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为何强调简单直接

来源 :少林与太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f_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小龙一生在很多场合说过的有关武术的语言,以及他的手稿《截拳道之道》中,都强调简单、直接的功夫原则,而且把简单、直接的进攻技术当作其创立的截拳道的中坚技术。李小龙对此的解释是:真正的打斗是简捷的,而不是花俏的,所以功夫原则也应该是简单、直接。这个理由没有错,但其实这还只是表面的,李小龙的简单、直接的功夫原则还有着更深刻的内涵。
  我在自己撰写的关于李小龙的文章中,都在强调李小龙的关键技术是中国的国粹——“内劲”。内劲是一种运动条件反射产生的“反应力量”,而这种条件反射只能在一些特定的姿势下才能引出,也只能用于一些特定的动作的发力,以增加动作的速度和力量。而这些特定动作只能是简单的进攻技术,比如“前手直拳”、“前腿”等简单的进攻技术。
  为何内劲只适合简单的进攻技术?内劲的原理是“弹力条件反射”,这种反射只有在特定姿势下用力引出时才能产生弹性势能,但这种弹性势能的使用范围是有限的,弹性势能只有在肌肉弹性成分的弹性限度的范围内才能蓄积和释放。后手拳法需要大幅度地拧腰,运动幅度会很大,而躯干后侧肌肉的弹性限度达不到出拳的那个幅度的要求,弹性势能就发挥不出来。但前手直拳拧腰的幅度小,还可以利用前侧腰肌的弹性势能发力,所以能充分运用全身肌肉产生的弹性势能发力的进攻技术。而且内劲前手直拳要打出最大力量,就得强手置前,这就是李小龙把前手直拳定为截拳道的中坚技术以及要求强手置前的原因所在。
  而且,内劲前手直拳用刺拳(立拳)的方式出拳,会发力更顺畅、速度更快、力量传递效果更好,比旋臂出拳更有优势。我曾经做过教学实验,要求3个学员在训练内劲前手拳时旋转前臂,而不是像刺拳那样立拳(拳眼向上)打出去。持续训练3个月后,我发现内劲前手直拳旋转拳心向下的出拳方式,与普通的出拳方式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因为内劲拳需要一个蓄力动作,从蓄力到出拳还有一个过程,如果旋臂还会让出拳速度降下来,但如果按刺拳的方式直接打出去,速度会很快,也很有力量,只要利用肱三头肌的弹性势能,用一个简单的肘关节伸臂动作弹出去。这就是李小龙在截拳道中要求前手直拳用冲拳(立拳、拳眼向上)的方式打出去的原因。
  很显然,前手刺拳、前手直拳相比其他复杂、花俏的技术,是一种简单、直接的进攻技术。加上内劲的前手直拳,打击力会更大。而强调以内劲前手直拳技术为中坚进攻技术的截拳道,自然会以“简单、直接”为进攻原则,这就是李小龙强调“简单、直接”的真正目的。事实也是如此,真实的打斗也没那么多花俏,动作不会像杂技、舞蹈、体操那样繁琐漂亮,而是简单的。这些简单的进攻技术再加上内劲反应力量,会使力量更大、速度更快。如果能将这些技术练好,就会练成杀手锏,就如猛虎添翼,会令你的功夫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李小龙掌握了中国的国粹——传统武术的精华技术“内劲”,又在其弟子的辅助下,以“内劲”为核心,融合现代搏击术,创立了一个新的拳种“截拳道”。截拳道的技术是建立在“内劲”的基础之上的,掌握不了“内劲”,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截拳道。认识李小龙的简单、直接的功夫原则,就必须掌握截拳道的核心技术“内劲”。李小龙的关键功夫也是内劲,而截拳道要求的“简单、直接”的打法更是以内劲为基础的打法。
  在李小龙的那个时代,搏击技术和训练不像现在这么完善、系统,搏击比赛也没有现在这么成熟,而各门各派的武术则倾向于花俏。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提出“简单、直接”的打法,他的思想是超前的,是智慧的,也代表着中国武术的方向。遗憾的是,李小龙在有生之年没有对这一简单、直接的功夫作最后的注释而突然离世,致使其超前的截拳道停滞了近半个世纪,这是中国武术,乃至世界格斗的损失。如今,国家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各种搏击赛事竞相上演,搏击产业蓬勃发展,因此截拳道的技术和打法应该早日为人们所挖掘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中国搏击做贡献,这才是中国武术、中国文化之福。
其他文献
(接上期)  四、丝路漫漫寻武踪  (一)秦弓弩戈兵马锐  秦兵马俑坑出土的兵器。秦矛矛头扁直,宽短;青铜剑剑身窄薄,弯曲后能恢复平直;秦铍的铍头如短剑,前尖后宽,铍体扁平,上钻有孔,用于打钉固铍。坑中的长兵除了矛和铍,还有戈、戟、殳等,还有远射兵器和箭镞。专家对坑中发现的一件有较清晰弓弦的弩进行了研究,认为可借此复原出近似的秦弩,并推算其射程,由此证实秦军控弦锐士荡平六国的战斗力。  (二)关中
