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忆中,那是一个很冷很冷的冬季,当我第一次乘坐汽车翻过者摩山,随着盘山公路下到山脚,首先感到的是风的厉害,这也是我对于风城下关的最初印象。在下关工作以后,无论春夏秋冬,我都会在饭后或者休息之时到户外走走。我工作的单位离西洱河不远,于是,洱河便成了与我最近的风景。
到了西洱河边,还得先从风说起,下关风较为奇特,年均三十五天以上的大风,风力有时超过八级。本来海拔四千多米的苍山屏峙,挡住了西南吹来的季风,但苍山南端的西洱河河谷地势开阔,是一个天然缺口。当季风沿河谷吹入,愈行愈狭,愈行愈疾,风虽无形,其势恰犹如钱江大潮,下关正处在风口上,因此,下关还赢得了“风城”的雅号。
大理苍山和哀牢山相夹。夹出了一条西洱河谷。洱海的水就顺着西洱河从这里流出注入印度洋,汩汩不息;而印度洋上的风也就从这里进来了,终年不止。后来我才知晓,其实西洱河在流出洱海之后一路流淌并入黑漶江,从我的老家门前流过之后汇入澜沧江奔向太平洋。
没有风的大理是死寂的,没有西洱河的下关是没有灵气的。穿城而过的西洱河为下关的风景平添的是一份诗意。夏秋之际,风轻日暖的午后,走在洱河之畔,风披着一身阳光,从路边的绿荫中窜出来,携来的浓浓绿意化不开,从高天流云上披下来,似乎能让你闻到云的气息人类诞生伊始濒水而居,近水而种。依托于海岸的居民以河为居,以河为纽带,而城市的灵魂也在碧波中荡漾,带着灵动带着憧憬形成自然流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流动的空间城市充满生命力的水系,人与水的亲密接触,使人感到整个城市是鲜活的,是在发展的。这样的城市,延续古今,没有雷同。
在洱海的出口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缓慢地流淌在洱海的出口,东起团山脚下,西至天生桥峡口,是下关风城极为靓丽的一道自然风景。到历史中找寻,西洱河,在云南大理县城东,古为叶榆水,隋开皇十七年,南宁夷爨玩来降复叛,以史万岁为行军总管击之,至南中,过诸葛亮纪功碑,度西洱河,人们以西洱河为界,洱河北面叫关迤,洱河南面叫关外;现在人们又把关迤称北片区,关外称南片区。西洱河古称叶榆水,海尾河,群众俗称它为洱河。
位于西洱河西端的龙尾关一段最有历史韵味。想当年,皮逻阁在唐王朝扶持下,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征服五诏,灭西洱河蛮建立南诏国,西倚险峻的苍山,东凭宽阔的洱海,在南北设龙首、龙尾二关,并在东起大关邑琐水阁、西止江风寺沿河建关楼城堡,依仗苍洱天险,可谓“山水交连吁扼塞。两关锁钥牢封疆”。百二河山固若金汤。
西洱河或许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成为一个标志性的要塞,成为一个醒目的历史符号。夏天的傍晚徜徉康寿坡,在簌簌榆花落已近之余抬头仰望雄伟的龙尾关,不禁遐想南诏国时城上旌旗猎猎、雄兵持戈把关的威武情形;仿佛看到天宝十年(公元751年),鲜于仲通六万卒在河东的芦苇沙滩上望洋兴叹,只能坐以待毙;又好像是听到关内三通战鼓后,守关雄兵摇旗呐喊、万箭齐发,放下吊桥,开关延敌,南诏军队杀声震天、所向披靡,大获全胜的情景。
在河畔的天宝公园,我望着眼前的万人冢,仿佛看到咸阳桥畔“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和“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爹娘夫别妻”的情景。曾经的万人冢,如今仍盘坐在绵绵不绝的风雨中,与荒凉空绝的四野氤氲成一团凄绝的氛围。裹卷着我不由自主地感受这道历史伤口的血腥与哀痛。
万人冢,历史不忍再用湿润的目光去抚摸它,就让它从我们的心底告别了吧!对于如今的西洱河来说。发生在西洱河的一切都成了历史,美丽的西洱河畔已经没有了“剑孔刀痕满枯骨”。那血流成渠的古战场也变成云南滇西正崛起的中心城市。当年南诏国王在河滩上埋葬唐军将士的万人冢,也变成了游人如织的公园。在河边的花丛中,树荫下。成对成双的情侣沐浴着如水的月色。手挽着手,相依相偎,在窃窃私语,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傍晚在这里散步,倚着黑龙桥的桥栏,看斜阳峰下的黑龙桥、新桥“双桥落彩虹”和“烟笼渔村树”的晚景。细听江枫寺的钟声和西洱河江鸥的吟唱,真是惬意无比。
西洱河的两岸是大理人最爱的休闲漫步之处,绿水青山清风怀逸,聚集了最“旺”的人气,这也成为了大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下关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西洱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黑龙桥、新桥(美登大桥)、泰安大桥的建成,为城市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州市党委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于全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眼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和谐交通问题,投入巨资,又在西洱河上修建了兴盛大桥。兴盛大桥的建成通车,极大地缓解了西洱河两岸的交通压力。基本形成了循环发展的城市交通体系。黑龙桥、美登大桥、泰安大桥、兴盛大桥,已经成为下关的地标。充满聚集着“人气”的西洱河两岸,成为了大理人的福地,祝愿这份福气地久天长,愿天底下多一些这样的福地。
