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乡村教师杨元松

来源 :青年时代·千校万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cdb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1月22日,由省文明委举办的“道德之光贵州骄傲”贵州省第四届“明礼知耻.崇德向善”道德模范颁奖典礼在贵阳举行,黔西南州安龙县万峰湖镇下箐村毛草坪小学教师杨元松荣获贵州省第四届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称号。
  2013年,在全国教师节颁奖晚会上,出现在中央电视台颁奖典礼上的全国“最美乡村教师”,有一位就是来自贵州省安龙县万峰湖镇毛草坪小学教师杨元松。在颁奖典礼上,他有幸被安排与航天英雄王亚平合影,以这样一种特别的方式见证了梦想传承的美丽历程……
  2012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中国留守儿童日记》,这本书的编者是山村教师杨元松,该书刚登陆全国各大小书店,立即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成了畅销书,印数达10万册,当地在当当网上跻身新书畅销排行榜第一名,先后获得“年度最具影响力图书”、“有着震撼人心力量的书”等赞誉。
  杨元松老师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源于他从小就有梦想,虽身处偏远的贵州山区,却从未放弃对梦想的追逐。
  大山巍巍,草丛深深,在莽莽苍苍的大山之中,有几个稀稀落落的布依山寨,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山路穿越大山深处,毛草坪小学就座落在这偏远的崇山峻岭之间。前不久,笔者从安龙县城出发,沿着这条山路,经过近4个小时的颠簸,到南盘江畔的万峰湖镇下箐村毛草坪小学,采访了杨元松老师及他的学生们。
  播种梦想
  今年34岁的杨元松出生在安龙县木咱镇安马村一个农民家庭,兄弟姐妹7人靠父母在土里刨食,杨元松一大家子的生活过得十分艰难。为了生计,杨元松曾多次辍学,当过瓦匠,走村串巷做过生猪买卖,给当屠户的哥哥当过帮手。生活的多难让杨元松打小就明白:要改变命运,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
  在安龙县木咱中学读初三时,杨元松幸遇刚从贵州教育学院毕业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王定芳。喜欢写作的王老师常常在课堂上与学生们分享自己发表的文章,受他感染班上不少学生喜欢上了作文,有几位还在省、州报纸上发表了习作。杨元松写的《参观白水河铁路大桥》、《妈妈再爱我一次》等先后在黔西南日报和贵州教育学院校报上发表,是班上作文方面的佼佼者。
  有一次,王老师布置了一道作文题,内容是续写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杨元松写得非常投入。结果,25分的作文,王老师给他打了24.5分,并且作为优秀作文几次在班上朗读。每次听着王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表扬自己的话语,杨元松更加坚定了自己未来的文学之路,写作热情更高,心里已种下了当一名作家的梦想种子。
  当年12月12日,王老师在杨元松的一篇以“扇形构思法”来写作的《榜样》长篇作文后面写下评语:“文章写实性强,这很好,初学写作,写些纪实性的,才觉得有话可写,达到练笔的目的。祝愿你今后实现作家梦!”
