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城而过的西洱河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haiwz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忆中,那是一个很冷很冷的冬季,当我第一次乘坐汽车翻过者摩山,随着盘山公路下到山脚,首先感到的是风的厉害,这也是我对于风城下关的最初印象。在下关工作以后,无论春夏秋冬,我都会在饭后或者休息之时到户外走走。我工作的单位离西洱河不远,于是,洱河便成了与我最近的风景。
  到了西洱河边,还得先从风说起,下关风较为奇特,年均三十五天以上的大风,风力有时超过八级。本来海拔四千多米的苍山屏峙,挡住了西南吹来的季风,但苍山南端的西洱河河谷地势开阔,是一个天然缺口。当季风沿河谷吹入,愈行愈狭,愈行愈疾,风虽无形,其势恰犹如钱江大潮,下关正处在风口上,因此,下关还赢得了“风城”的雅号。
  大理苍山和哀牢山相夹。夹出了一条西洱河谷。洱海的水就顺着西洱河从这里流出注入印度洋,汩汩不息;而印度洋上的风也就从这里进来了,终年不止。后来我才知晓,其实西洱河在流出洱海之后一路流淌并入黑漶江,从我的老家门前流过之后汇入澜沧江奔向太平洋。
  没有风的大理是死寂的,没有西洱河的下关是没有灵气的。穿城而过的西洱河为下关的风景平添的是一份诗意。夏秋之际,风轻日暖的午后,走在洱河之畔,风披着一身阳光,从路边的绿荫中窜出来,携来的浓浓绿意化不开,从高天流云上披下来,似乎能让你闻到云的气息人类诞生伊始濒水而居,近水而种。依托于海岸的居民以河为居,以河为纽带,而城市的灵魂也在碧波中荡漾,带着灵动带着憧憬形成自然流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流动的空间城市充满生命力的水系,人与水的亲密接触,使人感到整个城市是鲜活的,是在发展的。这样的城市,延续古今,没有雷同。
  在洱海的出口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缓慢地流淌在洱海的出口,东起团山脚下,西至天生桥峡口,是下关风城极为靓丽的一道自然风景。到历史中找寻,西洱河,在云南大理县城东,古为叶榆水,隋开皇十七年,南宁夷爨玩来降复叛,以史万岁为行军总管击之,至南中,过诸葛亮纪功碑,度西洱河,人们以西洱河为界,洱河北面叫关迤,洱河南面叫关外;现在人们又把关迤称北片区,关外称南片区。西洱河古称叶榆水,海尾河,群众俗称它为洱河。
  位于西洱河西端的龙尾关一段最有历史韵味。想当年,皮逻阁在唐王朝扶持下,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征服五诏,灭西洱河蛮建立南诏国,西倚险峻的苍山,东凭宽阔的洱海,在南北设龙首、龙尾二关,并在东起大关邑琐水阁、西止江风寺沿河建关楼城堡,依仗苍洱天险,可谓“山水交连吁扼塞。两关锁钥牢封疆”。百二河山固若金汤。
  西洱河或许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成为一个标志性的要塞,成为一个醒目的历史符号。夏天的傍晚徜徉康寿坡,在簌簌榆花落已近之余抬头仰望雄伟的龙尾关,不禁遐想南诏国时城上旌旗猎猎、雄兵持戈把关的威武情形;仿佛看到天宝十年(公元751年),鲜于仲通六万卒在河东的芦苇沙滩上望洋兴叹,只能坐以待毙;又好像是听到关内三通战鼓后,守关雄兵摇旗呐喊、万箭齐发,放下吊桥,开关延敌,南诏军队杀声震天、所向披靡,大获全胜的情景。
  在河畔的天宝公园,我望着眼前的万人冢,仿佛看到咸阳桥畔“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和“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爹娘夫别妻”的情景。曾经的万人冢,如今仍盘坐在绵绵不绝的风雨中,与荒凉空绝的四野氤氲成一团凄绝的氛围。裹卷着我不由自主地感受这道历史伤口的血腥与哀痛。
  万人冢,历史不忍再用湿润的目光去抚摸它,就让它从我们的心底告别了吧!对于如今的西洱河来说。发生在西洱河的一切都成了历史,美丽的西洱河畔已经没有了“剑孔刀痕满枯骨”。那血流成渠的古战场也变成云南滇西正崛起的中心城市。当年南诏国王在河滩上埋葬唐军将士的万人冢,也变成了游人如织的公园。在河边的花丛中,树荫下。成对成双的情侣沐浴着如水的月色。手挽着手,相依相偎,在窃窃私语,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傍晚在这里散步,倚着黑龙桥的桥栏,看斜阳峰下的黑龙桥、新桥“双桥落彩虹”和“烟笼渔村树”的晚景。细听江枫寺的钟声和西洱河江鸥的吟唱,真是惬意无比。
  西洱河的两岸是大理人最爱的休闲漫步之处,绿水青山清风怀逸,聚集了最“旺”的人气,这也成为了大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下关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西洱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黑龙桥、新桥(美登大桥)、泰安大桥的建成,为城市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州市党委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于全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眼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和谐交通问题,投入巨资,又在西洱河上修建了兴盛大桥。兴盛大桥的建成通车,极大地缓解了西洱河两岸的交通压力。基本形成了循环发展的城市交通体系。黑龙桥、美登大桥、泰安大桥、兴盛大桥,已经成为下关的地标。充满聚集着“人气”的西洱河两岸,成为了大理人的福地,祝愿这份福气地久天长,愿天底下多一些这样的福地。