又一个傍晚。我独坐在洱河边的石凳之上。河两岸华灯初上。风花雪月,多么诱人的字眼!风城下关,充满沧桑和筋骨的名字。倘要问:何处好风偏似景?答曰:洱河堤上古江津。
到了西洱河边,还得先从风说起,下关风较为奇特,年均三十五天以上的大风,风力有时超过八级。本来海拔四千多米的苍山屏峙,挡住了西南吹来的季风,但苍山南端的西洱河河谷地势开阔,是一个天然缺口。当季风沿河谷吹入,愈行愈狭,愈行愈疾,风虽无形,其势恰犹如钱江大潮,下关正处在风口上,因此,下关还赢得了“风城”的雅号。
大理苍山和哀牢山相夹。夹出了一条西洱河谷。洱海的水就顺着西洱河从这里流出注入印度洋,汩汩不息;而印度洋上的风也就从这里进来了,终年不止。后来我才知晓,其实西洱河在流出洱海之后一路流淌并入黑漶江,从我的老家门前流过之后汇入澜沧江奔向太平洋。
没有风的大理是死寂的,没有西洱河的下关是没有灵气的。穿城而过的西洱河为下关的风景平添的是一份诗意。夏秋之际,风轻日暖的午后,走在洱河之畔,风披着一身阳光,从路边的绿荫中窜出来,携来的浓浓绿意化不开,从高天流云上披下来,似乎能让你闻到云的气息人类诞生伊始濒水而居,近水而种。依托于海岸的居民以河为居,以河为纽带,而城市的灵魂也在碧波中荡漾,带着灵动带着憧憬形成自然流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流动的空间城市充满生命力的水系,人与水的亲密接触,使人感到整个城市是鲜活的,是在发展的。这样的城市,延续古今,没有雷同。
在洱海的出口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缓慢地流淌在洱海的出口,东起团山脚下,西至天生桥峡口,是下关风城极为靓丽的一道自然风景。到历史中找寻,西洱河,在云南大理县城东,古为叶榆水,隋开皇十七年,南宁夷爨玩来降复叛,以史万岁为行军总管击之,至南中,过诸葛亮纪功碑,度西洱河,人们以西洱河为界,洱河北面叫关迤,洱河南面叫关外;现在人们又把关迤称北片区,关外称南片区。西洱河古称叶榆水,海尾河,群众俗称它为洱河。
位于西洱河西端的龙尾关一段最有历史韵味。想当年,皮逻阁在唐王朝扶持下,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征服五诏,灭西洱河蛮建立南诏国,西倚险峻的苍山,东凭宽阔的洱海,在南北设龙首、龙尾二关,并在东起大关邑琐水阁、西止江风寺沿河建关楼城堡,依仗苍洱天险,可谓“山水交连吁扼塞。两关锁钥牢封疆”。百二河山固若金汤。
西洱河或许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成为一个标志性的要塞,成为一个醒目的历史符号。夏天的傍晚徜徉康寿坡,在簌簌榆花落已近之余抬头仰望雄伟的龙尾关,不禁遐想南诏国时城上旌旗猎猎、雄兵持戈把关的威武情形;仿佛看到天宝十年(公元751年),鲜于仲通六万卒在河东的芦苇沙滩上望洋兴叹,只能坐以待毙;又好像是听到关内三通战鼓后,守关雄兵摇旗呐喊、万箭齐发,放下吊桥,开关延敌,南诏军队杀声震天、所向披靡,大获全胜的情景。
在河畔的天宝公园,我望着眼前的万人冢,仿佛看到咸阳桥畔“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和“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爹娘夫别妻”的情景。曾经的万人冢,如今仍盘坐在绵绵不绝的风雨中,与荒凉空绝的四野氤氲成一团凄绝的氛围。裹卷着我不由自主地感受这道历史伤口的血腥与哀痛。
万人冢,历史不忍再用湿润的目光去抚摸它,就让它从我们的心底告别了吧!对于如今的西洱河来说。发生在西洱河的一切都成了历史,美丽的西洱河畔已经没有了“剑孔刀痕满枯骨”。那血流成渠的古战场也变成云南滇西正崛起的中心城市。当年南诏国王在河滩上埋葬唐军将士的万人冢,也变成了游人如织的公园。在河边的花丛中,树荫下。成对成双的情侣沐浴着如水的月色。手挽着手,相依相偎,在窃窃私语,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傍晚在这里散步,倚着黑龙桥的桥栏,看斜阳峰下的黑龙桥、新桥“双桥落彩虹”和“烟笼渔村树”的晚景。细听江枫寺的钟声和西洱河江鸥的吟唱,真是惬意无比。
西洱河的两岸是大理人最爱的休闲漫步之处,绿水青山清风怀逸,聚集了最“旺”的人气,这也成为了大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下关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西洱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黑龙桥、新桥(美登大桥)、泰安大桥的建成,为城市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州市党委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于全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眼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和谐交通问题,投入巨资,又在西洱河上修建了兴盛大桥。兴盛大桥的建成通车,极大地缓解了西洱河两岸的交通压力。基本形成了循环发展的城市交通体系。黑龙桥、美登大桥、泰安大桥、兴盛大桥,已经成为下关的地标。充满聚集着“人气”的西洱河两岸,成为了大理人的福地,祝愿这份福气地久天长,愿天底下多一些这样的福地。
又一个傍晚。我独坐在洱河边的石凳之上。河两岸华灯初上。风花雪月,多么诱人的字眼!风城下关,充满沧桑和筋骨的名字。倘要问:何处好风偏似景?答曰:洱河堤上古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