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学问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m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正地阅读,是一种精神品质,对于王林先,笔者认为他是一个具有深邃思想和与众不同的善于思考的人。王林先的思想似乎越过了属于他这个年龄阶段的人,他的睿智与成熟令笔者刮目相看。从他的诗歌中,我们懂得了诗歌是怎样“回到起点”的以及回到起点的意义。
  关键词:诗歌;阅读;王林先
  
  一
  
  对王林先的诗歌叫声好,我没有那种叫完后东张西望,暗中看看有没有人听见,或者别人的表情如何的那种心虚的感觉。对于一块普通的石头硬要标出名贵宝石的价格来,这是当下文学评论的普遍现象。但对于一块名贵的宝石却硬是视而不见,同样是当下文学评论的普遍现象。
  公正地阅读,是一种精神品质。
  论年龄,王林先属于70后,这个年龄段的记忆应该是:童年时代的共和国正处于多事之秋,青少年时代是火热的改革开放。时代对于他们这代人来说还算平稳。然而王林先因为生长于大巴山深处的农村,其磨砺与打拼于他就有些不同了,他是个吃过苦懂得甜的人,但对于一个诗人,仅仅是吃过苦懂得甜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具备横溢的诗性才华。要做个好的诗人,不可或缺地是要具有深邃的思想和与众不同的善于思考的能力,我觉得王林先先生正是具备这些元素的。王林先的思想似乎越过了属于他这个年龄段的人,他的睿智与成熟令我对他刮目相看。
  他对于诗歌写作取向的思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技巧或者关注时代的浅层次模仿、发表、获奖,以及研讨会之类的追求,他将自己的创作放入中国诗歌史的研习去反观人类诗歌与现实的关联,存史的价值,进而探索自己的创作方向。不难看出,他这样的思考早已超越了情绪化写作或者一般意义上的哲学思考性写作的众多诗人。
  “当诗歌回到起点,在想写首诗的时候,有时需要想想,到底什么是‘诗’。那么多写诗的人,那么纷繁的现象与情感,那么多诗歌作品,有时需要想想,如何理解其存在的理由或者意义。”(王林先《当诗歌回到起点》)毋庸讳言,诗歌写到今天,面对读者,我们的确有些尴尬,仿佛读者背叛了我们,抑或诗人背叛了诗歌?读者、编者、诗人都在骂,都在指责,很少有人像王林先一样心平气和地想想。有的人也想了,但大多是沿着诗歌写作向前发展的方向和是否具有时代性进行的思考,王林先却是退后一步,想想那些传世的众多的精品力作“其存在的理由或者意义”,看来是“退一步海阔天空”。
  王林先面对当下诗歌与读者的疏离,并非一下子就将自己的思考方向退回到诗歌的起点上,他是在充分遭遇和感受了“我们匆匆忙忙地用自由的语言表达更加复杂的现象与情感,彼此的不懂,也许不是表达的艰深,而是匆忙中的隔膜与生存本身的无语”的尴尬之后,进而又朝着外国诗歌的思考延伸。“试图去理解那些外语诗歌,确信从被翻译的外语诗中,能够找到可以进入现代汉语诗的某些盐。族群尽管有那么多的差异,思维方式尽管无限制地被疏离,人类却一定会有共同抒情。可是,让我惶恐的是,那些看似自由的语言、宽阔的情感,却恪守着严密的格律、坚实的信仰,汪洋恣肆的,是思维。”由于文化和信仰的差异,诗人在外语诗歌中依然没有找到他要的答案。
  最终让王林先找到答案的,是在中国诗歌溯源的过程中完成的。他在诗集《沿着时光的刀锋行走》的前言里是这样阐述的,“从《诗经》《楚辞》到《古诗十九首》,从《敕勒歌》到《西昆词》,那些古老的汉语唱出的声音很轻易地进入我们的内心,血液交融、精神流淌。我们的懂,也许不是因为语言浅易,而是因为情感的真实与一脉相承。”诗人对于“如何理解诗歌存在的理由或者意义”给出的结论是“情感的真实”和“文化的一脉相承”。当诗人弄清楚以后,他的信心和努力也就随之坚定起来了,他进一步说:“所以我愿意将我的思维放在最初的意义上,让诗歌回到起点。所以我愿意努力地让别人理解我所描写的现象与情感,试图以寻常生活、平庸姿态,让别人看清我低处的面目和高处的愿望。”诗人不仅让自己坚定了信心,而且将这种坚定告诉读者,“我还想说,当诗歌回到起点,请相信诗歌的力量,恰如相信美、相信命运、相信未来”。在这些语言的背后,我们还应该注意他说的,“看清我低处的面目和高处的愿望”。这句话反映的正是王林先诗歌的创作源于民间,关注人性,关怀最基本的人与社会、自然的关联,而诗歌精神、人文情怀等则必须是站在人类精神高处的内心独白。
  
