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农职院校优势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 :农民科技培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qq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全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作为农业高职校,如何面临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新要求,充分发挥专业和人才优势,创新思路、主动担当呢?笔者认为要做到牢记使命有高度、系统谋划有深度、靶向发力有精度,才能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百年淮农的智慧和力量。
  一、注入乡村经济活力,做产业兴旺的推动者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要重点在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上发力,促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旺盛生命力。
  (一)开展农业技术服务
  利用专业优势,围绕淮安市“稻米、蔬菜、龙虾、生猪、家禽和种业”六大主导产业,“食用菌、中药材和休闲农业”三大成长型产业,在每个县区择优选择1-2个特色产业或重点发展产业,与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产业村或具有一定产业面积和效益基础比较好的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对接,挂钩帮扶,驻点跟踪指导,开展专业共建、产业助推,促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组织专业教师成立科研团队,在智慧农业、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下功夫,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解决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关键问题,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依托现有资源,如农业科技110咨询电话、教学动物医院、博士后实验室等资源优势,开展现场诊断、远程诊断和技术咨询等服务。
  (二)培育高素质农民
  利用师资优势和教学资源,坚持面向产业、融入产业、服务产业,围绕全市农业主导和特色产业发展、围绕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围绕农民生产生活需要,主动争取省部级农民教育培训项目,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农民培训,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3000人,开展农民培训与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200人,提升参训农民的学历层次,助力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在培训项目实施中,要在探究培训组织机制、培训服务机制、培训绩效机制上下功夫,固化提炼培训经验,集成培训典型成果,形成淮农培训品牌。
  (三)服务农村实用人才
  加强乡村人才建设,突破人才瓶颈对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制约,助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农工作队伍。充分利用省部级基层农技体系建设项目,每年培训基层农技人员400名。积极争取市委组织部门支持,安排骨干教师与全市“三带”(所谓“三带”,即让乡土人才发挥作用,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人才结对交流,相互学习,提供服务。加强与团市委合作,每年培育农村创业创新青年标兵100名。加强与市妇联合作,每年培育农村致富女能手100名。
  二、加强绿色理念教育,做生态宜居的践行者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要重点在村民生态意识教育、生态文明习惯培养上发力,提高其对生态环境质量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的认识,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把生态宜居和绿色发展结合起来,促进乡村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一)强化生态意识教育
  学校通过摸底调研,安排相关系部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有成效的镇村开展合作。如与淮安区流钧镇都梁村、平桥镇九洞村进行结对共建,开展多种形式的村民生态意识教育,提高村民参与度和积极性,为乡村生态文明培育建设人才探索路径,形成典型经验进行推广。
  (二)参与村居环境建设
  服务乡村绿色发展计划,支持帮助园林专业教师及教学团队利用学校智力、技术、资源优势和信息化手段,参与共建乡镇村庄规划设计、特色景观制作、人文风貌引导,提高设计建设水平,塑造乡村特色风貌。举办乡村本土建设人才培训班,培育修路工、水利员、改厕专家、农村住房建设辅导员等专业人员,提升农村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及农村住房建设管护水平。鼓励支持专业教师通过承接乡村建筑、景观等规划设计工程,美化乡村环境,积极服务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三)助力循环农业发展
  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途径,通过农民教育培训线下线上平台,宣传发展循环农业的扶持政策,培育全社会参与意识,提高参与能力,调动各方面发展循环农业的积极性。每年选择5家结对共建乡镇或农业企业,按照“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的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理念,以就地消纳、能量循环、综合利用为主线,加强种养共生生态循环模式(如稻虾共生)、以秸秆为纽带的循环模式(如秸秆还田)、创意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如休闲农业)的推广应用,构建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种养加协调发展模式,突出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做乡风文明的传承者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要重点在助力乡村文明创建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发力,关注农民的精神风貌,提高农村现代发展离不开文明乡风的认识,帮助打造文化乡村,培育文明乡风,让村民从生活和精神上都富起来,促进“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一)宣讲农耕文明,关爱弱势群体
