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究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Q8657398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就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相协调,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格局中,管理类专业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综合化趋势的加强,日益成为热门专业。因此就必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的转移,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转岗能力和创业能力。
  
  一、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一)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人才需求呈现出快速的变化,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逐渐向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变。生产方式的转变体现在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中,就是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长。通过教育培养出大批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良好品德素质的人才,才能为构筑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职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1]
  (二)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1.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既然是应用型人才,就要有非常强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应该是应用型人才区别于与其他人才的非常重要的能力特征。这种能力主要是指专业技能方面的熟练性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敏感性,即能敏感地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发现大量现有和潜在的问题,并熟练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现场解决实际问题。
  2.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首先是指形成技术应用能力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技术知识。一般来说,基础理论体现自然与社会的普遍规律,它是专业理论的基础。而专业理论常常是相近专业的共同基础。应用型人才应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而且更强调对理论的应用。学科专业知识是人才具有的基本知识体系。此外,在实际工作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不是单一的问题,而会是综合的、参与因素更为复杂的一些领域,可能涉及方方面面,因此还应具有较宽广的学科专业知识视野。
  其次是指相应职业领域的能力,除上述应用性、实践性的能力之外,还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全面素质。因而,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胜任某一职业岗位具体工作的能力,而且还要具有对职业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性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3.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和创造是各种不同层次的人才都应具备的核心特征。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使工作岗位的技术含量日益提高,在大量的关键工作岗位上,不仅仅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有极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更需要一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人才。
  4.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有限的自然资源保护意识日益加强,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必须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加以分析、评判。应用型人才更应具有这种以最少的物质消耗寻求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的意识。此外,现代科技的发展速度极快,许多新技术是一边应用、一边发展,未必能及时地反映到学校教育中来,往往只有在实际工作地点才能获得最新的实用技术和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所以自主学习的能力应是应用型人才具备的特征。
  5.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应用型人才所从事的大都是第一线的工作,在生产、管理、服务的现场,时时面对工作中的设计、规划、决策及应用和运作,其中的任何一项工作,单靠个人的能力是无法完成的,都需要团队的创造、合作。企业的竞争力归根到底来自团队的创造力、团队的合作精神、团队的进取心,因而信任、信用、合作以及默契等协作精神应是应用型人才的必备品质。[2]
  
  二、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教学理念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因素。我们的教学理念首先必须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教学理念上来。作为理工科院校,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大工程背景下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管理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之所以确定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基于以下两方面因素的考虑:
  第一,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据相关统计资料表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40%,而我国目前高级技工仅占4%。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和人才的需求,促成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并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在大众化教育的条件下,管理类专业应担负起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职责。
  第二,专业性质和特点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作为理工院校的管理类专业,从事基础性理论研究可能与学校的整体定位、分工布局和资源配置不相吻合;而培养应用型人才,既符合学校的整体定位,又能借助理工院校的理工科平台和基础,形成学科之间的组合与交融,创造相对其他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的竞争优势。
  
