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来源 :幼儿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NENGWU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行为习惯指是指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在生活卫生、道德品质和学习多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自动化行为。幼儿期是孩子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
  低龄幼儿正是走向自我行为的起步阶段,为此这一时期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也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期。“从福禄倍尔创建幼儿园以来,世人渐渐的觉得幼儿教育之重要;蒙台梭利毕生研究幼儿教育以来,世人渐渐觉得幼稚园之效力;从小学校注意比较家庭送来的与幼稚园升来的学生性质,世人乃渐渐觉得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不可不乘早给他建立得稳。”儿童学者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的确,良好的习惯是孩子进步的阶梯,而不良的习惯一旦形成,再想纠正已十分不易。孩子早期获得的经验,将在一生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因此,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
  一、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1.不良的卫生习惯:不喜欢刷牙、洗脸,不注意洗手的方法,随便冲冲水就算了;饭前便后不会主动洗手,吃食物时不注意个人卫生,爱挑食,经常把不喜欢吃的食物丢在地面或桌面;打喷嚏时不会捂住嘴巴,喜欢用手指抠鼻子,睡觉时吃被角、吮手指等。
  2.不良的品德习惯:不主动向他人问好,指责大人的批评,对他人提出的建议不及时给予反应;随地丢垃圾,不爱护公共物品;以自己为中心,不懂得尊老爱幼,不与他人分享玩具、食品;排队时,不会谦让,见到他人摔倒后不主动帮助反而大声嘲笑等。
  3.不良的学习习惯:不懂得收拾自己的学具,经常丢三落四;不能自己完成简单的任务,喜欢依赖他人,不认真倾听他人的讲述,爱开小差;不按时完成作业,喜欢看电视,或边看边做。
  二、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
  (一)独生子女造成幼儿形成自我中心行为倾向
  现在的幼儿在家庭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往往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家庭教育方式也大多表现为宠爱多、教育少、顺从多、要求少,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孩子很容易变成家里谁也管不了的“小霸王”,幼儿自我为中心欲望过强,完全不把大人的话当回事。大人因为对孩子的溺爱,舍不得骂,连句大声的话都不对孩子说。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从而导致了一系列不良后果,一些幼儿为此养成了诸多不良习惯,这就滋长了幼儿的“自私心”也就为自我为中心创造了条件基础。
  自我中心行为倾向明显的儿童很难进行角色换位,不能从他人的角度思考、处理问题。家庭环境是幼儿产生自我中心行为的重要因素。家庭是幼儿直接面对的简化的社会环境,是幼儿生活的主要空间,家庭成员的角色,责任感,幼儿父母受教育程度等都对幼儿行为(包括自我中心行为)观念产生影响:幼儿父母受教育程度往往透过其教育观、教养方式作用于幼儿。幼儿自我中心行为具有性别差异。从总体看,男性幼儿自我中心行为较女性幼儿更明显;就自我中心行为外现的不同行为倾向而言,男性幼儿更多地表现为霸道、任性;女性幼儿更多地表现为自私倾向。
  (二)不良的家教方式助长了幼儿不良行为习惯
  家长忽视、放任、甚至纵容幼儿不良行为,主要表现:由他去,什么都不管。孩子哪去了、与谁玩、作业完成情况怎么样?等等迁就孩子的错误,老师批评他辩护,与同学吵架他反面鼓励。结果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情绪幼稚、依赖性强、受挫能力差、助长贪欲(精神、物质上都不会轻易满足)及种种恶习。
  另外,过分宠爱的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中最为普遍,占所有不良家教方式的一半以上,造成的心理问题也最多、最严重。爱得过度、没有原则、包办代替,造成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倒点开水,怕烫着,孩子想洗个碗,怕摔破;写作业,给削好铅笔,写完了,替他们整理好书包。美国有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爱劳动与不爱劳动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犯罪率为1∶10,失业率为1∶15。一个什么事都不会干的孩子,将来生存都有困难,我们还怎么希望他有作为?这同时也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例如在幼儿园,还有很多小班的小朋友不能适应自己吃饭,这和孩子在家里受到家长的过度保护,家长没有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有关的。所以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家园互动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三)家长自身不良行为习惯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是幼儿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在家庭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家长的一言一行无意之中成了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因此,要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必须注意自身的行为习惯,切忌自己做的是一套,要求孩子的又是另一套,让孩子感觉无所适从、不知所云。例如,要培养孩子从小对阅读的兴趣,家长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跟孩子一起逛书店,陪孩子—起读书、看报,把书本上的一些内容读给孩子听。试想,如果家长自己整天沉迷于纸牌、麻将,又该如何去要求孩子呢?因此,家长首先应该对自己要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孩子学习的好榜样。
  (四)不良社会现象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城市的幼儿物质生活都很丰富,同时,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使家长普遍不想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很早就让幼儿接受好的教育,不输给别人,培养各方面的才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孩子之间合作氛围的弱化。另一方面,幼儿过早地接触“提前消费”和“自我享受”思想,致使幼儿学会浪费食物、浪费社会资源,相互攀比,同伴有的他也必须要有,好的东西先给自己,从小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自大和自卑的潜意识容易在幼儿心里造成不良的影响。
