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的惩罚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zzh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兄弟血亲之间的连环残忍虐杀,按照精神分析学的观点源自于人的本能冲动的爆发。从幼儿皮皮到成人山峰、山岗兄弟,再到老人祖母,全都在本能的支配下,毁灭着他人,也毁灭着自我。由此可以看出,由儿童—成人—老人三者构成的整个人类社会,以及模糊背景之下的整个世界就是在本能冲动主宰之下的一个疯狂的非理性世界,这就是“现实一种”。
  关键词:《现实一种》;暴力;本能;非理性
  
  一
  
  余华是80年代先锋派的重要代表作家,这个牙医转行的作家常常以其对人性深处种种本能冲动的描写,对世界秩序非理性的把握,以零度叙事手法,表现人类生存的苦难和生活的荒诞,揭去了蒙在我们眼睛和心灵上的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还给我们一个貌似荒诞实则本真的存在。
  在他的作品中,对暴力、死亡、丑恶及苦难表现出了异同寻常的迷恋。人性恶成为余华对现实世界的基本指认。这是他小说中一以贯之的主题,也是其关注世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为其提供了一个不同于常人的独特视角来体察现实,自然也就看到了不同于常人的“现实一种”。
  《现实一种》,作为最能体现其创作风格的代表作之一,故事社会背景完全隐去,讲述了一对兄弟山岗和山峰之间噩梦般的轮回残杀、相互仇杀的故事。
  《现实一种》深刻揭示出传统家庭观念中那种温情脉脉的假象背后所隐藏的相互残杀、血腥斗争的罪恶面目,凸显出作者对理性、经验常识和秩序的怀疑与否定。而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切均源自于人的本能,人性之恶。本文着重于探寻人物行动及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揭示出这个疯狂世界中疯狂行为的根本原因所在:本能的冲动,以及由此而来的冲动的惩罚。一家七口因为一个孩子的无意识行为而相互残杀,直至整个家族的彻底灭亡。
  
  二
  
  因四岁的皮皮无意中摔死了自己的堂弟,而山峰在复仇心的驱使下,一脚踢死了这个还没有意识和理性的孩子皮皮,皮皮的父亲则又残忍地诱杀了山峰,而山峰的妻子又借助公安机关的力量枪决了山岗,似乎至此还不解恨,而又冒充山岗的妻子,将山岗的尸体捐献出去,从而又借医生的手将山岗肢解。
  这一系列疯狂、暴力、死亡背后的真正凶手是谁呢?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只能是“本能”。而本能欲望的深层结构由生本能和死本能两者构成。生本能,即求生本能,其集中体现便是性本能,即冲动,它是一种毫无理性的内驱力。而死本能,则表现为破坏本能与杀戮冲动。
