极地质制图学、火山岩地质及岩石学、南方高纬度新生代古环境演化、南极岩石圈结构与演化四个专家组正式会议.由于时间冲突,笔者未能参加古环境会议.制图会议对讨论会上展示并向SCAR提交的图件逐一审议.其中地质图均为小范围大比例尺图,如巴西提交的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地形地质图(1∶1.5万);地球物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本届南极地球科学讨论会(1987年8月24—28日)期间及会后,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分别举行了南极地质制图学、火山岩地质及岩石学、南方高纬度新生代古环境演化、南极岩石圈结构与演化四个专家组正式会议.由于时间冲突,笔者未能参加古环境会议.制图会议对讨论会上展示并向SCAR提交的图件逐一审议.其中地质图均为小范围大比例尺图,如巴西提交的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地形地质图(1∶1.5万);地球物理方面以航磁图为多;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面积遥感图,利用卫(航)片经数据处理清晰地反映出地质构造或冰盖结构
其他文献
甘肃河西地区系指甘肃境内黄河以西的广大内陆河流域。东起乌鞘岭,西止甘新边界;南有祁连山与青海为邻,北有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北部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行政区划上隶属武威、张掖、酒泉三个地区和金昌、嘉峪关二市。总面积达27.02万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0%。河西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是甘肃开发和建设的重点,为此,我所河西队于1980—1985年对该区水土、植被、草场资源
1.自然地理概况 伊金霍洛旗地处温带干草原地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毛乌素沙地东北缘北纬38°56′——39°49′、东经108°58′——110°25′。全旗总面积5,956平方公里,年均气温6.2℃,一月平均气温—11.5℃,七月平均气温21.8℃,极端气温为36.6℃和—31.4℃,日照时数3.067小时,无霜期127——140天,大于10℃的积温149天;年平均降水量368.5mm,年
干旱草原与半干旱草原地带第四纪地层中的古风成砂,虽然从岩性岩相上可分出松散的砂和砂质古土壤两种类型来讨论环境变化,但缺少粒度资料加以证明,因为粒度分析是研究沉积相和恢复古环境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试图通过青海共和盆地马六队剖面的粒度分析资料和鄂尔多斯高原现代沙丘各种类型粒度资料的对比,对古风成砂的沉积相以及沉积环境作一讨论。
《南极研究》与广大读者见面了.我怀着十分高兴的心情为它的创刊致以热烈的祝贺!我国的南极考察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尤其是近几年,建成了南极长城站,已在长城站地区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多学科考察,初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国已经具备了独立开展南极考察的能力,并取得了一些经验.这些成绩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支持下取得的,
本文着重描述了SGR钻孔处冰盖上的积雪在密实化过程中的特征变化,并对该过程进行了分段的和全面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冰盖密度随深度增大,但增长幅度随深度减小.作者提出密度变化减小度的概念.计算得出的所研究冰芯钻取点的密度变化减小度为-0.15kg/m~3·m~2,粒雪成冰前的密实速率平均值为4.08kg/m~3·a.本文得到的冰盖密度变化“临界点”与以往报道的有所不同.分析这一现象时,作者强调当积雪
西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主要由基性熔岩、火山碎屑岩及薄层沉积岩组成,并有次火山岩体及脉岩发育.野外观察及K—Ar,Rb—Sr全岩年龄说明岩石形成于始新一渐新世.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说明岩石属低钾高铝钙碱性玄武岩,但具有拉斑玄武岩的某些特征,是岛弧火山活动的产物.岩层呈平缓单斜,发育有近同期及后期走滑正断层,以及由断层活动形成的局部以称褶皱.
本届讨论会于8月24—28日在英国剑桥鲁宾逊学院举行,共有23个国家196名代表参加,其中美(54人)、英(51人)、西德(17人)、南非(8人)、意大利(8人)、澳大利亚(8人)、新西兰(8人)、日本(6人)等国代表人数较多.除正式代表以外,尚有许多自由听众(如英国南极局研究生、外国石油公司代表等).会议于24日上午开幕,英地调所长致2分钟简短祝词,会议主席(英南极局地质处主任)用M.Thoms
本文介绍了用拉柯斯特-隆贝格G型重力仪进行的南极长城站((?)=62°12′.9S,(?)=58°57′.8W)重力基准点国际联测和南极菲尔德斯地区重力及形变监测网建设和观测情况.测得长城站重力基准点重力值及精度为:982208.682±0.021mgal.极地重力网由18个重力点组成,其控制面积近40平方公里,用闭合环式方法观测.网的平均测段精度为±0.029mgal,并对不同运输情况下的观测结
本文报导了我国首次南极洲和南大洋考察队,在南设得兰群岛和比斯科群岛及其附近系列的浮游多毛类动物8种,隶5属4科,有4种是南设得兰群岛首次报告,两种为南极特有种,对每种的分类异名、形态及地理分布均有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