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陈旧教学模式必须坚决打破,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开拓型的人才。当今的学校一定要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上加大力度,创新思维品质是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学生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创新精神诸方面的内容。本文就如何在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中,培养学生这咱品质问题谈一点看法。
【关键词】教学新模式 思维品质创新能力 创新个性创新精神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容的关系和功能:做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操作性。一种新的、科学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对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品质包括: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学校进行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核心,而通过改革教学活动尤其是教学模式的优化探索,对于强化这个核心则有着积极的意义。
以培养学生创新品质为目的来改革教学模式,首先要解决教学思想的问题,任何教学模式都是某种教学思想的外在表现。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形”,而教学思想是“神”。“神”的问题解决不好,“形”的问题是不可能解决好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其实就是教学思想的优化。因此要想改革教学模式,就必须树立以下的教学思想。
一、转变依赖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思想,过去那种以教师为课堂教学中心的模式必须坚决打破
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发展心智的活动,在全部活动中学生应该始终处于中心的地位。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的,都是要以学生获得发展的需要为转移的;换言之是为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件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舞台。这就是创新教育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认识,离开了这样一种认识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
二、建构在教学实践中增长学生知识的模式
经历学习过程比获得结论更重要。教学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某种知识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他们只有在经历这一过程的活动中,才能使才智得到发展,才能学会怎样去发现问题,怎样去解决问题,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获得创造的能力。这绝不是仅仅记住现成的结论所能奏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如何设计好使学生获得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丰富而真切的人生体验的课堂活动是教学中第一重要的问题。这充分指明了建构在教学实践中。增长学生模式的重要意义。
三、培养学生新思维品质的途径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有以上认识的教学理念,即所谓“精神”。那么要将“精神”转化为“形式”,就必须经过一定途径才能实现。
1、要进行充分的探讨性研究
从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对学习中的问题不断探究的过程。知识和结论的获得是探究的结果,而不是教师讲述的结果。这是具有创新教育功能的教学模式的最基本的一个特点。有些教学模式虽在一室的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探究性,但是这一环节往往点到为止,不能充分展开,总怕学生“跑题”,总怕学生不能进入教师设计好的轨道。最终完不成教学任务。说到底在潜意识中还是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在左右着教学。探究性体现得充分与不充分,绝不是一个量的问题,而是一个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要实现从量变到质变,量变是前提,没有量变也就没有质变;但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发生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所谓充分的探究性包括以下两含义:
(1)探究要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要有教学环节和教学时间的保证。
(2)探究要具有全员性。探究的主体是全体学生,必须要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不能只是少数人的行为。
2、要开展广泛的互交性活动
这就是要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交流形成多向互动的格局,这种格局有两个最主要的特点:一个是它的交流的主客体形式的多样性,包括师为主生为客,生为主师为客,生为主生为客、个体为主群体为客、群体为主个体为客、群体为主群体为客等;一个是交流的互动性,也就是主客间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这样就形成了多向的互为主动力、相互作用的交流体系。这样才能为全体学生的探究、思考、参与提供充分的空间和充足的信息。现在的课堂教学一般能摒弃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交流方式,采用师生双向交流的方式。但这与多向互动的格局还是有着质的区别。它为学生所提供的思维空间思维频率思维力度是有限的,远远不能适应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需要,因此建立多向互动的交流格局是势在必行的。 3、要体现高度的开放性 这里所说的高度的开放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开放。即教学内容要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相联系。高度的时效性和实践性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且是不可割舍的联系,因而在教学中一方面要不断地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的东西引进课堂,如新的实践、新的观念、新的文章;一方面要把学生的眼光由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激发学生关心社会问题、思考社会问题、探讨社会问题的强大欲望。
(2)思想的开放。在对问题的认识上,不追求大一统,不要一言堂,不设标准答案,允许各种不同的观点存在。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向书本挑战、向传统挑战,培养學生敢于和善于怀疑的精神、开拓创新的精神。