  三、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
  
  从课程体系、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产学研相结合四个方面保障实施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方案。
  (一)以能力为本位设计培养方案,选择课程内容,改革课程体系的设置
  根据应用型人才“知识基础较宽,应用性较强,综合素质高”的特点,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以能力为本位选择课程内容。理论课程中,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型,构建出目标明确、逻辑性强的平台与模块化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在课程结构上逐步形成“基础+专业”的平台化架构、“专业主干课程+跨专业选修课程”的模块化纵向化的培养体系。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要以适应终身教育为度,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以针对性和实用性为主,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同时在培养方案中加大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一般来说,实践学时的比例应占教学总学时的1/3以上,以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获得较为系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术训练。
  要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平台和课程模块,调整课程设置,整合教学内容。应以技术应用为主线,设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方向实践系列课程和与之配套的理论课程。课程内容要结合实际运用,删除过时的内容,增加对新技术的讲解。加强实用性教材建设,建设精品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二)加强教育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1.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实习实训室是模拟训练专业技能的场所,包括公共基礎实验室和专业模拟实训室。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的实验实训设施装备标准,与课程设置一样,必须针对应用能力培养的需求,以职业分析乃至工作过程分析为依据投资建设,用于实际需要的专业能力训练,如单项专业能力训练、综合专业能力训练、项目任务模拟训练。
  2.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技术氛围下学习并掌握专业岗位实务的场所。应利用教育资源与行业资源,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原则,联合办学,建成实习基地。广泛联系能代表新技术、新工艺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这样学校不必为购置先进设备花太多资金,实习学生也可以使用到最新的仪器设备,学习最先进的技术。校企可以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按照行业标准和企业要求培养人才,展开与多个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既解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
  (三)创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所谓“双师型”师资是指,教师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双师型”不仅仅是对师资队伍的要求,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手段的要求,即高等院校的学生通过接受“双师型”教育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通过兼职教师教学、指导下的现场实习,可以对未来的就业及工作要求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从而提前在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个人心理等方面做好就业准备,尽早适应社会的需要。[3]
  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通过指导老师的教、学生的练而逐步形成的,专兼职的“双师型教师”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直接保证,直接影响学生应用能力水平的提高。从理论上说,能实现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师资应是“双师型”的,他们是同时具有深厚的职业知识和精湛的职业技能的复合型教师。要改变高校与社会的脱节,关键要从培养人才的教师变革抓起,一方面直接从业界聘请实践能力强的资深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将行业内的最新信息、成果、技术引入学校课堂教学,让课堂充满与社会息息相通的生命活力。另一方面,为理论教师参加职业技术职务考试提供便利条件,定期选派理论教师到校外实习基地挂职锻炼,承担一定的项目任务,学习现代技能、组织经营管理,从事最新项目科研课题研究,为企业解决难题,创造实际经济价值,提高科研的含金量,以利于在现场实践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并将最新的业界信息和应用成果纳入课堂讲稿中。[4]
  (四)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开展产学研相结合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和平台。学校应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和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而且还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等都具有很强的支持作用。教师也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提高了自身的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左健民.应用型本科人才素质培养初探[J].广东白云学院学刊,2005(2):11-15.
  [2]汪禄应.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J].大学教育科学,2005(2):42-44.
  [3]周澤民.论应用型本科人才及其培养[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12):98-100.
  [4]刘国钦,伍维根,彭健伯,李尚志,何永斌.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始于上世纪末的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已告一段落,其间出现了新建地市本科高校,这些高校大多由几所专科学校组建而成.学校升本后,各项工作亟待规范和提升水平.
沙生冰草于1982年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引种到黑龙江省,裁培结果证明,对我省中、西部地区环境条件有良好的适应性。它原产于东俄、西伯利亚西部、中亚寒冷干旱平原。1911年从
民营科技企业以其技术创新能力、灵活的民营机制和企业家队伍这三大鲜明特征,历史地走到了经济发展的前列,成为一支推动科技事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力量。2002年,安徽省民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以社会性别的视角对罗杰斯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理论进行分析,同时选取其经典个案进行分析,以探索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对性别不平等的消解和维护,为
1984年我国正式加入了国际教育评价协会(IEA),同年,在武汉的高等教育会议上首次提出对重点高校进行评议,本科教学评估自此启开幕帷。在近25年的时间里,对“本科教学评估”的讨论,无论是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在实践操作层面,都显得非常活跃,其成果也显而易见。在高等教育评估事业的全球视野中,由于各国发展高等教育的理念和路径不同,政治环境各异,其政府参与高等教育评估的方式互不相同,各具特色,形成了诸如以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难已经成为高校、政府乃至社会的共同问题。我国高校就业工作的一个突出现状,就是毕业生总量大、增幅高、就业难。据统计,2003年是扩招以后的首届毕业生的就业年,就业率达到83%;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280万人,较2003年增加68万人,增幅32%,截至2004年9月1日统计,平均就业率为73%;2005年毕业生达338万人,净增58万,就业
建言行为是工作中最常见的组织公民行为,也是员工进行印象管理的最佳途径之一。本研究探讨了挑战性建言、支持性建言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建言行为对社会认知的两大基本维度——温
目的:本研究以积极心理学理论思想为指导,采用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农村中学生的自我进行干预研究,探讨积极心理学取向的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自我水平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变化,青少年中出现了一个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特殊的群体——御宅族。他们依赖网络,不想上学或者上班,极少出门,不喜欢接触陌生人,有收藏癖、独身喜好等,这些青年的行为方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网瘾、自闭、消极、不适应社会等问题。尤为令人担忧的是,为数众多的大学生加入了“御宅族”的行列,成为当代典型的“宅男”“宅女”。长期的“御宅”生活对大学生造成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若没有好的措施进行
一、知识经济背景下构建大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构建大学人才培养新模式是一项宏伟的教育教学改革,也是一项组织性和计划性很强的系统教育工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是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统一。高校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广阔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要使学生具备主动学习和创新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以及能承受