  二
  
  诗人将诗集《沿着时间的刀锋行走》分为A、B、C三个小辑,这是一种简单的分栏,但不是草率。既然是行走,而且是在刀锋上行走,必定是字字艰难。A、B、C可以理解为时间,或者时序,或者残缺的季节,或者遭遇生活生存的123。
  我们在A辑里读到《行走在温暖的春天》《三月:一些事或者歌》《七夕》;我们在B辑和C辑里又读到了《五月:守护以及被守护的》《白露》《八月,十个太阳》《灵魂在春天的墓地飞舞》《梅或者岁末失落的歌》《聊赠一枝春》等,当这些相同季节的选题出现在不同的分栏小辑中,我们明显地感觉到时间并不是诗人排序的唯一方式,而所有这些诗歌的共同之处则是:人生如行路,“路上”见闻入诗。
  继而是选题上的凌乱。诸如:《想起海子》《腰鼓》《梦里》《那只老鼠》《为何选择黄昏见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储存一个人》《宿命的佛光》《黑暗中的椅子》《关于一个小镇的怀念》等,从这些选题上很难找到组诗式的系列规律,其实诗人是用心良苦的,这些小辑表面划分的错乱无序和诗歌题材选取的凌乱无序,正是“行走”的表现。在民间,在路上,边走边看边想边写,这是路途之序、行走之序,张果老式地倒骑毛驴行走江湖,更能表现出诗人诗歌生活的真实性,而让读者忘记诗人的才华,记住诗人的真诚。这正是王林先所追求的“诗歌回到起点”的生活实践。
  翻开诗集,在王林先的诗歌中随处都能捡拾到极具冲击力的诗句,他的诗歌语言既温柔如水,又锋利似刀,令你无法拒绝地被他的诗歌打湿情感,抑或穿透思想。“听我说,一个靠读书止血的人”“我们的影子没有藏身之处”“我们同行,像一盏灯守护另一盏灯”(《行走在温暖的春天》),“在春天,生活频繁开始/灵魂磨出毛边/一个人在风口撕碎手稿/就看见一万只蝴蝶飞翔”(《在春天》),“如果我是蚕,就让我结茧抽丝/把你织进丝绸/如果我是花朵,就让我认真结果/用果实溶解你所有辛酸/如果我是来自土地/就让我带着月光回到土地/我应该是千年前的陶瓷,以最朴素的方式/一半装月光/一半装你的泪”(《用什么样的方式储存一个人》),“古老书卷夹着谁的骨头/把书读成一座楼,把学讲成一面墙/刻满象形文字的目光/刷新落日楼头的高度”(《落日楼头,想起一位诗人》),“我们开始思考,如果长满铜绿/灵魂会不会长生,如果失去泪水/灵魂会不会长生//我们拯救你们的生命/你们拯救我们的灵魂”(《拯救》),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从这些诗歌语言中,我们读到了诗歌艺术带给我们的无限美感,感受到了诗人奇思妙想驾驭语言和意象的高超能力,我们更读到了诗人的注意力,同样也洞悉了诗人的思想。
  诗人的另一些诗歌,诗歌语言的特性虽然显得不够强烈,但诗歌思想却是按捺不住的。“我渴望多年以后灯笼街仍然能讲述这些细节/因为当我打开门,才发现街没了,灯老了/土地长出了大把新鲜的时间”(《灯笼街的灯》),“我没有听见本该听见的声音/一切声音在听见中消失//在一片土地上飞行/一片土地在空中飞行//一切都在飞行/鸟鸣箭一般穿过风的心脏//一片飞行的土地/找不到方向//神在高处。她的眼里蓄满泪水”(《在高速公路上》),“在进入你身体的一瞬/你的脸开始腐烂,艳若桃花/你腐烂的气息是一个时代的粮食/而你的幸福对进入子宫的一切/无动于衷”(《在宽窄巷子写诗》),“祖父老了,一片秋天的叶子/从枝头飘落/季节已经没有意义/根和泥土,是温暖的归宿//死是生的一种表达方式/我懂得这个道理的时候/正成为时间和虚名的囚徒”(《回家》)。这些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于人与土地、人与环境、人与文化的高度关注与担忧,即使是牺牲诗歌语言的诗性也在所不惜,这是诗人的责任和人生态度。由于诗人的立足点和诗歌创作观的高度,当然还有他不可或缺的才华,使得这些诗歌水平也同时具有了高度,同样是刻骨铭心的。
  从这些诗歌中,诗人最终告诉了我们,诗歌是怎样“回到起点”的和回到起点的意义。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扪心自问,“诗人的表达和我的阅读,是否我已经跟随诗人的脚步完成了行走的使命?读到了行走的学问?理解了行走的艰辛?诗歌给我留下的是一声长空凄厉的雁鸣之后的了无痕迹,还是挖掘出土生满铜绿的青铜神器的经典收藏?”我想这些答案依然还是在《沿着时光的刀锋行走》的诗歌之中。
  