(3)学科之间的开放。学科与学科之间建立起横向的联系,创设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养成在更广的范围里更多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的习惯。这不仅是课堂改革的需要。更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教学新模式 思维品质创新能力 创新个性创新精神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容的关系和功能:做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操作性。一种新的、科学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对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品质包括: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学校进行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核心,而通过改革教学活动尤其是教学模式的优化探索,对于强化这个核心则有着积极的意义。
以培养学生创新品质为目的来改革教学模式,首先要解决教学思想的问题,任何教学模式都是某种教学思想的外在表现。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形”,而教学思想是“神”。“神”的问题解决不好,“形”的问题是不可能解决好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其实就是教学思想的优化。因此要想改革教学模式,就必须树立以下的教学思想。
一、转变依赖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思想,过去那种以教师为课堂教学中心的模式必须坚决打破
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发展心智的活动,在全部活动中学生应该始终处于中心的地位。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的,都是要以学生获得发展的需要为转移的;换言之是为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件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舞台。这就是创新教育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认识,离开了这样一种认识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
二、建构在教学实践中增长学生知识的模式
经历学习过程比获得结论更重要。教学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某种知识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他们只有在经历这一过程的活动中,才能使才智得到发展,才能学会怎样去发现问题,怎样去解决问题,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获得创造的能力。这绝不是仅仅记住现成的结论所能奏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如何设计好使学生获得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丰富而真切的人生体验的课堂活动是教学中第一重要的问题。这充分指明了建构在教学实践中。增长学生模式的重要意义。
三、培养学生新思维品质的途径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有以上认识的教学理念,即所谓“精神”。那么要将“精神”转化为“形式”,就必须经过一定途径才能实现。
1、要进行充分的探讨性研究
从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对学习中的问题不断探究的过程。知识和结论的获得是探究的结果,而不是教师讲述的结果。这是具有创新教育功能的教学模式的最基本的一个特点。有些教学模式虽在一室的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探究性,但是这一环节往往点到为止,不能充分展开,总怕学生“跑题”,总怕学生不能进入教师设计好的轨道。最终完不成教学任务。说到底在潜意识中还是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在左右着教学。探究性体现得充分与不充分,绝不是一个量的问题,而是一个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要实现从量变到质变,量变是前提,没有量变也就没有质变;但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发生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所谓充分的探究性包括以下两含义:
(1)探究要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要有教学环节和教学时间的保证。
(2)探究要具有全员性。探究的主体是全体学生,必须要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不能只是少数人的行为。
2、要开展广泛的互交性活动
这就是要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交流形成多向互动的格局,这种格局有两个最主要的特点:一个是它的交流的主客体形式的多样性,包括师为主生为客,生为主师为客,生为主生为客、个体为主群体为客、群体为主个体为客、群体为主群体为客等;一个是交流的互动性,也就是主客间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这样就形成了多向的互为主动力、相互作用的交流体系。这样才能为全体学生的探究、思考、参与提供充分的空间和充足的信息。现在的课堂教学一般能摒弃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交流方式,采用师生双向交流的方式。但这与多向互动的格局还是有着质的区别。它为学生所提供的思维空间思维频率思维力度是有限的,远远不能适应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需要,因此建立多向互动的交流格局是势在必行的。 3、要体现高度的开放性 这里所说的高度的开放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开放。即教学内容要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相联系。高度的时效性和实践性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且是不可割舍的联系,因而在教学中一方面要不断地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的东西引进课堂,如新的实践、新的观念、新的文章;一方面要把学生的眼光由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激发学生关心社会问题、思考社会问题、探讨社会问题的强大欲望。
(2)思想的开放。在对问题的认识上,不追求大一统,不要一言堂,不设标准答案,允许各种不同的观点存在。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向书本挑战、向传统挑战,培养學生敢于和善于怀疑的精神、开拓创新的精神。
(3)学科之间的开放。学科与学科之间建立起横向的联系,创设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养成在更广的范围里更多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的习惯。这不仅是课堂改革的需要。更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的迫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