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与学生的生活还有一段距离。作为教师,应该尽量还原生活,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将生活与课堂紧密结合,将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我认为从三个方面来实现:识字教学生活化、阅读教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生活化。具体做法如下: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1.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2、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3.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二、语文教学形式生活化——精心设计
学习是学生的主体活动,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支持者。在课堂中教师也应该用生活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反映生活的语言与语文。
1.尽情表现,再现生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是贴近生活实际的。要理解、读懂它们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文字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教学时,我们可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创设一定的情境,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将抽象的文字变换成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愉快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内容,真切地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让学生表演“负荆请罪”一段,揣摩体会廉颇和蔺相如的表情、语言、动作、心理,当学生把文中的人物表演得惟妙惟肖之时,学生的情感已得到了升华,心灵自然得到了净化。
2.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情也是如此。教学时,教师不但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再现课文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还要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去体验生活,去感悟生活,加深感受。如教学《司马光》时,创设“**镇一名小孩不慎从窗口摔出,情急之中抓住了窗沿。此时你就在现场,将怎样施救?”这一情景,让学生出谋策划。此时,学生就会与司马光的处境很好地交融在一起,对作品中司马光的机智的感悟也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3.开展辩论,认识生活
“辩论”是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表明思想的倾向性,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学习《陶罐和铁罐》一文,我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学生自学课文后,正、反方学生振振有词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述时不仅运用文中的语言、例子、还列举生活中典型的、真实的事例加以论证。通过辩论,最后达成共识,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实现了文和道的有机结合。
4.美文欣赏,感悟生活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它凭借语言文字、透露出物美、景美、事美、情美、人更美,由此巧妙运用,欣赏富有韵味的语句、段落,能唤起人们的美感,对事物的认识有个质的飞跃。《桂林山水》一文,让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重点句,用你的口把作者的心表达出来。学生反复朗读,寻找感觉,体验“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汇报时,学生边读课文,边配上音乐,让学生头脑中浮现画面,想象当时的情景,理解美的语言,美的意境,学会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本领。
总之,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泉,离开了生活,语文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处处反映着生活,它们密不可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融入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生活与课堂紧密结合。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1.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2、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3.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二、语文教学形式生活化——精心设计
学习是学生的主体活动,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支持者。在课堂中教师也应该用生活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反映生活的语言与语文。
1.尽情表现,再现生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是贴近生活实际的。要理解、读懂它们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文字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教学时,我们可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创设一定的情境,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将抽象的文字变换成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愉快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内容,真切地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让学生表演“负荆请罪”一段,揣摩体会廉颇和蔺相如的表情、语言、动作、心理,当学生把文中的人物表演得惟妙惟肖之时,学生的情感已得到了升华,心灵自然得到了净化。
2.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情也是如此。教学时,教师不但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再现课文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还要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去体验生活,去感悟生活,加深感受。如教学《司马光》时,创设“**镇一名小孩不慎从窗口摔出,情急之中抓住了窗沿。此时你就在现场,将怎样施救?”这一情景,让学生出谋策划。此时,学生就会与司马光的处境很好地交融在一起,对作品中司马光的机智的感悟也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3.开展辩论,认识生活
“辩论”是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表明思想的倾向性,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学习《陶罐和铁罐》一文,我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学生自学课文后,正、反方学生振振有词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述时不仅运用文中的语言、例子、还列举生活中典型的、真实的事例加以论证。通过辩论,最后达成共识,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实现了文和道的有机结合。
4.美文欣赏,感悟生活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它凭借语言文字、透露出物美、景美、事美、情美、人更美,由此巧妙运用,欣赏富有韵味的语句、段落,能唤起人们的美感,对事物的认识有个质的飞跃。《桂林山水》一文,让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重点句,用你的口把作者的心表达出来。学生反复朗读,寻找感觉,体验“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汇报时,学生边读课文,边配上音乐,让学生头脑中浮现画面,想象当时的情景,理解美的语言,美的意境,学会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本领。
总之,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泉,离开了生活,语文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处处反映着生活,它们密不可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融入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生活与课堂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