  又一个傍晚。我独坐在洱河边的石凳之上。河两岸华灯初上。风花雪月,多么诱人的字眼!风城下关,充满沧桑和筋骨的名字。倘要问:何处好风偏似景?答曰:洱河堤上古江津。
其他文献
面对滔滔的大江和曾经的功果桥,我曾在今年又一次造访功果桥的时候赋《重过功果桥》二首,以志感怀:  (一)  高炮曾此遏倭寇,战壕依稀布高丘。  当年英雄今何在,满眼草木信难书。  江流浩浩达天外,青瓦鳞鳞入夏初。  偶听老翁夸先父,守桥军里一马夫!  (二)  深谷木棉花万朵,雄雄犹自护山河。  危峰稳托碉堡旧,雄鹰高飞战壕闲。  昔日战场成电站,今临江水忆当年。  硝烟散后多遗爱,依旧江流绕故园
期刊
我们这些四五十岁年纪的人。几乎都是读着小人书长大的。  在家乡永平,小人书,是人们通俗的叫法,规范地说,应该叫“连环画”。  我喜欢上小人书是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那时在乡下没有电视,更没有游戏机,生活的环境单调乏味,只有靠读小人书打发寂寞的时光。我读过的小人书有早期版本、初版初印、系列版本、“文革”版本和名人名作版本。如《三国志》、《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桃花扇》、《金瓶梅》、《西厢
期刊
“大理有名三塔寺”(民谣)。  呈等腰三角形鼎立的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是唐王朝派工匠帮助设计修造的。造型酷肖西安小雁塔,而高43米的两座小塔建于宋徽宗时期,典雅隽秀。  它是中原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  “松阴塔影。隐现于雪痕月色之中,令人神思悄然。”谁能说徐霞客的吟叹,不是古今共有的感受?  但是,很少有人在大理的三座古碑之下沉思。其实,它是耸立于历史中的有着另一种意义的三座巨塔
期刊
1  老家如一幅随意涂抹在  故乡脸上的水墨画  看似淡淡的稍一回味  却是浓得化不开的情  忍不住想和老家交谈  打开老家的方言  准备好故乡的嗓门  在失控的情绪中呼喊着爹和妈  老家只是淡淡的一笑  没有回答  没有什么能代替老家  因为老家住着我的欢乐  住着我的灵魂  住着我的爹和妈  2  想念老家你会不经意  便推开了美的大门  和过家家时的新娘  在一段温柔中相遇  和青春在一首诗
期刊
你用一根针,刺进我的诗中  你用一根针。刺进我的诗中  疼痛,从陈年的痼疾中  跃起。反击  愤懑,迷茫,败下阵来的文字  独自在山巅奔跑。撕扯  白云,大地和小草  是谁的呼唤穿过了如蛇的野径  若断若续。我必须,俯下身来  五体投地,疼痛的耳朵  才能听见,风中那一声声的叮咛  一朵花不知道她的寂寞  阳光叫她开。她就开了  弓起的花瓣,一使劲  便弹破了山谷,厚厚的  尘埃  她奔跑,跳跃,
期刊
人的一生,像走一条弯弯曲曲的路,隔不多远,便会有十字路口供你选择。方向选对了,是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选错了,也未必就走不出去,迂回绕行,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菊儿的经历,可谓是一波三折。  1  菊儿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从小生活在冀南平原上一个信息闭塞、经济落后的小村子里,村子里的地倒是不少,可大多是盐堿地,除了堿蓬,连草都长得稀稀拉拉的。村子里没有机井,靠天吃饭,也不知道是因为日子过得穷
期刊
土灶家族的成员。几乎都很难见到了。总是很怀念温暖的土灶。城里人家用的都是电饭煲、电磁炉、液化灶和天然气灶了,乡间山野人家,也基本都用电饭煲、电磁炉和沼气灶做饭菜了,就很怀念土灶。很怀念土灶家族的每一个成员。土灶、灶坑、灶头、锅洞、大锅、大锅铲、火扇、火钳、枝木火灰、葫芦瓢、木桶、木盆、大石缸,这些温暖的东西,像一个个老农民,像一个个乡亲一般躲到哪里去了,基本见不到了。  但是,我还牢牢记得那些每天
期刊
五叔没了之后,五婶依旧生活在滇西一个僻远得只有二三十户人家。名为核桃林的小山村。白天干活。拉扯3个孩子。晚上睡在一张早已被时光涂抹得乌黑如墨的大木床上。  核桃林村坐落在叫狗山腰部一块开阔而平缓的红土坡地上,四周除了森林就是林地。如今,五婶老了。孩子们却都纷纷展翅飞走——大女儿嫁到县城做了媳妇,二儿子工作在省城。小儿子在州府高就。  早些年,几个孩子都在城里成家立业有了出息。不但五婶心里宽慰和高兴
期刊
阳光,心中的阳光  时刻,我都极小心  我要紧紧相随,一步挨紧着一步  像一个涉足长路的行人。追随  在你灿烂的荣光里  我的臂膀上负着担子  那是满满的沉沉的光明;我就  在其间歌唱,歌唱这一片持续的  金黄。自每一个晨曦  可是啊。我的梦境也离不开她  我要在她的光芒里成长,需要  她博大宽容的胸怀,需要那生机  昂然的气息。每一刻  每一刻,新星皆在闪耀  在你光的抚照下绚丽多姿。它们  执
期刊
在云南,我的足迹总是在山路与田畴之间游荡。我知道,我仅仅是云南的大地上一个轻如草籽的游魂。当我的身影转瞬之间被一片郁郁葱葱的植物遮住,云南的乡村便把我揽到阴影里,用它们的湿气。告诉我。其实我的脚下有太多被时光掩盖住的往事。顺着泥土里纷繁的根须,努力地生长出来。于是,我在云南的行走,总会发现一些事物,让我在有生之年深爱着它们,并且为之沉迷。在永平。一片澜沧江边的热气腾腾的土地。它在群山之间掩藏着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