  精神分析学认为,人的行为不在于它的表层动机,而在于它的深层动机,即它的无意识动机。无意识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暗中支配意识,它是混乱的、盲目的,但却是广阔有力,起决定作用的,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这是一种受到压抑的、不能直接进入意识领域的非理性本我欲望,主要是一种性本能,它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驱使人去寻找快乐。
  《现实一种》中几乎看不到一丝人性的光彩,人物的一切行为似乎皆出自于一种自然的本能而完全失去了理性的约束和支撑。无论是皮皮虐打以致摔死了堂弟,还是山岗、山峰两兄弟连环仇杀,甚至山岗为保护幼子而被山峰殴打,也完全出自于动物的本能。而这种非理性的本能冲动则充斥着人的一生,也主宰着每一个人的言行,无论是幼童皮皮,还是成人山岗、山峰及其妻子以及老人祖母,无不被这种内心的冲动支配着自己的言行及人生走向,从而酿成了一个又一个人生悲剧。
  比如幼童皮皮,在他的身上显现出的那种本能的暴力倾向,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他禁不住使劲拧了一下……他伸手去卡堂弟的喉管……他就这样不断去卡堂弟的喉管又不断松开,他一次次地享受着那爆破似的哭声……于是他开始感到索然无味,便走开了。”[1]
  这里面对受害者的哭声,小小的孩子感受到的竟是“莫名的喜悦”,那哭声在他听来竟是“嘹亮悦耳”的,竟使其“异常激动”,以至于一次次地“享受着”那爆破似的哭声。在四岁的皮皮这里显然是没有什么伦理道德意识的,他所做的无非是想在暴力虐待他者的过程中获得快感,他不认为这是非理性的、不道德的、残忍的行为。这仅仅是一种游戏,他只不过是在享受一种游戏的快乐,使自己获得本能的快感而已。毕竟他只是个四岁的孩子,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理性,确切地说只能是介于人和动物之间的一个中间物状态,根本无力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去控制心中的本能与冲动,而只是任由自己的本能冲动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以至于酿成惨剧。
  甚至于摔死堂弟,在他这里也纯粹是一种无意识行为,他只是感到“越来越沉重了”,而这“沉重来自手中抱着的东西”,于是就本能地“松开了手”。很随意,也很自然,丝毫没有意识到他抱着的是一个生命,自己一松手就轻易地剥夺了一条鲜活的生命,乃至引发整个家族的灭亡。
  他这里对人的折磨、破坏甚至残害,完全是一种天生的本能行为。作为一个四岁的儿童,他没法用理性来抑制自己的本能冲动,因为他还没有理性,而他的施暴倾向和兽性源自于他对快乐的无意识追寻,完全不受道德、意识的束缚和指引。
  