  例如笔者了解到在小学存在这样的现象,一个班里有很多的同学都玩电脑游戏,并且经常在班里进行讨论,没有接触过的小孩就会觉得是很多的挫折感,便要求父母满足其玩游戏的需求。有关调查显示:城镇93%、农村75%的小学生身上随时有2-50元的现金;在中学生中,城镇100%、农村90%的随身带有现金,有的还有银行卡,其数额少则几元,多则数百元。与此同时,浪费现象同样惊人:有的小孩花上几百元去办生日宴,有的每逢同学聚会、过生日都要送鲜花、送礼物等。另外,当今的社会风气直接影响了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生活即教育,我们迫切需要为孩子的成长塑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而这需要多方努力。   三、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
  1.有益于孩子的身体健康: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个人卫生(注重个人衣物的清洁,勤洗手洗澡,注意预防疾病等)和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扔垃圾);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挑食、按时吃饭睡觉等),有益于孩子的身体健康。
  2.有益于孩子懂得自立建立自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孩子自己独立完成他自己能做的事(穿衣服、整理自己的衣物,帮忙倒垃圾等),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的能力。同时,家长辅以赞同和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强。
  3.有益于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懂得关心、尊敬、爱护、帮助他人,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等。如:到他人家做客主动叫人,对于他人给予关心会说“谢谢!”,不随意拿别人的物品。这些也是基本的道德原则。
  4.有益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持之以恒有毅力。这是影响孩子将来学业成就的最重要的一个行为习惯。
  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途径
  (一)优化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基本途径
  人是社会的一分子,只有学会了交往才能更好的生存。由于“独生子女”的家庭是“4对1”的比例,孩子常以“自我”为中心,在与他人交往中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因此,在幼儿园日常教育中我们经常以集体、小组的教育形式,帮助孩子在老师与同伴的帮助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走进幼儿园的那一步开始,就进入了我们常规教育中,在每一环节的教育,我们怎样更好的使幼儿自觉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经过一年的实践研究,我们总结以下几点要素:
  1.教育形式接近于生活游戏。
  幼儿年龄较小,对良好习惯的形成并没有多少的认识。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让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幼儿明白不好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良好的习惯不但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且对个性的发展和优良品质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如在生日会上,通过对同伴的祝福、关心,分享快乐的心情等活动,使幼儿懂得要关心他人,增进同伴之间的感情。又如在角色游戏“做客”中进行角色表演,让幼儿懂得如何接待客人,知道到别人家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慢慢的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统一一日生活目标,利于全园的常规教育。
  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发现老师接班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幼儿的常规培养。因为,每位教师的教育目标不一致,导致各班的常规教育展现差异性很大的现象,新老师接班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花费一段时间与精力纠正幼儿的常规。为了减少老师接班的顾虑,我园根据各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需求,制定了不同年龄段的常规要求,让老师有目标地进行教育,使全园的常规教育统一化。
  3.持久性的强化教育。
  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一个从生疏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然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持久性的逐步强化,特别是对记忆能力、控制能力相对比较差的幼儿来说,持久性的教育是尤其重要。我们常会发现有的班级一段时间在进餐方面的常规会比较好,但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所退步,又如上下楼梯时有许多幼儿常常忘了要遵循“右上左下”的规则,往往会在人多情况下,发生拥挤的情况。这就是老师的疲劳效果产生的结果,稍一放松,幼儿就会逐渐忘记要求,从中途返回起点,老师的教育将重新开始。因此,教师就要通过持久性的强化教育,利用各种事例或请值日生代为提醒幼儿遵守规则。使幼儿逐渐养成自觉遵守的好习惯。
  4.榜样巩固教育成果。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不仅要靠说,更需要靠周围人和环境潜移默化地引导教育,以及及时的表扬赞许。如在排队拿杯喝水时,幼儿和教师一起排队等待,让幼儿感到一定要“排队”,老师也是这样做的!有个别幼儿进步了,教师及时的表扬会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自信心,有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巩固。
  5.让环境与幼儿对话。
  环境(墙壁、走廊、楼梯)是幼儿的好朋友,幼儿在自由活动的时候常喜欢看看这里,摸摸那儿,观察周围的事物。因此,他们的观察力往往集中于他们周围的环境。我们在每个角落贴上一些图文并茂提示小标语,提醒幼儿注意的内容,让环境感染幼儿,使幼儿在活动中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家园合作,让家长与教师一起培养幼儿良好的在园行为常规
  1.坚持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及时与幼儿园沟通,家园同步教育。
  成人对孩子采取一致性的教育和坚持一贯性的教育是使孩子巩固地掌握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 。它要求家长和老师、家庭其他成员(祖父母、保姆)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要求一致。如果家长与老师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会形成孩子在园在家两个样。因此,家园及时沟通,家长与老师密切联系是十分重要的。
  2.坚持正面教育,家长应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
  俗语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知识经验贫乏,分辨是非、理解问题、对事物具体形象的了解能力较差。因此,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时应正面引导,讲清道理。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等。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以鼓励为主调动孩子的上进心,不能用语言讽刺、挖苦孩子,这样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
