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共荣:建构幸福世界的终极指向(中)

来源 :商场现代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ong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上篇论及了多元共生、多元共和、多元共荣三位一体的多元和谐天道哲学的缘起与由来;多元和谐哲学与一元斗争哲学的逻辑比对与PK;以及多元共生乃构筑人类生命共同体的生态基石。中篇则重点阐述多元共和乃构建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也是通向多元共荣的必由之路。
  “共和”一词的
  起源与古典共和的内涵
  中文“共和”一词,最早用于公元前841年,西周暴君厉王荒政逃匿,众臣民推举周公与召公,代表君臣国民共同执政,国号“共和”,当年曰“共和元年”。前后共行其政十四年,大行善政,政治清明,经济活跃,天下太平,万民称颂。中国历史也从此开启了明确的纪年、纪元的文史传承。
  这是中华民族在“天下为公”、太极和合的中华本原文化导引下,有幸在2800多年前做过的原始 “共和”之梦。
  当时取国号名为“共和”的字义,乃共同执政协和天下之意。“共”,是多人或大家协同的意思;“和”,左“禾”右“口”,乃调五谷以适众口之意涵(古有调酒器,名“盉”,专门用来调和各种谷物酿制的酒,以达到最佳味道。此字上“禾”下“皿”,禾指五谷,皿指器皿,其造字原理与“和”相同)。那么,那时的“共和”,就是多人或大家协同治国理政,以达到满足天下大众利益和需求的目的。
  西方的“共和”(英语republi)一词,起源于拉丁文respublica,意思是“人民的公共事务”,由此延伸到管理“人民的公共事务”的共和政体,即人民的公共事务应由人民自己来作主决择、管理,国家的最高管理者不是世袭或禅让的君主,而是由民主选举方式选出的人民执政代理人。
  西方最早并最著名的古代共和政体,是公元前九世纪前后建立的定期换届选举执政官的古希腊城邦共和国,以及公元前509年建立的罗马共和国。两者的共同点是:一、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二、定期换届选举,由公民一人一票民主选举国家最高领导人——执政官,平民、商人、知识分子、奴隶主和贵族都是公民,都享有公民权利,而奴隶不是公民,没有公民权;三、执政官向选择他的公民负责,并接受元老院和公民的监督,重大公共事务由执政官和元老院或召开公民大会共同讨论决定。
  这是西方民族在反对专制暴君统治、推翻世袭君主专制制度的斗争中,创造并实现的古典“共和”之梦。
  现代“共和”的
  基本制度与理念
  历史在螺旋式上升的演绎中进化。现代共和则强调所有国民都享有公民权,共同定期选举本国的各级领导人和立法机关;共同参与国家的法律制定、国家的治理和公共事务的决策与监督,包括直接参与(如全民公决或当今的网络投票、网络议政等)和间接参与(如选举并授权立法机构民意代表决策,通过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等等);为保障上述公民权利的实现,必须由全体公民共同制定并监督实施一部至高无上的国家根本大法——共和国宪法,保障民权,限制公权,确定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受国家和政府工作人员侵犯,确立国家和政府的公权力接受公民的监督和法律的制约。这,就是以宪政和法治保障民主与共和。
  为中华民族走向共和奉献一生的中国民主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共和”理念是:天下为公;共和万岁;国家权力是公有物;国家的治理是所有公民的共同事业;共和政治,就是公民授权公仆为全体公民服务。
  综合东西方共和理论与共和实践,从政治哲学角度观照,共和的根本原则是:天下为公,主权在民;公民为本,宪法至上;全民参与,共同治理;互动制衡,共享和谐;均衡发展,共求幸福。共和的基本制度是:各阶层、各民族、各党派、各团体、各社群、各区域乃至各公民个体共同参与,和衷共济,民主选举各级领导人和各级立法机构;民主决策制定宪法等基本法律和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事务;民主管理“人民的公共事务”;民主参与国家与社会的治理;民主监督国家工作人员(“公仆”)和国家公权力(“公有物”)的运行。这,也恰恰合乎当代中国执政党提出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政治民主四大原则。
  确立了上述共和基本理念、建立了上述共和基本制度的国家,才能称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无论叫资本主义共和国,还是叫社会主义共和国。否则它便不能称其为“共和国”,充其量是名不符实的“共和国”。这便是笔者2003年参加修改宪法学术研讨会时提出的一项原则:国名要与国体、政体和国家基本理念相一致。
  “共和”与
  “多元”之关系
  有人说:“共和”一词本身已包含了“多元”的意思,没有必要再加“多元”二字,不必提倡“多元共和”。
  笔者不以为然。一则从“共和”概念与内涵的历史成因来观察:虽然古希腊、古罗马的“共和”已包含了一定的多元性,譬如贵族与平民、商人、学者多个阶层共同选举执政官,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重大决策,但其“多元”得还不够,他们把奴隶阶层、妇女阶层和外邦移民排除在外;至于中国西汉时期的“共和”施政期,充其量是周公、召公暂代汉朝皇帝执政、为国家和臣民做了些好事而已,还谈不上真正的普世意义的“共和”,更谈不上“多元”了。
  二则从“共和”体制与原则的现代实践来考察:仍有不少具有“共和国”国名的国家,就不是“多元共和”,而是“一元共和”。有的是一个或少数几个阶级的共和(譬如前苏联社会主义共和国,把地主富农阶级和资产阶级等都排除在外、“专政”掉了);有的是一个宗教内部的共和;有的是一个或少数几个党派内部的共和(譬如当年阿拉伯复兴党一元统治的伊拉克共和国,不但屠杀了几十万国内不同派别的民众,连自己党内不同政见者也不放过)。
  三则从哲学层面来研判:一元共和,是内部共和;多元共和,方为内外共和。无论是阴阳对应面,抑或是矛盾对立面,都应该共生共存,互补互容,共和共济,和而不同,方能和实生物,多元共赢。