  三
  
  人的本能欲望通常被视做非理性,遭到理性的蔑视与排斥,但它并未因此而消失,而是被压抑在无意识内。而对它的压抑愈深,本能的反弹力量就越大。对它改造的力度愈大,本能试图以原形现身的冲动便愈强烈,也就意味着它的爆发力越强,破坏性越大。而这时的人便成为本能的人,而所谓的理性此时不能约束非理性,反而会成为本能发泄的帮凶。
  这些暴力倾向和本能冲动不仅体现在四岁的皮皮身上,也同样体现在那些有理性的成人身上,如山岗、山峰两兄弟及其妻子们,面对一个无理性的儿童无意识中造成的悲剧,身为一奶同胞的手足兄弟,不是做理性的思考判断,也不是顾忌兄弟之间的亲情,而是去寻求一个“最佳”的解决途径,完完全全被一种非理性的本能所左右,最终酿成了一个又一个连环相残的血腥悲剧事件。
  在他们这里,山峰面对儿子的死亡所表现出来的狂暴,以及他一心要致皮皮于死地的狂热执著,都是一种非理性的暴力冲动。山岗夫妇竭尽全力去保护儿子,不惜承受山峰拳头的暴力,皮皮的母亲更是主动寻求替代儿子去舔地上的鲜血,这种种行为无不是一种动物性的本能。
  山峰的本能冲动,还表现在当他抱着儿子的尸体从医院回来时,对妻子毫无理由的殴打詈骂。当灾难性的意外事件来临时,本能冲动往往成为控制人言行的首要因素。儿子之死引发了山峰内在的暴力冲动,在未查明凶手之前,他的妻子便无辜地成为他宣泄冲动的替代品。“山峰俯身抓住她的头发把她提起来,接着又往她身上揍去一拳……吼毕才松手,她的身体便贴着墙壁滑了下去。”[2]山峰施暴的过程中,他已是一个完全被狂怒主宰了的人,他动物般的暴力冲动急需一个宣泄渠道,而她的妻子便首先成为这样一个牺牲品。
  不仅如此,当非理性占据了主导地位时,所谓的理性不但不能抑制非理性的发展,而且常常是充当了非理性的帮凶,成为一种催化剂,使非理性爆发出更大的威力。表现于外在时,常常使人物的行为更疯狂、更残暴。
  比如在山岗身上,当眼睁睁地看着兄弟山峰一脚踢死了自己的儿子皮皮时,并没有表现出我们所预料的疯狂,而是“站在窗前”“一动不动”“他眯着眼睛仿佛已经睡去”[3]。以至于妻子认为他“吓傻了”。甚至跟刚刚踢死了自己儿子的凶手山峰在门口相遇时,“向他微笑了一下”。这其实是巨大的灾难来临时,人物被眼前的事实所震慑而产生的一种本能反应,即思维上的空白。这看似理性平静的表现,内心却孕育着更为强大深刻的仇恨,所以他极为冷静地、处心积虑地设置陷阱。他貌似冷静地埋葬了两个孩子之后,到街上买了肉骨头和小狗,把肉骨头煮了一夜,待第二天已成肉糊状。他诱骗此时精神已垮的山峰,将其绑在树上,并往其脚底上抹肉糊,唤来已被饿了一夜的小狗来舔食,致使山峰爆笑而死。这极为残酷的虐杀,远比愤怒的山峰一脚踢死侄儿皮皮更为疯狂,更为残忍。在他的这个复仇行动中,理性完全成了非理性的附庸,只是听命于非理性,为非理性服务,这使他的报复行为更加惨无人道。
  不仅是山岗、山峰两兄弟完全被本能的冲动所控制,而且山峰的妻子,更是如此。她在山峰本能的冲动面前,只是一个弱者。比如,面对山峰的殴打,她只能“无声无息”地承受。而她的内心冲动的狂澜则必须借助于理性的力量。在他的丈夫被山岗诱杀后,她“似乎是在看着一件叫她烦恼的事”[4]一样对山岗说,“你把我丈夫杀了”[5]。而不是失去丈夫和儿子后的哭天抢地悲痛欲绝。然后,她借助于公安机关的力量将山岗枪毙,为丈夫报了仇。似乎这样还不解恨,她还冒充山岗的妻子,将山岗的尸体“献给国家”,这无非是借助于一种合法的形式,对山岗进行肢解,来实施自己内心的暴力冲动。由此而言,她的这种借助于理性遮掩的暴力行为,其实是更为残酷的。
  从表面上看并没有参与暴力行为的山岗的妻子,她在面对儿子被山峰踢死后,也是一再地怂恿和刺激丈夫山岗“揍他一拳”。而后,在山岗虐杀山峰的过程中,她一边观看,一边也朝丈夫“笑了笑”。并且面对丈夫对山峰的残忍虐杀,她的“神色和狗一样贪婪”[6]。在害死山峰后,“她脸上的神色让人觉得什么都没有发生”[7]。这种面对暴力和残杀时的表现,可见其内心深处更为深广的暴力倾向,她虽然自己没有亲自参与,但却在别人的受难和丈夫的施暴行动中宣泄着自己的暴力本能。
  在这样一个完全的成人世界中,理性要么逃遁、让位于非理性的本能冲动,要么则屈服于非理性,完全充当本能的打手和帮凶。
  