  (作者系《四川文学》杂志副主编)
  
  附:诗集《沿着时光的刀锋行走》封面及作者附文
  
  当诗歌回到起点
  ◎王林先
  
  当诗歌回到起点,在想写首诗的时候,有时需要想想,到底什么是“诗”。那么多写诗的人,那么纷繁的现象与情感,那么多的诗歌作品,有时需要想想,如何理解其存在的理由或者意义。
  从《诗经》《楚辞》到《古诗十九首》,从《敕勒歌》到《西昆词》,那些古老的汉语唱出的声音很轻易地进入我们的内心,血液交融,精神流淌。我们的懂,也许不是因为语言浅易,而是因为情感的真实与一脉相承。
  作为新的诗歌形式,现代汉语诗已经从最初意识形态层面的一种体式自由的象征,成为被普遍接受的抒叙方式。我们匆匆忙忙地用自由的语言表达更加复杂的现象与情感。彼此的不懂,也许不是表达的艰深,而是匆忙中的隔膜与生存本身的无语。
  试图去理解那些外语诗歌,确信从被翻译的外语诗中,能够找到可以进入现代汉语诗的某些盐。族群尽管有那么多差异,思维方式尽管无限制地疏离,人类却一定会有共同抒情。可是,让我惶恐的是,那些看似自由的语言、宽阔的情感,却恪守着严密的格律,坚实的信仰。汪洋恣肆的,是思维。
  所以我愿意将我的思维放在最初的意义上,让诗歌回到起点。写诗,只是普通人选择的普通生活方式中的一种,也许与“诗意栖居”的哲学范畴没有关系,
  所以我愿意努力地让别人理解我所描写的现象与情感,试图以寻常生活、平庸姿态,让别人看清我低处的面目和高处的愿望。
  我还想说,当诗歌回到起点,请相信诗歌的力量,恰如相信美,相信命运,相信未来。
其他文献
每位英语教师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都常面临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分化,出现一部分没有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机的学困生。这类学生厌学,学习成绩落后。笔者认为,英语学困生并非天生的,教师可以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带领他们走出困境。  一、分析和认识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对症下药  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机要从了解其心理特点开始。学困生的学习障碍包括知识障碍和心理障碍。知识
期刊
摘要:英文博客比较了中美教育改革的不同,认为美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行动计划实施以来,美国的教育改革有着优越于中国教育改革的可能,但在教育的体制、机制上也存在较大的弊端。英文博客对中国教育的“三种现象”表示关注和惊讶,他们对中国学生整班挂点滴上课、到庙堂祈祷考试成功、考试高科技作弊等现象持有崇拜和惊讶的态度,并呼吁美国在这三个方面要超过中国。  关键词:英文博客;关注和惊讶;中国教育现象  许多英
期刊
提要: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是诗人情感的浓缩。鉴赏诗歌时要披景入情,披文入境,领略诗歌的意象美和意境美,探知诗人的感情,才能与诗人的感情共鸣而逐步进入诗人创造的艺术境界,领会诗人的思想及诗歌的主题、内涵。  关键词:诗歌鉴赏;披景入情;披文入境;意象;意境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五千年的文化熔铸了不计其数的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许多诗流传千古,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是我国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
期刊