  至今,杨元松把写着这段评语和祝愿的作文本完整地保存着。
  追逐梦想
  许是命运捉弄人,1997年中考,杨元松被黔西南州电大药剂专业中专班录取。当时他有些懵了,觉得这似乎离他的教师梦和作家梦远了。
  在电大读药剂专业期间,他依然一有闲就学着王老师写诗歌散文小说。天道酬勤,不久黔西南日报发表了他的散文《海梦》。这以后,他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愈加浓厚,好多个晚上,同学们已经睡了,他仍在昏暗的烛光下读名著,写文章。也许是上天眷顾,中专毕业时正遇安龙县从非师范类毕业生中招考山区小学教师,杨元松如愿以偿成为该县万峰湖镇毛草坪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
  毛草坪小学坐落在万峰湖镇下箐村,学校附近稀稀落落散居着十多户人家。这里山高坡陡,石头裸露,老百姓普遍很穷。但在杨元松眼里,大山是纯朴的,乡情是淳厚的,虽然孩子们都没有受过学前教育,家长们受教育的也普遍很低,这里太需要知识了。分来的老师走了一个又一个,他决定坚守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他认为他有责任为这里的父老乡亲做点有意义的事。
  杨元松上一个班的语文,后来又兼任教导主任。“两基”2002年迎省检和2008年迎国检,必须进村入户摸底排查获取第一手材料。每天下午放学后,他常和学生一道去学生家,与学生一起下地劳动,边劳动边问情况,谈学习,讲人生。在学生们眼中,他是尽责的老师,是慈祥的父母,是厚道的兄长,有什么话都愿意向他说。
  16岁的徐艳,家住万峰湖镇下箐村大凼子组,离学校有3公里。从一年级起,她就成了留守儿童,读五年级时父母离异,她和弟弟徐峰靠爷爷奶奶抚养。爷爷身体虚弱,奶奶腰痛,徐艳放学回家后还要做饭、喂猪、洗衣服、剥玉米、做农活。从2008年至2010年,杨元松10多次去她家家访,勉励姐弟俩好好学习,还给她们买字典、本子等学习用品。
  2013年6月的一天,杨元松来到万峰湖镇中学看望即将升入高中的学生,见到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毕业的学生杨敏和杨海叫。两个女孩见到杨老师就失声痛哭起来,原来她们想上高中,家长因为没有钱竭力反对,一点商量余地都没有。杨元松安慰她们:“费用和家长思想沟通的事情我来处理,你们的任务就是争取把成绩考好。”
  于是他开始学校请求减免,又跑镇政府寻求资助。还好,学校和镇政府的领导都很重视,答应予以解决。忙完这一切返回学生家时,他接到弟弟打来的母亲病危的电话,只得放下这事赶回老家。
  此时,杨元松最担心的还有岳朝龙,他家庭贫困,父母忠厚老实,又必须搬出老家那个已经没有人烟的地方,可是盖房搬家的钱还没有着落。他想读书,也不想让成绩好的弟弟学习受影响,可是他得撑起这个家。杨元松跟岳朝龙一直在权衡是否继续读下去。
  7月18日,杨元松和刘波去办两名女生入学的事,当晚10点过赶到老家。4个多小时后,杨元松的母亲闭上了双眼。守着母亲的灵柩到天亮,他打电话对岳朝龙说:“这几天我帮不上你的忙了,你好好思考一下吧,我支持你!”
  一位学生的家长不知从哪得知杨元松母亲去世的消息,自发前去探望。其他村民陆续知道此事后,有的卖鸡筹路费,有的找亲戚借钱,赶了60多公里山路来到杨元松的老家与老人最后告别。望着一茬又一茬赶来的父老乡亲,杨元松哭了,他的夫人韦富饶老师哭了,杨元松的兄弟姐妹们和亲戚们也哭了。“他们到我老家要转四趟中巴车,两头还要坐摩托车。我在那里的工作做得不多,乡亲们给予我的却是浓浓的情谊。”说到此,杨元松双眼噙满了泪花。   办完母亲的丧事,杨元松拖着沉重的双腿走进杨海叫和杨敏家,为她们照相,到民政部门出证明、领款。8月19日一早,他从老家骑摩托车到60公里外的杨海叫和杨敏家,把两个孩子送到高中去报了名。
  传递梦想
  毛草坪小学学生几乎全是留守儿童。身为语文老师,他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大山里的孩子课外阅读很少,知识面也比较窄。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写作能力,他鼓励自己的学生写日记,让他们在日记中记下自己想说的话,他还分别一一的给学生日点评。
