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我国著名水稻栽培专家凌启鸿教授领导的团队,在水稻叶龄模式、水稻群体质量栽培等理论与技术成果的基础上,适应现代稻作发展趋势提出的新型栽培技术体系,是国家粮食丰产工程项目的核心技术。2009、2010两年在我市进行试验示范,收到较好的效果,结合我市水稻生产实际总结如下:
一、基本苗及移栽规格精确定量
1.基本苗计算
根据适宜基本苗=穂数/单株成穂数的原理。应用基本苗计算公式,计算基本苗。
我市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n)分两种类型,14叶5个伸长节间即:14-5=9;14叶4个伸长节间即14-4+1(4个伸长节间的品种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推迟1个叶龄)=11。以两种类型各占50%计,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10叶期。5叶期移栽,大田有效分蘖叶龄数为10-5(移栽叶龄)-1(植伤恢复与长粗需生长1个叶龄期)=4,查单株成穗数与有效分蘖叶龄数关系对照表,可产生5个有效分蘖理论值,按发生率70%或80%计算,有效分蘖穗数=5×0.7或0.8=3.5或4个,连同主茎穗,共计4.5~5穗。
因此:栽插种子苗数=27万穗/4.5~5=5.4~6万苗/亩
2.移栽规格
9×5寸,每亩1.333万穴,每穴栽插4~5棵种子苗。
3.栽插方法
攻关田采用拉线手工定点栽插,示范田块由技术人员逐田监督,保证栽插密度和规格实施到位,同时确保清水栽秧,插秧深度1~2cm。
二、施肥精确定量
1.N肥用量的计算
(1)总量的确定
根据斯坦福方程:总需氮量=(目标产量需氮量-基础供氮量)/氮肥利用率
目标产量需氮量=目标产量×百千克籽粒吸氮量/100
基础供氮量=基础产量×百千克籽粒吸氮量/100
据调查和初步估计:生产700kg籽粒需氮量为7×1.6=11.2kg。基础产量340~350kg/亩,土壤当季供氮量=3.45×1.55=5.3kg。肥料当季利用率按平均值42.5%(40~45%)计,氮肥总用量=(11.2-5.3)/0.425=13.9kg/亩纯氮。
(2)施N比例的确定
改变以往只重视基蘖肥不重视穗肥,施肥一炮轰(即基蘖肥:穗肥为10:0)的传统做法,实行前肥后移,降低前期基蘖肥的用量,增加穗肥用量。按照4个伸长节间的品种基蘖肥氮:基肥、分蘖肥、穗肥3:4:3施用比例计算,基肥为纯N 4.17kg/亩、分蘖肥5.56kg/亩,穗肥为纯N 4.17kg/亩。
2.施用时间
基肥于移栽前随耕耙田时使用。
分蘖肥于移栽后5~7d与除草剂一起使用。
结合晒田,群体有所褪淡落黄后,穗肥于倒3叶(12叶露尖叶)抽出时施用。
磷肥作基肥一次施用,施用量五氧化二磷5kg/亩;钾肥分基肥和穗肥2次施用,施用比例6:4,施用量为氧化钾6.5kg/亩。
三、水分管理精确定量
在大面积生产中实施水分定量调控,前期主要以控制无效分蘖发生、提高茎蘖成穗率为重点,中后期以全面提高群体质量、增强结实群体光合生产率为目的。与传统的水层灌溉相比较,主要实行了两次重要技术改革。
(1)活棵分蘖期浅水间歇灌溉。
(2)提早搁田,控制无效分蘖。在9叶龄期,当群体总茎蘖数达到穗数苗的80%左右(21万/亩茎蘖苗量)开始脱水搁田。搁田效应发生于N-n叶龄期,被控制的是N-n+1叶龄期起发生的无效分蘖。这是提高成穗率,提高群体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
(3)12叶期-成熟期实行湿润灌溉。保持土壤湿润、板实,满足水稻生理需水、增强根系活力,提高群体中后期光合生产积累能力,是提高结实率和粒重的关键技术之一。
一、基本苗及移栽规格精确定量
1.基本苗计算
根据适宜基本苗=穂数/单株成穂数的原理。应用基本苗计算公式,计算基本苗。
我市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n)分两种类型,14叶5个伸长节间即:14-5=9;14叶4个伸长节间即14-4+1(4个伸长节间的品种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推迟1个叶龄)=11。以两种类型各占50%计,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10叶期。5叶期移栽,大田有效分蘖叶龄数为10-5(移栽叶龄)-1(植伤恢复与长粗需生长1个叶龄期)=4,查单株成穗数与有效分蘖叶龄数关系对照表,可产生5个有效分蘖理论值,按发生率70%或80%计算,有效分蘖穗数=5×0.7或0.8=3.5或4个,连同主茎穗,共计4.5~5穗。
因此:栽插种子苗数=27万穗/4.5~5=5.4~6万苗/亩
2.移栽规格
9×5寸,每亩1.333万穴,每穴栽插4~5棵种子苗。
3.栽插方法
攻关田采用拉线手工定点栽插,示范田块由技术人员逐田监督,保证栽插密度和规格实施到位,同时确保清水栽秧,插秧深度1~2cm。
二、施肥精确定量
1.N肥用量的计算
(1)总量的确定
根据斯坦福方程:总需氮量=(目标产量需氮量-基础供氮量)/氮肥利用率
目标产量需氮量=目标产量×百千克籽粒吸氮量/100
基础供氮量=基础产量×百千克籽粒吸氮量/100
据调查和初步估计:生产700kg籽粒需氮量为7×1.6=11.2kg。基础产量340~350kg/亩,土壤当季供氮量=3.45×1.55=5.3kg。肥料当季利用率按平均值42.5%(40~45%)计,氮肥总用量=(11.2-5.3)/0.425=13.9kg/亩纯氮。
(2)施N比例的确定
改变以往只重视基蘖肥不重视穗肥,施肥一炮轰(即基蘖肥:穗肥为10:0)的传统做法,实行前肥后移,降低前期基蘖肥的用量,增加穗肥用量。按照4个伸长节间的品种基蘖肥氮:基肥、分蘖肥、穗肥3:4:3施用比例计算,基肥为纯N 4.17kg/亩、分蘖肥5.56kg/亩,穗肥为纯N 4.17kg/亩。
2.施用时间
基肥于移栽前随耕耙田时使用。
分蘖肥于移栽后5~7d与除草剂一起使用。
结合晒田,群体有所褪淡落黄后,穗肥于倒3叶(12叶露尖叶)抽出时施用。
磷肥作基肥一次施用,施用量五氧化二磷5kg/亩;钾肥分基肥和穗肥2次施用,施用比例6:4,施用量为氧化钾6.5kg/亩。
三、水分管理精确定量
在大面积生产中实施水分定量调控,前期主要以控制无效分蘖发生、提高茎蘖成穗率为重点,中后期以全面提高群体质量、增强结实群体光合生产率为目的。与传统的水层灌溉相比较,主要实行了两次重要技术改革。
(1)活棵分蘖期浅水间歇灌溉。
(2)提早搁田,控制无效分蘖。在9叶龄期,当群体总茎蘖数达到穗数苗的80%左右(21万/亩茎蘖苗量)开始脱水搁田。搁田效应发生于N-n叶龄期,被控制的是N-n+1叶龄期起发生的无效分蘖。这是提高成穗率,提高群体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
(3)12叶期-成熟期实行湿润灌溉。保持土壤湿润、板实,满足水稻生理需水、增强根系活力,提高群体中后期光合生产积累能力,是提高结实率和粒重的关键技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