  鉴此,笔者力主“多元共和”,旗帜鲜明地主张:突破阶级、阶层、民族、宗教、党派、团体的界限,突破利益群体、矛盾各方乃至“敌我”的局限,实行民族和解、全民共和,进而协和万邦,携手世界,实现全球多元共和!   多元共和的
  基本内涵
  多元共和,包含了各阶级、各阶层共和。工农商学兵、教科文卫法,各行各业、社会各界、男女老少,都应平等参与,多元协同,互补共进,互助共治。
  多元共和,包含了各民族、各宗教共和。满汉蒙藏回,黎苗土壮维,百族平等,共商国是,互助共赢,互利和乐。佛道儒耶回,五教合和;仁义慈善爱,万教归宗。中华龙文化,便是多民族图腾和合、多文化互补共荣的多元共和的文化典范。龙的图腾本身,就是多元一体、和谐共荣的象征组合:马首、蟒身、鹿角、猪鼻、虎眼、鹰爪、鳄嘴、鱼鳞与鲵须。即由中华多民族的九种(九为最多)图腾崇拜的水、陆、空中代表性动物形象组合抽象而成,融汇了各民族的利益、尊严和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互补共进、和谐共荣的多元共和、太极和合本原文化。遗憾的是,龙的多元和合形象,被后来的封建皇权专制者扭曲、利用,成为一元独霸天下的皇权“天子”的象征,甚至自称为“龙”,把“天下为公”、公推禅让的 “公天下”,篡政夺权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一家世袭的“家天下”。
  多元共和,还包含了各党派、各群体共和。各党各派、无党派人士、各社会团体、各利益群体,纵使利益取向不同,政见各异,都应相互尊重,多元互动,求同存异,求同化异,都应协和共进,肝胆相照,互督互促,共治共享。
  多元共和,还包含了各少数族群、各公民个体共和。各族类群体,不论大小多少,一律平等同权,多元协进。各公民个人,不分高低贵贱,一律人人平等,多元共享。
  多元共和,还可包含世界各国共和。各个国家,无论大小强弱,一律平等相处,协和共进,共商全球大事,共订全球规则,共护地球生态,共求人类和融。这,便是世界共和。
  多元共和,包含了民主宪政与法治的内涵;宪政与法治,又保障民主与共和的实施。
  多元共和
  与和谐社会之关系
  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已过十年,提出和谐社会的六大要素内涵也已过八载:
  “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体制基石;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
  “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
  “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运行机制;
  “充满活力”,是和谐社会的创新动能;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生态文明。
  然而至今,社会矛盾依然此起彼伏,不和谐的音符时而干扰着主旋律,非有序的竞争不时冲击着市场……究其原因,一是“人均GDP超过3千美元的社会转型期必然迎来社会矛盾多发期”的社会学规律起作用;二是“没有制约的绝对权力必然产生绝对腐败”的政治学规律所致。此外还有一个值得探研的问题:在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目标和内涵要素的基础上,还须确立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根基,提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和谐社会各大要素的体制建构、施行路径、系统方略和实施步骤。
  从哲学角度探索,多元共和,恰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根基(《商场现代化》2013年3月上旬刊《思维充电》栏目文章已对此作了较充分的阐述)。而从政治学角度探研,多元共和,恰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恰恰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共建幸福中国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且将多元共和一一对应观照和谐社会六大要素的关系:
  多元共和,是“民主法治”体制基石的应有之义;
  多元共和,是“公平正义”基本理念的宪政保障;
  多元共和,是“诚信友爱”人际关系的制度纽带;
  多元共和,是“安定有序”运行机制的体制护栏;
  多元共和,是“充满活力”创新动能的动力源泉;
  多元共和,是“生态文明”生态和谐的和平使者。
  联想到本文下篇将要阐述的多元共荣乃建构幸福中国与幸福世界的共同归宿,也可以断言:多元共和,也是通向多元共荣幸福世界的必由之路! (待续)
  配图作者简介
  刘和峰,原名刘浩锋,北京宋庄天道绘画流派创始人。2010年作品入选由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与世界知识出版社主办并出版的《新中国国礼艺术大师》丛书。2012年受邀参加迪拜国防部与中国文化部举办的“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大展”。如有收藏兴趣者可与本刊联系:010-68526780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临沂市蒙山经贸有限公司为例,介绍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申报的鉴证报告说明事项的撰写,为开展此类业务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 汇算清缴 鉴证报告 说明事项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申报鉴证业务准则(试行)》对税务师事务所经过审核鉴证,根据鉴证情况,出具的无保留意见的鉴证报告、保留意见的鉴证报告、无法表明意见的鉴证报告、否定意见的鉴证报告的基本格式和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和规范,并