  刚开始,一些学生不愿写。杨元松把优秀的日记拿到班上去朗读,结果班上写日记的越来越多。孩子们发现,写日记是倾诉自己心声和加强语言文字组合能力的一种好方法。
  2010年春,西南地区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万峰湖镇尤为严重,往常绿油油的大山变成了令人恐怖的黄色。因为学校有水窖,杨元松没有感到惊恐。然而在一次日记批改中,孩子们在日记中记录的生活经历给了他极大的震撼——有的孩子个头不高,家长外出打工,留在家中照顾他们的是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有的还要照顾自己的弟弟妹妹;有的孩子在日记中说他们背着一桶25公斤重的水爬上陡峭的山路,脚受伤了,他们没有哭;有的说他们去山里背玉米回家时比赛谁跑得快,结果因为饿得厉害最后实在跑不动了,晚了又不敢回家,怕路上有鬼,只得让弟弟独自在家里过夜……读着这些日记,杨元松的心像被刀绞一样。他说:“同学们写的日记,虽然不会用什么华丽的辞藻,有时甚至语句不通,但是他们写的是最纯净的文字。从他们的文字中,我看到了这些孩子在艰苦环境中的自立自强精神,我也从中获得了力量。”
  这以后,杨元松养成了一个习惯——把孩子们写得好的日记录到电脑里。2010年5月的一个晚上,杨元松录日记时一名叫岳朝虎的学生给了他灵感。岳朝虎的日记写道:“我发现放学路上的青草可以做成干草,拿到集市上去卖。”
  “他们那么小,就要想着怎么生存,我被他们的这种坚强感染了。我忽然冒出一个想法:把孩子们的日记集结成书,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孩子的坚强,让生活在蜜罐里的城市孩子看到:有一群他们的同龄人,在遥远的山村里,在艰苦的环境下,仍坚强地生活着。”
  第二天上课,杨元松把自己要给孩子们出书的想法在课堂上一宣布,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
  “哇,出书啊!”
  “我们可以出书吗?”
  “是真的吗,老师?不要骗我们啊!”
  ……
  面对一张张兴奋而稚气的脸,杨元松承诺:“你们好好上学,我就会帮你们出书,到时你们就成小作家了!”
  下定决心后,杨元松用三个月时间收录整理学生日记。为丰富书的内容,他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和双休日到学生家捕捉学生劳动的镜头。
  下箐村处在万峰湖畔的深山区石山区,山路弯弯,摩托车无法到达所有学生家,他常常一个人步行去学生家,最远的得走一个多小时。同在毛草坪小学上课的妻子韦富饶每天放学后都陪着他,把4岁的孩子托付给幼儿园。
  2010年8月,杨元松将整理好的日记带到几家出版社,都碰了满鼻子灰。出版商说:“要出书可以,必须自费!”
  自费?哪来的钱?两口子的工资除去房贷和家庭费用后所剩无几,而面对几万元的出书费对他们犯难了。
  为了实现对孩子们的承诺,也为了点燃孩子们的梦想,杨元松先后两次去贵阳、一次去昆明,一次去北京,都是自费坐火车奔波,都同样地受到冷落。回来后他找到一些当地的中小型企业赞助,自费买打印机打了若干份稿件。借来的2.8万元高利贷花完后,梦想也几乎宣告破灭!
  就在杨元松万念俱灰时,他灵机一动,猛然想到一种中药材旱半夏(俗称麻芋子)当时的干品市场价为118元一公斤。他仔细一算,如果投入5000元试种一亩麻芋子,成功的话就可挣1.6万元,种三季就能达到6亩左右。旱半夏的生长周期短,一年种两季,两年就可挣得出书的钱。
  这个念头令杨元松无比振奋。2011年春,他在老家种了一亩地的麻芋子,长势很好,没想到一位村民放水打田时水渗漏出来把麻芋子全部淹死了。望着被水冲得横七竖八的幼苗,杨元松欲哭无泪。答应孩子出书的事不能误啊,不能伤孩子的心,其后的几天,他在兴义城里四处张贴卖房广告——他想把刚按揭买到的房屋卖了拿去出书。
  万般无奈中,杨元松试着把电子稿发给他认为有实力有眼光的出版商。没想到两天后,正在上课时他接到北京时代华语图书公司的电话,告诉他乐意为其出版学生日记,还给他们稿费!