  四
  
  孩子如此,成人也如此,而年岁已高的祖母呢?祖母按说已在这个所谓理性的社会中生活了大半生,对理性的认同,对本能冲动的把握应该更为理智。按照通常的理解,她应当是一个完全的成熟的理性世界的代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且不说她平日里的抱怨和唠叨与孩子们的非理性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只说在这场非理性灾难的起点上,也就是皮皮摔死堂弟,作为祖母的她,如果还有一点点理性的话,其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作为一个成人,面对两个幼小的孩子,她完全有责任来照料他们,至少也是可以阻止皮皮的本能冲动肆意爆发带给这个家庭的毁灭性灾难的。然而却由于她的漠视而放任了悲剧的爆发及无限扩大。我们不得不说,在这个家庭灾难中,她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正是她极端的冷漠与麻木以及对于自己无限的哀怜,使她的眼里看不到自己之外的任何人和物。所以她总像一个垂死者一样无休止地抱怨着、忧虑着,死亡正一寸寸地侵入她的身体,就连她自己也一直感受着身体的腐烂。
  作为一个传统道德秩序的象征者,理性在她身上已经完全崩塌,而任由非理性、无意识来主宰自己的身体和言行。我们已经没有办法用理智来衡量这个称为“祖母”的老者了。她已经完全没有了理智和意识,所以她可以不理大孙子皮皮对小孙子的肆意虐打,甚至在听到孙子落地摔死时,她挪步出来只看到阳光下的一滩血,却看不到血的源头,那躺在地上的,已被摔死的小孙子,甚至于在儿子山峰悲愤地质问她是谁把孩子抱出去的时候,她只是喋喋不休地兀自唠叨着“我看到血了”[8]。
  在她那里,她的世界就是自我,世界对于她的意义就是死亡的临近,就是死亡对她的侵蚀。面对死亡的抗拒和面对自我的恐惧正是她的本能反应。实在地说,作为一个社会性的“人”,她已经腐烂了、死掉了。只剩着一副即将腐烂的躯体,在求生避死的本能支配下动物般地苟活着。
  
  五
  
  皮皮代表了整个儿童世界,那是一个完全被本能冲动统治的世界;而山岗、山峰及其妻子所代表的成人世界,无不是被非理性的冲动包裹着,只需一个小小的触点就可以引起巨大的爆发;而祖母所代表的老人世界,更是理性的彻底崩溃,非理性的本能完全主宰的世界。这样,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无论是儿童时期还是成年时期以及晚年,无不是任由本能冲动随意支配的一生。
  在儿童、成人、老人所组成的世界中,不仅时时、处处隐藏着非理性的本能冲动,甚至在理性的成人那里,稍有触发,本能就会像巨大的暗流瞬间吞没了整个人生,危及到他人的生活甚至生存,以至于带来彻底地毁灭性的灾难。
  另外,我们无法揣测这篇文章的背景,没有蛛丝马迹可以证明它当属某个年代,或者某个区域,或者某个特定的背景之下。它没有背景,你可以认为它属于这个时代,也可以属于那个时代。抽离了背景,没有背景,就可以视之为一切背景之下的“现实一种”。这种背景的模糊性也同时暗示了这种“现实”的可能性。这样,无论是共时性的世界,还是历时性的世界,都完全掌控在非理性的控制之下,这就是一种“现实”。
  而整个世界则是在这样的非理性的本能冲动之下的一片混乱不堪,我们却时常将其归之于命运。既是命运,则是一种必然;而人类本能冲动的爆发则完全是一种无规则的、偶然性的、无秩序的,外人是无法把握和驾驭的。这样,我们的世界其实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规则、有序、理性,那只是一个模糊化的、由重重假象所遮蔽的理想世界而已,这就是“现实一种”——疯狂的世界,冲动的惩罚。
  