  在农民教育培训课程体系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将地方各具特色的农耕文化、传统文化、民间习俗作为教育资源,把优秀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写进人才培养方案之中,通过宣讲、培训引导农民的价值取向、教化群众、淳化质朴民风,让广大村民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组织学生深入农村一线开展亲情陪伴、辅导关爱、基层巡演等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孤寡老人等特殊人群的精神生活,改善农村的精神风貌,营造农村文明新风尚。
  (二)共建文化社團,培养文体人才
  农职院校担负着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农村文化和农民体育人才培养的责任,通过弘扬民风民俗,发挥文化的淳化作用,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事业。学校每年安排相关系部与农耕文化、农民体育、农民书画等方面有特长的10个村居或农民文化社团结对共建,在美术书画、音乐说唱、体育健身等方面给予长期培训辅导,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增强农民文化意识、文明素养和生活自信,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提升农民生活质量,让农民真正具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共建农家书屋,推进书香社会
  农家书屋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是宣传党和国家政策、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广大农村开展文化生活的重要平台。选择校址所在地淮安区,采用网格化嵌入方式,以方便群众就近阅读为目的,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传承、古建筑保护利用、交通便利性、服务半径、阅读需求等因素,重点选址布局在乡村文明示范线和田园文明示范线。每年对接5个人居环境建设较好和休闲农业特色明显的村居,捐赠图书5000册共建农家书屋,将阅读服务嵌入到乡村的准公共娱乐空间,创新拓展全民阅读服务空间,在书屋能看得见文化、感受到文明,助推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健全乡村治理机制,做治理有效的创新者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要重点在培训村居干部提升村级事务管理能力上发力,协助帮扶村居健全乡村治理制度,做好基层组织建设,促进村居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魂的发展,促进乡村治理有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一)加强宣传,提高农民乡村治理意识理念
  组织思政教师送教下乡开展普法宣传,提高村级干部的法治观念、执法能力和水平,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守法、用法,学会用法律作为维护自身权益的有力武器;组织学校挂村帮扶人员通过大喇叭、村民大会、手机资讯等方式方法,开展村级事务早知道培训,让农民了解自己作为村级治理的主体权利并熟悉村级事务运行的程序,提升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责任意识。在农民教育培训时邀请道德模范或中国好人等学习典型现身说法,通过塑造典型、宣扬农村各行各业的优秀群众、带头致富人的先进事迹,为广大村民树立道德标杆和文化引领,使广大村民能够自觉认同、接受并遵从社会规范。
  (二)加强培训,提升村组干部乡村治理能力
  根据乡村振兴需求开设涉农专业,引导扶持村干部和农民参加学历教育,采取在校学习、弹性学制、农学交替、送教下乡等方式,让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退役军人、返乡创业农民工等就地就近接受职业高等教育,试点实施“村官定制”计划。主动与政府、组织、人社等部门合作成为全市农村干部培训基地,积极开展村居干部和网格员培训,针对不同培训主题设计相应课程模块,加强思想政治、农村管理、业务知识教育,创新培训教学模式,借鉴融合现代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运用实际案例、外地先进经验开展培训,用身边人、身边事带动党员干部,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确保培训卓有实效逐步向专业化、深层次领域拓展,助力培养政治立场稳、凝聚能力强、治理水平好、群众满意度高的村居干部队伍,筑牢乡村治理根基。
  (三)加强合作,开展支部结对联创共建活动
  学校明确11个基层党支部与淮安区辖内的示范村居支部进行结对共建,利用“党建 ”举办多种形式的党员教育活动,提高党性意识,开展“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党支部创建活动,在服务“三农”中发挥支部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开展“名师联系名人,服务农业经营主体”活动,利用学校“名师工作室”示范引领和团队建设优势,在各县区遴选荣获省级示范或市级以上劳模领头成立的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一对一”接对共建,帮扶产业发展,并建立“党员示范岗”,发挥名师党员传帮带作用,在教科研、产学研、服务社会等方面亮出“百年淮农”党建品牌。
  五、助力乡村现代发展,做生活富裕的引领者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要重点在职教扶志扶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上着力,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要求,“把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 丰富农民精神生活,促进农民生活现代化,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培训资助困难户,提高劳动就业技能
  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选派经验丰富、有一定技术、责任心强的教师深入结对帮扶乡镇,结合本地劳动力市场供需实际,组织有劳动能力和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帮助培育劳务输出品牌,让困难家庭或刚脱贫家庭至少有一人掌握1-2门谋生就业技能;同时进村举办农业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小农户农业从业技能,帮助广大的农民获得较高的工资性收入,提升其生产经营能力,实现生活富裕。组织优秀教师对生活困难家庭孩子开展教育帮扶活动,帮助困难家庭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帮助困难家庭孩子树立信心勵志向上,动员组织社会力量捐资助教,到经济薄弱村开展社会公益活动。
  (二)培育农业新业态,共建农民田间学校
  选派专家团队帮助校镇合作的乡镇因地制宜、因产制宜,共同探索农业内部融合,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林下养鸡”“粪—沼—电—肥—粮(菜、果)”模式,助推地方农业与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多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在生产环节,发展定制农业、创意农业、工厂化农业等,将农业的边界扩展到更广范围;在营销环节,发展电子商务、直销配送、众筹认购、体验营销等,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在资源利用环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共赢。在全市范围内遴选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农业经营主体或农业产业园区,每年合作共建10所农民田间学校,成为农业职业教育的实习实训基地、成为农民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成为科技服务科研推广的示范展示基地。