  7月,杨元松与该公司正式签约出版《中国留守儿童日记》。
  事后,杨元松才得知,公司看到这个材料后,他们体会到一种久违的情感,决定放弃选题的市场化评估,放弃码洋(图书定价总额)指标,放弃利润率,放弃所有节假日,为这一本书的出版尽一份力。公司经理说:“看到这本日记集子时,我们坐不住了,我们必须要为留守儿童做点什么。同时,我们想以此书出版为契机,促成留守儿童关爱基金的成立。”
  2012年1月中旬,《中国留守儿童日记》正式登陆全国各大小书店,立即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中国留守儿童日记》成了畅销书,印数达10万册,在2012年当当网上跻身新书畅销排行榜第一名,先后获得“年度最具影响力图书”、“有着震撼人心力量的书”等赞誉。
  到今天,这本书出版已经两年多了,我们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作者之一:万峰湖镇中学八年级学生徐艳:杨老师指导我们写日记,又费尽周折把我们的日记出成书,看到我的日记出在书上,我内心受到了震动,对于人生,我找到了自信。
  读者之一:安龙县一中高二学生李红娣:读了《中国留守儿童日记》,我才知道我是很幸福的,我的条件比他们好多了,我要更加努力。
  他的梦想在渐渐实现,他的梦想在传递、在延续。
  放飞梦想
  这本书得以成功问世,得益于杨元松和他带领的一帮留守儿童小作者们的辛苦努力。   自这本书出现在全国各大书店书架上的那一刻起,积极的社会反响一直持续不断。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大型媒体纷纷关注报道。前两个多月时间里,销量竟达六万册。
  杨元松的学生——撰写此书的留守儿童小作者们领略到了读书的意义和价值,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强。他们热切地希望社会更多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个日益庞大的群体。而作为留守儿童的老师,杨元松对他的学生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信任。他说:“我现在的梦想就是继续点燃同学们的梦想,放飞梦想,以我的热情感染孩子们,以我的梦想带动他们的梦想。我要告诉他们:只要持之以恒,梦想是可以变为现实。”
  如今,伴随着《中国留守儿童日记》热销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效应,新闻媒体纷纷报道了杨元松和他的学生们的感人事迹。毛草坪小学,这个深山里的学校,吸引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视线,杨元松执教的学校、学校里的留守儿童以及他们所在的山村不断接到捐款捐物,各种爱心捐赠折合人民币100多万元;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大学生前来支教达40余人次,这是杨元松没有想到的。
  中国留守儿童这一因时代而生的新兴群体,因这本书更进一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为此,杨元松荣获2012年度全国“特别关注乡村教师”光荣称号。
  2012年4月,杨元松带着5位留守儿童来到首都北京,游览观光了天安门广场、国家大剧院、石家庄等地,看到了山外的世界。
  2013年8月29日,杨元松以“梦的传承”这一闪亮主题登上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舞台。
  当看到颁奖嘉宾们出场时,领奖台上的杨元松惊呆了,他万万没有想到,为自己颁奖的,竟然是自己写作上的启蒙老师王定芳。
  原来,中央电视台在采访杨元松时了解到作文评语一事,就将王老师请到北京为其颁奖,为了让颁奖典礼现场出现意想不到的惊喜,事先没有让他们见面。
  主持人白岩松在观看介绍杨元松的短片时,看到他领着孩子们观看航天英雄王亚平老师的太空课堂后,特地邀请王亚平与杨元松合影。王亚平向杨元松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说:“向您致敬!”杨元松是本次颁奖晚会中唯一享受与嘉宾合影的最美乡村教师。
  当王定芳与杨元松师生二人在颁奖典礼上接受白岩松的采访时,杨元松激动地说:“我至今仍保留着那个作文本,也因为王老师,我才决定做一名真正关注学生梦想的乡村教师。”王定芳老师说道:“没有想到当年不经意写下的一段文字,会对他产生这样大的影响;看着他能获得如此殊荣,我感到无比自豪!”