  综上所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主要要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持续不断地努力,同时也需要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来保障。
  参考文献
  [1]梁东标、张新淮、曾呈瑞、刘建中:《儿童行为习惯纠正及培养》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王伟:《谈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黑龙江教育 2000年7—8月刊
  [3]《幼儿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39页
  [4]袁立群:《小班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培养法》 学前教育研究 1996年第1期
  [5] 王玉荣:《培养幼儿独立就餐的习惯》早期教育 2002年第3期
其他文献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建设一个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乡村幼稚园。”结合农村幼儿园的实际,我们农村幼儿园就是要建设适合农村实际生活的幼儿教育。就像陶先生告诉我们的那样:“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中产生活的教师;要从活的教师中产生活的学生;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我园践行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积极创设符合我们农村实际的本土特色幼儿园。  一、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  (一)教师观念的更新——对本土特色的充分
期刊
孩子的眼睛最纯洁、最清亮,也最娇弱,不要让病菌侵犯它们!  小孩子爱用手去探索世界,如果东摸摸,西摸摸,再用小脏手揉眼睛,那小小的细菌很容易进到眼睛里捣乱!  红眼病  周末,妈妈带佳佳到游乐场玩。半天下来,佳佳又累又困,回家路上不停地揉眼睛、打哈欠。第二天,佳佳的眼睛开始发红,而且眼睛里有分泌物,还老说眼睛痒。妈妈赶紧带她到医院检查,医生说佳佳得的是急性结膜炎,就是人们常说的红眼病。  什么是红
期刊
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节,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生活。”意大利幼儿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一种强烈的遗传性的内在潜力或者说生命力,这种生命力的表现就是自发冲动,而这种自发冲动是否受到压抑,就成了教育好坏的分水岭。扼杀儿童的自发冲动,必将使他们的身心受害。”因此,自由式儿童教育
期刊
摘要  脑科学关于儿童大脑生长、儿童早期发展与环境经历的研究为提升和审视儿童早期教育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主要从脑科学研究的视角审视幼儿园开展主题式教学活动的合理性,并从环境的提供、儿童个体经验的发展以及信息资源网络等几个角度阐述了幼儿园开展主题式教学活动所蕴含的价值。  关键词  脑科学 儿童 主题式教学 价值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脑科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对正常人进行某些
期刊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主要是教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多种形式引领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而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活动不可或缺、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形式,变“被动”为“主动”,变“灌输”为“启发”,能让幼儿愉悦轻松、自由活泼的得到发展。那么,幼儿园区域活动有哪些实施策略呢?  一、创设环境—组织区域活动的前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主张凭借有效环境的
期刊
童年的很多体验,都会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印象,也许还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有过施舍行为  推荐指数:★★★★★  平时我会给儿子看一些新闻图片,让他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孩子很穷、很饿。有一次,我们的车外有个妇女背着一个熟睡的孩子在乞讨。车里的朋友都说这些乞丐是假的,不要理他。但是我想这些等孩子大一些再跟他解释,于是我摇下了车窗,对若宸说:“那个哥哥很可怜,你把这钱给他买饼干好不好?”若宸把钱给了那个妈妈
期刊
分离焦虑期是儿童与某个人产生亲密的情感结系后,又要与之分离时产生的伤心、痛苦的时期,并以此表示拒绝分离。刚入园幼儿的前几周就属于分离焦虑期,少数幼儿容易出现分离焦虑症。  身为教师,我们只有知道形成分离焦虑症的原因,才能寻找对策,帮助孩子走出分离焦虑期,从而,让幼儿在各方面都可以得到有效地发展,在幼儿园健康快乐地成长。  情景一:欣欣是我班刚入园的孩子,家中独女,表现出的分离焦虑特别严重。每天早上
期刊
丰子恺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作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其儿童崇拜思想透过历史的缝隙向我们照耀,依然有其不可磨灭的光芒,促使我们今天用欣赏的眼光去品味儿童,对今天的幼儿教育也颇有启发。  一、丰子恺儿童崇拜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中国传统士大夫文化思想的浸染  丰子恺儿童崇拜观念的形成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传,又肩负着对未来文化的创造之责。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已深深积淀在中国人的心理结
期刊
我国伟大的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提出: “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的观点。大自然是丰富的,它是一本读不完的书。亲近大自然是人的本性,如今在城市里成长的孩子越来越远离蓝天、阳光、花草了,在家家户户大门紧锁的高楼里,在家里长辈的过分呵护和溺爱下,孩子逐渐丧失了亲近大自然的本性。大自然以生动、直观、具体的形象时刻吸引着每个幼儿,激发着幼儿探索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如果我们幼儿教师能把孩子的兴趣引向户外,
期刊
摘 要  游戏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基本方式,更是儿童展现生命存在与活力的舞台。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游戏是孩子的生命。”儿童的学习主要是在生活和游戏中进行的,通过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多经验、多学识、多思想来丰富孩子的生活,游戏是孩子最好的课堂。无论个性还是才智,都要通过孩子本身的行动得以实现。遵从孩子的意愿,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充分享受游戏的权利,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