  (三)应用手机新农具,助力数字乡村建设
  加强学校农业物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机装备等专业建设,开展电商专家下乡活动,利用农民培训项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培育农村电商人才,提升电子商务进农村效果,引导从事电商工作的农民走向适应市场分工的专业化道路。在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实施中加强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聚焦“手机助力农产品出村进城”这一主题,教会农民利用手机开展直播销售农产品,促进产销精准对接,实现优质优价;教会农民在网上购买货真价实的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消费品,降低生产生活成本,充分发挥手机在发展农业生产、便利农村生活、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让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直播成为新农活,助力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其他文献
莱西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宜人宜居,被誉为半岛明珠。秋天已至,莱西的每一条街、每一座园、每一片山,正散发着一年中最斑斓绚丽的色彩。趁着周末,带着家人一起来体验一场五彩斑斓的莱西之旅,远离大城市的喧嚣,感受不一样的生活。玩转乡村采摘游,畅享生态休闲的乐趣  第一站来到双龙泉农场,可以在这里采摘台湾长果桑和圣女果,第一次吃这种长果桑,甜美多汁!园区内水塘放有鱼苗1万余条可供游客垂钓。园区内设有好八连展
摘 要:基于江苏省的调查数据,利用因子分析和双变量probit模型,探究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居民的性别、年龄和党员身份对垃圾分类处理意愿影响显著,家庭年收入对其支付意愿影响显著;家中有基层干部的、面子观念越强,地方认同感越高、垃圾分类设备充足和进行过相关知识宣传的,越愿意参与垃圾分类处理并且愿意为垃圾分类支付一定的费用。据此,提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激发居民参与积极性
2016年9月,平谷区农广校落实北京市农广校“新型职业农民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培养实施方案(试行)”,积极开展招生宣传工作,经过深入调研,确定东高村镇作为招生试点,通过多次和镇村领导协商招生事宜,最后确定符合条件的全科农技员全部报名,并由全科农技员辐射带动本区域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带头人等参加报名。平谷农广校还推荐了全区近几年的优秀中专毕业生参加报名。2017年3月,9
期刊
摘 要:稳固脱贫攻坚的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农村内生发展动力,让乡村发挥好它应有的功能。当前,我国乡村振兴面临的发展问题、社会问题与江村存在很大相似性。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江村经济》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调查范围等方面从全局高度剖析乡村发展方向,对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兴旺,有效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江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
改善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合作社发展质量,已经成为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包括5个二级指标和15个三级指标与28个方案层指标,并基于288份调研问卷对江门市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现状进行实证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江门市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中经济效益较好,合作社生态效益与发展能力存在较大的不足,品牌建设、地方影响力、资金投入与盈利、政府支持、人才支持等方面不够理想。
山东省阳谷县农广校坚守农民培训主阵地、发挥主渠道作用,坚持培训保障的“标准导向”,培训过程的“精准导向”,培训运用的“效果导向”,探索出一条基础扎实、特色鲜明的农民培训途径,积累了丰富的农民培训经验,培养出一批综合素质高、创业创新能力强的新时代高素质农民队伍,为阳谷实现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  一、坚持“标准导向”,提升农民培训规范化、高效化水平  阳谷县农广校注重农民培训的标准化建设,统一
期刊
新疆兵团第七师129团农广校以强农兴农为已任,以培养高素质团场职工为目标,依托团场农业优势,围绕职工生产需求,通过“学历+技能”提升兵团团场农工素质,创设“一校一社”育
期刊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达到这些要求,哪一项都离不开农民素质的提高,然而农民教育培训是当前国民教育中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需要和迫切需要,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理清农民教育培训的工作新思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当做提升农业竞争力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工作,
期刊
昽森家庭农场的农场主王秋祥,是土生土长的天津灰锅口人,出生于1971年,如今打理着365亩的桃园,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种桃大户。6月以来,随着早熟桃品种陆续成熟下树,王秋祥忙得不可开交,手机铃声不断。我们到来时,他正在忙着发货,不大的房间内,几名临时雇来的员工加上家里人,都在忙着包装打捆,整个库房里充满了桃子的甜香味,个大饱满的大桃一个个整齐地码放在包装盒内,让人垂涎欲滴。  多年前,王秋祥就跟着父母
期刊
编者按: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基础靠教育。目前,我国培养的高素质农民总量超过1700万人,农民科技素质提升为农民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撑服务更加有力。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乡村全面振兴对农业农村人才的迫切需求相比,高素质农民在总量上还需有更大的突破。人兴则业旺,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必须牢牢抓住教育培训这个牛鼻子,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2021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农民教育培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