期刊
摘 要:经过了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相互解救的循环之路后,非政府组织开始进入公众视野。文章首先分析了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优势以及缺陷和弊端,进而引出非政府组织在危机管理中的功能优势;最后在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基础上、从政府角度出发、以公共危机类型和管理过程中的控制需求和资源需求两要素为标准,划分出四种情况,而只有低控制需求和高资源需求的情况才最有可能促使政府吸纳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  关键词
期刊
猪,作为中国人生命支撑的动物蛋白的主要提供者,本当在互通有无的高速公路上流通、在繁华兴旺的市场上流通、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流通,方能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然而,近个时期以来,大批的成年或不成年的猪们,居然中断了它们的生命与价值,成千上万、绵绵不绝地在江河上“流通”……  这是为什么呢?个中有何不为人知的奥秘?全国在质疑,世界在关注。《商场现代化》作为中国流通领域的权威性专业期刊,不能不作一番全方位、
期刊
摘 要:目前,我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存在的金融服务模式对投资企业与开发区主城区的金融实力要求高,这不能满足处于不同金融水平的开发区融资需求。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受金融特点与发展特点的影响,而处于发展初期的开发区,金融特点不明显但发展特点突出,从发展特点的角度探索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从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特点出发,以“土地、产业、地理位置”这三个新视角进行金融服务模式创新。 
期刊
4月6日上午举行的2013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民营企业家圆桌会议上,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发言指出:今后五至十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靠民营资本,政府要保障投资主体民营企业的权益,民营企业需通过创新来抓住机遇。  对此,保育钧进一步揭示了机遇问题和相应出路:中国民营企业的机遇很多很好,困惑也很多。现在好多民营企业觉得机遇多得很,不知道抓什么。有的企业抓到机遇了,比如今天在座成功的企业家很多,但是
期刊
“一个镇去年劳动纠纷案件有800多件,其中一半以上是经济补偿方面的案件。经济补偿金纠纷已成为劳资关系中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作为农民工代表的曾香桂广泛走访了当地的法庭和人力资源部门之后,对劳动合同法中关于经济补偿金的发放方式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曾香桂是全国人大广东代表团的三个农民工代表之一,这名来自湖南邵阳的姑娘1999年到广东东莞打工,在一家公司坚持了13年。13年间,她从文员、副主任、主
期刊
内容精要  本书作者弗朗西斯·赫塞尔本是当今世界最杰出的领导者之一。作为以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命名的“德鲁克基金会”创始人、首任CEO兼总裁的她,用半个世纪的管理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的伟大领袖不在任何人之上,而是居于一系列同心圆的中心,靠“展现自我”来领导,用使命、价值观、道德和性格去吸引和感召众人。领导力最终来源于一个人的品格。  现在,她首次将自己关于领导力的真切体验和深刻感悟集结成书,汇集
期刊
师承启功 后继有人  李传波1961年出生于山东曹州,现为香港文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影视研修学院教授,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国窖1573品牌战略顾问,北京和谐乐章书画院副院长,北京一得阁艺术馆书画家。多年来笔耕不辍,1990年至1998年曾拜师于爱新觉罗·启功先生门下,既博采众家之长,又醉心发展启功体书法。经过不懈的苦心专研,形成了形似神似又有一定独创的新体,得到了国内外
期刊
纵观中国绘画史,以马为题材的创作,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画马名家更是数不胜数。早在汉代画像中就有马的形象出现,唐代的曹霸、韩干,宋代的李公麟都是以画马而名传千古。近代徐悲鸿先生更是借物托情,锐意求新,泼墨写意,融会中西,开创了现代画马的新风。  如今,在百花齐放的画坛,又有一位以画马而被人们称赞的画家,他就是中国画骏马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山西省艺术科技研究所所长、山西省民间艺术研究所所长、山西中山书画
期刊
他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辩,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对人生的思考,引经据典,用真诚的心声,真切的感悟,写出蕴含深邃哲理的感悟人生三部曲。他是教书育人的教师,是城市的保护者与建设者,也是用文字塑造灵魂的作家,他是集多重身份于一体的智慧长者——原山东省临沂市副市长于中华。在多个身份中,教师培育着祖国的希望,副市长承担着公民托付的责任,而作家的身份更能感悟生活、陶冶灵魂……  从“小秀才”  到“父母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