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纸片中的大文章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教师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li_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杭州外国语学校310023
  
  摘要:解决折叠问题的关键是要弄清折叠前后的图形及数量上的对应关系,同时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折叠问题特征的分析和学生自主设计的折叠问题的探讨,向读者展示一个生动的、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数学学习过程.
  关键字:折叠、特征、基础知识
  
  近几年来,各地中考数学试题中常常出现折叠问题.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要弄清折叠前后的图形及数量上的对应关系,同时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折叠问题特征的分析和学生自主设计的折叠问题的探讨,向读者展示一个生动的、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数学学习过程.
  
  [⇩]折叠问题的特征
  折叠,就是将图形的一部分沿着一条直线翻折180°,使它与另一部分在这条直线的同旁,与其重叠或不重叠;显然,“折”是过程,“叠”是结果.
  [A][B][l][B′][O]
  图1
  [B′][D][C][A][B]
  图2
  如图1是线段AB沿直线l折叠后的图形,其中OB是OB′在折叠前的位置;图2是平行四边形ABCD沿着对角线AC折叠后的图形,△ABC是△AB′C在折叠前的位置,它们的重叠部分是三角形;
  折叠前后图形的特点:
  (1)图形在折叠前和折叠后翻折部分的形状、大小不变,是全等形. 如图1中OB′=OB,图2中△AB′C≌△ABC;
  (2)图形的翻折部分在折叠前和折叠后的位置关于折痕成轴对称. 如图1中OB′和OB关于直线l成轴对称;图2中△AB′C和△ABC关于直线AC成轴对称.
  