期刊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  也,神明出焉。”《素问·调经论》说:“心藏神。”“君主”有统帅、高于一切的含义,意思即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神明”或“神”是指高级中枢神经机能活动。这些功能由心主持和体现,所以说“心主神明”。人体脏腑、气血在心的这种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影响下,进行统一协调的生理活动。如心有了病变,失却神明统帅的作用,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就会受到影响。  中医还认为“心主血
期刊
《少林与太极》2014年9月刊有篇文章——《看古代短棒用法,谈现代短棍实用术》,谈到了有关现代短棍的教学法,经仔细体会,对其中的一些技术有些许疑问,特提出以资探讨。  一是第5页提到的右脚在前的警戒式。文中说到重心放在双脚之间,从力学和运动学的角度看,此种姿势不太妥当。因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在此种警戒式中都会有右脚先动(或前或后等)的运动,必然要将重心先转移到后脚,再运动然后完成重心的转换分配,此
期刊
虎眼金刚罗汉功最早由同州清凉寺慧定禅师所传,历代身传口授,文字始见于清末镖师罗佛丹先生(1898年—1988年)手抄本《应世简编》,是一套内外皆修的优秀硬功法,颇有醒脑明目、增力健身的功效。  现根据罗佛丹先生之亲传整理如下。罗佛丹先师的武术及伤科医药很有特色,有部分已发表在《精武》、《武林》、《少林与太极》上,深受读者好评。  一、四声雷  面带笑容,全身放松,自然站立(以下每势的起势均如此要求
期刊
《水浒传》中的宋江是成功的江湖领袖,后来下海又成为有眼光、有抱负、有策略的山大王,但是他在身份转换过程中,急于求成,又不会做官,最后演绎了一出人生悲剧。然而,这不能否定他在江湖上与山寨中的作为。  一、脚踩黑白两道  宋江出场时已经不是统治者希求的良民了。书中介绍说,他与父亲务农,守些田园过活,“于家大孝”,人称“孝义黑三郎”,这是最为主流社会肯定和赞美的道德品质。宋江还在郓城县兼着押司的职务,负
期刊
罗汉拳的技击之法,不在演练时的动作招势上,而在久练自化,熟极自神。为了让读者有迹可寻,现精选数招解析出来,以证少林罗汉拳实战之妙。  一、双峰贯耳  1.敌我交手中,敌方进身右高鞭腿踢击我方头部。我方沉身下蹲成左仆步,两手分展,避过敌腿的攻击(图1)。  2.我方趁敌方鞭腿踢出落空、背对我方之际,迅速起身,双拳向敌方头部贯击(图2)。  二、歇步切掌  敌方进步用拳攻击我方头面。我方退步(或进步)
期刊
凡人之论,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所以心欲小者,虑患未生,备祸未发,戒过甚微,不敢纵其欲也。志欲大者,兼包万国,一齐殊俗,并段百姓,若合一族,是非辐凑而为之毅。智与圆者,环复转运,终始无端,旁流四达,渊泉而不竭,万物并兴,莫不响应也。行欲方者,直立而不挠,素白而不污,穷不易操,通有肆志。能欲多者,文武具备,动静中仪,举动度置,曲得其宜,无所击灰,无不毕宜也。事欲鲜者,执栖待
期刊
当对方手持酒瓶向我头部砸来时,可采取11种有效的措施夺取酒瓶并制服对方,下面分列如下:  1. 领臂击肋  当对方右手持酒瓶向我头部砸来时,我右脚迅速向右前方上步,闪身躲开其攻击,并用左手向外刁抓其右腕,随即以右拳猛击其面部。(图1、图2、图3)  【要点】  领臂及时,击肋有力。  2.拍臂击肋  当对方右手持酒瓶向我头部砸来时,我右脚迅速向前一步,同时以左掌向右横拍对方右臂,随即左脚向前上步,
期刊
【引文一】  武松见了,假意问道:“这里地名,唤做甚么去处?”两个公人应道:“你又不眼瞎,须见桥边牌额上写道‘飞云浦’。”武松站住道:“我要净手则个。”那两个提朴刀的走近一步,却被武松叫声:“下去!”一飞脚早踢中,翻筋斗踢下水去了。这一个急待转身,武松右脚早起,扑通地也踢下水里去。那两个公人慌了,望桥下便走。武松喝一声:“那里去!”把枷只一扭,折做两半个,赶将下桥来。那两个先自惊倒了一个。武松奔上
期刊
(接上期)  9.丁步点扎  右手将马扎向右平行右转,然后向下、向后、向上画弧,向下砸360度(图9-1),左脚向右脚靠拢脚尖点地(图9-2),左手画弧360度置于头上(图9-3)(面向东南眼向下看)。  10.推挡四方  左脚落下,右脚抬起震脚落下(图10-1),右手握扎内转180度,由下向上平举胸前,双手握扎,左脚向前上一步,右脚跟步成四六步(图10-2),双手同时开扎前推(图10-3),面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