形象思维是人在头脑中运用形象(表象)来进行的思维。人类发现,掌握事物的本质,人类科学技术发明 ,首先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的。如我国古代发明家鲁班,因为手被有带齿的小草刺破而发明了锯子;牛顿看到苹 果从树上掉下来,发现了万有引力;著名科学家瓦特看到水壶里水开了,蒸气能掀动水壶的盖,从而发明了蒸 汽机。所有这些都说明,形象思维实质上是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的直观感觉的应用,这种直觉以表 象为基础,进
期刊
摘要:文学是现实的主观反映,诗歌更能折射出时代的风云、社会的常态、人生的履痕。曾涵复的新诗集《寒沸诗选》从生活中采撷诗歌的灵感,在意境的构建中表现思想,在诗语的美妙里再现精彩。其独特的音乐特质在诗坛独树一帜,值得细细品味。  关键词:曾涵复;《寒沸诗选》;诗歌;意境;语句    首先是从生活中采撷诗歌的灵感。文学是现实的主观反映,任何作者的文字创作必然留下个人生活及社会时代的烙印,不可能无中生有、
期刊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师不仅要在课前准备上多下功夫,更要注重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平等对话,既有思想的碰撞,又有情感的交融,更有新观点的生成;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对高中地理教材的认知  高中地理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旧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
期刊
所谓学生本位评价,就是尊重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意识,以便他们能主动、全面、全程地参与学生评价:协商设计评价标准、合作解决真实性任务、自主选择学习表现形式;在解决真实性问题中进行学习建构、在自我评价中学会学习,等等。在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它将学生评价整合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关注学生在解决真实性任务中的创造性学习过程,强调学生多方面潜能的自由激发和个性化表现;在评价设计的协商中尊重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恰当地落实这一精神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首先,必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语法和修辞知识。词法教学应重在懂得词语的意义,而不是学习语法知识,要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词语的
期刊
一个个稚嫩淳朴的孩子踏入学校大门,荣耀、失败似乎都已翻篇,但并非每个孩子都是以美好的心情面对新的开始,去年频见报端的“红领巾”、“蓝校服”、“三色作业本”等教育冷暴力事件,会伴随着寒冬的过去而在校园中消失么?  教育冷暴力,是指学校在教育中使用非暴力手段对学生进行精神惩罚。相对于在价值观上比较容易判辨的体罚,嘲讽、挖苦、孤立、漠不关心等非暴力手段对孩子的伤害更为隐性,这种精神虐待是儿童心理发育的毒
期刊
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教材特点,适应学生的差异,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完美统一呢?经过多年探索,我初步形成了“阶梯教学法”的理论与教学模式,现对该教学法的一些原理和方法作一些介绍。  阶梯教学法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在施教过程中,应贯彻如下“两条原理”和“三个基本原则”,以达到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结合。  一、两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