  [⇩]初中数学中解决折叠问题的主要知识
  1. 勾股定理
  2. 轴对称
  3. 三角形全等
  4. 三角形相似
  5. 三角函数
  6. 方程思想
  
  [⇩]折叠问题实战技巧
  1. 如图3,在矩形ABCD中,BC=3,AB=4,折叠矩形使得点A和点C重合,求折痕EF的长.
  分析:要求EF的长,只要求得OF的长即可. A点和C点重合,折痕为EF,则EF垂直平分AC,易得△AOF∽△ABC,由=可以求得FO=,EF=.
  [D′][E][D][O][C][B][F][A]
  图3
  解因为A,C关于EF成轴对称,所以AC⊥EF,AO=CO. 所以∠AOF=90°. 因为ABCD是矩形,所以∠B=90°. 所以△AOF∽△ABC. 所以=. 因为BC=3,AB=4,所以AC=5,AO=2.5. 所以FO=. 因为AB∥CD,所以∠OAF=∠OCE. 又因为AO=CO,∠AOF=∠COE,所以△AOF≌△COE. 所以FO=EO. 所以EF=.
  此类折叠的问题中的点通常是图形的顶点. 对于这类折叠的问题,解决的关键是:一要注意运用轴对称的特征,追寻折叠前后不变的量;二要注意运用相似三角形或者全等三角形对应线段的比例性质.
  2. 如图4,在矩形ABCD中,DC=5 cm. 在DC上找一点E,沿直线AE把△AED折叠,使D点恰好落在BC上. 设此点为F,若△ABF的面积为30 cm2,求折叠的△ADE的面积.
  分析利用轴对称的特征易得AF=AD,DE=FE,由DC=5 cm,△ABF的面积为30 cm2可以得到BF=12 cm,AF=13 cm. 进而可以得到CF=1 cm. 在Rt△EFC中利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可以求得EF的长.
  [A][D][E][O][F][C][B]
  图4
  解设DE的长为x cm,则EC的长为(5-x) cm.
  因为△ADE与△AFE关于AE成轴对称,所以FE=DE,AF=AD. 所以FE=x.
  又因为S△ABF=30,AB=DC=5,所以BF=12 cm. 在Rt△ABF中由勾股定理可得AF=13 cm. 所以AD=13 cm,所以BC=13 cm,所以FC=1 cm.
  在Rt△EFC中,x2=12+(5-x)2,解得x=,所以S△ADE=16.9 cm2.
  此类折叠问题通常把顶点按照一定的规律折叠到边上的某一点. 或者对于这类折叠问题,除了轴对称的特征之外,设立合适的未知数来建立方程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当然利用△ABF∽△FCE来解决问题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
  3. 如图5,在矩形ABCD中,AD=4,AB=3,沿着对角线BD将矩形ABCD折叠,使点C落在C′处,BC′交AD于点O. 求△DOB的面积.
  [C′][O][A][B][C][D]
  图5
  分析求△DOB的面积有很多的办法,比如以OD为底AB为高可以求得;也可以用△ABD的面积减去△AOB的面积;或者以BD为底过O点作BD边上的高OE,利用△OBE∽DBC′求出OE的长. 不论选取那种方法,在这个折叠过程中得到的两组相等的线段OB=OD,OA=OC′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解析因为ABCD是矩形,所以AD∥BC,所以∠CBD=∠ADB.
  因为△BCD和△BC′D成轴对称,所以∠DBC=∠DBC′,所以∠OBD=∠ODB,所以OB=OD.
  方法1:
  设OD=x,则OA=4-x,OB=x.
  在Rt△ABO中,由x2=(4-x)2+32,解得x=,所以S△DOB=.
  方法2:
  过点O作OH垂直BD于点H.
  因为OH=DHtan∠ADB,tan∠ADB=,DH==,所以OH=.
  所以S△DOB=×5×=.
  此类折叠问题中的折痕多为四边形的对角线,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等. 如何利用这些特殊的线的性质就是我们解题的关键.
  4. 如图6,将边长为12的正方形ABCD的顶点A折叠到CD边上的E点,折痕为FG,且FG=13,求线段DE的长.
  [A][H][F][D][E][C][G][B]
  图6
  分析在解平面几何问题时经常要作辅助线,在折叠问题中,对应点的连线往往是添加辅助线的位置.
  解析连结AE,过点G作GH⊥AD,垂足为H.
  因为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边长为12,GH⊥AD,所以GH=12. 因为FG=13,所以FH=5.
  因为A,E是对应点,FG为折痕,所以AE⊥FG. 所以∠DAE+∠AFG=∠FGH+∠AFG=90°. 所以∠DAE=∠FGH.
  又因为AD=HG,∠ADE=∠GHF,所以△ADE≌△GHF. 所以DE=HF=5.
  5. 如图7,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AB=2,D为AB的中点现将△ABC沿CD折叠压平. 求四边形CDBE的面积.
  [A][D][O][B][E][C]
  图7
  分析此题的设计颇有新意,而且需要具有一定的综合运用能力. 连结AE得到AE⊥CD之后,易得S四边形CDBE=(CD+BE)·OE,那么只要求得这些线段的长度就可以了. 利用勾股定理和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求得这些线段的长度并不困难.
  解连结AE交CD于点O.
  因为A,E是对应点,所以AE⊥CD,AO=EO.
  因为D是AB的中点,O是AE的中点,所以DO∥BE,DO=BE. 所以∠AEB=90°.
  因为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AB=2,所以AD=1,AC=2. 所以CD=,AO=. 所以DO=. 所以BE=.
  所以S四边形CDBE=(CD+BE)·OE=.
  折叠问题的变化是多样的,解决折叠问题的方法也很多,我们可以利用的工具也有很多,不管是一个几何的初学者还是一个有丰富经验的解题者,通过认真的分析,寻找折叠图形之间的等量关系,由已知推向未知,总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对于折叠问题的探究,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巩固基本知识,形成空间的观念. 对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益处.
其他文献
1 引言  矩阵是现代数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其中蕴涵了丰富的思想方法,已成为了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的一种常用工具.随着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铺开,《矩阵与变换》作为全新的内容融入了高中选修课程.变换是函数思想的拓展,其思想本质是映射的思想.通过“矩阵与变换”的学习,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变换的思想,可以用变换的观点来看待数学中的有关内容,比如,平面几何图形的变换、求解方程组、变换的不变量等.本文以一道高
期刊
创新是一种突破,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选拔高素质人才的高考,创新题也是高考试题的新方向的一种尝试.纵观2008年高考数学试题,其创新源自哪里,“新”在何处,又去向何方呢?请与我一起探索“新”光大道,打开“新”结.  1 旧题翻新,知识不新  例1 (2008年湖南理10)设[x]表示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如
期刊
建构主义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得和合作者”的理念的革新也正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教学目标也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还包括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除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外,课堂教学设计还要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要作建构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估者.    1 理论支撑分析  1.1 建构主义及《数学课程标
期刊
摘要:本文在数学教学的基础上,探究点(x0,y0)位于圆锥曲线的内部或外部时直线方程x0x/a2±y0y/b2=1=1的实质和应用,运用文中的结论和方法可快捷地解决一类圆锥曲线的切线问题。
期刊
解析几何最值问题能有机地综合中学数学各科知识,一直是高考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难点,也是考生的一个主要失分点. 总体上讲,求解解析几何最值问题不外乎两种方法:一是代数方法,即建立目标函数(目标函数是指所关心的目标(某一变量)与相关的因素(某些变量)的函数关系)求解;二是几何方法,即利用图形直观求解.大多数解析几何最值问题可通过建立目标函数求解,那么应当如何建立目标函数?首先,建立目标函
期刊
在新教材的改革中探究性学习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让探究性学习走进教学课堂是必然趋势,从而使得探究性的学习深入高考试题的趋势不可阻挡.2008年的数学高考试题较多的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必备思想,这一点正是我们学生所欠缺,急需平时培养的.下面笔者从探究性学习实施的必备思想来看一看在2008年数学高考中渗透.  1 归纳、猜想思想的深入  例1 (2008年浙江理22)已知数列{an},  an≥
期刊
宁夏大学数学计算机学院750021    摘要:文章生动地再现了正整数k方和公式的探求过程,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理念,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各种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中,师生的智慧和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从而既得到了知识的升华,又实现了教学相长,师生双赢.  关键词:研究性课题;归纳演绎;猜想证明;线性表示    []问题的提出  正整数k方和在有关资料中都是
期刊
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08级硕研 510631    摘要:本文通过使用柯西不等式来解决在a+b+c=1条件下的一类整式、分式、无理不等式以及函数最值的竞赛试题,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与推广.  关键词:柯西不等式;推广;试题    各级各类数学竞赛中,经常涉及在a+b+c=1条件下的不等式问题. 经探索,此类问题都可以使用柯西不等式来解决.    []简证a+b+c=1条件下的一类整式不
期刊
摘 要:本文从一道课本例题出发,进行横向延伸和纵向推广,得到平面方程及其有关性质,再利用平面方程另辟蹊径解决了与之有关的高考题,消除了学生对立体几何的恐惧心理. 这样,不仅纵向深化了所学的知识,而且横向拓展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大有帮助的,也是完全符合高中新课程理念的.  关键词:平面方程;向量    例题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第二
期刊
江苏如皋高等师范学校数学教研室 226500    摘要:本文以“余弦定理证明的教学设计”为例,说明以数学发展的历史为背景的探究不易失去“数学味”,更容易让教师理性地去思考教学内容,给学生留下一种文化的积淀,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HPM(数学史与数学教育);探究    当我再次看到《数学通报》(2007年第8期)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张跃红老师的“余弦定理”一课的教学设计时,我由衷地发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