  在收获荣誉的同时,杨元松在创作上的丰收季节也随之到来。2010年,他创作的首部长篇小说《画村》,被黔西南州文学刊物《金三角》连载。继《中国留守儿童日记》后,杨元松又出版了长篇小说《桃花源之恨》的第一部《〈鲁班书〉觅迹》,长篇童话故事《神童巴帝和藏獒雷神》即将付印,山区留守儿童生活长篇小说《星星在做梦》正在创作之中。去年,他加入了省作协,圆了作家梦。
  被评为“全省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和“全国最美乡村教师”,这是社会给予杨元松扎根山村、执著传承梦想最充分的肯定和最美好的赞誉。杨元松说:“这个荣誉,给我更多的是支持和鼓励,也是期望,我会继续引领孩子们从梦想的起跑线上一起快乐地飞翔。”
其他文献
在思想盛宴中沉醉
期刊
贵州省政府参事、省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吴祖平为“道德讲堂”培训班参训学员作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讲座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背景、重要意义、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讲述。  吴祖平认为,纵观历史,中国曾经无比辉煌,盛世在手,四海归心,创造这些的是什么?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近代中国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抗争,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最终寻找到了
期刊
多年以来,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局限,农村学生活动场所缺乏,课后失管失教现象严重,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扎佐镇中心小学在国家的支持下,因地制宜,整合教育资源,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巧施“宫兴计”,组织农村未成年人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探索出了一条解决农村学生活动场所缺失和课后失管失教问题的新路子。    从乡村学校少年宫到央视大舞台  2013年2月1日下午3点,中央电视台一号演播大厅内
期刊
今天——2014年4月23日。这个日子将永远记入我的史册了,这一天真是让我感慨万千!  早上,我刚走进教室,一个学生跑来告诉我:“老师,我从此不再管理同学们晨读了。”我被他这句话说懵了。“怎么了?”我问。这位学生告诉我同学们不听她管,还讽刺她多管闲事。我听了学生的讲述,很生气,于是问全班同学是谁早晨不想朗读还讽刺别人。可并没有一个学生站起来承认。我一气之下拂袖离去。刚走出教室,不偏不倚碰上了校长,
期刊
2014年5月26日——30日,我很荣幸地参加了省团校组织的贵州省新一轮 “千校万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骨干教师第6期的培训。临行前,我想:又是一次形式主义的培训。  到校报到后,我漫不经心地打开培训资料袋。里面的培训资料让我对此次培训有了一些的新看法。里面除了有学习资料以外,就连课程安排、天气预报、生活管理、每天的学习进程、学员系统的使用等都一并具有,可以看出这次培训的精心准备。于是我耐心地打
期刊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古往今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仍具有旺盛生命力,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拥有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离不开中华优秀
期刊
“千校万师” 未成年人思德建设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是我教育人生的驿站。“千校万师”是我教育生涯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从这里我明白了教师应该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营养,进行学习充电,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用谢萍教授的话来说:以“空杯心态”来不断超越自己,提高自己,以幸福的香水来洒向孩子,你就闻到了香水。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爱心素养,应该不断向孩子播撒爱心的种子,不断地耕耘,一定会收到
期刊
“爸爸妈妈,我半期考试没考好,我对不起你们,我已经走了,不要找我……”5月3日,内江市隆昌县12岁小女孩李玉玲给父母留下一封信后就消失了。焦急的父母苦找3天后,5月6日中午,邻居在离玲玲家不远的水库中发现玲玲的尸体。(5月9日人民网)  又一个弱小的生命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走了,又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还没来得及绽放就谢了,又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女尚未品尝到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幸福,就带着遗憾永远地离开了家人,
期刊
2010年4月我在重庆三立培训学校参加了一个星期的管理素能特训。在最后的管理论坛即兴演讲中,我说了这样一段话:“学校工作除了校长我什么都干过,条条虫皆咬手。我现在是一所小学的党支部书记,但是来了三立以后,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校长这个职务也会落到我的头上,而且是靠成绩得来!”话说出去了,可路在什么地方呢?在从三立回六盘水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自己先回去找,找不到再回来问问三立学校的教授们。”可两年时间
期刊
2013年是省委、省政府作出在全省实施教育“9+3”计划重大决策部署的第一年。在这一年里,毕节市教育在省教育厅和毕节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凝聚共识、提振信心,聚焦重点、攻坚克难,大力巩固提高9年义务教育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全市小学入学率达到99.40%,高出省目标0.4个百分点;初中入学率达到95.16%,高出省目标0.16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83.71%,高于省目标1.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