  注释:
  [1][2][3][4][5][6][7][8] 余华:《现实一种》,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第13页、第21页、第38页、第38页、第36页、第38页、第11页。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恰当地落实这一精神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首先,必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语法和修辞知识。词法教学应重在懂得词语的意义,而不是学习语法知识,要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词语的
期刊
一个个稚嫩淳朴的孩子踏入学校大门,荣耀、失败似乎都已翻篇,但并非每个孩子都是以美好的心情面对新的开始,去年频见报端的“红领巾”、“蓝校服”、“三色作业本”等教育冷暴力事件,会伴随着寒冬的过去而在校园中消失么?  教育冷暴力,是指学校在教育中使用非暴力手段对学生进行精神惩罚。相对于在价值观上比较容易判辨的体罚,嘲讽、挖苦、孤立、漠不关心等非暴力手段对孩子的伤害更为隐性,这种精神虐待是儿童心理发育的毒
期刊
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教材特点,适应学生的差异,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完美统一呢?经过多年探索,我初步形成了“阶梯教学法”的理论与教学模式,现对该教学法的一些原理和方法作一些介绍。  阶梯教学法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在施教过程中,应贯彻如下“两条原理”和“三个基本原则”,以达到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结合。  一、两条
期刊
摘要:公正地阅读,是一种精神品质,对于王林先,笔者认为他是一个具有深邃思想和与众不同的善于思考的人。王林先的思想似乎越过了属于他这个年龄阶段的人,他的睿智与成熟令笔者刮目相看。从他的诗歌中,我们懂得了诗歌是怎样“回到起点”的以及回到起点的意义。  关键词:诗歌;阅读;王林先    一    对王林先的诗歌叫声好,我没有那种叫完后东张西望,暗中看看有没有人听见,或者别人的表情如何的那种心虚的感觉。对
期刊
摘要:冬青在继承巴蜀诗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植根于四川这片沃土,从“言象意”这个源头出发,秉承“提倡自然、神似远韵”的现实主义流派,通过生活与心灵的碰撞,创作出充满人间真情大爱的动人诗篇,体现出诗歌创作表现手法上“会景而生心,含情而能达,体物而得神”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冬青;诗集;《爱的旋律》    四川、重庆一带,先秦时简称“巴蜀”。巴人、蜀人的祖先很早就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创造了辉煌灿烂的
期刊
摘要:诗与思对立的西方哲学传统直至海德格尔才被彻底颠覆,他通过对荷尔德林诗歌的阐释,将诗与思融合起来。海德格尔认为,诗的本质就是一种通过语言的创建,同时它与思存在着一种内在的亲缘关系。  关键词:诗;思;语言;存在    从柏拉图开始,西方哲学有这样一个趋势——哲学与诗歌的对立。这种情况在海德格尔那里被颠覆。他的许多重要思想都是从倾听荷尔德林、阐释荷尔德林、与荷尔德林对话中产生出来的,有时甚至直接
期刊
摘要:八指头陀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诗僧,他将爱国忧民的思想与佛家悲悯众生的教义交融为一,《暑月访龙潭寄禅上人》为读者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了悟佛法、超越尘世、清静自在的诗僧形象,各句相互映衬,浑然一体。此外,全诗节奏轻快明朗,朴素淡雅的笔墨阐发个中禅意,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长。  关键词:诗僧;故情;超凡心境    一瓶一钵一诗囊,十里荷花两袖香。  只为多情寻故旧,禅心本不在炎凉。  ——选自《八指头陀诗
期刊
摘要:本文以著名语言学家格莱斯所提出的合作原则为基准,旨在分析赵本山小品《火炬手》中语言的幽默效果。作者得出了两条结论:(1)赵氏小品语言的幽默多源自对合作原则中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的蓄意违反和对某些修辞的特别变异化而达成的效果;(2)通过对此文本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式幽默独特之处在于它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以及与本土文化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小品;《火炬手》;变异修辞法;合作原则      一、小品的
期刊
摘要:小说《卡珊德拉》被誉为“德国女作家克里斯塔·沃尔夫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作品”,其于1983年发表后即刻轰动文坛,获得了评论界的高度评价。时隔二十多年仍焕发着巨大的艺术生命力,不乏阅读的意义。本文旨在从女性主义写作和疯癫两个主题切入对小说进行解读,重在揭示女性在男权社会禁锢下面临身份认同危机时的困惑,揭示女性建构自己声音和在此种声音遭到压抑迫害时产生的疏离感和挫败感,以及女性在寻求自我认知的艰难
期刊
摘要:张爱玲和王安忆的城市文学有很多值得比较之处。本文在丰富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王安忆、张爱玲笔下的上海为例,浅论城市文学中城市特色化书写,环境对城市性格形成的主导作用,和城市化对女性的异化作用。  关键词:城市文学;张爱玲;王安忆;女性书写    在众多描写上海的作家中,张爱玲和王安忆是独树一帜的。人们愿意把她们拿来比较,也因为王安忆的上海书写被认为延续了张爱玲的成就:“(王安忆)钻研张爱玲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